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學城
» 博客
»中年破繭: 從戾氣走向溫柔
中年破繭: 從戾氣走向溫柔
地主雜談
做一個眉宇間寫滿風調雨順的人,安靜於暖,安然於心,不急不燥,清淡歡顏。
人這一生,說到底,不過是黃泉路上的預約客。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如果活得非常較真兒的話,隻會感覺很累。何必執著?何必糾纏呢?
別人為難你時,豁達的人隻當是過眼雲煙;可對多數人來說,最難的反而是自己不肯放過自己。餘華說得好:內耗的人,總愛給自己加戲。話還沒出口,心裏已經演完八百場悲歡離合;腳還未抬起,思緒早就翻越萬重山。事已過去,心卻還在“如果當初”裏打轉。
許多人的痛苦,並非源於當下,而是困在過去的陰影裏,同時還焦慮著未來的不確定,於是錯過了眼前的好時光。所謂“內耗”,說到底,就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我們常責怪外界,卻忘了,那個最嚴厲的審判者,其實是心裏的自己。日複一日地回望和比較,怎會不疲憊呀?
我也曾深陷焦慮中,直到有一天,我才看清楚,剝開層層表象,最重要的是:身體健康,家人平安,內心安穩。其它的,都是浮雲。
真正活得明白的人,都懂得“幸福者避讓”。日子能過,就不要被別人的情緒所左右。比如街頭被人撞了一下,輕輕一句“沒關係”,然後轉身離開。這不是懦弱,隻是權衡利弊後的通透。不值得的事,不費力氣;不值得的人,不耗心神。那些曾經傷害過你的人,若如今過得不好,不必幸災樂禍,也無需憐憫,一切自有因果。
當然,避讓不等於退讓。小事退一步,是修養;大事守住底線,是對自己最基本的尊重。
疫情結束後,我回到了北京。看到街頭有人脾氣大,起初我不理解,後來才明白,他們也許正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小店關門,債務纏身,房租、孩子、父母。。。哪一樣不是沉甸甸的負擔?他們的不耐煩,就是現實磨出來的戾氣。
相比之下,我已然幸運得多,不必為三餐憂慮。能讓則讓,沒必要爭高下。對方如果咄咄逼人,也無需委屈自己。退一步,是修養;退無可退時,守住底線便是尊嚴。
記得剛到美國那幾年,為了掙些學費,我在中餐館打工,有時一天幹活十來個小時,深夜十點多開著一輛舊車,穿過寂靜無人的街道回家,街燈昏暗,身心俱疲,但那段時光雖然辛苦,卻也是我人生中最堅定的歲月。
在北京的時候,我經常打車,和司機聊天。他們多來自社會底層,言語中常有不甘和抱怨。起初我也唏噓不已,但後來發現,負能量聽多了,會悄悄腐蝕自己的心情。別人的情緒,不要裹挾我;我的情緒,也不要影響他人。
我常想對有些年輕的司機說:你們正值青壯年,本是拚搏的最好年華。抱怨不能改變命運,反而會越陷越深。真正的強者,是在沉默中咬牙前行,這是把痛苦和磨難化作力量。
很多年前,我曾在美國的一家教會裏做過誌願者,服務一些無家可歸的女性。她們中的多數人是被家暴後趕出家門的,其中有幾個還帶著孩子,少數是精神狀況堪憂。她們隻能短暫棲身,因為床位有限,申請的人多。她們早上吃完早餐就得外出找工作,晚飯時間才能返回。初聞她們的遭遇時,我很是心酸。日久之後,難免變得有些麻木了。
每個國家都有底層,都有結構性困境。有些人所謂的“關心底層”,不過是表演慈悲。他們從未真正走進貧民窟,所謂的“關懷”,隻是站在安全地帶,俯瞰他人的掙紮。
我認為的成熟,是少喊口號,多些行動;少些憤世嫉俗,多些腳踏實地。遠離戾氣重的人,多靠近溫暖;少些內耗,心境會更加輕盈。
學會與自己和解,像春風化雨般溫柔。沒必要總盯著社會的陰影看,那樣容易滋生憤怒和戾氣。多看看陽光的一麵,心寬了,身心都會跟著變好。
作為普通人,認清自己的位置尤為重要。回國旅遊或探親時,許多人早已是過客之身。如果以“悲憫“之名行評判之實,那種居高臨下的”關心“,實際上是帶著一種傲慢與偏見。
這世上從無救世主,唯一的擺渡人,隻有自己。餘生很貴,把光陰留給值得的人和事,滋養那個愈發溫和且堅定的心吧。


圖片由AI製作,原創
