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季財報會議上,沃爾瑪首席財務官John Rainey一語道破:“我們無法無限期地吸收這些關稅成本,價格上漲勢在必行。” 這不是抱怨,而是一種現實。
曾幾何時,特朗普反複宣稱“是中國在支付關稅”。可無論是國會預算辦公室,還是紐約聯儲的研究,都清晰地表明:超過九成的關稅成本,最終由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
每個普通家庭,每年因為這些關稅多掏出約1300美元。從雞蛋到洗衣粉,從衣服到玩具,幾乎所有日常商品的標簽價格都在默默抬升。商家在漲價,消費者在埋單,而這份“愛國稅”,似乎從未被告知真實去向。反而,特朗普和他的利益集團在此次鬧劇中賺的盆滿缽滿。
這些年,一些媒體和政客口口聲聲說“中國扛不住了”,甚至斷言“中國製造會被掃地出門”。但現實似乎並不配合這種劇本。
中國對全球出口持續增長,製造鏈轉移帶來了更強的靈活性。高端製造業快速崛起,電動汽車、光伏設備、儲能係統已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蘋果、特斯拉、施耐德電氣、寶馬等跨國公司在中國持續加碼投資,而沃爾瑪自己也在中國新開門店。
如果說這是“被壓垮”,未免也太沉穩了些。
特朗普曾把關稅當成博弈工具,一邊施壓中國,一邊向選民展示“硬氣”。但當漲價信號真正傳導到超市貨架,卻突然開始要求企業“克製”,不許漲價。這就像一場演出,劇情要激烈,觀眾要叫好,至於成本,隻能由舞台背後的人悄悄承擔。
而這些人,就是美國的中產、工薪族,還有那些真正需要生活保障的家庭。
他們或許沒看太多國際新聞,也不太在意政治角力。但你一定要相信天下的烏鴉一般黑,隻有切身體會過去一百塊能買滿一車的商品,現在可能連一半都裝不到時,才會醒悟。
貿易戰不是兒戲,脫鉤不是口號。在這場較量裏,誰真正受傷,時間最誠實。那些曾經幸災樂禍的人,如今不得不麵對現實:漲價來襲,供應緊張,日子並不好過。
也許,中國沒有“崩”,但美國老百姓的錢包卻確實癟了。
經濟從來不是靠情緒推動的。征稅可以逞一時之快,但掩蓋不了結構性的差距。沃爾瑪的公告,不是反對誰,也不是站隊哪方,而是從側麵無奈地承認了一個事實:全球化不是靠行政命令就能切開的,供應鏈不是靠意誌就能重塑的,生活的代價,也終將由每一個人來承擔。
這場風波走到今天,是時候冷靜下來了。回到理性,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