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倭寇縱論 之 後期倭寇、海禁

(2017-03-18 16:58:37) 下一個

嘉靖二年的爭貢事件不僅導致了中日勘合貿易的停擺,更致命的是把明軍在倭寇麵前如渣的戰鬥力展現在世人麵前。日本方麵,“倭自是有輕中國心矣”(《明史紀事本末》),直接的後果就是後來的倭人載貨來到中國,絕對是為所欲為,根本不把明廷、明軍放在眼裏;中國方麵,奸豪海上走私,組織的護衛隊伍也競相雇請倭人教習,采用倭人兵器,進而發展成數量龐大的所謂“偽倭”。這是後話。

勘合停擺,倭人憋了約十七年後,嘉靖十八年七月(1539),終究忍不住“嗜中國貨物”,再次船載貨物抵達寧波,嘉靖帝再次祭出“毋阻遠人向化心”的法寶,“許之”,但再次對朝貢的頻度以及規模提出限製:“期以十年,人無過百,船無過三(《明史紀事本末》)”。然而倭人一看明廷早把當初派人去日本打的嘴炮忘個幹淨,哪裏還管你什麽限製不限製,於次年二月又抵京要求明廷簽發新的勘合文書,更過分的是要求歸還十七年前因爭貢而被明廷沒收的貢物,這一下等於揭開了嘉靖君臣的一塊傷疤,結果是遭到明廷的斷然拒絕。

倭人不管不顧,4年後又於嘉靖“二十三年(1544)七月複來貢”,明廷一看你日子不對(“未及期”),“且無表文”,忒也不把俺天庭放在眼裏,因而決定拒納,並驅逐倭人。倭人未達目的,“留海濱不去”。這下子沿海惟利是圖的奸商看到了機會,不顧明廷的海禁開始鋌而走險。倭人看看從明廷撈大錢無望,因退而求其次,與奸商們一拍即合:倭人把貨作價給明商,明商暗地裏幫倭人銷售,聲稱賣出去之後再付錢給倭人。

明朝在相當多的時段裏實施嚴厲的海禁策略,民間私自出海、與海外國家之間的交流、通商貿易都是被嚴格禁止的。這當然是一種鎖國政策,也帶來了諸多的負麵問題,因而被眾多史學者痛罵不已,被列為阻礙國際交流、導致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因。然而細讀明史,就會發現倭寇實際上要對明廷的這一鎖國之策負主要責任,明廷此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得已為之。

早在元末的混戰時期,張士誠就曾雇傭倭人武士參與作戰,倭人貪利,隻要給錢根本不問是非,剛好張士誠又有錢(元末諸雄有“友諒最桀,士誠最富”之說)。後張部為朱元璋所滅,張士誠殘餘“諸豪亡命,往往糾島人入寇山東濱海州縣”。其時,沿海一帶張士誠舊地的民眾並未完全臣服明朝,如今張之舊部糾集倭寇盤踞海外,民眾中不乏出海輸送給養、通風報信者,而一旦張部攜倭寇登陸作亂,民眾又多為向導。如此情形,朱元璋為防張部死灰複燃,下令海禁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好不容易張士誠餘黨消停點了,又爆發了震動朝野的胡惟庸案。開國功臣、中書省丞相胡惟庸陰謀政變,派人聯絡日本人相助,許諾事成重謝。要錢不要命的倭人,“其王遣僧如瑤率兵卒四百餘人,詐稱入貢,且獻巨燭,藏火藥、刀劍其中(《明史.日本傳》)”,不想胡惟庸事前敗露,這夥倭人到達明朝時胡惟庸已然被殺,“計不行,帝亦未知其狡謀也”。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越數年,其事始露”,朱元璋“怒日本特甚,決意絕之,專以防海為務”。這事,即便發生在當代,兩國之間斷絕貿易往來也是極其自然的事,朱元璋再次嚴令海禁又有什麽奇怪?

明廷並非無視中日間的貿易需求,勘合朝貢的產生就是為了彌補因海禁而帶來的貿易缺失,明廷方麵也始終持歡迎、寬容態度,但日本方麵是如何對待的呢?惟利是圖、不守協約、貢使與賊寇不分、直至擊殺明朝執事官員。官方貿易尚且如此,指望倭人在民間貿易裏老實本分,未免有點異想天開。明廷實施海禁,是時勢使然,亦是為了打擊倭寇、保障社會穩定。實際上海禁一策,非是明朝專利,多國(中、朝、日)、多朝(元、明、清)都曾有此例,證明這並不是某一位的心血來潮、犯混,皆時也勢也。僅僅看到海禁帶來的惡果而不考察其前因後果,未免有自拔自高之嫌。

回到嘉靖二十三年。由於海禁的存在,明商們在銷售倭人貨物方麵就無法明火執仗,就不可能順利、快捷,多位明商倒因此欠下了倭人債務,“多者萬金,少不下數千(《明史紀事本末》)”。倭人又遭驅逐不能久留明土,於是盤踞於近海島嶼等候,“久之不得,乏食,乃出沒海上為盜”——對為寇基因豐富的倭人而言,真是條條大路通倭寇!

明商們為了趕倭人離開,就去跟明朝官兵說:“番人泊近島,殺掠人,而不出一兵驅之,備倭固當如是耶!”(倭寇盤踞近島,殺人掠貨,你們不出一兵驅擊,難怪倭寇如此猖獗!)——待明朝官兵出動,這些奸商又去給倭寇通風報信,倭寇無法,隻得逃回日本,欠在明商手裏的錢也就不了了之。

剛開始這一招確實讓奸商們獲得暴利,但“如是者久之,倭大恨”,說:“我們帶著國主的貨物而來,如今沒拿到錢,拿什麽回去複命?‘必償取爾金寶以歸!’”此話本身就暴虐之極!別忘了,倭人每次都是打著勘合朝貢的旗號而來,問題是倭人遵循了明廷簽發的勘合所規定的頻度、數額了嗎?

如何“償取爾金寶”?——還用問嗎?做倭寇去劫掠唄。

同時,由於嚴禁民眾出海而導致相當一部分沿海漁民無以為生計,這些民眾起初是為倭寇通訊、向導,從而分得一杯劫掠之羹,逐漸加入倭寇隊伍為其一員,更有“聰明才智”之士不甘人下,幹脆組織起自己的船隊武裝。正是在這麽個背景之下,赫赫有名的華人倭寇汪直步上曆史舞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