康賽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對 遠離負能量的人,我們太容易受影響,生活不易
--------------------------------------------------------------
弄弄說得好,我想補充一點:充滿負能量的人,不隻是讓人心煩,他們甚至會影響你的磁場,把你的好運帶走,比如身體出問題,財運變差,這些都不是玄學,是真實的感應。
康賽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作為普通人,認清自己的位置尤為重要。回國旅遊或探親時,許多人早已是過客之身。如果以“悲憫“之名行評判之實,那種居高臨下的”關心“,實際上是帶著一種傲慢與偏見。”, 還有很多內心的嫉妒和自卑。
--------------------------------------------------------------------
謝謝補充!有的人打著“我很心疼”“我替你們難過”的幌子,實際上是在批評和指責。這種看似悲憫,不過是優越感的遮羞布罷了。
康賽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每個國家都有底層,都有結構性困境。有些人所謂的“關心底層”,不過是表演慈悲。他們從未真正走進貧民窟,所謂的“關懷”,隻是站在安全地帶,俯瞰他人的掙紮。”, 廉價的表演, 很可笑。
-----------------------------------------------------------------
有些人虛偽久了,自己都信了。中國有句老話,形容得特別傳神:一邊想占盡便宜,一邊還要立個“貞潔牌坊” - 嘴上道貌岸然,背地裏一肚子算盤。
康賽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學會與自己和解,像春風化雨般溫柔。沒必要總盯著社會的陰影看,那樣容易滋生憤怒和戾氣。多看看陽光的一麵,心寬了,身心都會跟著變好。”, 可是有人被慣壞了。 凡不吹捧TA的人都是陰暗麵。 嗬嗬
-----------------------------------------------------------------
就那三瓜兩棗的,也敢回國裝”大尾巴狼“?那架勢擺得跟“娘娘駕到”似的,咳,人啊,最要緊的是要有自知之明。記得小時候我媽背後說過鄰居家一個姑娘:”自己嬌自己“,嗬嗬。。。
康賽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謝謝京妞認同!
無法弄 發表評論於
對 遠離負能量的人,我們太容易受影響,生活不易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作為普通人,認清自己的位置尤為重要。回國旅遊或探親時,許多人早已是過客之身。如果以“悲憫“之名行評判之實,那種居高臨下的”關心“,實際上是帶著一種傲慢與偏見。”, 還有很多內心的嫉妒和自卑。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每個國家都有底層,都有結構性困境。有些人所謂的“關心底層”,不過是表演慈悲。他們從未真正走進貧民窟,所謂的“關懷”,隻是站在安全地帶,俯瞰他人的掙紮。”, 廉價的表演, 很可笑。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學會與自己和解,像春風化雨般溫柔。沒必要總盯著社會的陰影看,那樣容易滋生憤怒和戾氣。多看看陽光的一麵,心寬了,身心都會跟著變好。”, 可是有人被慣壞了。 凡不吹捧TA的人都是陰暗麵。 嗬嗬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我認為的成熟,是少喊口號,多些行動;少些憤世嫉俗,多些腳踏實地。遠離戾氣重的人,多靠近溫暖;少些內耗,心境會更加輕盈。”。 點讚
康賽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曉青' 的評論 : 謝謝曉青鼓勵,說得真好!
