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風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
正文

內觀一生活的藝術(十九)

(2014-07-01 09:21:11) 下一個
選擇“感受”為觀照的對象,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因為身體上的感受,和心理狀態息息相關。感受就像呼吸一樣,會反映出當下的心理狀況。任何一種心理狀況——如想法、概念、想象、情緒、記憶、希望、或恐懼——浮上意識表層,感受就會跟著升起。每個想法、情緒、內心的變化,身體上會伴隨著一種相應的感受出現。因此,藉著觀察身體上的感受,我們也同時觀察了自己的內心。

若想充分了知真理,就不可不重視感受。無論我們遭遇何事,都會因此而喚起身體上的某種感受。感受可說是心與身交會的十字路口,雖然在本質上,感受是在身體上,但它同時也是四種心法(受、想、行、識)運作的過程之一。它由身生起,由心感受。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感受不清楚,那麽我們對實相的觀察,就永遠會不完整、不深入。就好像想除去園中的雜草,必須先了解它們的根深埋在哪兒和它們的維生運作;同樣地,如果我們想要了解自己的習性、且處理的恰如其分,就必須深入觀察自己的感受;而大部分的感受是難以覺察的。

感受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身、心的每一個接觸,都會產生某種感受。每一種生化反應都會產生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心缺乏足夠的專注力,隻能覺察到較粗重的感受。我們練習“觀入出息”後,心就會變得敏銳,也因此而培養出覺知,就逐漸能夠清楚地體驗全身所有感受的實相。

在練習對呼吸的覺知時,我們隻觀察自然的呼吸,不要刻意控製或是調整呼吸。同樣地,在練習內觀時,我們隻要去觀察身上的感受即可。我們對全身有係統地移動注意力,先從頭到腳,然後從腳到頭,從一端移到另一端。但在整個過程中,不要刻意尋找或避免某種感受,而是如實地去觀察、去覺知全身所出現的感受,無論那感受是冷、熱、輕、重、癢、悸動、緊、脹、壓力、疼痛、刺痛、脈動、或振動等等。內觀者不追求任何特殊的感受,隻是當身體上的各種感受自然發生時,如實地去觀察它。

內觀者也不必嚐試去了解感受的起因。它們也許源自外在的環境、坐姿、痼疾、體弱、或是所吃的食物等。原因無關緊要,也不是我們該關心的。真正重要的,是集中注意力覺知當下身體上的感受。

剛開始練習時,可能隻在身體的某些部分有感受,而其它部分則無。這是因為覺知尚未完全開展,所以隻能體驗強烈的感受,而覺察不到較細微的部分。然而,我們再接再厲輪流專注於身體的每一部位,觀察全身,而不讓注意力被強烈的感受所吸引。經過專注力的訓練,我們就有能力係心於選擇的對象上。現在我們就運用這個定力,有係統依序觀照全身每一部位,而不是迫不急待地略過感受較不明顯的部分,跳到感受較強烈的部位去。不要貪戀某些感受,也不刻意避開其它感受。這樣練習下去,漸漸地就能夠體驗到身體每個部分的感受。

當我們剛開始練習“觀入出息”時,通常呼吸都相當粗重且不規律。慢慢地呼吸會平靜下來,且逐漸變得輕柔而微細。同樣地,剛開始練習“內觀”時,通常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經曆到粗糙、強烈、又不舒服的感受。同時,激動的情緒或是早已遺忘的想法和往事又會升起,也隨之帶來心理或生理上的不舒服,甚至痛苦。更有甚者,以前練習觀入出息時,阻撓我們進步的障礙,如貪、瞋、昏沉、不安、疑等,在此時又會重現,而且力量更為強大,令人無法維持對感受的覺知。麵對這種情況,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再觀察呼吸,好讓內心再次平靜下來,使心變得更為敏銳。

身為內觀者,我們要有耐心、不屈不撓,重新培養更深的專注力。因為我們了解,所有的困難事實上是我們的初步效果。正因為某些根深蒂固的習性反應被攪動了,才會浮現到意識表層。漸漸地,以從容不迫的持續努力,使心重回寧靜和專注。激動的想法或情緒一旦消逝,我們就可以恢複對感受的覺知。藉著反複持續練習,強烈的感受會消融成較平穩、細微、最後化為一種瞬間生滅的振動。

