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一生活的藝術(九)
(2014-04-27 08:41:27)
下一個
第三章 苦的直接起因
真實世界與童話世界完全是兩回事,沒有人能夠“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我們無法逃避生命的真相—生命是不完美、不圓滿、不盡如人意的—這就是苦的真理(真諦)。
既然真相是如此,那麽當務之急就是要知道,痛苦是否有起因;如果有的話,是否能夠去除苦因,以止息痛苦。如果痛苦的起因,隻是一些毫無脈絡可尋的偶發事件,我們完全無法控製或影響它們的發生,那麽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我們隻好放棄尋找離苦之道。或者,如果痛苦是由獨斷獨行、莫測高深的全能主宰所控製,那麽我們該做的,是想辦法討好這位主宰,懇求他不再降苦給我們。
佛陀體悟到,我們的痛苦並不是偶然形成的。就如同所有現象皆是其來有自,痛苦的背後也有原因。對所有的存在而言,這因果的法則---業(kamma)----是普遍而基本的。而且,痛苦的起因也不是我們所不能控製的。
業
業(kamma)這個字(或是它較為人知的梵文字karma),一般被解釋為“命運”。不幸的是,“命運”這個字的涵義,和佛陀的原意恰恰相反,“命運”是指我們所不能控製的東西,是天意,是命運,是命中注定的,然而“業”字麵上的意思是“行為”。我們的行為是因,遭遇是果:
眾生擁有自己的行為,繼承自己的行為,由自己的行為衍生,與自己的行為密不可分;自己的行為是自己的皈依處。行為卑劣或高尚,則他們的生命也一樣卑劣或高尚,(眾生擁有其業,繼承其業,因業而生,業隨其身。眾生依止其業。其業卑劣或高尚,其生命亦複如是。)(注一)
我們生命中所經曆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的行為所導致的結果。因此,隻要我們能主宰自己的行為,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每個人都應該為造成自己痛苦的行為負責;每個人也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以止息痛苦。佛陀曾說:
你是自己的主人
你創造自己的未來。(注二)
事實上,每個人都像是沒有學過開車,卻蒙著眼睛,在繁忙的公路上開車行駛,這樣想平安抵達目的地也難。他以為是自己在開車,但事實上,是車子駕駛了他。姑且不論他是否能到達目的地,隻要他不想發生意外,就應該先除去眼罩,學會開車,並盡速駛離危險。同樣地,我們必須清楚覺知自己的所作所為,並且學會奉行正當的行為,才能夠到達我們真正想去的地方。
三種行為
行為(業)有三種:身體的行為(身業),語言的行為(語業),意念的行為(意業)。通常我們最重視身體的行為,其次是言語的行為,最後是意念的行為。出手打人看來要比出言侮辱要嚴重的多,而這兩者比未說出口的惡念,也似乎更嚴重。當然,這種看法是根據各國人為製定法律而來。但是,根據“法”—自然的法則—意念的行為才是最重要的。身體和語言的行為,會因為意念的不同,而產生完全不同的果報。
例如,由一位外科醫生用手術刀動緊急手術救人,不幸手術失敗,導致病人死亡;另一位凶手是拿刀殺死被害人。這兩個人的身體行為類似,結果也相同,但是意念則是天差地遠。外科醫師的行為出自慈悲之心,凶手卻是基於怨恨之心。由於意念上的差別,兩個人的結局也會完全不同。
同樣,在言語上,意念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和同事口角,那是因為憤怒而咆哮。而同一個人在看到他的孩子在玩泥巴,愛憐地罵孩子“笨蛋”,則是出於對孩子的愛心。在這兩種情況下,他說了相同的話,但所表達的卻是兩種相反的心念。說話是心中所存的意念,決定了我們的果報。
身體和語言的行為,以及它們表現在外的後果,都是意念行為的結果。言行的善,要有意念的性質來判斷,所以,意念的行為,才是真正的“業”,才是會在未來產生果報的原因。佛陀了解這個真理,他說:
萬事萬物,由心而生;
至要為心;萬法為心造。
若言談舉止出於不淨之心,痛苦則如影隨行,如車輪緊隨於拖車牲口之足後。若言談舉止出於純淨之心,快樂則如影隨行,須臾不離。(注三)
苦的起因
然而,究竟是何種意念的行為在決定我們的命運?如果心是由識。想。受。行四蘊(四部分)組成,那麽是其中哪一部分使苦生起的呢?在痛苦形成的過程中,四蘊或多或少都與痛苦的生起有關,不過前麵三者基本上是被動的。識蘊(認知)隻是接收經驗的原始資料,想蘊(辨別)是將資料加以歸類,受蘊(感受)展現出前兩個步驟的發生。這三者的任務隻是將輸入的信息加以吸收。但是一旦心開始生起習性反應(行蘊),就由被動轉變成喜愛和厭惡了,心的習性反應帶動新的連鎖效應,連鎖效應的開始生起,就是“習性反應”,所以,佛陀才說:
任何痛苦的生起,
都起於習性反應。
如果所有的習性反應止息了,
所有的痛苦也止息了。(注四)
真正的“業”—也就是痛苦的真正起因—是心的習性反應。一閃即逝的喜歡或不喜歡的反應可能不是非常強烈,也沒有顯著的果,但是它卻會有積累的效應。每分每秒習性反應,重複不斷的發生,每重複一次就更加強烈,最後就形成貪愛或是嗔恨,這就是佛陀在他第一次開示中所稱的“貪愛”(tanha),其字麵上的意思是“渴”:是內心對眼前沒有的東西,一種永無止境的貪求習性!同時也意味著對於現狀,有著同樣強烈而難以撫平的不滿(注五)。貪求和不滿越強烈,對我們的想法,言語,以及行為的影響就愈深—因此也製造更多的痛苦!
佛陀曾說,有些習性反應就像水麵劃過的痕跡,立即消失。有些反應,就像沙灘上留下的線條,早上劃的,晚上就已隨著浪潮或海風消失無蹤。另有一些習性反應,則像是用鑿子或鐵錘 ,深深刻在岩石上,雖然刻痕也將隨著岩石的剝蝕而消失,但是卻得花上漫長的歲月(注六)。
在我們一生當中,每一天我們的心都不停的產生習性反應。但是,如果我們在一天結束之前試著回想,頂多隻能想起當天印象最深刻的一,兩件。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在一月結束之前試著回想,頂多隻能想起當月印象最深刻的一,兩件。同樣的,在年終,我們頂多隻記得那年印象最深刻的一,兩件。像這種深刻的習性反應,非常危險,會導致很大的痛苦!
想要從如此強烈的痛苦中解脫出來,第一步就是接受苦的事實,不要把苦當成是哲學概念或是一種信條,而是接受它存在的事實,它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如此接受並對苦及苦的起因有所了解,我們就能化被動為主動。學會了直接體認自己的本質,我們就可以步上了離苦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