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無法說

本博客集中分享高級心靈瑜伽,體驗真正的生命洪流,發現自己是什麽。
個人資料
正文

《如何正確解讀尼薩迦達塔(NISARGADATTA)的道理》

(2022-01-13 13:38:51) 下一個
請聆聽朗讀音頻

【問】:在尼薩迦達塔(NISARGADATTA)的一些著作裏認為,實相隨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佛陀在《涅槃經》裏也說法身說無覺無知的。比如,尼薩迦達塔說:除了“知”(KNOWINGNESS)之外,什麽都沒有發生,隻是有一根“知”的刺紮在了你“不知”(NO-KNOWINGNESS)的本性基底上而已,這根刺毫無用處。從“能知”之中升起的任何東西,我都不會認同為自己。“ ---- 尼薩迦達塔《能知之力於究竟實相》,1981年2月12日的談話記錄。那麽根據這句話來說,似乎與陳明亮先生建議的不斷體驗自己的說法是矛盾的。
【明亮答】:以前我寫的比較客氣,說”意識“不是幻覺,隻不過思想解釋出來的結論是幻覺。現在因為那些人要問到底,我隻能說究竟的了:連“意識”也是幻覺。THAT(真正自己)是沒有意識這回事的,但可以類似做夢一般出現意識效應,注意,也不是真的出現了實際的意識,而是看似地出現了意識這個顯現效應,不真有“意識”這個東西獨立存在。這個效應的出現是沒有動機的,就像昨晚夢中的故事也沒有動機的一樣,不是由任何“人”設計的。記得有一位網友問“總該有個動機吧”,哈哈,恰恰沒有動機,就像你的大腿肌肉突然顫抖了一下沒有動機一樣,所有經驗中顯現出來的故事邏輯都沒有動機,但一旦通過思想理智去分析的話,就會感覺到有因果關係,A導致B, B導致C,C導致D,。。。,所以,雖然從思想理智看,所有的事物都看似有前因後果,其實這就是思想理智產生的幻覺。
上麵你抄寫了一段尼薩迦達塔談話記錄中的說的話。尼薩迦達塔(NISARGADATTA)沒有說錯,佛陀也沒有說錯,現實(即THAT)是沒有“知道”概念的。因為現實(THAT)是無限的,如果你可以知道無限是什麽,那麽無限就不是無限了,變成了有限的知識了。而且,現實中的每一點每一麵都是同一個無限的THAT,THAT不是一個個體的東西,THAT是無限的無法定義,對於思想理智來說,THAT永遠是一個無解的謎。尼薩迦達塔指出“不知”才是你自己的本性,他說的非常對。然後尼薩迦達塔說除了“知道”外,什麽都沒有發生。我要補充這句話,我說除了“知道”外,不但什麽都沒有發生,而且什麽東西都沒有,因為“知道”出來的都是幻覺。如果你認為我說的這句話太抽象了太空了,我就拿昨晚你做過的夢打一個比方吧,昨晚夢中,夢你“知道”了很多夢境裏麵的內容,夢你甚至在夢大學獲得了夢博士學位,他在夢中被盛稱為知識淵博的大學者。突然,夢經驗自發自動地切換掉了,你才吃驚地明白根本沒有夢你存在,夢你學到的“知識”通通都是夢境裏麵的幻覺,沒有一樣夢知識是成立的。如果你明白了這個比方,你就明白了當下此刻的白天,一切“你這個人”所知道的知識,情況,故事,概念,通通和昨晚夢中的夢你一樣尷尬。當下此刻你的所有的“知道”毫無例外的通通是幻覺。
