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無法說

本博客集中分享高級心靈瑜伽,體驗真正的生命洪流,發現自己是什麽。
個人資料
正文

《覺知或意識是不是“生滅法”?》

(2022-01-13 13:28:25) 下一個
 
【問】:有一個疑問,聖人拉瑪那(Ramana Maharshi)還有英國的不二論導師魯伯特(Rupert Spira)等都用覺知或意識來表達終極,絕對(一切顯相萬有的源頭)。當然,這裏的意識並不是睡眠時就失去的一般人嚐理解的意識。應該是受限於英文的詞匯有限,所以用了這個詞(詞的意思是特指的),中文有佛教文化背景,可以對應中文的覺性。於修佛的道友談論時,還要特別說明不等於佛法中的第六識。在先生您的教導中,使用了THAT一詞,指代絕對,超梵。THAT不可言說,或者說沒有任何屬性,用於表達超越境也是最準確。
【答】:有次看了Rupert Spira的幾個油管視頻,雖然說的非常合理,表達清楚,但是邏輯上很複雜,隱性地表達出很多兩元對立的概念,我聽不下去了。所以我覺得他說的那些概念都是思想理智範疇的解釋。聽眾會進入他說的邏輯而產生很多邏輯上的理解,卻沒有真正明白。人們認為的意識都是大腦中出來的意識,你也看出了,這樣去理解意識是不對的。其實恰恰相反,“大腦”這個形象或解釋就是意識中顯現出來的。用不太恰當的話說,就是意識在先,才從意識中通過思想理智功能形成了“大腦”這個思想定義,其實並沒有“大腦”,隻有意識。這個說法適用於一切意識中顯現出來的形象,拿“世界”和“時空”來說吧,如果你明白了“世界”並不是世界,“時空”並不是時空,而是意識中升起的意識顯現效應,意識的思想理智功能立刻就解釋為“世界”和“時空”了。所以,不是世界或時空中產生了意識,恰恰相反,是意識中升起了意識顯現效應,思想理智(MIND)就立刻同步地解釋為“世界”和“時空”。“人”或“人生”或“你,我,他”是一樣的道理,我就不贅述了。
是否拉瑪那和魯伯特說過“覺知就是終極的絕對”?我不知道。但對於我來說,覺知等同於意識,並非一邊有意識還有一邊有和意識不同的覺知。意識就是覺知,並不可分拆成兩個效應。覺知(或意識)不是終極絕對。就像你晚上做的夢境不是你一樣。如果有人把你定義成你做過的夢幻,是不是你聽了會覺得荒謬好笑?覺知(或意識)本身就是一種顯現效應,不是終極絕對,終極絕對就是你自己!我用THAT這個詞指向你自己,你自己才是唯一的終極絕對。為什麽我有時候用THAT這個詞有時候說你自己?因為如果我不提醒THAT就是你自己,思想理智會把THAT誤解成為遙遠的高高在上的某個高尚的境界。我也喜歡用THAT這個詞,因為這個詞基本超越了概念,不容易讓思想理智形成某些概念。
回到主題,你自己(即THAT)無限地超越覺知或意識。不是一點點的超越,而是無限地超越。覺知或意識算個什麽玩意兒?我把意識或覺知比喻成你吐出來的一口痰,一點價值都沒有。為什麽?因為你自己(THAT)是不需要覺知或意識的。“有覺知”或“有意識”了就好像一整子白日夢飄過了,其實啥事都沒有發生,卻看似在覺知或意識這個白日夢中出現了“5千年曆史”和“巨大無邊的宇宙世界或時空”,也貌似地出現了“一個你和你的生活”。對於THAT(即真正的自己)來說,覺知或意識一點價值都沒有,就像白日夢對你一點價值都沒有一樣,因為覺知或意識 不會給你增加什麽或減少什麽,它們是完全徹底的空性顯現效應。看似來了,其實沒有來,看似發生了,其實沒有發生,效應是空性的,THAT還是THAT不變。
上麵最後一段你說的對,THAT沒有任何屬性,如果你把THAT定義為覺知或意識,就等於賦予THAT一個概念屬性了,這就等於落入了思想理智的概念幻覺。我不記得拉瑪那具體怎樣說的,如果他真的說過“終極絕對就是覺知”這句話。這就是很不究竟的說法了,如果他真的這樣認為,還談什麽聖人的明白?哈哈,但我不認為他就是這樣認為的。我知道拉瑪那是明白了。也許可能是為了語言表達上的方便,就說:“你就是覺知”。這句話雖然不究竟,但也不算完全說錯。其實你看,每當意識或覺知升起的時候,立刻就同步地升起了“我是”這個感覺。從這個意義上看,覺知或意識就是“我”的感覺。因為這兩種幻覺效應是同步升起了。沒有“我是”就沒有覺知或意識。沒有覺知或意識就不會有“我是”感覺。它們是不可分拆的同步意識顯現效應。我不同意的是這句話“覺知或意識就是終極絕對的自己”。NO,NO,NO,這句話是幻覺概念。
