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戰國風流》-- 吳起(下)瘋狂的代價

(2017-03-15 01:21:57) 下一個

吳起用兵強調兵不在眾而在“治”,以首創的精選士卒之法組建“武卒”,免除武卒全家的徭賦,並對武卒嚴格訓練,從而得到一支真正的精銳之師。憑著這支王牌部隊,吳起在任西河郡守期間,‘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辟土四麵,招地千裏’。在著名的“陰晉之戰”中,吳起以五萬魏兵,擊敗十倍於己的精銳秦兵,盡‘奪秦河西地’,迫使秦讓出河西地區大片領土,魏國國力甲於諸侯。

吳起功立多了,‘甚有聲名’,就開始琢磨魏國的相位。時文侯已逝,當頭的是文侯的兒子武侯,擔任國相的是以懼內聞名當世的公叔痤。吳起對名聲的趨之若鶩讓這位國相食不甘味。這為公叔先生自知才不及吳起,能坐上相位多虧了自己那位身為魏國公主的賢內助。

這位妻管嚴相國才能有限,眼光卻實在厲害,門下多奇謀之士,後以變法而強秦的商鞅即出自他的門下,後話。

且說公叔痤有個門客,一看主子相位不穩、自己飯碗不保,就給相爺支招了。他說:“要除掉吳起,這有何難?‘吳起為人節廉而自喜名也’,特有骨氣又特好麵子,咱們不妨就於此下手。老板你不是怕老婆嗎?您隻需如此如此,吳起必除無疑!”

公叔痤於是跑武侯那兒吹風:“‘夫吳起賢人也’,那真是經天緯地的大才呀,咱們魏國這一窪水泊,怕是難有蛟龍搏騰的空間,‘臣恐(吳)起之無留心也’,臣擔心他會另攀高枝啊。”

於用人方麵,武侯比他老子文侯要差著幾個檔次,一聽公叔的話,立馬緊張起來。公叔痤又說:“臣也隻是懷疑,並無憑據,不過咱們可以試探他一下。”

武侯問:“奈何?”
公叔痤亮出門客出的高招:“這樣吧,老板您把一位公主也許配給他,‘(吳)起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且看看他的態度再行定奪。”

武侯許之。

我等凡夫俗子實在難以明白這種政治婚姻,我對你忠誠就得娶你女兒?什麽邏輯嘛!大約愛情這個東東在當時,尤其在上層社會根本還沒問世,婚姻麽,不過是一種政治交際。不過這法子還真屢試不爽,一個昭君出塞就能換來北賽幾十年的相安無事呢。

看起來武侯也聰明的實在有限,居然沒聽出這位老女婿的另一個話外音:“我說小嶽父啊,您這基因怎麽傳遞的?家教怎麽操練的?女兒一個比一個醜,一個比一個難伺候,為了表示對您的死心塌地,您看俺連你女兒都娶了呀,現在就拿這試金石試試吳起吧。。。”

過了幾天,公叔痤就邀請吳起上他家蹭飯,吳起哪兒知道這裏麵的文章,這麽提了兩壇酒就去了。結果席間公叔痤故意把一碗湯灑在老婆身上。這還了得?這位公主立馬拿出河東獅本色,又是跪搓板,又是頂茶碗,當著吳起的麵,把個相爺這一通折騰。公叔痤唯唯諾諾,連P都沒敢放一個。吳起目瞪口呆,晚宴不歡而散。

沒幾天,魏武侯就讓人來謂吳起曰:“君上打算把一位沉魚(嚇的)落雁(薰的)的公主許你為妻,駙馬爺您可別又把她給宰嘍。”

吳起想起另一位駙馬爺,人家身為國相,尚被公主輕賤的那樣,讓本帥也和他一樣?以後還怎麽在哥們跟前抬頭呀?於是吳起‘果辭魏武侯’,落入公叔痤算中。

‘武侯疑子(吳起)而弗信也’,不再信任重用吳起。久之,吳起也怕上麵找個茬治他的罪,‘遂去’,逃亡到了南邊的楚國。文侯地下有知,當斥兒子不肖。。。

‘楚悼王素聞起賢’,眼看著北麵的鄰國蒸蒸日上,心裏羨慕死了魏王有吳起這樣的王牌,如今魏王把這張王牌拱手相讓,悼王除了高讚魏武侯慷慨之外,內心自少不得罵此子蠢才、SB。

