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無法說

本博客集中分享高級心靈瑜伽,體驗真正的生命洪流,發現自己是什麽。
個人資料
正文

《問:先生文章裏的\'思想理智\' 是俗稱的 頭腦嗎 ?》

(2022-01-14 05:01:17) 下一個
請聆聽朗讀音頻:



 
不是。“頭腦“就像”石頭“一樣是思想理智(夢幻效應)裏麵看似有的空性印象。舉個例子,昨晚夢中的“頭腦”和“石頭”是同樣的被夢思想理智解釋出來的不真是東西的看似的“東西”。 昨晚夢裏什麽都不是,就是夢意識能量,意識能量會做解釋,這個做解釋的效應就是思想理智。
其實,思想理智效應就是意識能量效應,不是兩樣不同的分開的東西,隻不過在語言表達上給你一種不同的概念的錯覺。
而且,思想理智效應,或說意識能量效應,都是TA,就像你做的夢就是你自己一樣,不是分開的不同的東西。但是因為語言表達的局限,當我這樣表達的時候,聽者(即思想理智)會誤解為有三樣分開的東西:思想理智,意識能量,THAT。NO,沒有三樣分開的東西。
【問】:其實先生在很多文章裏都有這樣的表達:關鍵不是“轉變”念頭,而是立刻敏感到念頭敘述的內容的空性。 我對這個“立刻”一直有疑惑,沒體會明白。
【答】:不需要“立刻”,延緩察覺一樣有效。可以落入故事邏輯中幾天,甚至幾年,然後才察覺所有這些都是類似夢幻一樣的空性,一樣有效。當然,隨著敏感度的自發自動提高,就會越來越“立刻”,但這不是一個你需要擔心的問題。敏感度會自發自動提高,不是“你”的意誌營造的。關鍵在於“察覺”,不在於快慢。因為,時間本身是空性的意識效應。所以THAT不懂“時間”的,沒有快慢這回事的。
【問】:先生說:“關健在於“察覺”,不在於快慢”, 那這樣的話盡管時間是空性的效應,那TA在故事裏不就有一個看似的受苦過程存在嗎? 那怎麽理解“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呐?
【答】:是的,隻是*看似的*受苦,沒有個體在,也沒有屬於個體的受苦。看似“受苦”存在,其實不是“受苦”也沒有情況存在。明白了這個,就是一切皆空了,這個“空”是空性的空,不是什麽都沒有的虛空的空。發現看似的“苦”不是真苦,不就度掉了幻覺了嗎?並非讓“苦”的感受變成了“甜”的感受,感受還是一樣的,隻不過當它是空的。這個情況非常類似早上醒來的時候突然發現半醒半夢,那麽,夢裏麵依然看似在“受夢苦”,但放心了,不在乎了。這就度了那些當真。“度”的意思不是消滅“苦”的感覺,然後產生替代性的“甜”的感覺,而是度掉了對感覺的當真。任何感覺僅僅是空性的感受。既然是空性的,就不需要消滅了,而是不在乎了。
【問】:心經中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似乎沒有這個時間差的發生,我一直理解好像在說,照見啦,也就是真正明白後,就沒苦厄啦。
【答】:明白就等於說你發現所體驗到的一切都是類似夢幻一樣的空性,還是體驗到“苦”的,隻不過這已經對你沒有意義了,就超越了對體驗感受上的“苦”當真了。苦就苦吧,看恐怖片的時候也很害怕的,但你在看的時候知道這樣的害怕是空的,因為你一直知道你坐在安全的電影院中,不真的在片中的場景中,雖然感覺很真實。
【問】:還是我理解錯誤,其其實這個般若智慧指的是照見五蘊皆空後,故事裏的發生還是發生,隻是對這個發生同時產生的壓倒性的不認同、看空。無受、無想、無行、無識! 什麽都沒有啦,自然沒有這個受者。 也自然不會把這個覺受定位在我相人相上啦。無一切的盡,無苦集滅道!自然無時間空間啦,也自然沒有這個照見在先,苦滅在後的邏輯啦!哎呀呀,心經把一切都講透啦!
