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一生活的藝術(十六)
(2014-05-14 19:32:13)
下一個
第六章 定的訓練
藉著持戒,我們企圖控製自己的言語和外在的行為。然而,苦的起因確是來自我們內在的行為。如果我們的內心仍舊在貪愛瞋恨等有害的情緒中翻滾煎熬,那麽隻限製外在的言語和行動,是毫無用處的。貪愛瞋恨,絕不可能離苦得了的,遲早貪愛瞋恨,會如火山一般爆發出來,使我們犯戒,傷人又害己。
人人都不了解不該做壞事的道理。畢竟,數千年來,每個宗教都在教導倫理道德的重要性。但是誘惑呈現是,會征服人心,使人犯戒。一個有酒癮的人不可能知道他不該喝酒,因為酒精對他是有害的,但是當酒發作,他又不可抑製地喝得酩酊大醉。他無法自拔,因為它完全不能控製自己的心。然而,如果我們能停止不當得意念性為,那麽要遠離在不當的言行舉止,就變得輕而易舉了。因為問題是出在我們的心,所以我們必須從心的層次上著手。
為了要做到這點,我們必須要采取修(bha-vana)的方式——從字麵上來說,“修”指的是“心的開培養”;一般的說法。就是“禪修”(meditation)。從佛陀時代起,bhavana的字義漸趨含混不清,因為修行已式微,在現代,此字涵義是指任何種類的心智修養和精神的提升,隻要與法有關,甚至連閱讀、談論、傾訴或思考等活動都是bhavan。“Meditation”是最通用的英文翻譯,它已泛指許多活動,如放鬆心情,做白日夢,自由聯想自我催眠等。這一切都與佛陀的意願想去甚遠。他用這個字眼時是指為了使心集中及淨化而采用之特定的心智訓練的方法。
禪修包含“修定”和“修慧”兩部分的訓練。“修定”也被認為“修止”;而“修慧”則被稱為“修觀”(修習內觀)。禪修之道始於修定,它是八聖道的第二階段,就是學著去掌握理的運作過程,做自己心的主人。
八聖道中有三個部分是修定的訓練:正精進、正念、以及正定。
正精進
正精進是禪修的基礎。心容易為貪、瞋、癡所征服或動搖。我們必須使心力增強,才能讓心變得堅定不移,成為最有用的工具,來檢查我們自己本質中最細微的層次,揭開並去除我們的習性。
一個要為病人診斷病情的醫生,會先采集血液樣本,放到顯微鏡底下。在檢視樣本之前,它必須先將顯微鏡對焦固定,才能開始檢查樣本、找出病因、並決定適當的治療方法,對症下藥。同樣地,我們必須對準心的焦點,專注地置心一處,這樣才能將心變成檢視自身最細微實用的工具。
佛陀針對每一個從他學法的人,設計了各種讓心專注的方法。其中最適於探索內在實相的方法,就是“出入息念”(anapanasati),亦即“對呼吸的覺知”。
呼吸是一個人人皆擁有的可供專注的對象,因為我們從生到死、分分秒秒都在呼吸。它是任何人均可接觸到、且都能接受的禪修對象。開始練習觀察呼吸時,禪修者要坐下來,閉上雙眼,身體保持舒適端直。最好能在安靜的的房間內坐著,注意力才不會分散。一旦安靜下來,將注意力從外在世界轉向內在世界,禪修者就會發現,自己身上最顯著的活動就是呼吸,就將注意力導向呼吸:入息和出息。
不過,這可不是在練習呼吸,而是在訓練我們的覺知。不要刻意控製呼吸,而是有意識地去觀察呼吸的如實麵目:長或短,中或輕,深或淺。盡可能地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要分心而中斷了覺知。
一旦開始練習,我們立刻就會發現,這是何其困難。我們才開始把心定在呼吸上,腿上的疼痛就令我們轉移了注意力。我們努力壓抑心裏的雜念,千頭萬緒卻湧上心頭:過去的回憶、未來的計劃、各種希望和恐懼,總有某件事會勾起我們的念頭,而過了一會,我們才發覺自己已經完全忘記呼吸這回事了。我們再接再厲、從新開始,但是一眨眼功夫卻發現,在不知不覺之間,心又溜走了。
到底是誰左右了我們的注意力?一旦開始練習觀息,我們就會發現,心是如此的千變萬化無法掌握,就像一個受寵的孩子,拿了一個玩具,玩膩了,就一個換一個;心也是如此不安定,不斷地轉變注意的對象,跑離所要觀察的實相。
這就是心的習性,生生世世,心就是如此惶惶不安,妄念不斷。但是我們開始想要觀察自己真實的本質,這種遠離實相的行徑就得停止。我們必須改變心念瞬息萬變的模式,從覺知呼吸開始,學著去活在當下。當我們發現注意力分散了,要有耐心,心平氣和地再將注意力轉回呼吸上。失敗了,就要一試再試。和顏悅色、不勉強、百折不撓地一再練習。畢竟,我們一生的習慣是不可能在幾分鍾之內改變的。需要一而再、再而三,持續不斷地努力,同時要耐心和寧靜。這就是培養如何覺知實相的方法,也就是正精進。
佛陀告訴我們,正精進有四種類型:
一、防止邪惡不善念頭的生起;