吳起一到,楚悼王立馬任其為相,以國事相托。

吳起於是又在楚軍中實施變革,並效法李悝,把改革深化到政治領域。和治軍一樣,吳起在政治領域也推行精兵簡政,淘汰裁減無關緊要的冗員,並停止那些八杆子打不著的遠親王族成員的按例供給,省下的錢米,‘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強兵’。

在楚悼王的鐵腕支持下,吳起變革卓有成效,尤其是楚軍戰鬥力顯著提升,‘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楚國地盤之大達到前所未有,幾乎等於其他所有諸侯國的領土之和,諸侯無不‘畏楚之強’。

誰知道好景不長,吳起沒幹幾年,力挺吳起的楚悼王就因病醫治無效於公元前381年壯誌未酬。那些因吳起的變革而失卻爵位、俸祿的‘宗室大臣’,早對吳起恨得牙根癢癢了,‘盡欲害吳起’。

吳起對這些威脅雖也有些心理準備,但萬萬沒想到這幫人會來得這麽迅捷。悼王剛剛咽氣,尚未安葬,這幫失勢宗室就已然高喊著“吳起納命”衝殺進來。吳起退路已斷,倉皇之間‘走之王屍而伏之’,趴到了楚悼王尚未涼透的屍骨上,心存一絲幻想,以為這些王公大臣不敢傷害悼王的遺體而投鼠忌器。

哪裏知道這群王八蛋因悼王曾經支持吳起剝奪他們的利益而連故主一並恨之入骨了,根本不在乎悼王的屍骨,‘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並中悼王’,一代風流竟給射成了刺蝟,命喪楚宮。。。

吳起相楚,雖然讓楚國強盛一時,然因為曆時過短,其變革是不徹底的,與當初在魏的變革以及後來商鞅在秦國的變法都不可同日而語。尤其在楚悼王死後,悼王的兒子肅王雖然‘使令尹盡誅射吳起並中王屍者’,因此而致滅族者多達七十多家,然而在肅王心中,此舉未必就是為吳起複仇,反倒是為了他爹以及為了他自己找回麵子的成分居多。肅王本人並不認可吳起的變法,一個不爭的史實是,吳起死後,他的那些強國措施並未延續下來,換而言之:楚國,複辟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就是獨裁政體下的宮廷哲學,昭若魏文侯、楚悼王,自有吳起的用武之地,魏、楚也因之強盛;昏如魏武侯、楚肅王,隻能是把吳起及其心血扼殺。到了魏文侯的孫子惠王,更是把祖上積累下來的產業揮霍殆盡,兩次被田忌、孫臏率領的齊兵擊敗,魏國終失強國風采;楚國地盤雖大,在戰國期間卻一直隻有唱配角的份,雖然它的地理、人口資源並不遜於西秦。

初,本人欲覓一楚人列於本係列“十大”之數,終不可得。唯能叫得出名的楚將項燕,卻是因其孫子項羽而成名。或許這便是亡國的原因,也是射殺吳起的報應吧。

司馬遷評價吳起,認為他的被殺是因為‘刻暴少恩’,本人並不完全認同。須知在那個特定的年代,不強兵就是等死,要強兵就需要錢糧。吳起要變革,無可避免的損及這些世襲的舊奴隸主,不訴諸鐵腕、不采用蠻力,誰又能甘心交出其既得利益呢?實在想不出用什麽辦法可以即對他們“多恩”,又能從他們手裏索要利益。在那麽個特定的時代,是大刀闊斧變革舊的體製、使之更加高效迅捷,還是委屈求全、安於老牛拉破車更能達到富國強兵的目標?

正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風流何須善此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o88 回複 悄悄話 智者可“刻暴”但不可留後患。商鞅亦不屬智者。百密一疏,一疏而喪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