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先進

專欄作者,工作狂,心理學者和大學老師
正文

農舍與倫敦

(2013-06-05 09:39:26) 下一個

聖誕節後,一份寄到國內禮物被退回來。這事引發我檢點一下寫信或者寄包裹的地址,發現落款寫England(英格蘭)的次數多過UK(聯合王國)。我曾經津津樂道於英格蘭、不列顛與聯合王國的區別,以示對英國的了解,現在我有點英格蘭沙文主義,懶得提太多,不搞常委排名一樣的,把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給數一遍,大概齊英格蘭就是不列顛啦。




再看《勇敢的心》,除了華萊士的妻子,依然明眸善睞,雖死尤生,其他不複有當年的悲壯。滿眼的是穿越感,一群美國好萊塢誌願軍在幫助蘇格蘭人在抵抗英格蘭國王長腿愛德華的進攻。




類似的穿越感,如今在倫敦彌漫,俗稱“多元文化”。在倫敦東區,有了穆斯林的糾風巡邏隊,留著大胡子的穆斯林誌願者阿哥,會提醒街上的女士,您的大腿露得太多了,請把褲腿放得長一點。最近在巴黎,“多元文化”又多了一份暗黑版本,三名黑人成功地打劫了二十名中國遊客。




但是,假如你走出倫敦,去了一趟英國的鄉村,也會明白倫敦在英國的特殊地位,它像一座被移植過來的魔都。莎士比亞故居(
Stratford-upon-Avon),是一處典型的英格蘭鄉村小鎮,天鵝劇場有一處高層,你可以俯視當年莎士比亞向倫敦進發時候的那座橋,你站在高層眺望倫敦方向,也許會有弗雷多看到了索隆那顆眼睛的感覺,倫敦那裏有欲望和力量的召喚,置身倫敦,你會覺得自己是全球化的一分子,其實隻不過是SOHO區那塊電子廣告牌上一顆小像素而言。在倫敦生活,你要把自己出賣給這座城市。在現實生活裏,就是你要每天通勤去大大小小的索隆老板那裏去報到,如果你不幸住在那裏,還要忍受高房價的折磨。




這樣的念頭縈繞在心頭久了,以至於每次去倫敦,對我來說,就是一次闖營,帶上裝備,踩好點,在約會路線圖和回家的車次之間,來個快進快出。晚上搖搖晃晃的火車車廂,不管多晚,都讓我有回家的安寧。




我的基地在英格蘭的西南部,但並不住在鄉村。由於城市與鄉村在英格蘭界限並不明顯,我很願意花時間去鄉村,幾乎每兩個月都會出去一次,租一個鄉村農舍,有一個長周末,周日時候去一家鄉村小酒館吃一份醇厚清單的英國菜。




鄉下房子類型很多,比如過去鄉紳家的府邸(
manor house),中世紀貴族的城堡和莊園,小戶人家的cottage。我把英語的cottage翻譯成農舍,有些是倉庫改裝,基本上都是老房子,各個時代都有。到了春天,威爾士水仙花,粉黃入眼,提示著氣溫正在回升。如果上天保佑,夏天有連續幾天的日照,茅草屋,白粉牆,黑色的木頭椽子被曬得鋥亮,房門前掛出一對花籃,繁花入眼,車開在英格蘭的鄉間路上,你估算一下身邊的矮石牆與遠處橡樹的距離,卻又想著可以在它們之間的那塊綠野中徒步漫遊。




一般來說,天氣一直是個問題。連續幾天的雨,偶爾會有一種距離地獄不遠的感覺,整個人也像受潮的火藥。我有幾種方式可以抵禦,比如擁有一雙做工不錯的高筒膠鞋和防雨的鄉村服裝,你就會發現,其實雨也是一身必要的行頭。鄉村生活的樂趣,還有很多。我曾經在一家鄉村小酒館的洗手間裏看到,兩次狩獵的課程,才
15鎊的價格,這不夠倫敦一家體麵餐館裏頭盤的價格。




我是一個鄉土情結很重的人。在國內,我有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的故鄉,那是我曾祖父輩生活的地方,至今那裏還是聚族而居,都是同一個祠堂的親族。我常幻想在那裏有一個自己的老屋,用傳統建築工藝給保留下來架子,用上現代化的供水係統,有網絡,有火爐。這個夢本來有點遠,最近聽到城鎮化的戰略目標之後,我不禁擔心自己要加快攢錢的步伐,在那個那些中國的老房子,變成翻版的英國式農舍之前,搞定一間祖先老宅留著,哪怕隻有
70年的產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