康賽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每天一講' 的評論 :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2524/201711/23749.html
特地把這篇寫於2017年感恩節前的博文,借小康寶地一用 LOL
----------------------------------------------------------------
沒關係,你用吧。
康賽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每天一講' 的評論 : 我沒有這方麵的軟件,但是平台給我推送模板,我是放進去自己的照片而由AI製成的。
康賽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每天一講' 的評論 : 美國搞慈善的都是社會最有地位的人群,是真正有錢有閑的一群,他們的家族基金會投資大學建築,社區公共場所,無家可歸者shelter,一般州或者市裏麵的大慈善活動如感恩節,聖誕節請無家可歸,窮人吃飯和送各種價值不菲的衣物都是這些人,州長夫人,市長,議長和州選美小姐,還有各個電視台都會露麵,一般人想去做義工都“沒資格”,我假日去做義工都要靠認識的人才可以去。
------------------------------------------------------------
你說的那種“高層名流做慈善”的情況我也有聽說,像節日的大型活動確實會有政要、媒體和富人家族出麵,氛圍比較隆重。
以我為例,以前在本地的民間動物shelter領養過兩隻狗狗,就是社區性質的救助組織,完全是靠普通誌願者在運作,沒有那麽高大上。我們這個城市還有兩個由政府設立的公立shelter,也對外開放,誰都可以報名做誌願者或者來領養動物。
我經常會收到city發來的郵件,邀請我參加各種社區誌願服務活動,包括動物救助、清潔日、圖書館協助、食品發放等等。身邊不少朋友也做過soup kitchen的義工或參與街頭救助,基本都不需要什麽“關係”,就是報名然後去幫忙。
也許不同城市、不同層級的慈善活動氛圍不同,但在我接觸的範圍裏,普通人參與慈善其實很普遍,而且挺接地氣的。
康賽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每天一講' 的評論 : 我家附近就有專為家暴婦女提供的shelter,我是搬來後, 鄰居告訴我的,所以經常有警車在小區附近巡邏。我也經常看到幾個年輕女人推著嬰兒手推車結伴出行到公交站台,讓人看了很是同情。
由此我想在美國還有被家暴婦女避難所,而中國呢,被家暴婦女,她們的命運又如何呢?雖然當地有“聾子的耳朵”婦聯。
------------------------------------------------------------------
你說得沒錯,家暴確實是一種令人痛心的社會問題。我當年在老美教會做誌願者時看到的那些女性,她們的經曆讓我第一次真實感受到所謂“自由社會”裏,弱者所承受的壓力。shelter確實存在,但資源非常緊張,許多受害者隻能短暫停留,那個教會隻允許呆六個星期,我認為,很多人是在“邊流浪、邊求生”的狀態中掙紮求生。
我之所以寫那段話,不是為了美化美國的家暴救助係統,而是想說——不管在哪個國家,遭遇家庭暴力的女性都很容易陷入困境,需要社會持續關注和現實支持。
你問“中國呢”?據我的所聞,還有在網上查了一下,其實中國這些年也在逐步建立庇護體係,比如反家庭暴力法的實施、一些城市設立緊急避難所、法律援助熱線、還有民間組織的介入。雖然進展慢一些,但確實在變。相比“聾子的耳朵”式諷刺,我更希望我們能討論怎麽讓聲音被聽見、讓改變發生。任何國家的進步都不靠嘲諷別人滯後來完成,尤其是在這麽沉重的話題上。這個話題真是太沉重了,說起來很是令人心碎!
曉青 發表評論於
寫得真好!人生走到這會兒,想得開,活得通透很重要。
每天一講 發表評論於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2524/201711/23749.html
特地把這篇寫於2017年感恩節前的博文,借小康寶地一用 LOL
每天一講 發表評論於
最後這張AI照片真好!我女兒昨天晚上發來幾張類似這種的卡通照片,很酷,不知到是怎麽弄的。
每天一講 發表評論於
有些人所謂的“關心底層”,不過是表演慈悲。他們從未真正走進貧民窟,所謂的“關懷”,隻是站在安全地帶,俯瞰他人的掙紮。
============
美國搞慈善的都是社會最有地位的人群,是真正有錢有閑的一群,他們的家族基金會投資大學建築,社區公共場所,無家可歸者shelter,一般州或者市裏麵的大慈善活動如感恩節,聖誕節請無家可歸,窮人吃飯和送各種價值不菲的衣物都是這些人,州長夫人,市長,議長和州選美小姐,還有各個電視台都會露麵,一般人想去做義工都“沒資格”,我假日去做義工都要靠認識的人才可以去。
多年前寫過博文放過照片,因為有人說我吹牛。
每天一講 發表評論於
我曾在美國的一家教會裏做過誌願者,服務一些無家可歸的女性。她們中的多數人是被家暴後趕出家門的,其中有幾個還帶著孩子,少數是精神狀況堪憂。
===========
我家附近就有專為家暴婦女提供的shelter,我是搬來後, 鄰居告訴我的,所以經常有警車在小區附近巡邏。我也經常看到幾個年輕女人推著嬰兒手推車結伴出行到公交站台,讓人看了很是同情。
由此我想在美國還有被家暴婦女避難所,而中國呢,被家暴婦女,她們的命運又如何呢?雖然當地有“聾子的耳朵”婦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