二、去除已生起的邪惡不善的念頭;
三、讓未生起的善念得以生起;
四、讓已生起的善念得以發展,臻於至善之鏡。
籍著練習對呼吸的覺知,我們就可以練習這四種正精進。我們心無雜念地坐著,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如此一來,就進入覺察自己的狀態中。我們避免自己分心或心不在焉,不讓自己遠離實相。如果有念頭生起,不要去管它,應該再次將注意力放回入出息上。這樣我們就培養出係心一處,以及不分心的能力——這就是正定的兩項特質。
正念
觀入出息也同時是修正念的方法。我們的痛苦來自於無明。]我們隨著外境起習性反應,因為看不清自身的實相,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麽。大部分的時間,心都是在胡思亂想。迷失在貪愛、嗔恨中,我們對於眼前發生的事視若無睹,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麽。然而,當下這一刻對我們而言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不可能活在過去,因為它已經消逝無蹤;我們也不可能活在未來,因為它是永遠難以掌握的。我們隻能活在當下。
我們隨著外界起習性反應,因為看不清自身的實相,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麽。大部分時間,心都是在胡思亂想,它活在過去的記憶裏,忽喜忽悲;它熱切地幻想者未來,或恐懼著未來。
迷失在貪愛、謓恨中,我們對於眼前發生的事視若無睹,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麽。然而,當下的這一刻對我們而言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不可能活在過去,因為它已消失無蹤;我們也不可能活在未來,因為它是永遠難以掌握的。我們隻能活在當下。
如果我們對自己當下的所作所為一無所知,不僅注定要重複過去的錯誤,同時也絕不可能完成未來的理想。相反地,如果我們能培養出覺知當下的能力,就能以過去為殷鑒,來指引未來的方向,如此才能夠達成所願。
正法就是活在當下的大道。因此,我們必須培養覺知當下的能力。我們需要一個方法,能讓我們覺知當下的實相,而“覺知呼吸”就是這樣的一個方法。修習這個方法,能夠讓我們覺知當下的自己:現在是入息,現在是出息。借著對呼吸的覺知,我們開始覺知當下。
另外一個練習觀入出息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希望能體悟終極的實相。將注意力置於呼吸上,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對自己未知的部分,讓潛意識成為意識。呼吸就像是潛意識與意識之間的橋梁,因為它的運作方式,既屬於潛意識,也屬於意識。我們可以刻意克以某種方式去呼吸,也就是去控製呼吸,甚至也可以暫時停止呼吸;然而,當我們不去控製呼吸時,它不須提醒也會繼續運作。
舉例來說,在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我們可以稍微用力地刻意呼吸,這樣有助於集中注意力;當我們對入出息的覺知變得清晰穩定時,就可以任它自然地呼吸,不論是重或輕、深或淺、長或短、快或慢,都任由它去,不需調整,隻要去覺知。經由這種對自然呼吸的覺知,我們開始觀察到屬於潛在活動的身體自主功能。從觀察刻意呼吸的明顯實相,漸漸發展到觀察自然呼吸的細微實相。也就是我們已開始將覺知,從表麵的層次轉移到較細微的層次。
另一個練習觀息的原因,是因為想要遠離貪嗔癡,必得先覺知到它們的存在。在這方麵,觀息可以幫助我們,因為呼吸是我們內心狀態的一麵反射鏡。當心鏡平和時,呼吸規律且溫和。但是等當負麵情緒由心中生起,無論是生氣、憎惡、恐懼、或激情,呼吸就會變得較粗重而急促。如此一來,呼吸提醒我們注意到自己的心理狀態,同時也讓我們能開始去麵對這種狀態。
練習觀人出息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困為我們的目標是一顆遠離負麵情緒的心,所以我們必須小心翼翼,確定自己朝此目標邁進的每一步,都是純淨正確的。即使是在培養禪定的初步階段,也必須選擇正確的專注對象,而呼吸正是這樣的一個對象。因為我們對呼吸不會產生貪愛或嗔恨,而且呼吸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不是虛無飄渺的妄想或幻想,因此呼吸是非常恰當的專注對象。
