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卻說趙國求救於齊,齊國得到消息,是救是不救有點兩難:救吧,魏軍太強,可能趙國沒救成,自己也搭進去了;不救吧,萬一趙國滅亡,土地並入魏國,魏國會更強大,圖謀齊國那是早晚的事。想起這些年在魏國的威懾下過日子這個不爽,齊威王決定冒點風險出兵救趙。 派誰領兵呢?這還用說?‘齊威王欲將孫臏’,孫臏卻苦笑著辭謝說:“‘刑餘之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嘉靖二年的爭貢事件不僅導致了中日勘合貿易的停擺,更致命的是把明軍在倭寇麵前如渣的戰鬥力展現在世人麵前。日本方麵,“倭自是有輕中國心矣”(《明史紀事本末》),直接的後果就是後來的倭人載貨來到中國,絕對是為所欲為,根本不把明廷、明軍放在眼裏;中國方麵,奸豪海上走私,組織的護衛隊伍也競相雇請倭人教習,采用倭人兵器,進而發展成數量龐大[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就在商鞅在秦國實施變法的第一年(公元前356年),東方的齊國進入了齊威王時代。早在威王即位之前,相鄰的魏國經李悝、吳起的治理已然傲視群雄,尚為太子的齊威王時時感受到來自強魏的威脅,所以威王一上來就把強齊弱魏列為戰略重心。
齊威王是個明白人,清楚人才才是強國之本,一上台就大刀闊斧整頓官場。首先是嚴明賞罰,親自考察官員的政績,對政績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上天也賜給了衛鞅和秦孝公大展宏圖的良機,一方麵秦國由於衛鞅的變法,實力呈跳躍式增長,另一方麵在魏國,敗家子惠王他...他就是不死。上次的敗家壯舉是錯過了大政治家衛鞅,這次又錯過了大軍事家孫臏,結果被田忌、孫臏所率的齊兵一敗於桂陵,再敗於馬陵,損兵折將,太子被俘,國力呈現跳水式崩盤(詳見本係列另一篇《孫臏》)。
消息傳到秦,孝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商鞅本不姓“商”,而是複姓“公孫”,因出自衛國,又多稱“衛鞅”。
說起來衛鞅與吳起極有淵源:首先二人都來自彈丸小國衛國。看起來衛國雖小,風水卻好,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連出這麽兩個大腕,也算是奇事一件了。這讓人想起三晉中最弱小的韓國,雖然在戰國七雄中,韓國最弱,是最先玩完的諸侯國,然而後來的初漢三傑中卻有其二(張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吳起用兵強調兵不在眾而在“治”,以首創的精選士卒之法組建“武卒”,免除武卒全家的徭賦,並對武卒嚴格訓練,從而得到一支真正的精銳之師。憑著這支王牌部隊,吳起在任西河郡守期間,‘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辟土四麵,招地千裏’。在著名的“陰晉之戰”中,吳起以五萬魏兵,擊敗十倍於己的精銳秦兵,盡‘奪秦河[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倭寇縱論之前期倭寇》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1106128.html) 什麽事隻要一沾上日本,躁動就成了常態,平和隻是短暫的奢侈。這話古代成立,近代成立,當代當然也成立,未來呢?很可能還成立。
日本國王足利義滿一方麵接受明朝的冊封,一方麵積極剿捕倭寇,中國沿海百姓算是過了幾天安生日子。誰知足利義滿在50歲上(1408年)正當年的時候不明不白地暴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戰國時期的所謂東方六強最終都為西秦所滅,然而在戰國初期,七雄中最強盛者卻並不是秦國,而是靠瓜分晉國發家的三兄弟之一的魏國。魏國的強盛又離不開魏文侯對吳起的重用。
吳起自然是無可爭議的軍事家,所著《吳子》與孫武所著的《孫子》被後人合稱《孫吳兵法》。僅此一項,就足以說明問題了。然而本篇並不打算在吳起的軍事思想以及軍事成就上著墨太多[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17-03-12 20:49:26)
俗語說:“樹大了分杈,孩子大了分家”。看起來,我們的老祖宗早在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期就已然對此話了然於胸了。且看,原本家私殷實的晉國,養出了魏氏、趙氏、韓氏、知氏、範氏、中行氏這麽六個兒子,時稱“六卿”。六兄弟日以強壯,竟不再把本是老爹的晉王室放在眼裏。兄弟之間處的並不和睦,家常便飯是喊打喊殺,往來行走是爾虞我詐。
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1]
[2]
[3]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