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經濟大國,有過多年的經驗,規章製度比較完善。相比之下,中國的房地產是一片混亂,海外華人不注意就容易落入陷阱。
在美國買賣房子基本不需要擔心太多,一切都是按章辦事,最終是經濟,利率,地點,房價說的算,房地產似乎變得簡單方便。美國的中介都是需要考核的,而中國是這幾年搞起來的,考核什麽不大清楚,從感覺來看,兩國中介的素質差別極大。中國的中介基本上是走馬燈似的,是個極不穩定的工作,可想他們的基本素質。我去過幾次中介,其中還有鏈家,幾個中介不是看手機就打瞌睡。美國的中介在每個社區基本就是那麽幾個,也不需要坐班,有事情打電話,短信即可,很多年都不變,基本沒有懷疑的可能,最多辦事不力而已,你可以隨時換人。
美國的幾大房地產網站(Zillow,Redfin)基本都是真實的房源信息,而且每個步驟都有信息,非常透明。國內就不一樣了,根本搞不清房源是否真實,到底有多少個代理,這給房地產交易帶來很多麻煩。有意思的是,國內引進了香港的房地產業服務,但似乎還是跟美國差別很大,感覺極不規範,讓人摸不著北。
我記得2013年的時候,我陪父親去買新房,當時也有過一段房產不景氣的時候。我們去了中鐵建的樓盤,位置還不錯,有江景,兩梯三戶,非常安靜。隻不過樓盤辦公地點像個農貿市場,很亂,似乎什麽人都有。在美國,一般新樓盤都有很漂亮的打印介紹,而中國基本沒有這些材料。不少樓盤沒有自己的網站,跟美國大不一樣。他們依靠房地產網站提供自己的信息,但非常不全麵,也很難體現自己樓盤的風格,真是不可思議。可見國內的房地產還有很大的服務空間。我真誠希望中國能徹底打開國門,讓國外的先進技術,客服能夠進入中國。有趣的是那麽多海歸,甚至包括碧桂園的校友總裁,連這點最基本的服務質量都不清楚?
幫父親買房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人民幣保值。整個過程讓人感覺完全不靠譜,大概我已經習慣了美國的做法。美國在房產交接過程隻有律師在場。在中國沒看到任何律師。很多工作都是人工手寫的。幸好老爸整個買房過程還算順利。
現在國內的房地產不景氣,很多人想賣房,但又找不到買主。部分新房還是有買主的,可見貧富差別還是很大的。 一些人出來了,弄出救命稻草的視頻,先強調中介的無能,說能夠全款收房,當天就可以進行,隻是要聯係本人,沒有細節,後麵的跟帖都是在問收不收我們這裏的房子,沒有成功的例子。這似乎不符合常識。真是這樣,中介不都破產了嗎?全款收房當然是好事,但條件是什麽?類似的政府也搞過,棚改項目就是按五折收購的,而且地點要好才行,隻不過老百姓不上鉤,五折我自己就能搞掂,要你幹什麽?這個手法美國也有,全款買房的確很吸引人,尤其是房子上市很久,沒有買家出現。
這些年還出現了網上拍賣房子,阿裏就有。我看了一下,很多房子都是流拍,成交量不高,房價都需要非常低才行,如果急需用錢,這也許是條路子。 經濟不好是主要原因。現在國內貸款利息不斷降低,銀行存款利息也在下降,人民幣保值是個挑戰,估計老百姓最終還是要考慮房產保值這條路。中國的股市遠比不了成熟的美國股市。我隻要投資標普,未來這幾十年肯定是穩賺不虧的,中國的A股能做到嗎?當然。如果繼續讓唐老鴨這樣弄下去,標普的未來讓人極其擔心。現在看了,另外的兩權也搞不掂他,民主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