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第二個大腦”跟“第一個大腦”有許多共同特性。比如它也是由多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組成的,而且也擁有膠質支持細胞。它也有自己的血-腦屏障,可以讓自己的生理環境維持穩定。它也能產生種類紛繁的激素和大約40種神經遞質,與大腦中發現的神經遞質屬於同一類型。事實上,科學家認為腸道神經元產生的多巴胺,就跟“頭頂大腦”產生的一樣多。最有意思的是,無論你何時進行測量,人體內大約95%的血清素都存在於腸神經係統之中。
那麽這些神經遞質到底在腸道中做了什麽呢?大腦中的多巴胺,是一種與愉悅和獎勵係統有關的信號傳導分子。腸道中的多巴胺也同樣是一種信號傳導分子。比如它可以在神經元之間傳送消息,協調結腸肌肉收縮。腸神經係統裏的另外一種信號傳導分子是血清素——它還有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感覺良好分子”,因為它可以防止抑鬱,還能調節睡眠、食欲和體溫。但是它的影響遠不止如此而已。腸道產生的血清素可以進入血液之中,參與修複肝髒和肺部的受損細胞。它對於心髒的正常發育也十分重要,還能通過抑製骨骼形成來調節骨骼密度(Cell, vol 135, p 825)。
但這又會對我們的心情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的“腸中大腦”本身顯然沒有情感,但它是否會影響“頭頂大腦”產生的情感?科學家一般認為,在腸道中產生的神經遞質不能進入大腦——雖然從理論上說,它們可以進入缺乏血-腦屏障的小型大腦區域,比如下丘腦。但不管怎麽說,腸道向大腦傳送的神經信號,似乎確實可以影響心情。比如一項發表於2006年的研究指出,在其他治療手段都失敗的情況下,刺激迷走神經也可以成為一種治療慢性抑鬱症的有效辦法(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vol 189, p 282)。
我們似乎也能通過這些由腸道傳遞給大腦的信號,來解釋為什麽油膩的食物會讓我們感到快樂。當我們攝取食物的時候,腸道內壁的細胞受體可以感覺到脂肪酸的存在,然後向大腦發送神經信號。不過它的作用似乎不僅僅是讓大腦知道你都吃了什麽。研究者往一群誌願者的腸道裏直接注射脂肪酸,給另一群誌願者注入生理鹽水。大腦掃描結果顯示,注射脂肪酸的被試對悲傷圖畫和音樂產生的反應,不如對照組那般強烈。他們向研究者報告的傷感程度,大約也隻有對照組的一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vol 121, p 3094)。
另外還有證據顯示,當我們對壓力做出反應時,我們的兩個大腦之間也有聯係。有句英語俗諺說得好,“胃裏仿佛有群掙紮不安的蝴蝶”。這其實說的正是大腦觸發“戰鬥或逃跑”的反應之後,血液離開胃部、進入肌肉給你帶來的感覺。壓力也會刺激腸道產生更多的生長素——這種激素不單會讓你感到更加饑餓,還會讓你感到不那麽焦慮和抑鬱。生長素也會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它既可以觸發快感和獎勵係統中的神經元,進行直接刺激;也可以通過迷走神經傳遞的信號,進行間接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