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性的增長前景,正將甲骨文從一個傳統的數據庫公司,轉變為AI基礎設施浪潮中的核心參與者。
在近日公布的Q1財報中,甲骨文大膽預測其收入將在未來三年內翻一番,這一炸裂的增長軌跡,正使其成為投資者眼中炙手可熱的新英偉達。
報告顯示,其剩餘履約義務(RPO,即已簽訂合同但尚未確認的收入)在三個月內增長了超過兩倍,達到4550億美元。同樣令人意外的是,甲骨文宣稱還有更多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交易正在洽談中,很快將推動該數字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
這一合同收入的急劇飆升,主要由OpenAI等巨頭對AI算力的巨大需求所驅動,並促使甲骨文對未來幾年做出了極為大膽的預測。目前,甲骨文預計其雲基礎設施收入將在2029財年達到1140億美元,而截至今年5月的財年,該數字僅為100多億美元。
受此消息提振,今年已累計上漲45%的甲骨文股價在周三再度飆升35%,年內股價近乎翻番,公司市值接近9500億美元。根據FactSet的數據,公司周三創下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最大的單日漲幅。
實際上,在一個像AI這樣的瞬息萬變的技術熱潮中,做出長期預測可能並非明智之舉。
即便是英偉達,考慮到其中的不確定性,也通常避免對超過一個季度的銷售或利潤進行預測。甲骨文在雲和AI服務領域最大的競爭對手微軟、穀歌和亞馬遜,甚至沒有在其財務報表中單獨列出AI相關收入。
然而,甲骨文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仍由董事長Larry Ellison領導。數十年來,盡管他與首席執行官Safra Catz共同經營著一家處理著計算領域最枯燥業務的公司,但他始終是矽穀最大膽的人物之一。
甲骨文的樂觀前景不僅體現了Ellison的魄力,也反映出AI領域的領軍者們對這股熱潮可持續性的信心。
甲骨文的積極預測是在其龐大的訂單基礎上做出的。
但是,擁有合同是一回事,能否在未來幾年內成功將其轉化為實際收入則是另一回事。將紙麵上的承諾變為實實在在的現金流,這個過程充滿了挑戰。
就甲骨文而言,能否將剩餘的履約義務轉化為收入,取決於該公司能否建設網絡來履行這些合同。這需要電力、許可證以及像英偉達GPU這樣需求旺盛且持續短缺的關鍵設備。
盡管甲骨文的執行之路麵臨挑戰,且競爭對手如亞馬遜、穀歌和微軟的資本支出遠超其本財年計劃的創紀錄的350億美元,但分析師認為甲骨文擁有自身強大的優勢。
Scotiabank的分析師Patrick Colville在周三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甲骨文擁有頂尖的技術專長、充足的資金、來自英偉達的深度支持以及獨立性,這使得它完全有能力利用人工智能訓練和推理領域迅猛增長的需求。
分析還指出,甲骨文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與AI推理環節相關。
隨著AI的重點從訓練更優的模型轉向將其推廣給數百萬新用戶,推理活動預計將大幅增加,這可能為甲骨文帶來更穩定的收入來源。
盡管前景光明,但甲骨文也為自己設定了極具挑戰性的目標。其股價目前的遠期市盈率已達到約48倍,公司自身的預測表明,AI計算將在未來幾年占其總收入的絕大部分。
這意味著,與競爭對手相比,甲骨文的未來與AI熱潮的持久性捆綁得更為緊密。如果AI需求最終降溫,像微軟這樣的多元化巨頭仍有其龐大的電子表格等業務可以依靠,但甲骨文的命運將受到更直接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