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木平山善道禪師,
初謁洛浦,問:“一漚未發已前,如何辨其水脈?”
浦曰:“移舟諳水脈,舉棹別波瀾。”
師不契。乃參蟠龍,語同前問。
龍曰:“移舟不別水,舉棹即迷源。”
師從此悟入。
這一段非常有意思。
浦曰:“移舟諳水脈,舉棹別波瀾。”
龍曰:“移舟不別水,舉棹即迷源。”
其實說的是同一個意思, 隻不過對善道禪師來說, 洛浦說的時候, 他沒聽懂, 蟠龍換個方式一說, 他就聽懂了。 這個就是因緣。所有開悟的祖師們說的都是同一個東西,隻是說的方式或做的動作不同。為什麽如此,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論你如何笨,總有一款適合你,哈哈。
希望你能體會到祖師們的良苦用心,也能體會到我的良苦用心。否則,《五等會元》上的一千七百多個公案,哪用花這麽多時間翻來覆去地講,講一個就好了。
你悟入了嗎?如果還沒有, 我再換個方式說說,
“舟水同一色,乘風皆不見。”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曰:“石羊頭子向東看。”
問:“如何是正法眼?”
師曰:“拄杖孔。”
問:“如何是不動尊?”
師曰:“浪浪宕宕。”
問:“如何是木平一句?”
師曰:“逼塞虛空。”
曰:“逼塞虛空即不問,如何是一句?”
師便打。
師肉髻螺紋,金陵李氏向其道譽,迎請供養,待以師禮。
嚐問:“如何是木平?”
師曰:“不勞刀斧。”
曰:“為甚麽不勞刀斧?”
師曰:“木平。”
本來是平的, 當然不需要刀斧。
本無生死, 當然不需要解脫。
本無佛我, 當然不需要修證。
“舟水同一色,乘風皆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