如果有現實這回事,現實是不會稱呼自己是“現實”的,現實根本不知道有什麽“現實”在那裏。同樣道理,如果我們把現實簡單概括為THAT,THAT是不知道THAT存在的。但情況比這個要魔幻多了,雖然現實(THAT)永無可能“知道”自己,但不妨礙現實(THAT)自由地夢見“知道”了。THAT看似地夢見了出現一個“我”,這個“我”其實就是THAT顯現出來的思想理智(或意識),而不是真正有一個“我”出現了。這個思想(即“我”)開始積累“知識”了。就這樣,完全空性的“我”知道了與此對應的完全空性的“我的世界,我的環境,我的家庭”。經驗幻覺就看似地啟動了。
但這個意識中出現的“我”僅僅是一個思想念頭,意識中升起的“我的世界”也僅僅是一個思想念頭,“世界”和“我”一一對應,同生同滅,幻覺故事就這樣貌似地開始了。注意,沒有真正的故事開始了,而僅僅在意識感覺上貌似地開始了。
這就是THAT的魔術,雖然它沒有可能知道,但它老是做“知道”的夢想,而且把“知道”出來的幻覺當成是真的了,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我”是一個思想幻覺,“我”所知道的也同樣是思想幻覺。所以一切“我”積累的“知識”和“學問”都是思想幻覺,就像昨晚夢裏的世界和故事情節完全不成立一樣,當下此刻的一切“知識”和“學問”包括“佛”和“佛學”以及一切宗教信仰都通通是思想理智上的幻覺。
總結一下,沒有可能知道的THAT總是玩“知道”遊戲。這不是錯誤,如果你把所有的知識概念當夢境看,你離明白就不遠了。
我建議的“品味經驗”和尼薩迦達塔說的“不知”沒有矛盾,品味經驗就是品味“一切可知的其實都是空性的幻覺”。如果你不直接品味經驗,怎麽可能明白呢?在品味過程中,你才發現一切都是不可知的謎,然後就無法言說了。雖然無法言說,但你可以嚐到某種無法言說的味道。但我不可能替你嚐這個無法言說味道,一定要你自己去嚐才能嚐到啊。
【問】:我學習了尼薩迦達塔大師的著作,這是我的一點體會:“內在真我”(Inner-Self)是動的,他被稱為見者或見證者。超梵才是靜止不動的,於其中沒有可見的幻相。以及,所有的體驗都有開始和結束,但這種“能知”,即對經驗的開始和結束的精微覺照,被稱為“真我”(SELF),或稱“阿特曼”(Atman),而所有體驗得以發生的背景,被稱為“究竟真我”(Parabrahman)或說“超梵”。體驗結束後剩下的,就是至上真我(超梵),它存在於體驗開始之前,也存在於體驗結束之後。它就是萬物之源是不可摧毀的。我的理解是尼薩迦達塔這一派傳承裏他們認為有,個體意識,遍在覺知/意識,超梵,這三個層次,其中遍在的覺知/意識與超梵是沒有個體定位(EGO)的,但超梵是未顯的絕對,是靜止不動的,是沒有幻相存在的,在超梵中升起的遍在意識,是它(遍在意識)引起的幻相。
【明亮答】:你上麵的理解不完全對,當然也不完全錯,因為你的理解中參雜了很多幻覺概念。
你認為存在兩個狀態,一個是“內在真我”(INNER-SELF)另一個是“超梵”(PARABRAHMAN),前一個是動的,後一個是靜的。我記得尼薩迦達塔確實用過這些概念,但這些概念都是方便比喻而已,不是要你認定真的有這種區別。其實所謂的“內在真我”(INNER-SELF)就是社會上流行的“大我”概念。“我”就是思想,思想就幻覺出存在一個高級純淨的“大我”躲藏在內心深處。其實沒有這回事,“大我”是“我”幻想出來的寄托對象,就像基督教徒把希望寄托於上帝一樣。“大我”就是“我”思想幻想出來的寄托對象,這個寄托對象是幻覺。不但沒有“我”也沒有“大我”也沒有“內在真我”也沒有“外在假我”,就是沒有“我”!!!
