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風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
正文

內觀一生活的藝術(九)

(2014-04-27 08:41:27) 下一個
第三章 苦的直接起因
真實世界與童話世界完全是兩回事,沒有人能夠“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我們無法逃避生命的真相—生命是不完美、不圓滿、不盡如人意的—這就是苦的真理(真諦)。

既然真相是如此,那麽當務之急就是要知道,痛苦是否有起因;如果有的話,是否能夠去除苦因,以止息痛苦。如果痛苦的起因,隻是一些毫無脈絡可尋的偶發事件,我們完全無法控製或影響它們的發生,那麽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我們隻好放棄尋找離苦之道。或者,如果痛苦是由獨斷獨行、莫測高深的全能主宰所控製,那麽我們該做的,是想辦法討好這位主宰,懇求他不再降苦給我們。

佛陀體悟到,我們的痛苦並不是偶然形成的。就如同所有現象皆是其來有自,痛苦的背後也有原因。對所有的存在而言,這因果的法則---業(kamma)----是普遍而基本的。而且,痛苦的起因也不是我們所不能控製的。



業(kamma)這個字(或是它較為人知的梵文字karma),一般被解釋為“命運”。不幸的是,“命運”這個字的涵義,和佛陀的原意恰恰相反,“命運”是指我們所不能控製的東西,是天意,是命運,是命中注定的,然而“業”字麵上的意思是“行為”。我們的行為是因,遭遇是果:

眾生擁有自己的行為,繼承自己的行為,由自己的行為衍生,與自己的行為密不可分;自己的行為是自己的皈依處。行為卑劣或高尚,則他們的生命也一樣卑劣或高尚,(眾生擁有其業,繼承其業,因業而生,業隨其身。眾生依止其業。其業卑劣或高尚,其生命亦複如是。)(注一)

我們生命中所經曆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的行為所導致的結果。因此,隻要我們能主宰自己的行為,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每個人都應該為造成自己痛苦的行為負責;每個人也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以止息痛苦。佛陀曾說:

你是自己的主人
你創造自己的未來。(注二)

事實上,每個人都像是沒有學過開車,卻蒙著眼睛,在繁忙的公路上開車行駛,這樣想平安抵達目的地也難。他以為是自己在開車,但事實上,是車子駕駛了他。姑且不論他是否能到達目的地,隻要他不想發生意外,就應該先除去眼罩,學會開車,並盡速駛離危險。同樣地,我們必須清楚覺知自己的所作所為,並且學會奉行正當的行為,才能夠到達我們真正想去的地方。

三種行為

行為(業)有三種:身體的行為(身業),語言的行為(語業),意念的行為(意業)。通常我們最重視身體的行為,其次是言語的行為,最後是意念的行為。出手打人看來要比出言侮辱要嚴重的多,而這兩者比未說出口的惡念,也似乎更嚴重。當然,這種看法是根據各國人為製定法律而來。但是,根據“法”—自然的法則—意念的行為才是最重要的。身體和語言的行為,會因為意念的不同,而產生完全不同的果報。

例如,由一位外科醫生用手術刀動緊急手術救人,不幸手術失敗,導致病人死亡;另一位凶手是拿刀殺死被害人。這兩個人的身體行為類似,結果也相同,但是意念則是天差地遠。外科醫師的行為出自慈悲之心,凶手卻是基於怨恨之心。由於意念上的差別,兩個人的結局也會完全不同。

同樣,在言語上,意念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和同事口角,那是因為憤怒而咆哮。而同一個人在看到他的孩子在玩泥巴,愛憐地罵孩子“笨蛋”,則是出於對孩子的愛心。在這兩種情況下,他說了相同的話,但所表達的卻是兩種相反的心念。說話是心中所存的意念,決定了我們的果報。

身體和語言的行為,以及它們表現在外的後果,都是意念行為的結果。言行的善,要有意念的性質來判斷,所以,意念的行為,才是真正的“業”,才是會在未來產生果報的原因。佛陀了解這個真理,他說:

萬事萬物,由心而生;
至要為心;萬法為心造。
若言談舉止出於不淨之心,痛苦則如影隨行,如車輪緊隨於拖車牲口之足後。若言談舉止出於純淨之心,快樂則如影隨行,須臾不離。(注三)

苦的起因

然而,究竟是何種意念的行為在決定我們的命運?如果心是由識。想。受。行四蘊(四部分)組成,那麽是其中哪一部分使苦生起的呢?在痛苦形成的過程中,四蘊或多或少都與痛苦的生起有關,不過前麵三者基本上是被動的。識蘊(認知)隻是接收經驗的原始資料,想蘊(辨別)是將資料加以歸類,受蘊(感受)展現出前兩個步驟的發生。這三者的任務隻是將輸入的信息加以吸收。但是一旦心開始生起習性反應(行蘊),就由被動轉變成喜愛和厭惡了,心的習性反應帶動新的連鎖效應,連鎖效應的開始生起,就是“習性反應”,所以,佛陀才說:

任何痛苦的生起,
都起於習性反應。
如果所有的習性反應止息了,
所有的痛苦也止息了。(注四)

真正的“業”—也就是痛苦的真正起因—是心的習性反應。一閃即逝的喜歡或不喜歡的反應可能不是非常強烈,也沒有顯著的果,但是它卻會有積累的效應。每分每秒習性反應,重複不斷的發生,每重複一次就更加強烈,最後就形成貪愛或是嗔恨,這就是佛陀在他第一次開示中所稱的“貪愛”(tanha),其字麵上的意思是“渴”:是內心對眼前沒有的東西,一種永無止境的貪求習性!同時也意味著對於現狀,有著同樣強烈而難以撫平的不滿(注五)。貪求和不滿越強烈,對我們的想法,言語,以及行為的影響就愈深—因此也製造更多的痛苦!

佛陀曾說,有些習性反應就像水麵劃過的痕跡,立即消失。有些反應,就像沙灘上留下的線條,早上劃的,晚上就已隨著浪潮或海風消失無蹤。另有一些習性反應,則像是用鑿子或鐵錘 ,深深刻在岩石上,雖然刻痕也將隨著岩石的剝蝕而消失,但是卻得花上漫長的歲月(注六)。

在我們一生當中,每一天我們的心都不停的產生習性反應。但是,如果我們在一天結束之前試著回想,頂多隻能想起當天印象最深刻的一,兩件。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在一月結束之前試著回想,頂多隻能想起當月印象最深刻的一,兩件。同樣的,在年終,我們頂多隻記得那年印象最深刻的一,兩件。像這種深刻的習性反應,非常危險,會導致很大的痛苦!

想要從如此強烈的痛苦中解脫出來,第一步就是接受苦的事實,不要把苦當成是哲學概念或是一種信條,而是接受它存在的事實,它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如此接受並對苦及苦的起因有所了解,我們就能化被動為主動。學會了直接體認自己的本質,我們就可以步上了離苦的正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Quarx 回複 悄悄話 真正的“業”—也就是痛苦的真正起因—是心的習性反應。 Yes it is the truth! we are not taught by any schools when we were young. So funny we have to seek it outside of school!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