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戰國風流》- 孫臏(下) -- 跟我鬥?別傻了!

(2017-03-19 12:57:45) 下一個

卻說趙國求救於齊,齊國得到消息,是救是不救有點兩難:救吧,魏軍太強,可能趙國沒救成,自己也搭進去了;不救吧,萬一趙國滅亡,土地並入魏國,魏國會更強大,圖謀齊國那是早晚的事。想起這些年在魏國的威懾下過日子這個不爽,齊威王決定冒點風險出兵救趙。
 
派誰領兵呢?這還用說?‘齊威王欲將孫臏’,孫臏卻苦笑著辭謝說:“‘刑餘之人不可’,臣受過酷刑,活動不便,且麵目猙獰,不可以為主將。田忌將軍治軍日久,聲望日隆,可為大將,臣願為軍師隨行,以報主恩。”——一如既往的低調,且吃水不忘挖井人,好!
 
且說大軍整裝待發,田大將軍鑽進特意為孫臏定製的帶帷幔的車中問計。
忌:“先生見識過魏軍,據先生看,齊軍較魏軍如何?”
臏:“尚不如也。”
忌默然良久,曰:“不如則何以為戰?”
臏笑曰:“將軍之馬較齊王之馬如何?”
忌釋然:“今待如何?”
 
孫臏展開一張地圖:“將軍請看。魏攻趙,趙國並非弱不經風,如今被打得邯鄲不保,可見魏國的精兵銳卒都已遠赴趙地為戰,留下來擔任守衛者,不過老弱病殘而已。將軍何不‘批亢搗虛’,引兵直入魏地,作勢攻擊其都城大梁。龐涓知國都空虛,必回師相救,如此趙國之圍自解。龐涓回師,急欲回護大梁,必抄桂陵近道。若我等又舍卻大梁,改向西北,於桂陵設伏,將軍以為如何?”
 
這便是成語“圍魏救趙”的由來。後來戰事的發展完全如孫臏所料。龐涓聞都城告急,率八萬精銳從趙國回師,經由桂陵,被埋伏於此的齊兵殺了個措手不及,狼狽敗回大梁。由此也可以看出魏軍戰力確實高出齊軍一籌:一來魏軍是遇伏擊而倉促應戰,準備不足;二來魏軍急行軍回師,人困馬乏。可魏軍應付數量相當、以逸待勞的齊軍,依然得以保全大部,撤回大梁。
 
有鑒於此,加上齊軍救援趙國的戰略目標已經達到,是故齊軍未作久留,凱旋回齊。就因為齊軍的迅速撤離,倒給魏軍上下造成了齊軍怯弱的假象,為後來的馬陵之戰埋下伏筆。隨著時間的推移,齊國因為威王的任人唯賢而悄悄崛起,魏國則由於人才的大量外流而逐漸衰落,借助一場蕩氣回腸的經典戰役,齊威王終於徹底搬倒橫亙於自家門前的大山魏國,實現自己多年的夙願。這就是曆來為兵家稱道的馬陵之戰。
 
在桂陵之戰後的第十三年(公元前341年),魏國自恃強大,又去欺負他的另一個同胞兄弟韓國。韓國大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自然抗不住魏國的全力相擊。沒奈何,派人‘告急於齊’。齊國故技重演,‘使田忌將而往’,再次直撲魏國的都城大梁!
 
‘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把個龐大將軍氣得牙根癢癢:“你他媽幹嗎老跟老子的都城過不去呀?”
 
聽說龐涓已然揮師東向,田忌又坐到了軍師孫臏的帷幔車上。
忌:“今者咱們折向何方?何處設伏?”
臏:“這次麽,咱們哪兒也不折,咱們逃!”
 
田忌知道軍師自有妙策,是以聽軍師說要開逃也並不吃驚,隻是靜待其下文。
 
孫臏續曰:“自吳起強魏以來,魏兵素以悍勇而聞名,尤其看不起齊兵,以為齊兵怯弱不堪擊。‘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咱們如今就利用一下魏兵的這股驕狂氣焰。今且作聞風而退狀,魏兵必以我為怯而傾力相追。兵法說:‘百裏而趨利者而蹶上將軍[急行軍百裏而與敵軍爭利者,會折損掉上將軍],五十裏而趨利者軍半至[急行軍五十裏而與敵軍爭利者,有一半的士兵就會掉隊]’。今日我軍開始後撤,動身前砌十萬人做飯的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
 