但是,不論這些感受是苦是樂、是強是弱、是異是同,皆與禪修不相幹。內觀者所要做的,隻是客觀、如實地去觀察。無論痛苦的感受有多難受,無論愉快的感受有多吸引人,我們都不停止努力,不因任何感受而分心或黏住。我們的任務就是以不執著的心,觀察自己,就像科家在實驗室中進行研究一般。

無常、無我及苦

當我們勤於修行,很快就會領悟到一個根本的事實:那就是我們的感受變動無常。每一個片刻,在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有感受升起,而每種感受都代表一個變化。每一瞬間,都有電磁或生化反應,發生在身體的各個部分。而我們的心更是瞬息萬變,且在身體的變化上顯現出來。

這就是身心的真相:變化、無常(anicca)。在每一個片刻,組成身體的次原子微粒都在生滅之中;而心理的變化也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又消失。每個人內在的各種身心狀況,跟外在世界一樣,時時刻刻都在改變。在此之前,我們可能在知性上已經知道無常的道理。現在經由修持內觀,我們直接在自身體驗無常的實相。直接體驗無常的感受,證實了我們瞬息萬變的本質。

身體的每一個分子、內心的每一個過程,都是不斷變遷。除了每個當下之外,別無它物。沒有可以執著的硬核,沒有什麽可以叫做“我”或“我所有的”。所謂的“我”隻是一個不斷變動過程的組合體罷了。

因此,內觀者了解了另一個基本的實相:無我(anatta)——沒有一個真實、永恒的“我”。我們如此努力經營的自我,隻是一個不斷變動的身心過程組合而成的幻相。一旦我們深入探索身心,就會了解,沒有永遠不變的硬核,沒有獨立於身心過程之外的本體,沒有任何東西能不受製於無常的定律。隻有一個無我的現象,不受控製地改變不停。

另一個實相也清晰了。任何執著“這是我,這是我的”的努力,終將導致不快樂,因為所執著的東西或是這個“我”遲早都會消逝。而執著於任何無常、短暫、幻想、以及不可控製的東西都是苦。我們了解這一切,不是因為別人如此告訴我們,而是藉著觀察自己身上的感受,我們親身體驗這些實相。

平等心

那麽我們該如何避免不快樂?如何遠離痛苦呢?隻要不起習性反應地觀察:不要對任何一種體驗,生起附著或排斥之心,隻是以一顆平等、平衡的心客觀地觀察每個現象。

這聽起來相當容易,做起來卻不然。假設我們打算坐一小時,卻在十分鍾後膝蓋就疼痛不已,我們會怎麽樣?我們會立刻對這疼痛產生厭惡,希望它快點走開。但是它非但不走開,反而痛得更厲害。於是,肉體的疼痛變成心理的,而帶來更大的痛苦。

如果我們能以片刻的時間隻觀察肉體上的疼痛;或者,暫時脫離“這是我的痛,是我覺得痛”的錯覺;或者像醫生檢查病人的疼痛一樣,客觀地檢查這感受,我們就可以體驗到,“痛”的本身是多變的,它不會永遠持續下去,每一刻都在變化、消失、再生、再滅。

當我們借由親身體驗,了解這道理之後,痛苦就再也不能擊倒我們、控製我們。也許它很快就消逝,或者仍舊徘徊不去,但是都無關緊要。因為我們已經學會了以不執著的心來觀察它,不會再因這些痛苦而受罪。

解脫之道

借著培養覺知與維持平等心,我們得以從苦中解脫。苦的起因在於對自身實相的無知。在這種無知的黑暗中,心對每一種感受生起好惡、貪瞋的反應。而每個這樣的反應,現在都在製造痛苦,同時也種下未來痛苦的種子。

如何才能打斷這種因果之鏈呢?過去,由於我們在無明中的作為,使得生命開始轉動,身心的變遷也隨之開始。那麽,是不是自殺就能終止呢?不,這樣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在自殺的刹那,心中充滿了痛苦及瞋恨,無論來生變成什麽,心中仍舊充滿痛苦,這樣的作法是不可能帶來快樂的。