【答】:不是這樣的壓倒性不認同,而是根本不在乎到底發生還是不發生。不是確定為“無受“,而是不確定”受“是什麽,也不確定感受到的是“苦”或“甜”,沒有這樣的確定。也就是說,直接品味經驗質地,但不做解釋不做定論。不知道這是什麽。不是“無想”, 當然可以想事情的,但不確定什麽是“想”,不確定什麽是“想出來的結論”,當然看似有想出來的結論的,但對這些結論不當一回事,不認為是確定成立的情況。不是“無行為”,而是不否認看似的動作和行為的同時,發現無法確定到底這些動作和行為是什麽,是什麽在動?是什麽在做?無限無法確定。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當你現在回憶起昨晚夢中的動作和行為,你能確定是什麽東西在動嗎?你能確定是什麽東西在作為嗎?你說是那個“夢裏的我”,但是夢裏的我現在去哪裏了?到底存在嗎?無法確定了!NO, 不是“什麽都沒有啦”。這,不是幻覺,但你認為有的“什麽”是幻覺。你無法確定這是“什麽”,這樣的確定是無法完成的。這一切不是你認為是的那些情況,但也不是“什麽都沒有啦”。因為如果你確定“什麽都沒有啦”,還是有一個“有”,就是確定成為“什麽都沒有”這樣的概念立場了,這又變成了實在有了,確定出一個幻覺概念立場了。
你說:“無一切的盡,無苦集滅道!“。 這個《無》字害人不淺!當然不是佛祖的錯,可能是某人記錄下了佛祖的話,就用簡單的《無》字來概括了。這個字太粗暴抽象片麵了。《無》不是“沒有”對立與“有”的通俗意義上理解的“無”。而是無法確定到底是“有”還是“沒有”的意思,根本無法確定任何情況。看似“有”,其實有不是真“有”,看似“沒有”,其實沒有不是真“沒有”。看似“不是”,其實“不是”不是真“不是”。根本無法確定出一個概念情況來。
如果陷入了語言概念上的“無”對立於“有”,或者“在”對立於“不在”,這樣的話在思想上去理解到死都理解不了的。因為沒有敏感到這神奇的微妙。
同樣的,如果陷入了對“真“的確定,就一直會陷入了“真”對立於“不真”這樣的思想辯證死循環,理解到死都理解不了的。TA無限超越“真”和“不真”這種對立的概念。TA即看似真也無法確定為真,後者不抹殺前者,前者不替代後者,因為TA就是這樣的似是而非的微妙神奇。
【問】:好像明白了一點什麽,又好像似是而非,沒明白。
【答】:這就說對了:似是而非。思想理智肯定無法接受“似是而非”的。人類從小的教育就是不允許“似是而非”的,但TA就是無限的自由的似是而非。思想理智怎能理解呢?
【問】:曾經,當我走近一個樹的時候,我感覺這棵樹仿佛變成了一個震動的粒子團, 這個粒子團沒有邊界,樹的輪廓部分仿佛是粒子密度比較大的部分。樹輪廓之外的部分,其粒子的密度逐漸變得越來越小。我的身體則是另一個粒子團,也是沒有邊界的。我感覺我身體的粒子團仿佛可以和樹的粒子團相互滲透、融合。汽車的噪音也仿佛是粒子團,和樹相比較, 仿佛聲音粒子團的粒子密度更加鬆散。其粒子的震動頻率與樹粒子團的震動頻率不同。 請問怎樣解釋這種現象。
【答】:可以這樣理解。當然,這不是終極的結論。因為這無限超越“粒子”或“粒子團”或“能量”或“能量團”。這是無限的無法確定。但是如果思想理智把它解釋為粒子或粒子團,它就會呼應這樣的解釋,顯現出粒子的樣子來了。意識效應就是這樣的神奇,它怎樣解釋,就看似呈現出解釋出來的那樣子,自己忽悠自己。但有可能你突然發現,靠解釋將是無止境的忽悠,這個發現讓你超越了對一切解釋的當真。
【問】:這種體驗是不是從側麵印證了您常常提到的——發散效應?
