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先進

專欄作者,工作狂,心理學者和大學老師
正文

英國擇校:有選擇,不自由

(2013-06-05 09:39:46) 下一個

不管中國,還是英國,在大人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現在有點瘋了,對於社會的任何批判,似乎都出現一張飽含著“兒童”、“未來”或者“失去的天真”憂鬱的成人臉。


 


 


最近有朋友突然問我給孩子上私立,還是公立學校的問題。這喚起我心頭一件尷尬的往事。我家附近私校林立,在上小學之前,我特意去了最近的一家私校參觀,同行的還有一對家在周邊郊區的夫婦。也許是離家近的原因,我有點地主之利的優勢,與校長說笑自如。後來小孩子去麵試,不久就收到了入學通知書。孩子才四歲,在英國四歲就可以入小學,上的是reception,類似於國內的學前班。


 


 


接到通知,我猶豫了,主要是經濟壓力,一年要憑空支出近萬英鎊,對於一對靠工資收入的年輕夫妻來說,有點超支。特別是進私校,有點一入侯門深似海,如果中途退出,對我們和孩子來說,有點前功盡棄,心理上更難承受。於是,想了一陣,就對學校說,我們不上了。當我們把拒信發給學校的時候,我想起自己參觀學校,談笑風生的勁頭,腦子裏浮現出“悶聲大發財”的古訓,咋呼呼的多數還都是缺點底氣。


 


 


當然有比較冠冕堂皇的借口,比如說顯示自己對私立教育的批判。母親曾問我要不要送私立學校,我說送啥,我不就是一路爛校讀上來的,不也考進了很好的大學?再說這麽小送私立,身邊都是好人家,長大了都不知道米是哪來的。母親極為讚同,看我這果斷堅決的見識,又暗暗擔心我最近可能哪裏手頭是不是有點緊了。


 


 


其實類似的問題,我在孩子上幼兒園時候就考慮了。我問長輩,假如手裏有一筆錢,隻能支付小學或者中學的私立教育,那用在什麽階段比較好?長輩思考了一下,說用在中學,因為小學的話,你們還可以自己輔導。那段時間我很快就闡述發展了一套家教重於學校教育的理論思想,偶爾對別人就宣揚一下自己的教育理念。


 


 


沒有去成私校,始終對我還是有點影響。這個不是教育觀念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自由的問題。在一個鼓吹自由選擇的社會裏,你其實沒得選擇。常用“非不能乃不為也”來自詡的文人,最怕碰到的是不能。


 


 


我對於孩子應該怎麽教育,其實興趣不大,特別是聽到教導別人怎麽教孩子,更是煩得要命。私校公校觸動我的是人在無形中被分類的處境。我要是在經濟充裕條件下拒絕私校,做出如此偉大堅定的選擇,我對自己的判斷會更加自信。在骨子裏,我大概是一個精英意識很重的人,卻又不是一個成就起來的精英。這種退而求其次的自由,在我心裏,更像是一個內心冰冷社會對你的安撫和哄騙。


 


 


那天朋友問我,你送不送私校?我說,我家附近公校質量都還不錯,還是小學公校,中學私校,從基層幹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