生命既已開始,就無法從中逃脫,那麽是不是該摧毀感官經驗的六根呢?我們可以挖眼、割舌、削鼻、切耳,但是要如何毀身、滅心呢?更何況毀身、滅心就等於自殺,而自殺是無濟於事的。

那麽毀滅一切聲音、影像等六根的對象(六塵)不就好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宇宙間充滿無窮盡的事物,我們決不可能將它們一一消滅。隻要六根存在,就不可避免地會與相對應的六塵產生接觸;隻要一有接觸,就一定會有“感受”生起。

這正是苦的因果之鏈可以被打破的地方。“感受”就是那關鍵性的一環。隻要“感受”一起,好惡就隨之而來。這些短暫的、無意識的好惡反應,立刻會被擴大、增強為強烈的貪與瞋,最後變成執取,令我們的現在與未來充滿痛苦。我們一而再、再而三、機械性地重複這個過程,變成一種盲目的習慣。

藉著內觀的練習,我們培養出覺知每個感受,並且也培養平等心;我們不生起習性反應,隻是冷靜地檢視感受,不起好惡之心,不帶貪愛、瞋恨、或執著。對每個感受,都不再產生新的習性反應,而是產生智慧與洞見:“它是無常的,一定會生起滅去”。

當因果之鏈被打破,痛苦也就止息。不再生起新的貪愛、瞋恨的反應,苦的起因也就消失了。苦的起因是心念的行為(業),也就是貪愛、瞋恨的盲目反應。心能對各種感受念念分明,並且保持平等心,就不會再起貪愛、瞋恨的反應。苦的起因不再出現,我們也就自然停止為自己造苦了。

佛陀曾說:

諸行都是無常。若能洞見此理,
即能遠離苦厄,此乃淨心之道。(注六)

“行”(sankhara)是個很廣大的字。心的盲目反應稱為“行”,而這種習性反應的後果,也叫做“行”;有其因,必有其果。我們在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其實都是自己的內心反應所遭致的結果。因此,最廣義地說,“行”是指在這習性反應的世界上,一切被創造、被組合、被形成的東西。因此,“諸行無常”是說:無論是身體上的感受,或是心理的變化,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變幻無常的。當我們借著“內觀”的修行,以修慧來觀察這個真理時,苦就止息了,因為我們已經遠離苦的起因。也就是說,我們已經放棄了貪愛、瞋恨的習慣。這就是解脫之道。

關鍵點就在於學會如何不起習性反應,如何不去製造新的“行”。通常感受一生起,好惡就隨之而來。如果我們缺乏覺知,在這瞬間,習性反應就會在心中一再重現、一再增強,而成為貪愛或瞋恨,最後化為一股強烈的情緒,支配我們的意識。我們被那情緒所控製,無法做出任何正確的判斷。結果就做出有害的言行,傷害自己和他人。我們為自己製造痛苦,隻因為一時的盲目反應,讓自己的現在和未來都痛苦不堪。

但是如果在習性反應開始的那一刻,我們能對自己的感受念念分明,我們就可以做主,不讓任何習性反應發生或增強。我們隻去觀察感受,而不起喜歡或討厭的反應。如此一來,感受就無法發展成貪愛或瞋恨,也就無法成為占據我們內心的強烈情緒;它隻是生起繼而逝去。心始終保持安穩平靜。我們不僅現在快樂,並能預期未來也會快樂,因為我們不會對感受起習性反應。也許,修行者隻能在一小片刻中,覺知到身體上的各種感受的實相;因為他了解瞬間生滅的本質,所以能夠不對它們生起盲目的反應。即使是如此短暫的片刻,也會有極大的效果。隨著耐心有恒、持續不斷的練習,保持平等心的短暫片刻會逐漸增長,而盲目反應的片刻會慢慢減短。漸漸地,不斷起反應的心靈慣性會被打破,舊的習性會被根除,直到有一天,不再有任何過去的或現在的盲目反應,心也就由痛苦中解脫出來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Fullest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你的好文, 這是關於內觀最完全,詳細的文章。 隻要時時實踐, 必將受益無窮。 真的不懂, 學校為什麽不教這些。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