【答】:是的,這就是無限發散。它自己把一切概念的確定都發散掉了。如果僅僅發散成為“粒子”或“能量”,那還是一種思想理智確定出來的概念,它無限超越這樣的情況。
【問】:散步時,當把注意力放在Beingness上的時候,很容易進入一種類似禪定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感覺身體與外界融合在了一起,仿佛身體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整體的行為。但是,當其他人與我打招呼的時候,我就從這種禪定的狀態裏麵出來了,要等1~2秒鍾我才能反應過來去應答。出定後,就沒有那種整體的感覺了,不再感覺我的動作是整體的行為了。這種禪定的狀態隻是讓我去體驗的,我不需要常常處在這種禪定狀態中,對嗎?
另外,在散步時,很容易感受到在意識場中萬事萬物的生生滅滅。比如:可以聽到汽車開過的聲音在意識場中此起彼伏。但是,我依然對車輛有距離感,感覺到車輛漸行漸近或漸行漸遠。當然這種距離感還是車輛與個體我之間的距離感,車輛與意識場之間是沒有距離的。您好像在文章中提到過,您感覺300尺之外的車輛就在眼前。我似乎還是沒有明白您所講的無距離指的是什麽。您可以更加詳細地解釋一下嗎?謝謝!
【答】:很好啊,如果不熟悉這樣的定,就可以進去和出來,但真正的“定”還不是這種在經驗上可以體驗到的定,真正的“定”不是一種經驗狀態,而是發現禪定狀態和與人交流的狀態或平常狀態都是同樣的大相同,沒有任何差別,因為這些看似不同的狀態都是同一個TA的顯現模式,沒有哪種狀態比哪種狀態高級這回事。沒有價值上的區別,這就是《心經》中說的:不增不減。
所以,先可以體驗初步的禪定,然後你會發現禪定還會超越禪定,發現已經無法分辨“定”和“非定”了。連和人交流連幹活過日子都已經是定的了,因為這是TA在看似交流看似幹活,能不定嗎?這樣的定已經不是經驗層麵的模式區別了,而是無限超越一切經驗內容區別的定了。這樣的定不再是“運動“對立與“靜坐“意義上的定了。
你提到:“但是,我依然對車輛有距離感,感覺到車輛漸行漸近或漸行漸遠。當然這種距離感還是車輛與個體我之間的距離感,車輛與意識場之間是沒有距離的。您好像在文章中提到過,您感覺300尺之外的車輛就在眼前。我似乎還是沒有明白您所講的無距離指的是什麽。您可以更加詳細地解釋一下嗎?“
有距離感不等於真有距離,不要因為有這樣的感覺就真確定是感覺出來的那回事。也就是說,明白這樣的距離感是完全空性的,就像你發現這是一場夢,但依然會感覺到夢裏的故事情節在發展變化。夢裏的發生等於沒發生,夢裏的距離等於0距離。但不抹殺依然有發生感依然有距離感。所以,真正的定就是超越安靜和喧鬧的差別,真正的定就是超越“運動”和“靜止”的差別,真正的空性就是超越“空”和“不空”的辨別。這就到了語言無法表達的地步了。但你自己是無限的微妙本身,你自己可以“知道”思想理智無法表達的地步,你自己不需要語言不需要思想理智。
【問】:我感覺看您的文章喚醒了我的失憶。仿佛不知在哪裏,我是都知道的,但是忘記。看了您的文章後,讓我又記了起來。
【答】:對啊,對啊!你自己當然早就知道的,隻不過思想理智的邏輯流看似強烈,把原來知道的擋住了,好像烏雲擋住了陽光類似。你就是THAT,怎能不知道呢?
