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

我有摩尼珠,隻待有緣人...
個人資料
正文

【五燈會元】斷臂求法之:舌戰群僧

(2021-03-03 22:42:36) 下一個

司空山本淨禪師者,絳州人也。姓張氏。幼歲披緇於曹溪之室,受記隸司空山無相寺。唐天寶三年玄宗遣中使楊光庭入山,采常春藤,因造丈室。

禮問曰:“弟子慕道斯久,願和尚慈悲,略垂開示。”

師曰:“天下禪宗碩學,鹹會京師。天使歸朝,足可谘決。貧道山傍水,無所用心。”

光庭泣拜。師曰:“休禮貧道。天使為求佛邪?問道邪?”

曰:“弟子智識昏昧,未審佛之與道,其義雲何?”

師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

曰:“雲何即心是佛?”

師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無心,佛亦不有。”

曰:“雲何無心是道?”

師曰:“道本無心,無心名道。若了無心,無心即道。”

光庭作禮,信受。既回闕庭,具以山中所遇奏聞。即敕光庭詔師到京,敕住白蓮亭。越明年正月十五日,召兩街名僧碩學赴內道場,與師闡揚佛理。

我以前在寫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的時候, 寫過一篇《無心, 非心》。 我當時說,非心是無用心處, 無心落於頑空。 所以無心不是道, 非心才是。我在這裏重新提出來, 是不希望佛弟子們產生疑惑。 我們讀經參禪要看上下文和當時的整個對話, 這樣才可以真正理解祖師們的含義。 不要太執著於名詞, 以至於斷章取義。 無心, 非心, 都隻是方便說法。

你仔細比較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和外道的對話和以上本淨禪師的對話, 你就會發現, 盡管他們都用了無心這個名詞, 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和外道的對話中, 外道用的無心是無念的意思,對鏡不起念,斷滅法。 而在這裏,本淨禪師的無心是無有用心處的意思,他在回答中使楊光庭的第一個問題時明確無誤地說了出來。

 

時有遠禪師者,抗聲謂師曰:“今對聖上,校量宗旨,應須直問直答,不假繁辭。隻如禪師所見,以何為道?”

師曰:“無心是道。”

遠曰:“道因心有,何得言無心是道?”

師曰:“道本無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虛然。窮心既無,道憑何立?二俱虛妄,總是假名。”

遠曰:“禪師見有身心,是道已否?”

師曰:“山僧身心本來是道。”

遠曰:“適言無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本來是道,豈不相違?”

師曰:“無心是道,心泯道無,心道一如,故言無心是道。身心本來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窮源無有。”

遠曰:“觀禪師形質甚小,卻會此理。”

師曰:“大德隻見山僧相,不見山僧無相。見相者是大德所見。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其道。若以相為實,窮劫不能見道。”

遠曰:“今請禪師於相上說於無相。”

師曰:“《淨名經》雲:‘四大無主,身亦無我。無我所見,與道相應。’大德若以四大有主是我,若有我見,窮劫不可會道也。”遠聞語失色,逡巡避席。

師有偈曰:

四大無主複如水,遇曲逢直無彼此。

淨穢兩處不生心,壅決何曾有二意。

觸境但似水無心,在世縱橫有何事?

複雲:“一大如是,四大亦然。若明四大無主,即悟無心。若了無心,自然契道。”

 

本淨禪師這段話到底在說啥呢?四大是地水火風,佛家用來表述自然界的基本元素。所有的相都是這四大組成的。“四大無主,身亦無我。無我所見,與道相應”,他在這裏用了一個“主”字和“我”字。這兩個字都是代表佛,佛性。他是在說相和性的關係。他說得很囉嗦。我隻需八個字,“相中無性,性中無相”,就表述得清清楚楚。

 

誌明禪師問:“若言無心是道,瓦礫無心亦應是道?”又曰:“身心本來是道,四生十類皆有身心,亦應是道。”

師曰:“大德若作見聞覺知解會,與道懸殊,即是求見聞覺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經雲:‘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無,見聞覺知憑何而立?窮本不有,何處存心?焉得不同草木瓦礫。”明杜口而退。