但思想理智相當頑固,當被告知“我”是幻覺之後,思想理智就狡猾地創造出“大我”或“內在真我”來替代“我”這個幻覺,這樣思想理智就舒服了,思想理智從“大我,真我“中獲得了希望和寄托。其實,這就是思想邏輯死循環,轉啊轉的永無止境地空轉下去。
比“小我”幻覺更麻煩的是陷入了“大我”幻覺,“小我”會把一生的努力投資到追求“大我,真我”上,他會拋棄家人上山修行,企圖獲得某種別人無法獲得的真功。這樣的當真比“小我”的油鹽醬醋的世俗生活更具有迷惑性,目標太宏偉,當真太巨大了,對“真我”這個欲望的利益獲取太強大了,更不容易明白。
正確的態度是反過來的,立刻明白自己就是THAT,已經是它了,就不需要努力追求了。已經是完美了就沒有“問題“可以解決了已經到了就沒有出發的需要了。在這樣的安逸下慢慢地品味什麽是THAT的味道。這才是有效的享受過程。換句話說,你從辛苦的“修行”幻覺中鬆綁出來,*是TA*了還有誰修行?一切都是享受。
為什麽尼薩迦達塔會說“我是”呢?為什麽尼薩迦達塔會建議你《駐在我是不轉移》呢?難道他要你去追求“大我”嗎?尼薩迦達塔的意思不是要你認定在“我是”上把“我是”當真了,而是建議你直接品味純粹的“我”感覺,不要多想其它的故事概念,然後就會超越這個“我是”了。尼薩迦達塔說的“我是”不是什麽神秘的狀態,而是最最基本的“我存在”感覺。比如說每天早上半醒未醒的微妙時刻,你可以體驗到純粹的“存在感”,你不知道什麽存在,但你不可否認地體驗到了“存在”,這就是尼薩迦達塔說的純粹的“我是”感覺。常常注意這個純粹的“存在”感,不想其它的故事內容,逐漸地你會品味出說不出的味道來了。
雖然尼薩迦達塔是完全明白的那位,他的表達不是最恰當的,他創造出很多不必要的概念來,把不明白的人搞的很糊塗。當尼薩迦達塔說“我是”的時候,他沒有要你把“我是”當真了。“我是”就是純粹的意識存在感覺。“我是”這個概念根本不是尼薩迦達塔所指向的重點。如果你讀了他的所有書你就會發現他的重點在於《超越意識》,而不是對意識(“我是”)中顯現出來的一切當真。但根據尼薩迦達塔的建議,《超越意識》是通過品味意識(或經驗)開始的,也就是他建議的注意“我是”這個基本感覺。如果你不品味意識(經驗),怎麽可能明白它們是完全空性的幻覺呢?“我是”或基本存在感其實是幻覺效應,這個幻覺效應是THAT顯現出來的能量幻覺效應。
所以,根本沒有“內在真我”,因為這是思想上創造出來的幻覺,“內在真我”就是某一個高級的“中心”感覺,這還是思想。
但也許是因為尼薩演講時表達方式不是最好,他沿用了印度教的“婆羅門”概念,說最究竟的就是“超級婆羅門”(英文PARABRAHMAN)。這樣的表達方式是不恰當的,因為“超級婆羅門(或超梵)”給不明白的大多數一種“大我”或“上帝”的感覺,好像這個超梵高高在上,或遙遠深邃遙不可及,變成了大多數不明白的人的奮鬥目標了。這就是為什麽很多人錯誤地理解了尼薩迦達塔講的話,他們誤解成每個人要先從發現“內在真我”開始,然後不斷地修啊修練啊練的,某天就修成了“超梵”(PARABRAHMAN)了。
NO!NO!這是完全的誤解。如果尼薩迦達塔用一個“THAT”這樣詞就會減少很多思想上誤解的可能性了。其實,尼薩迦達塔所說的PARABRAHMAN就是我說的THAT。隻不過他把THAT人性話了,變成了印度文化中熟悉的“婆羅門”神了。我們之後就不用“超梵”(PARABRAHMAN)這個詞了,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概念誤解麻煩。
好,我們可以講尼薩迦達塔的重磅指向了:你自己是超越意識的。也就是說THAT(即你自己)是不需要意識的。換一句話說,THAT是“無知”的。意識是什麽?意識就等同於“知”或“有為界”。而THAT是“不知”的,也就是說不可能知道什麽的。因此THAT是超越意識的。這就是尼薩迦達塔所說的重磅。佛陀在最原始的佛經《LANKAVATARA SUTRA》中也說過同樣的話,佛說:現實是超越‘存在’和‘不存在’的。也就是說THAT是沒有‘存在’或‘不存在’這些概念的。什麽是‘存在’?‘存在’就是有意識升起了可以宣稱“我存在了“。如果沒有了意識,比如在昏迷之中,怎麽可能宣稱“存在”呢?佛陀的這句話完全符合了尼薩迦達塔的《你是超越意識的》這句話。