當完全專注於呼吸時,心就遠離了貪嗔癡。這純淨的一刻雖然短暫,卻非常強而有力,因為它挑戰了一個人過去的所有習氣。長久累積的所有習性反應都被攪動,而呈現出各種肉體上和精神上的難過,阻礙了覺知的開展。我們可能對進步緩慢感到不耐煩,這就是貪的現形;要不就是以嗔的型態出現,而感到生氣或沮喪。有時我們一坐下就感到昏昏欲睡;有時則是情緒過於激動,幹脆找個借口不坐了;有時則是因為懷疑,而動搖了我們努力的意誌——對於老師、教導、以及自己的禪修能力,起了固執且不理智的懷疑。當我們突然遭遇到這些困難,可能會灰心喪氣,想完全放棄修行。
在這個時候,我們必須了解,這些難過的生起,正意味著我們修習觀息的成功。如果我們堅持下去,它們就會漸漸消失無蹤。一旦難過消失,修行就變得愈來愈容易。因為在這個練習的初期,某些習氣已經從心靈的表層根除了。因此,在練習觀息的同時,我們已經開始清靜內心,朝解脫之道前進了。
正定
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可以培養對當下的覺知。而盡可能地時時刻刻維持這種覺知,就是正定。
在練習對呼吸的覺知時,我們會發現,要維持不中斷的覺知,是極其困難的事。盡管有堅定的決心,努力將注意力定在呼吸上,覺知卻總是不知不覺地溜走。我們就像一個喝醉酒的人,努力想走直線,卻總是東倒西歪地走不直。事實上,由於我們的無明和妄想,我們確實是像醉了一樣糊塗,所以才會不斷地活在過去和未來、貪愛和嗔恨之中。我們無法走在時時覺知的正道上。
在練習對呼吸的覺知時,我們會發現,要維持不中斷的覺知,是極其困難的事。盡管有堅定的決心,努力將注意力定在呼吸上,覺知卻總是不知不覺地溜走。我們就像一個喝醉酒的人,努力想走直線,卻總是東倒西歪地走不直。事實上,由於我們的無明和妄想,我們確實是像醉了一樣糊塗,所以才會不斷地活在過去和未來、貪愛和嗔恨之中。我們無法走在時時覺知的正道上。
身為內觀者,我們要有智慧,在麵對這些困難時不感到灰心喪氣,而應該了解,要改變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習氣,是需用時間的。必須再接再厲,持之以恒,耐心地努力,才能成功。我們隻要覺察到注意力分散時,再將它放回呼吸上就夠了。如果我們能做到這點,就已經開始改善內心胡思亂想的習慣。借著不斷地練習,就能愈來愈快地將注意力帶回來。漸漸地,胡思亂想的時間愈來愈短,而持續覺知的時間愈來愈長。
定力增強,我們會開始感到輕鬆、喜悅、充滿活力。漸漸地呼吸會變得柔順、規律且輕淺。有時甚至覺得呼吸完全停止。事實上,當心變得寧靜時,身體也會靜下來,新陳代謝減緩,因而所需要的氧氣也會減少。
到了這個境界,某些修行者會與特別的經曆:例如閉目坐著時看到光或影,或是聽到特別的聲音等。所有這些所謂的異常感官體驗,隻是一種指標,表示心已達到高度的專注。這些現象本身,沒有任何重要性,無需重視。覺知的對象仍然是呼吸,若去注意任何其它東西,就走偏了。心中也不該期待這些異象,因為並非人人都會有這類經驗。若是出現,也隻是一個路標,讓我們知道自己正在進步之中;有時路標隱不可見,可能是因為我們太專心努力前進,而沒有注意到。但是如果我們把路標當作是終點,而產生執取,我們就會完全停滯不前。畢竟,異常的感官經驗不勝枚舉,實踐正法的人不該追尋這些,而是要洞察自身的實相,才能遠離一切痛苦。
因此,我們繼續將注意力完全放在呼吸上,心變得更專注時,呼吸就會愈細微,也就愈不易觀察,因此也就需要更努力才能維持專注。如此不斷磨練自心,培養專注力,讓心成為一個利器,可以透視實相的表層,觀察到內心更細微的真理。
培養定力還有許多其他技巧,例如專心複誦某一個字,或觀想某一物,或是一再重複某個肢體動作。如此一來,我們會完全融入專注的對象,而達到一種輕安喜悅的境界。雖然毫無疑問地,這種境界令人非常愉快,但是當境界消失,人回到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仍是沒有解決。這些方法能讓人在心的表層,發展出安詳與喜悅,但是仍未能觸及心底深處的習氣。而且這些方法中用以培養定力的對象,與當下自身的實相,並無關聯。從中所得的輕安,隻是表麵上刻意營造出來的,而不是由已淨化的心底深處自動生起的。正定不應該是心的麻醉,而是要遠離所有的造作與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