師有偈曰:

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三昧。

如鳥空中隻麽飛,無取無舍無憎愛。

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為觀自在。

在這裏,誌明禪師說的“若言無心是道,瓦礫無心亦應是道?”是什麽意思呢?他明顯地誤解了本淨禪師前麵所說得“無心”的意思,他以為本淨禪師說的是無念無知覺無意識的意思,所以本淨說:“大德若作見聞覺知解會,與道懸殊。”然後他說了這首偈來解釋。不管怎麽說,他用“無心”這個詞確實用得不好,不一目了然。這就是為什麽我在最開始要解釋一下。

 

真禪師問:“道既無心,佛有心否?佛之與道,是一是二?”

師曰:“不一不二。”

曰:“佛度眾生,為有心故。道不度人,為無心故。一度一不度,何得無二?”

師曰:“若言佛度眾生、道無度者,此是大德妄生二見。如山僧即不然。佛是虛名,道亦妄立。二俱不實,總是假名。一假之中,如何分二?”

曰:“佛之與道,從是假名。當立名時,是誰為立?若有立者,何得言無?”

師曰:“佛之與道,因心而立。推窮立心,心亦是無。心既是無,即悟二俱不實。知如夢幻,即悟本空。強立佛道二名,此是二乘人見解。”

師乃說《無修無作偈》曰:

見道方修道,不見複何修?

道性如虛空,虛空何所修?

遍觀修道者,撥火覓浮漚。

但看弄傀儡,線斷一時休。

 

 

法空禪師問:“佛之與道,俱是假名,十二分教,亦應不實。何以從前尊宿皆言修道?”

師曰:“大德錯會經意。道本無修,大德強修。道本無作,大德強作。道本無事,強生多事。道本無知,於中強知。如此見解,與道相違。從前尊宿不應如是。自是大德不會,請思之。”

師有偈曰:

道體本無修,不修自合道。若起修道心,此人不會道。

棄卻一真性,卻入鬧浩浩。忽逢修道人,第一莫向道。

我要在這裏強調, 我不是要佛弟子們放棄讀經和修法。 相反, 佛弟子們都應該精進的修行。 你不精進的修行, 又如何悟道? 我讀過這麽多經論,曾經非常精進地修法持咒,花了很多的時間和功夫。我隻是從第一義的角度告訴你,悟了以後, 你才會明白, 原來是無修。沒悟道之前呢,還是要老老實實的讀書修法。

 

 

達性禪師問:“禪師至妙至微,真妄雙泯,佛道兩亡,修行性空,名相不實,世界如幻,一切假名。作此解時,不可斷絕眾生善惡二根。”

師曰:“善惡二根,皆因心有。窮心若有,根亦非虛。推心既無,根因何立?經雲:善不善法,從心化生。善惡業緣,本無有實。””

師有偈曰:

善既從心生,惡豈離心有?

善惡是外緣,於心實不有。

舍惡送何處,取善令誰守?

傷嗟二見人,攀緣兩頭走。

若悟本無心,始悔從前咎。

 

又有近臣問曰:“此身從何而來?百年之後複歸何處?”

師曰:“如人夢時,從何而來?睡覺時,從何而去?”

曰:“夢時不可言無,既覺不可言有。雖有有無,來往無所。”

師曰:“貧道此身,亦如其夢。”

師有偈曰:

視生如在夢,夢裏實是鬧。

忽覺萬事休,還同睡時悟。

智者會悟夢,迷人信夢鬧。

會夢如兩般,一悟無別悟。

富貴與貧賤,更無分別路。

 

本淨禪師, 其實不是那麽對我的胃口。這一段舌戰群僧, 精彩是精彩。致命的缺點是話太多不簡練,有時候表達不是那麽嚴謹。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這樣的人,學富五車,學術大拿,但你去聽他講課和做報告就急死個人。繞半天也說不清楚說不到點子上,還常常讓人誤解。這樣的教授我念書的時候碰到好幾個,嗬嗬。

雖然不對我的胃口,我還是要說,本淨禪師可以拿諾貝爾獎。他是真的悟道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