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看天地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2023-01-03 21:12:23)

夜宿恰納卡萊(Canakkale),一個與特洛伊相鄰的海濱城市。第二天清晨醒來就渡過馬爾馬拉海(圖1-2)向東北直奔這次旅行的最後一站—伊斯坦布爾(Istanbu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午已經在水天一色的博斯普魯斯(Bosporus)海峽裏蕩舟了(圖3-7)。這城建於公元前7世紀,襟歐亞兩洲,扼連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2-12-06 20:41:46)

以弗所(Ephesus),聖經中有紀錄的城市,而且是土耳其旅遊必到之處。附近有聖母的最後避難地(圖1),來此瞻仰的人們把幹脆就把聖母小屋不遠處的圍牆石縫(圖2)當作“哭牆”,留下自己的訴求和祈願。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圖7圖8圖9圖10圖11圖12圖13踏進以弗所的遺址,這裏的每一塊石頭都在等候著機會傾吐這座始建於公元前10世紀的古城裏的傳說。哈德良紀念碑門楣(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2-11-29 21:12:25)

家裏附近的楓樹像是無視寒意逼人的深秋,最近幾天才瀟灑地倏然抖露出滿樹引人注目的紅裝,自帶一身卓而不群的風度。這種非豔非鮮的紅色頗有引人“相看兩不厭”的深沉成熟之韻,久看則有如飲佳釀的醉意。 休說霜後野無色,這群楓樹偏有“我花開後百花殺”那種傲視時令之風。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2-11-20 17:30:46)

跑累了,在愛琴海邊的安塔尼亞(Antalya)找一休閑中心歇一天。讓人感到新鮮的是從大廳到各休閑場所,滿眼都是來自俄羅斯的旅客。其中多半是大叔和大媽,諒非躲征兵者。土耳其和俄國相鄰,在此度假可盡享異國風情而開銷不大。看海邊如海象一樣慵懶地躺著的楊玉環等級的大媽(圖5),愛琴海溫柔的海浪有點吃力地把她托舉起來,從她樂不可支的模樣就知道幸福感並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2-11-12 18:04:45)

原行程中沒有去乘熱氣球的安排,同行中有幾個人在埃及乘過熱氣球。我是土包子想開洋葷,老惦記著很久以前看過的天空中布滿熱氣球的照片,而且這個在卡帕多西亞高原熱氣球場是全球屈指可數的特色景觀遊之一。世界各地的遊客無不慕名而來,而我已至此,是可棄,孰可不棄?打聽一下,通常是在1000米以下的空中漂浮一小時,導遊索價$280預定,還不收信用卡。我怕錯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2022-11-08 16:42:12)

計及秋遊,遂想何不舍近而謀一異國遠行。恰有一朋友,素有旅遊達人之譽,他告知已籌劃土耳其金秋之行數月之久,行程15天盡收各色名勝山水。在這片跨歐亞大陸的要地上,遠於聖經記錄之前的十數世紀,這裏已經開始了千年帝國興替,演繹著不同人種和文明之間的衝撞和融匯。那些名列世界遺產的諸多廢墟下的每一片細屑都雋刻著世紀的滄桑而發人思古之幽情。我從前曾[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22-10-10 11:18:25)

朋友轉一網貼,看到下麵一段老師和那個有赫赫有名的孩子-小明的對話,覺得老師好像沒盡到責任把道理給孩子講清楚。這孩子已經夠皮的了,還這麽粗魯地把孩子往外攆,弄不好這孩子哪天看到沒穿衣服的皇帝又是楞喊一嗓子,那不就把孩子給坑了。小明歲數小,直接捆恐怕會遭非議。可是讓派出所的合同工把他父母拘去簽“訓誡書”,或是讓“專家權威”給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2-09-17 15:40:44)

我記得69年冬,正值文革高潮。我們也沒課可上,很應景地到工廠"學工",有個很荒誕的定義把那種逆人類文明進化的行為叫"接受再教育"。就是讓受過教育的人去到一個不需要知識和創造力,純粹以體力勞動謀求生存的環境裏掙紮,讓人和社會退行到一種低劣的原始生態。那些“上山下鄉”“五七幹校”無不帶著這種虐待狂的印記。結果是一個民族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6月18日,到達科隆(Cologne)。靠泊在萊茵河邊,順著霍恩索雷倫橋(HohenzollernBridge)走過去就是科隆大教堂。從前風聞日耳曼人缺少浪漫情懷,走在霍恩索雷倫橋上,目睹掛滿那些祈願一生相守的鎖頭的鐵軌護欄(圖2-3),我覺得沒有誰會認同那個傳言。不過在這個世界裏,我們常常也能見到誓言和承諾的坍塌,妙處是背信棄諾總是被覆蓋在一片詭辯脂粉之下,所以費心去琢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6月15日,靠泊於美因河畔的維爾茨堡(Wurzburg)。一城雙世遺,河畔就是瑪麗恩堡要塞(FestungMarienberg,圖1)。另一處則是城裏18世紀興建的主教官邸(Residenz,圖2-3)有堪比盧浮宮的奢侈氣派,裏麵令人難以置信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藝術裝飾形象地解讀了什麽是精美絕倫。光是那幅近六百平方米的出自威尼斯畫派名家的天頂畫就能讓人目瞪口呆看半天(在網上下載了3張插圖權作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