我自己有親身體驗,有一次我突然因為身體疼痛的原因,短暫失去了意識。我可以體驗到失去意識前發生的經驗內容,但在沒有意識的時刻是無法說的,因為要說什麽必須有意識,沒有意識就無法說什麽了,也就沒有“我”和“無我”這種判斷了,也就是沒有“存在”和“不存在”這種判斷了。然後意識恢複,家人驚恐地對我說,“啊,你總算醒過來了!發生了什麽?”,可是我什麽感覺都沒有,從失去意識(昏迷)到醒來,對於我來說什麽都沒有發生。這就是THAT變的魔術,THAT可以有意識,也可以沒有意識,但對於THAT一丁點影響都沒有。如果你品味到這個魔術過程,你就會比較深刻地明白了THAT的魔幻功能。
記得尼薩迦達塔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意識好像就像你得了感冒,折騰一段時間感冒就好了。意識不是你必須的,意識到升起好像你得了一場病哪樣。THAT是終極的無限,也許THAT在99.99%的時間是沒有意識的,也不知道THAT是存在的,但不知道什麽原因,毫無理由的升起了意識,意識裏麵出現了“我”和“我的世界”,看似地折騰了一段時間,意識就切換掉了或找不到了。無論有沒有意識,THAT就是THAT,絲毫不受影響。如果你從絲毫不受影響這個角度來說的話,你確實可以說THAT是永遠保持靜止的。什麽在動呢?幻覺在動,這個“動”不是真動,而是在幻覺效應上看上去好像有什麽在“動”了,就好像電視機屏幕上顯現出萬馬奔騰的“動”,這個動是貌似的假動,因為電視機屏幕從來不動的。
但從你的理解上,似乎你相信“內在真我”是活動的。這就是幻覺上的“活動”不是真動。就像“內在真我”是幻覺一樣,內在真我的“動”也是幻覺。就像世界是幻覺一樣,世界的“運動”也是同一個幻覺。
你說有“個體意識,遍在覺知/意識,超梵,這三個層次”。沒有任何層次,這三個層次是思想理智編織出來的幻覺。隻有同一個THAT,除了THAT沒有其它。但思想理智把同一個THAT分成三個狀態,“個體”,“純粹意識”,然後是“超梵”。沒有這三個層次,隻有思想理智的幻覺劃分。我不否認在感覺上,比如視覺,聽覺,觸覺,嗅覺,聞覺上有“人我”這個覺知效應,但這僅僅是一種意識能量效應,不真的有“個體”。我們可以方便地把“個體或人我”歸納為思想。同樣,“純粹意識”還是幻覺效應,THAT並非真的升起了“純粹意識”,就像昨晚你中並非真的升起了“夢境”一樣。“純粹意識”就像“夢境”一樣是看似有其實沒有或沒有發生的幻覺。有“超梵”嗎?如果你把“超梵”定義為一個可以抓住和確定的思想概念,就沒有“超梵”這回事。但也不是什麽都沒有,有THAT!這個THAT是無法定義無法言說的謎。
尼薩迦達塔是小學畢業程度,他的表達是不妥當的。但他是真正的大徹大悟的那位。你可以超越他用的詞匯而明白他指向的關鍵點。
你似乎相信,在經驗體驗的時候是沒有THAT的,隻有到經驗體驗結束之後或經驗體驗開始之前才是THAT。不是這回事!THAT永遠是THAT,無論什麽情況,無論有沒有經驗體驗,無論有沒有意識,都是THAT ALONE。隻不過THAT可以貌似地變形,有時候THAT看似在體驗經驗,但這還是THAT。有時候THAT什麽經驗都沒有了,意識沒有了,無體驗了,但這還是THAT。思想上錯以為在體驗經驗的時候THAT躲起來了,沒有,THAT從來不躲起來。“體驗經驗”就是THAT!“體驗”是THAT,“經驗”也是THAT,沒有一種情況不是THAT,毫無例外。當下此刻,雖然思想上認為“我是一個人”。去他媽的思想怎麽樣認為,這“我是一個人”就是THAT,隻不過思想不這樣認為而已。
意識的升起和消失是幻覺,隻是THAT。
“我“或“我的生死“是幻覺,隻是THAT。
“世界的開始和結束“是幻覺,隻是THAT。
“時間“ == 思想,”空間“ == 思想,都是幻覺,隻是THAT。
你說出來的都是幻覺,你想出來的都是幻覺,隻是THAT。
把一切看成是THAT顯現出來的效應,這些效應同樣是THAT。THAT不會因為顯現出不是THAT的效應就變成了不是THAT了。THAT永遠以“不是THAT”的假象來刷存在感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