有一種非常微妙的無法表達的:在思想理智依然感受到距離感,三維立體感的同時,你深刻的明白距離感,立體感都是空性的,一切都和自己根本沒有距離沒有分離,近到不可想象。就像夢能量和你根本沒有距離沒有分離一樣,但看似夢境裏麵的東西與東西之間有距離感覺的,這僅僅是感覺而已,別當真了。
【問】:謝謝。我似乎明白了您所講的。盡管物理上仍然有距離感,但感覺上沒有。幾個月前,我開車的時候,不知怎得,突然感覺沒有我這個人了,盡管車仍然在開著,但我這個人找不到了。物理上這個人還在,但是感覺上是沒有的。
【答】:我也不知道怎樣表達,連感覺上有距離感,還是知道沒有真正的距離。這不是思想理智可以理解的,沒有邏輯的。你會明白的,但不要指望在理性上有一個確定的道理。感覺是有的,就像你在半醒的時候發現在做夢,依然有夢裏的感覺,但完全知道這是空性的,不能說沒有感覺。
思想理智理解為必須沒有感覺才成立,不是這樣的。思想理智理是無法理解的。
“物理“?看似有物理,不真有”物“也不真有”理“。看似有”心“ (即思想理智運作),不真有”心“也不真有“心理”。
【問】:幾年前。在我當時練習打坐的幾個月後,出現了氣住脈停的現象。一坐下來,身心就立刻進入這種狀態,很長時間不需要呼吸。需要呼吸時,在心輪處出現大約像一顆米粒大小的張合,張合時間持續不到1秒鍾,之後就又很長時間不需要呼吸。打坐期間不升一絲雜念,仿佛是個半死人一般。與之伴隨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的大腦功能出現間斷性地完全地停止了。有時候一天可以多達20~30次。有一次,我在開車的時候,突然我的大腦又不工作了,看到交通燈、人、車輛都沒有了應該的反應,更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我需要把車停下來。但我還是知道家的位置,並不停地提醒我自己“看見紅燈要停”。另一方麵,我清楚地察覺到自己的大腦出問題了。剛開始,我是沒有危機感的,並嘲笑我自己:“哈哈,你現在的智力為零”。好在事發地點是在社區內,街道上沒有什麽人,路邊停著一部車子,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沒有撞上去。隨後,我開始擔心了,不停地呼喚大腦,叫它回來。就這樣,我開了大約1km。當大腦意識恢複後,我終於鬆了口氣。從那之後,我少有專注地打坐。
通過這次經曆,我明白了,仿佛是有兩個意識軌道。一個是大腦的意識軌道,另外一個是超出大腦的意識軌道。因為大腦失去功能後,還有一個覺知在。
看了您的文章,我這才明白那個覺知就是THAT,是THAT 的能量流組合出這麽一個場景讓我體驗的。我的問題是,誰在開車呢?是THAT。但是,要將車開好,還是需要意識的協助,而且意識也需要大腦,意識和大腦究竟是什麽關係呢?我糊塗了。
【答】:身體是可以自發自動的,因為身體不真是身體這樣一樣東西,而是無限智慧總能量的顯現形式,甚至思想念頭都是無限智慧總能量的自發自動,並非“你這個人”想出來的。常常可以沒有刻意地去思想,開車開的沒問題,就像走路那樣,左腿向前,右腿向前,不需要思考的。
如果進入深度靜坐,確實會刻意地關閉了顯意識運作,但是顯意識隻是冰山一角而已,真正的自己無限超越顯意識也超越潛意識,就是超越意識效應。如果長期進行那種深度靜坐,確實會帶來特殊經驗體驗,出現某種KUNDALINI,能量貫穿效應,超越時間空間效應等等等等,甚至可能就此切換了經驗模式,某刻“這個世界”就再也找不到了。俗話說就是失蹤了,然後“醒來”到無法預測的“地方”(另類經驗模式)去了。但注意,熟悉意識能量效應的神奇是好的,但不要玩的太過火了,迷戀上去了,那麽奇奇怪怪的效應就會看似發生了。這就是明白嗎?不一定。有不少人成了有特異功能的“仙人”,非常享受這種特殊經驗體驗,有些人社會上演示這些神功說這就是大徹大悟的結果,他們會招來很多粉絲,但這反而會迷失在更難以察覺的幻覺循環之中。我沒有說不可以靜坐,隻是不要有欲望,希望通過靜坐達到什麽高超境界。靜坐是熟悉意識能量效應的好機會,但不是目標。
