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上網, 發現在熱評日誌中, 觀自在君《殺佛殺魔實是大妄語》從排名第一變成了第二。
其實這篇文章本身就是大妄語, 貽笑大方。
觀君希望能在禪定中對境不動, 不管是佛來魔來, 都如如不動。
其實倒也沒錯, 這個確實是習禪定者必須經過的一個過程, 但是這個仍然隻不過是蠅頭小利。 建議觀君讀一讀我昨日寫的文章《不是太平年》。
問:“對境不動時如何?”
山幽禪師曰:“邊方雖有令,不是太平年。”
沒有境,
沒有人,
沒有佛,
沒有魔,
沒有動,
沒有不動,
如此才是太平年。
蘄州三角山令珪禪師,
初參清平,平問:“來作麽?”
師曰:“來禮拜。”
平曰:“禮拜阿誰?”
師曰:“特來禮拜和尚。”
平咄曰:“這鈍根阿師!”
師乃禮拜。平以手斫師頸一下,從此領旨。
住後,僧問:“如何是佛?”
師曰:“明日來,向汝道。如今道不得!”
平以手斫師頸一下, 就是要砍下他的頭。
為什麽要砍下頭?而令珪禪師居然由此開悟。
一個人砍下頭以後, 當然就死了。
還記得善會禪師嗎?
“老僧二十年說無義語,今日請上座打殺老僧,埋向坑裏。便請!便請!若不打殺老僧,上座自著打殺,埋在坑中始得。”
投子感溫禪師,
僧問:“師登寶座,接示何人?”
師曰:“如月赴千溪。”
曰:“恁麽則滿地不虧也。”
師曰:“莫恁麽道。”
問:“父不投,為甚麽卻投子?”
師曰:“豈是別人屋裏事。”
曰:“父與子還屬功也無?”
師曰:“不屬。”
曰:“不屬功底如何?”
師曰:“父子各自脫。”
曰:“為甚麽如此?”
師曰:“汝與我會。”
師遊山見蟬蛻,侍者問曰:“殼在這裏,蟬向甚麽處去也?”師拈殼就耳畔搖三五下,作蟬聲。侍者於是開悟。
感溫禪師有兩句話,
因為“汝與我會”, 所以“父子各自脫”。這個就是本來麵目。我不是胡說八道,你聽我細細道來。
在密法的修行中,相印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與上師相印,與本尊相印,乃至子淨光與母淨光相印,融入比盧遮那性海。我常說,密宗是漸修的法門,一步一步相印,非常有次第,也非常講究次第,從學前班開始一路慢慢升級到博士畢業。
密法的修行中觀想非常重要,直接關係到你能否修法相印,有很多的竅門,我以後講密宗時再細聊。我個人本是密宗出身,密法修行到拙火定成就,然後,就開竅了,就不修了。算是高中畢業直接去了博士班,跳了很多級。
而禪宗就像是少年天才班,都是一些智商1000的家夥,不斷跳級,六祖慧能更是從學前班開始花了半個晚上就博士畢業了,拿走了五祖弘忍的掌門信物。
“汝與我會”是什麽意思?就是相印,會是相會的意思,與誰相會?按密宗的話,子經光與母淨光相會,心中蓮花開。按禪宗的話,了悟了本來麵目,回歸了本來麵目。回歸了本來麵目之後,自然“父子各自脫”,也就是離開了兩邊。兩邊不存在了,沒有了。兩邊沒有了,生死就沒有了。就得解脫。
如果這個還有點雲裏霧裏, 仔細去體會感溫禪師與侍者那一段。
“殼在這裏,蟬向甚麽處去也?”
你死後,肉身在這裏,你向什麽處去?
你仔細去體會感溫禪師做那幾個動作的含義。我可以負責任地講,感溫禪師的回答正中紅心。他的侍者隨即開悟。你呢?
福州牛頭微禪師,
上堂:“三世諸佛,用一點伎倆不得。天下老師口似匾擔,諸人作麽生?大不容易,除非知有,餘莫能知。”
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
師曰:“山佘脫粟飯,野菜澹黃轤。”
曰:“忽遇上客來,又作麽生?”
師曰:“吃即從君吃,不吃任東西。”
問:“不問驪龍頷下珠,如何識得家中寶?”
師曰:“忙中爭得作閑人。”
一點伎倆都不用, 餓了就吃, 渴了就喝, 困了就睡。
不是大閑人是什麽?微禪師算是深得佛法三昧。
而我認為微禪師的這些話中的閃光點是這一句,“除非知有,餘莫能知。”
我講過很多次了。我們修行,總是從有觀空,從空悟有。佛,是有情,你知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