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戰國風流》- 張儀(上) -- 留得舌頭在,不怕沒架吵

(2017-03-20 14:18:59) 下一個

隨著魏國的衰落和齊國的崛起,在戰國時期風行諸侯的兩個詞匯開始粉墨登場,一曰“合縱”,二曰“連橫”。先來看看什麽叫做合縱,什麽叫做連橫。

由於強大的西秦和東齊都開始以中原地區作為自己的圖謀方向,使得處於遭夾擊態勢的三晉(趙、魏、韓)急謀出路。如果哥仨聯合起來,甚至北連燕、南合楚,以便東拒齊或者西抗秦,這就稱為“合縱”,大概是因為在以北方朝上的地圖上,這種聯合是縱向排列的吧?反過來,如果某個或者多個弱國與秦國或者齊國聯合起來而和另外的諸侯過不去,這就稱為“連橫”。

不過到了戰國晚期,由於秦國取得了對東方諸侯的絕對優勢,合縱連橫的意義也相應的發生了變化:東方六國合力抗秦就稱為“合縱”,秦國聯合任何諸侯國對付其他的弱國都稱為“連橫”。

伴隨著合縱連橫策略的出現,一批所謂的“縱橫家”也應運而生,說到底他們是一批諳熟時局,且口才超群的說客,憑著一條三寸不爛之舌,居然也混的一個個出將入相。以鼓吹合縱而發家的最著名的就是蘇秦了,而以連橫致富的就莫過於張儀了。

張儀是魏國人,相傳與蘇秦‘俱事鬼穀先生’,是同門師兄弟。說這哥倆是鬼穀子先生的弟子,比附會說孫臏、龐涓是鬼穀子先生的的徒弟要可信的多了,因為鬼穀子先生就是精於辯論技巧的。自然老先生也精通教育,要不然能教出這麽牛的弟子?擱在當世就算沒文憑也得當教育部長。

張儀學成之後,到各國去耍嘴皮子遊說,想混個一官半職,屢屢失敗,直混得傾家蕩產,還落了個品性不端的臭名。不過這哥們百折不回的韌勁確實值得佩服。據傳到楚國麵試的時候,剛好楚相丟了塊玉佩,大家本著“饑寒起盜心”的常理就懷疑上了衣衫襤褸的張儀,抓住張儀就一通狂扁。

張儀滿臉青紫,一張嘴巴張開了就合不上,合上了就張不開,但是就是寧死也不承認。楚相沒轍,隻好放了他。他老婆一邊給他擦洗血跡,一邊心疼的嘀咕:“早讓你別幹這讀書遊說的營生了嘛,瞧這日子還怎麽過喲。如今連門牙都活動了。”

張儀忍痛張開嘴巴,對他老婆說:“核頭還愛木愛?”[舌頭還在不在?]他老婆見他都這副德行了,也忍不住破涕為笑:“舌在也。”儀曰:“留勒核頭愛,木怕沒架巧”[留得舌頭在,不怕沒架吵]——真佩服他的執著。

後來張儀為秦相之後,數次拿楚國開涮,一方麵是為了秦國的利益,另一方麵又何嚐不是為了這段冤案?有據可查:‘張儀既為秦相,為人檄告楚相曰:吾始從若歡,我不盜爾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說當初我何曾偷你什麽鳥玉佩?你他媽把我那通狂扁,如今你好好看著你的國家吧,我回頭就來偷你的城池了,你TM又能奈我何?

張儀在東方遊來說去,鼻子都碰扁了也沒撈著啥好處,‘念諸侯莫可事’,‘乃遂入秦。’

最終選擇秦國有他的道理,仔細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用人,隻有秦國始終對外來人才持歡迎的態度。其他的諸侯國,偶爾有個把明白君主,可往往是隻要這哥們一死,他的下一任立馬就對外籍人才說No。保持政策的連續性恐怕也是秦國最終勝出的原因之一。同樣是除了一條巧舌別無其他,張儀在楚國是受誣遭笞,在秦呢?‘(秦)惠王以為客卿,與謀伐諸侯。’