《發現自己明白自己》是不一定需要靜坐的。王陽明5歲就明白了,沒有做過靜坐。六祖惠能十幾歲的時候遠處聽見有人念金剛經就一下子明白了,沒有學過什麽理論也沒有打坐過。
確實有不少人因為長期深度靜坐,經常進入了《無意識》狀態,基本失去了日常生活能力。當然這也不真的是問題。如果是這樣的話,還是TA的意誌。
我的建議是不要對特殊經驗或功能太追求,當你越來越明白了,特殊功能會自發自動的來的,但不是屬於“你這個人”做的,而是自己的無限能量自發自動的。沒有任何成就感。反之,如果還不真明白就投入到練習神功的努力中,可以練出某種效果的,但也可能落入更深的幻覺陷阱之中。
有一個關鍵就是《大相同》,我寫過關於這個的文章。真明白了就不追求任何特殊經驗形式了,無內容的純意識,OK,有內容的看似充滿“色”的意識,OK,完全是同樣價值的,沒有一點高低貴賤差別。迷上了“色”和完全超脫,看似是兩個極端,其實完全沒有價值上的高低,這是同一個TA的效應,就像做夢和不做夢沒有那個比那個高級一個道理。俗氣和高雅都是思想理智定性出來的標簽。這裏隻有TA,沒有其它。沒做過靜坐的可以做,對熟悉意識效應的千奇百怪有好處,但不要追求那些通過刻意練習而帶來的特殊效果,對於任何特殊性的迷戀就等於落入了一種分辨好壞的陷阱裏麵去了。
經常做靜坐的,會很習慣地進入看似地“無意識”,不錯。但不要迷戀這個狀態,錯以為這是某種成就了,而是多多品味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就是一樣的TA,一樣的神聖神奇,大相同。我說的意思就是不要走極端。
【問】:謝謝您的教導和提醒。因為擔心出車禍,所以,我已經5年沒有正兒八經地打坐了。盡管有時候也會打坐,但隻是象征性的,不是那種深度靜坐。我一直沒有搞明白的是,大腦功能、顯意識和覺知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麽?
【答】:就像昨晚的夢和你有關係嗎?隻有分開的兩樣東西才可以說“有關係”,英文:RELATIONSHIP。但這不是兩樣東西,怎能有RELATIONSHIP這回事呢?
覺知就是意識的另一種說法,是語言上概念上分成兩個情況了,其實就是TA,不是兩種情況。所謂的覺知就是顯意識。覺知就是AWARENESS,你可以AWARE到某種感覺或情況,這就是意識。不要落入對這些詞匯的分辨之中。它們通通都是廣義的夢幻效應。你自己無限地大於多於不同於“覺知,意識,顯或潛“
”大腦“就是覺知中看似存在的印象。或說,大腦就是意識效應中看似存在的不是真東西的“東西”形象,其實沒有”大腦“這樣的東西,隻有意識(或說覺知)效應。舉個例子,昨晚夢裏看似有夢裏的“大腦”,真的嗎?其實你仔細觀察一下,夢裏什麽都沒有,隻有夢能量本身。
昨晚夢裏還看似有夢裏的“太陽”和“空氣”呢,它們現在去哪裏了?從你的問題上看,你可能還以為真有“大腦”這樣獨立存在的東西,或許認為“覺知”是大腦的功能?NO,不是這樣的。隻能說有THAT的意識效應,“大腦”僅僅是意識效應(廣義的夢幻)中的印象,不真有實在的大腦。
如果說有意誌。這個意誌不是大腦中產生的或控製的,而是無限意識本身的,所以,一切都是TA的意誌,沒有“你”和“你的大腦“的意誌。如果TA的意誌就是開車好好的沒問題,那就不會有問題。反之,如果到了能量顯現形式切換質地的時刻了,無論怎樣避免開車出差錯都是不可能的,啪的一下子,剛才的一切找不到了,變成了另類經驗質地了。這就是無限意識能量的自發自動,沒有正確,沒有錯誤,你自己作為無限意識能量本身,等於啥事沒有發生。
【問】:我的理解是顯意識是大腦的功能,覺知則與大腦無關。這是兩個平行的意識軌道。顯意識負責前景的表演,覺知是觀察的背景。一切的發生都是THAT的顯現。我理解的對嗎?
