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1)
2020 (82)
2022 (2)
2023 (2)
(Emily Dickinson,1830 – 1886)
(美)狄金森
舒嘯 譯
把一切從我這裏拿去,隻留給我狂喜,
於是比起所有同類,我就會更加豐裕 -
在我門口的那些人擁有更多,卻一貧如洗
而我這麽富貴地棲居,可否適宜?
(J1640 / Fr1671)
(另一版本)
把一切從我這裏拿去,隻留給我狂喜,
於是我就會比所有的同類更加豐裕 -
這麽富貴地棲居會讓我生病不適
尤其是看到在我門口的那些人擁有更多
卻一貧如洗 -
譯記:這首詩三次出現在狄金森寫給不同朋友的信中。詩人因為具備狂喜而覺得豐裕。看到他人的生活,如此富貴地棲居甚至會讓她感到不自在。
最後兩行其實可以有兩個恰恰相反理解:“門口那些人”可以是擁有很多物質財富,卻在精神上一貧如洗;也可以是物質上一貧如洗,卻在精神上很是富有。(我傾向於前者。)
狄金森並沒有在詩中講出狂喜的因由。在1885年1月2日給 Loomis(盧米斯)夫婦的信中,狂喜來自收到他們寄來的聖誕卡。在1885年夏天給 Samuel Bowles, IV(塞繆爾·鮑爾斯四世) 的信中,狂喜的原因是花。也是同一年,給 Helen Hunt Jackson(海倫·杭特·傑克遜)的信中,狂喜隻是泛泛地提及。
三封信件全文見:
http://archive.emilydickinson.org/correspondence/loomis/l960.html
http://archive.emilydickinson.org/correspondence/sbowlesy/l1014.html
http://archive.emilydickinson.org/correspondence/jackson/l976.html
加上狄金森的初稿和給Helen Hunt Jackson信件的兩個草稿,此詩共有六個版本。
Franklin 版《狄金森詩集(匯編本)》中該詩的不同版本
(巴赫《法國組曲》第六首中的波蘭舞曲)
Dickinson 原詩:
“Take all away from me, but leave me Ecstasy”
Take all away from me, but leave me Ecstasy,
And I am richer then, than all my fellow men —
Is it becoming me, to dwell so wealthily, when at my very door
Are those possessing more, in boundless poverty?
(J1640 / Fr1671)
---------------------------------------------------------------------------------------------
英文詩歌選譯
----------------------------------------------------------------------------------------------
惠特曼(Whitman)《哦,生命啊!》(-- 紀念 Robin Williams)
艾略特(T.S.Eliot)《J·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
狄蘭·托馬斯(Dylan Thomas)《死亡也不會占得上風》
狄蘭·托馬斯(Dylan Thomas)《不要溫和地步入那永恒的黑夜》
比利·柯林斯(Billy Collins)《致我最愛的17歲高中女孩》
遵老同學獨舞先生命,玩笑譯“Someone Like You”
----------------------------------------
問好。
謝謝你舒嘯,這篇我存擋了。
問好!
我的譯記均為一人一時之解(猜)。既記錄自己譯文的基礎,又是邀請諸位朋友提出不同的解讀。
對於有不同版本的狄金森詩作,Franklin 編輯的“讀本”采用最後版本。這首詩用的是致Samuel Bowles, IV信件中的版本。現依從 Franklin“讀本”。
注意這個版本是4行,倒數第二字從“abject”改為“boundless”,標點和大小寫也有改變。”匯編本“中有幾個版本的比較。見照片。(信件鏈接中,該詩未分行。Franklin 應是依照了該信原件。)
譯文隨之更動。
替周易謝謝你,沒啥好拍的,抓ta當毛豆。
小冒的博客已改裝成相冊,我都懶得碼一個字,除了標題。 不麻煩大家留言了,看過拉倒。有事可以悄悄話給我或者漂流瓶聯係..。。。
沒辦法在你那裏留言,隻能在這兒讚虎心嗅花的周易。你家周易或許是”我隻管狂喜,反正一切有她給我安置”。 :-)
狄金森把這首詩抄在給朋友的三封信中,見“譯記”中的三個鏈接。第一個鏈接是寫給Loomis(盧米斯)夫婦的信,那裏麵是“Ill”。 其餘兩封信中均為“Is"。
事實上,這首詩有六個版本!狄金森的初稿以及那三封信中的版本均各有不同。而給Helen Hunt Jackson(海倫·杭特·傑克遜)的那封信,還有三個版本。這六個版本中,隻有一個版本是"Ill",想來當是艾米莉的筆誤。
(這也是讀狄金森的挑戰之一:用哪個版本?)
我有Franklin的匯編本,一會兒附上這幾頁的照片。
我是依照“Is”譯的。發貼子時懶惰,去到網上複製了這首詩原文,以為找的是後麵的版本,偏偏複製的是那個用“Ill"的。
(有時敲字時眼睛反應不過來。梭羅就很無辜地被我很無意地罵過。)
灑家自幼直到數年前,目力甚佳,兩眼均保持2.0。然而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付出的代價就是老花眼來得暴風驟雨般迅疾,一時措眼不及,二時依舊不及,到今時還是時常忘掉花鏡。
上一次留言,忘了說,舒兄譯的標題就足夠打動人,比如:
多少個這樣的早晨 — 我們分離
成功最為甘美
我無法告訴你 - 然而你感覺到它,
“希望”是個有羽毛的東西
假如你的來臨是在秋天
這是我寫給世界的信函
我從未見到過荒野
書信是人間的欣歡
..…
狄金森大半生的五味、百感,都錄入詩作之中。孤獨感的確多少次現身,甚至有時成了她的夥伴。“如果沒有了孤獨感 / 或許會愈加孤獨” (It might be lonelier / Without the Loneliness)。
非常感謝覺曉指出。那裏應該是“Is",不知怎樣成了三個“l”,就去更正。
機器翻譯或許會把那句譯成:“把搖頭丸給我留下”。哈哈。
這一句第一個是符號?第一次看見,請講解。
印象中狄金森是悲傷,孤獨而壓抑的,但這首小詩能看見詩人真摯熱情的笑意,也許她太孤獨了,才那麽渴望和珍惜著友誼,狂喜是精神上的富有和滿足,她的心靈好像極度敏感的樂器,任何的觸動都會激發出靈魂的顫音。
她的確寫出了她的不合主流價值觀,需要勇氣。
請舒嘯繼續多多貢獻佳譯,不論一貧如洗還是狂喜。
Ecstasy譯得很有意思,謝謝舒兄的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