此心安處

我有摩尼珠,隻待有緣人...
個人資料
博文
《華嚴經》第十四第十五卷可以跳過。我們今天來講第十六卷。文殊菩薩也講了半天了,有點口渴,換上了一切慧菩薩。這位菩薩不是很有名。可是這世界上的事,有時就是這麽奇怪。草莽之中,英雄輩出。而名動天下的,往往其實難至。一切慧菩薩說:假使百千劫,常見於如來,不依真實義,而觀救世者。是人取諸相,增長癡惑網,係縛生死獄,盲冥不見佛。觀察於諸法,[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璽宇說:“阿賴耶識既不是本來麵目,也沒有離開本來麵目,它是作為六根或者說四大與本來麵目之間的一個連接體。它非常重要,就如同電腦裏的硬盤,隨時可以複製到另外一台電腦裏(輪回轉世所用的身體)。這個阿賴耶識絕對不是我們的魂魄,絕對不是我們的本來麵目,而是本來麵目和肉身之間需要這麽一個東西來儲存和傳遞信息,使他們起作用。‘大千壞盡它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菩提,就是智慧。佛菩提,就是如來的智慧。我們修行人,要想成就,就要有佛菩提,如來智。我們要做有智慧的修行人。我們不要做盲從的傻瓜。文殊師利菩薩,世尊稱讚他是智慧第一。世尊絕對不是謬讚。文殊師利菩薩,有佛菩提,如來智。我們今天繼續講《華嚴經》第十三卷。我們接著看智慧第一的文殊師利菩薩又說了些什麽。如來最自在,超世無所依,具一切功德,[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華嚴經》第十一和第十二卷都可以跳過。這兩卷屬於法會中的插曲,嘉賓講話。我們直接來到第十三卷。這時候普賢菩薩說累了,下去喝杯茶,上個廁所。換上了文殊師利菩薩。現在來摘錄幾段文殊的講話。若有見正覺,解脫離諸漏,不著一切世,彼非證道眼。若有知如來,體相無所有,修習得明了,此人疾作佛。見心無所生,當獲大名稱。眾生無有生,亦複無有壞,若得[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我新收的弟子陶璽宇,網名蓮潤居,女,68年生人,江蘇南通人士,居士,三十歲皈依淨土宗,十四年不得其門而入。前幾天皈依了我。才幾天的工夫,她已經學會了無影掌。她開悟了。我其實並沒有怎麽幫她。我問了她三個問題,她第二天答案交上來,答對兩個問題,第三個錯了。我和她說:“第三個錯了,重新答過。”第三天答案交上來,滿分。最讓我省心的一個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華嚴經》第七卷最後一句。 普賢王如來如此說: 一一塵中三世佛,隨其所樂悉令見, 體性無來亦無去,以願力故遍世間。 我老實和大家講, 我現在看經典,速度快得很,像掃描機一樣。 唰唰地掃過去,直到看見講第一義的那一段才會停下來。其它那些無關緊要的通通自動過濾掉了。 這就是,一眼掃過去,諸佛現全身。 隻有這樣,你才有可能把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佛陀有很多的弟子。很多都稱之為菩薩。可是菩薩與菩薩之間差別很大。這個不奇怪。同一個師父,有的弟子成就高一些,有的差一點。迦葉尊者之所以得了正法眼,是因為他是第一個開悟的。其實還有其他弟子後來也是開悟的。所謂正法眼,除了認證開悟以外,還有衣缽的意思。相當於下一任掌門。佛說的經典當中,常常是弟子們提問,佛陀回答。有時卻不是。有時是某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華嚴宗又稱賢首宗,法界宗,等等。《華嚴經》係如來成道第二七日,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之自內證法門。佛陀入滅後七百年頃,龍樹於龍宮中見此經。至佛陀滅度後九百年頃,世親作十地經論,解釋十地品。東晉義熙十四年(418),由佛馱跋陀羅譯出本經六十卷。即所謂舊華嚴經。唐代聖曆二年(699),實叉難陀再譯本經為八十卷。即新華嚴經。貞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又是第三天,又到了出手的日子。今天有一點特別,是最後一天講唯識宗。最後一天做點什麽呢?比武?早已沒有必要了。從彌勒菩薩到陳那菩薩,唯識宗的四位祖師早已被我放倒在擂台上。唯識宗時至今日雖已式微,可是依然有不少佛弟子在學習他們的學說。逝者已矣,不可苛求。這最後一天,我就演示一下武林絕技如來一掌。這如來一掌隻有一招:無影。既然是無影,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今天繼續講《觀所緣緣論》。陳那菩薩說:決定相隨故  俱時亦作緣或前為後緣  引彼功能故識上色功能  名五根應理功能與境色  無始互為因昨天我說,陳那菩薩的錯誤就是,還是在把性和相以因果的方式聯係起來。果不其然。陳那菩薩這段話什麽意思呢?相是由因(緣)決定的,同時呢,相本身又成為了其他相的因,也就是互為因果。性與色的關係也是如此,性[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