這個秦惠王就是九年前將商鞅五馬分屍的那位,何以如今又如此厚待同樣出自魏國的張儀呢?有個緣故,商鞅變法是重內政圖自強,張儀卻相反,他是搞外交圖諸侯。商鞅的內政確實損及了一些惠王(其時尚為太子)的私家利益,張儀的外交卻隻會讓這群王公大臣們歡欣鼓舞,所以張儀在秦國獲得的支持比商鞅當年要廣泛的多。

張儀任客卿不到一年就初露鋒芒。秦惠王十年(公元前328年),秦國繼續欺負日益衰落的魏國,派公子華將兵圍困魏國的蒲陽。張儀因為剛剛來自魏國,熟悉魏國的地理人文,被秦惠王委任為隨軍參謀。魏、秦之間的軍力對比早非吳起時代可比,沒幾天,蒲陽就落入了秦軍手中。極善機變的張儀馬上抓住機會開始展示其縱橫大才。

張儀先是勸秦惠王把剛剛到手的蒲陽城還給魏國,秦惠王說啦:“憑什麽呀?我死了那麽多人才搶過來的,我容易嗎我?”架不住張儀巧舌如簧,循循善誘,最後是惠王不僅同意歸還蒲陽,反而追加投資,‘使公子繇質於魏’,讓張儀出使魏國,還帶著公子繇去魏國做人質。張儀終於開始了外交生涯第一票。

張儀到達魏國,說秦國要歸還蒲陽,並追設人質,把個魏襄王感動得嗚嗚咽咽,定要擺酒三日,款待張儀。

張儀看看魏王喝得差不多了,就問了:“秦王待君如何?”魏王迷迷糊糊:“跟俺親爹差不多吧。”張儀又說:“既如此,如今秦王送還蒲陽,您是不是也該意思意思,以示禮尚往來呢?”魏王醉眼惺忪:“請先生教我。”

張儀說:“人與人之間送禮首推珠玉,國與國之間送禮首推土地。您何不把上郡和少梁回送秦國,以示真誠?如此一來,秦魏兩國就是親密無間的同誌了。咱們兩家合夥,哪還有別人的戲唱?啥?您也熱愛土地?這個好辦,咱倆合夥,盡管去別的諸侯那兒去取呀。到那時候呐,您收回來就遠遠不是區區上郡和少梁了。”

一來秦國力強,與秦合夥,前途無量;二來張儀善誘,天花亂墜;三來魏王醉酒,腦子短路,上郡十五縣和河西重鎮少梁就這麽稀裏糊塗換了主人了。吳起時代奪取的河西之地,至此全部回到秦國手中。

張儀回到秦國複命,秦惠王大喜過望,決定首次在秦國設置相國一職,並讓張儀擔當第一任,地位超過了由商鞅設立的最高行政長官——大良造。

接下來的兩年裏,秦惠王對張儀的至上信任引起了諸多臣僚的嫉恨,這裏頭又首推本為大良造的公孫衍(犀首)和同為策士出身、來秦國淘金的陳軫了。公孫衍自然是因為大權失落,這可以理解:明明我是總理,您非得忽然在我麵前另設置一“大號總理”,居其位的居然還是這麽個毫無資曆的菜鳥,什麽意思嘛!陳軫則是因為前景渺茫:因為張儀已經上去把著高位了,除非張公子英年早逝,要不然啥時候才輪得上我呀?

這哥倆一合計,一致認為:此處不用爺,自有用爺處!於是公孫奔魏,陳軫奔楚。

公孫衍一到魏國,馬上和張儀唱反調:你不是要和魏國連橫嗎?本大爺偏讓魏國與別人合縱!魏襄王本就是個耳根子軟的人,加上張儀當初鼓吹的從別的諸侯國“取”來補償上郡、少梁的地盤遲遲未能兌現,於是在公孫衍夜以繼日的的唾沫星子下,魏襄王又放棄了連橫而投向合縱。再經過公孫衍年餘的遊說,魏國終於與韓、趙、燕、中山結成同盟,相約一方有難,四方支援。看來公孫衍的口才也是一流的。

秦惠王很不高興了,找來張儀商討這事。張儀一看自己的連橫策略要泡湯,那秦王對自己的信任還不得流水落花?那股子狠勁一發作,對秦惠王說:“請允許臣辭去相位入魏,不擺平他丫的誓再不為秦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千度 回複 悄悄話 謝謝置評
Lauzi 回複 悄悄話 曆史故事寫得很精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