【答】:不是這樣的。哪裏有大腦?隻能說有意識效應(或說廣義的夢幻泡影效應),在效應中*看似*有大腦,*看似*有人,*看似*有時空,其實它們不是這些東西,而是完全空性的意識(夢幻)能量本身。之所以說是“效應”,就是空性的意思。
TA是無法通過思想去理解的。
NO, 上述你說的都是幻覺邏輯。沒有“前景”也沒有“本質”。這,就是TA!如果有前景還有本質,就等於這是一樣有厚度有深度的東西(OBJECT)了。NO,TA不是東西不是OBJECT,沒有深度厚度,沒有前麵,沒有後麵,沒有外在,沒有內在,每一點都是同一個TA。
如果你誤以為THAT是一樣東西,才會想象出有外在和內在,才會想象出有表象和本質,才有深度厚度。這些邏輯都是夢幻裏麵的圍繞“東西”或OBJECT才成立的幻覺邏輯。
這,連“意識”或“覺知”都不真的是。這就是為什麽我指出,這(即你自己)無限超越看似的意識或覺知。
意識和夢幻其實是同義詞。但是,思想理智(MIND)是無比狡猾的,思想理智會感覺出有各種意識的軌道或層次,產生了佛祖指出的“第次”幻覺。好像意識有很多層(第次),還好像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意識,這些都是夢幻邏輯。
如果非常究竟地說:意識或覺知都是廣義幻覺(夢幻),別當真了。你自己無限地不是意識。
【問】:某老師常常用兩個意識軌道來表述,所以,我就按照這個方向試圖去領會,但是我始終參不透。隻是從今年初開始,我感覺這位老師對我的力道不夠了。我始終不能突破“我”的束縛。
上個月,我才開始聽您的“存在無法說”音頻,到今天剛好1個月的時間,您的文章我隻讀了很少的一小部分。很震撼!力道足!我需要好好地品味一下您所指的。謝謝您花這麽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指引我。
【答】:我不知道那位老師的意思,也許是為了方便比喻吧?就像我說“潛意識”和“顯意識”這樣的比喻,其實意識效應不真有兩個軌道也不真有顯意識相對於潛意識這回事。這類說法都是打一個比方,不要把比分當成就是這回事了。多讀我的文章,我的文章中大多都談過,看似有潛意識和顯意識,這些都是看似的樣子,看似有兩個意識軌道,這些都是看似的樣子,是思想理智幻覺出來的分類第次,你無法確定兩種情況的分界線。
耶穌可能方便的多了一些,把TA描述成父親和兒子的關係,造成了後世的諸多誤解。當時耶穌也沒辦法表達,隻能用猶太族農民們理解的方便說法說這個,他無法對連字都不識的人說THAT這個指向詞的,他無法表達《無可知》或《無限無法確定》的,他無法對他們說空性就是色性是無異的。他隻能說他們容易理解的邏輯:有一個無限的上帝,我是上帝的兒子來替上帝傳福音的,這樣就變成了後來的宗教信仰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