田忌會意,連稱高明,自去調派不提。
 
龐涓回到魏都大梁,卻探得齊兵已然開溜,以為報桂陵一箭之仇的機會來臨,極力主張將兵追擊。魏惠王在都城兩次被嚇得尿了褲子,這次也想出口惡氣。於是集中魏國精銳部隊,並讓太子申也隨軍曆練,以積累資本。龐涓就這樣率領大軍,氣哼哼地向東追殺。
 
有了上次桂陵的教訓,龐涓剛開始還小心翼翼,生怕又中了埋伏。待得探子不停來報“十萬灶”、“五萬灶”、“三萬灶”,龐涓不由得心裏一寬,得意地笑道:“‘我固知齊軍怯’,聽說本將大軍來追,三日之內,齊軍溜掉的士兵就超過半數了。今天的天氣,哈哈哈。”
 
這一得意不打緊,龐涓扔下糧草輜重,隻率輕裝騎兵就拚死命地往前追,結果是累死的累死,掉隊的掉隊,開溜的開溜,非戰鬥減員直線上升。
 
孫臏一邊“撤”,一邊估算龐涓的行程,斷定龐涓當天晚上能趕到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是設伏的理想地帶。田忌、孫臏令所部停止退卻,將路旁一棵大樹剝下樹皮,露出白樹瓤,上書:“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發下號令:但見樹旁有人舉火把,就萬弩齊發,殆誤者斬!
 
且說龐涓拚死相追,‘果夜至斫木下’,夜幕中,朦朦朧朧看見樹上有字,就讓人搞根火把來照照亮。不曾想‘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齊發’,但聞弓矢聲、慘叫聲、馬嘶聲響徹山穀。魏軍大亂,彼此不能相顧,幾乎傷亡殆盡。
 
龐涓率數十殘兵往來路敗走,但聽得一聲呐喊,前麵燈火齊明,一彪軍攔住去路,為首乃大將田忌。隻見田忌一揮手,齊軍安靜下來,兩下分開,中間緩緩走出一黑幔馬車。黑幔開處,火光下但見車中端坐一人,卻是滿臉黑字的孫臏。
 
孫臏凝視龐涓良久,緩聲問道:“龐師弟,還認得我麽?”黑幔複閉,幔中傳來一聲長歎,無限的傷感、無比的惋惜,盡在這一歎之中...
 
‘龐涓自知智窮兵敗’,就算插上翅膀也逃生無門了,‘乃自剄’。抹脖子之前猶狠狠連聲:‘遂成庶子之名[你小子終於成名了]!’——至死也不知悔悟!這世上有些人啊,就算死了,也是不可以原諒的。
 
龐涓自裁之後,孫臏欲將其屍首帶回齊國安葬,田忌自滿口答應。一麵著人斂屍,一麵調兵遣將回頭痛擊被龐涓拉下的後續部隊,‘齊因乘勝盡破魏軍,虜太子申以歸’,連魏太子申也被齊軍俘獲。
 
大軍返齊之後,孫臏再三請田忌先行,言自己帶幾名跟隨多年的衛士覓地安葬師弟後再趕來齊都會合領功。田忌應允。卻不料孫臏再也不曾出現過,雖經多方查探,連同其衛士,竟不知所終。致使一代用兵大家,卒年竟不可考,憾...
 
不管怎樣,在孫子的幫助下,齊國終於崛起東方,與西秦兩強相望。魏國經馬陵之戰的毀滅性打擊,從此一蹶不振,不再有強國風采。後又被商鞅趁火打劫,奪去河西之地(詳見本係列令一篇《商鞅》),文侯、吳起當年為魏國打下的基業就這樣被武侯、惠王迅速敗光。
 
推究起來,人才流失是魏國迅速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赫赫有名的吳起、商鞅、孫臏居然無一例外的是從魏國出走的。魏惠王晚年,終於有所覺悟,自責說:“寡人不佞,兵三折於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醜之。”並‘卑禮厚幣以招賢者’。奈何為時已晚,相鄰的虎狼之秦哪裏容你有喘息之機?魏惠王死後,其子襄王在秦國連年征伐之下幾無還手之力,曾經雄踞中原的那個巍巍魏國一去不複返了。
 
推究孫臏的為人,雖於用兵一道機變百出,然與人相處卻謙遜實誠,所以他會被龐涓輕易以師門情誼騙倒,這也是龐涓始終不服孫臏的原因所在。對於仕途,孫子並不熱心,是以師弟都是大將軍了,他還是白丁;是以他前有謝不為將,後有隱而不功。其助齊王、田忌者,一者是為了龐涓這廝,二者是為了答謝知己之恩。如今畢其功於一役,效法其祖孫武隱身而退,恐怕是他必然的選擇了。
 
正是:涕零明主知遇恩,不齒同根相煎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