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先進

專欄作者,工作狂,心理學者和大學老師
博文
回國以來,關於吃的問題,幾乎是一路追隨,不斷有人問我在英國是否吃的習慣,進而直逼問是否過得開心。
在北京的第一頓早餐是包括在房費裏,這和很多英國家庭旅館一樣。吃的很豐富,中西合璧。以我在英國出差的經驗,早餐是一種需要提前安排的奢侈。要前一晚及早入睡,起床後淋浴完畢,吃一頓小份英式早餐,吐司片、煎香腸、煎雞蛋、煎火腿、烤蘑菇、炸土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3-06-05 09:40:44)
在香港的最後幾天,我心裏有點慌,覺得回到英國事情很多,而自己似乎又沒有徹底休息過來,於是我就爭取不做事情,有空就在街上逛,最常去的就是銅鑼灣和油麻地一帶的二樓書店。
二樓書店
在2008年,一位朋友寫了一本書,叫《門檻上的香港》,講的是自己作為一個大陸人,對香港社會的觀察,當時我做責任編輯,對其中的介紹的二樓書店,印象很深。所謂二樓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我一點都不後悔浪費了三個小時,看這場倫敦奧運會的BBC轉播。起碼它證實了我長久以來對英國的一些擔心。當從田園過於急促地過渡到工業革命的煙囪,整個場地就好像是被烤糊了比薩餅,我覺得導演丹尼爾·鮑伊爾有點太著急了,田園的主題還沒有完全展開,群眾演員就像搬運工一樣把道具就七七八八地搬下去了,煙囪就好像煙屁股一樣被插進了煙灰缸裏。也許這田園[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1年4月,威廉和凱特大婚,我跑到白金漢宮前麵圍觀。當王室成員在大巴裏被緩緩拉過的時候,我覺得他們與我身邊的人完全不同,他們是這個星球上的特異的物種。我問旁邊一位英國人,你覺得和他們一樣嗎?不一樣。為什麽?不知道。這就夠了,足以讓我們持續地圍觀下去。
媒體與王室的關係並不久遠。上個世紀80年代,威廉王子的母親戴安娜王妃是關鍵性人物。她[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周二郵箱裏突然收到一份電子郵件,希望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發信人應該是一家海外僑社組織。可見國內僑務工作做得很細,滲透力很強。同時,這樣的征求意見姿態,也吻合最近幾年,海外中文論壇罵大使館領事事務帖子,大幅度減少的趨勢。
海外華人,有很多拿了國外長期居留,但還持著中國護照,這個條例對於他們來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導言]官腔令人厭惡,不管是親民的,還是權威的,這是一個普世價值。


英國作家奧威爾曾說過,“政治語言本來就是要讓謊言顯得真實,讓屠殺顯得可敬,讓空話顯得誠實可靠”(Politicallanguage...isdesignedtomakeliessoundtruthfulandmurderrespectable,andtogiveanappearanceofsoliditytopurewind.)。這樣的刻薄,有些不厚道。特別是有一年,我讀到英國媒體翻譯胡錦濤的七一講話,簡[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彭麗媛的“第一夫人”形象引起國人的關注。近年對中國跟風甚緊的《每日電訊報》更是大言不慚地套用了起“凱特王妃效應”,實在是動用英文話語霸權,硬著頭皮往上靠。但是,《每日郵報》不改促狹本色,在配圖上,可以凸現了習近平和彭麗媛的某些中國形象,詳情請瀏覽它的網站。


王妃效應,與彭麗媛的第一夫人形象[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不管中國,還是英國,在大人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現在有點瘋了,對於社會的任何批判,似乎都出現一張飽含著“兒童”、“未來”或者“失去的天真”憂鬱的成人臉。


最近有朋友突然問我給孩子上私立,還是公立學校的問題。這喚起我心頭一件尷尬的往事。我家附近私校林立,在上小學之前,我特意去了最近的一家私校參觀,同行的還有一對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最近,想吃點好的,我第一次去Waitrose買了雞。起因很複雜,主要與媒體和JamieOliver有關。

牢監雞和排名

大約半個月前,英國時尚大廚JamieOliver突然發飆,要抵製英國超市的雞肉。那種雞,說白了就是雞性肉塊,在我們老家發明了一個新詞“牢監雞”來稱呼,以示與傳統的土雞區別。

我從小很少吃肉,特別是禽類的肉幾乎不吃,比如雞肉,隻是偶爾喝[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3-06-05 09:39:26)
聖誕節後,一份寄到國內禮物被退回來。這事引發我檢點一下寫信或者寄包裹的地址,發現落款寫England(英格蘭)的次數多過UK(聯合王國)。我曾經津津樂道於英格蘭、不列顛與聯合王國的區別,以示對英國的了解,現在我有點英格蘭沙文主義,懶得提太多,不搞常委排名一樣的,把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給數一遍,大概齊英格蘭就是不列顛啦。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1]
[12]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