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燈會元》其實是一本對話集。
這主要是因為禪宗講究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 這些對話也是口耳相傳, 再由後人記錄下來的, 並不是當事人自己寫的。
象我這樣婆婆媽媽的寫, 一個一個的分析給你聽,早已遠離傳統禪宗師徒之間的口耳相傳了。早已不是機鋒接引, 而是開班授課, 諄諄教導了。
現代人欲望重, 很少有人能幾十年如一日的潛心參禪了。
而佛法的精髓,禪的奧妙,就在這一問一答中。
福州洪塘橋上有僧列坐,
官人問:“此中還有佛麽?”
僧無對。
破這一段不難,我可以用神照本如法師的另外一個公案來破。
本如法師以經王請益四明尊者。 者震聲曰:“汝名本如。”
師即領悟。作偈曰:
處處逢歸路,頭頭達故鄉。
本來成現事,何必待思量。
洪州太守宋令公,
一日大寧寺僧陳乞請第二座開堂。公曰:“何不請第一座?”
眾無語。
我想對太守大人說:“大堂空曠無階梯。”
江南相馮延己與數僧遊鍾山,
至一人泉。問:“一人泉許多人爭得足?”
一僧對曰:“不教欠少。”
延己不肯。乃別曰:“誰人欠少!”
我想對這兩位說:“誰也不少。”我要重複一下本如禪師,本如法師以經王請益四明尊者。 者震聲曰:“汝名本如。”
官人問:“僧名甚麽?”
曰:“無揀。”
官人曰:“忽然將一碗沙與上座,又作麽生?”
曰:“謝官人供養。”
我想對僧人說:“‘謝官人供養’還不是, 接過來, 然後直接撒在地上, 如此才是。”
廣南有僧住庵,
國主出獵,左右報庵主,大王來,請起。
主曰:“非但大王來,佛來亦不起。”
王問:“佛豈不是汝師?”
主曰:“是。”
王曰:“見師為甚麽不起?”
我想對國主說:“佛四十九年, 未曾說一法, 何德之有?”
昔有官人入鎮州天王院,
睹神像,因問院主曰:“此是甚麽功德?”
曰:“護國天王。”
曰:“隻護此國,遍護餘國?”
曰:“在秦為秦,在楚為楚。”
曰:“臘月二十九日打破鎮州城,天王向甚處去?”
主無對。
我想借用保寧勇禪師的話對這位官人說:“何處不稱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