【問】:但是還是有更多人,願意能夠從正麵表達的方式去“接近”梵,所以經典也談及了梵的三屬性 – 存在,意識(覺知),喜樂。拉瑪那用覺知代表絕對(THAT),可能也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但是這也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或者容易引起爭論。就是覺知(拉瑪那口中的)是不是生滅法,是不是最終也要消失的?對此有這樣一個理解,想向先生請教一下是否正確。
【答】:繼續上麵的討論。終極絕對的自己(即THAT)超越存在,也超越意識(覺知),也超越喜樂。你上麵提到的“三屬性”都是思想理智上編織出來的幻覺概念,THAT是不懂這些概念邏輯的。THAT不知道有什麽“存在”或“不存在”。THAT不知道THAT自己存在。但是在意識升起的一刻,意識中同步地作出了一個“存在”的思想理智感覺,就這樣THAT才品味到“啊,有一個我存在了”。換句話說,THAT是沒有概念,連自己存在與否都沒有知覺,但一當意識升起,就等於覺知啟動了,那麽“我是”感覺就同步顯現出來了。這個時候能夠說THAT知道了它自己存在了?還是不知道,但卻不妨礙在覺知(或意識)中有一個“我是”的感覺,這個感覺就是“存在”感覺了。
也許你聽糊塗了。我再換一個角度說吧。“存在”或“不存在”隻是適用於覺知(意識)中才看似成立的邏輯概念。一旦意識或覺知沒有了,就不可能有“存在”或“不存在”概念了。再換一個說法也許你會聽明白。覺知(或意識)類似夢,“存在”或“不存在”類似夢裏麵的故事概念,夢沒有了,就沒有這些概念了。但THAT卻不需要夢,就像你不需要做白日夢一樣道理。
同樣道理,你自己(即THAT)無限超越意識或覺知,也無限超越任何感覺,包括超越“喜樂”和“痛苦”這些感覺。意識,覺知,喜樂,痛苦,存在,不存在,通通都是類似在夢幻裏麵的思想概念,THAT是不懂這些概念的。
我現在猜想,可能你認為我在否定“存在”,肯定“不存在”。可能你認為我在否定“喜樂”或否定“意識覺知”。不是這回事。我說的是超越這些概念,而不是在這些概念基礎上辨別是非。我說的不是某樣東西是否存在或不存在,我直接超越了“存在”這個思想概念。連討論“存在”這個基本概念都是荒謬的。同樣道理,我不否認“喜樂”也不否認“痛苦”。我指出的比“否認”更厲害,比思想理解的厲害,我說根本沒有辦法定義“喜樂”或定義“痛苦”,就是說這對思想概念是不成立的。如果你還認為我在通過這些概念選擇這個概念中的某一麵建立一個立場,你完全沒有聽明白。不是哪個立場對不對這回事,而是根本沒有這些概念,更談不上建立某一個概念立場了。所有這些概念都通通不成立。
所以,要真正明白,就是要明白《空》不是什麽東西或狀態存在或不存在,真或不真,而是發現根本沒有“東西”或“狀態”或“情況”這些概念,那麽就省下功夫去討論這些沒有的東西或情況的真或不真了。《空》指的是一切概念定義的空。《空》也是我說的《無限無法確定》。這就是敏感度訓練,敏感度底了就在概念中選一個立場。敏感度高了就不談這些概念了,不選擇立場。
對,你已經有些察覺了,覺知就是“生滅法”,“法”的意思就是“幻象”的意思。覺知這個顯現效應會來來去去,一會兒看似有了,一會兒看似沒有了,但無論有沒有在不在,都是“法”,即是空性的幻覺。好像吐出一口痰一樣的不重要。
你問到:覺知是不是會最終消滅的?當然了,作為一種顯現效應,就像電影投影效應一樣都會結束的。但也許過一會兒又升起了,故事全然不同了。這些就是類似做夢一樣的來來去去,每段夢中都看似有一個邏輯合理的關於“我”的故事。但覺知(意識)的生滅無常不等於THAT是有生滅的。你自己就是THAT,所以好消息就是你自己是無生無滅的,盡管在你中看似出現了生滅無常的覺知或意識效應。放心吧,效應就是效應,完全空性的,它們不會對你怎樣的,你可以一笑置之了。
你提到很多人“願意能夠從正麵表達的方式去“接近”梵“,不要去跟隨很多人。接近梵這個說法是幻覺。我不喜歡用“梵”這個字因為它帶有太重的印度宗教含義。沒有接近THAT這個邏輯。因為你自己已經是THAT,當下此刻什麽都不必要做,早就是THAT。如果說有一個“你”可以接近THAT,這個“你”就是不存在的幻覺。看破了這個不存在的幻覺“你”,就不需要接近THAT了,而是發現自己本來就是THAT,從來沒有偏離過THAT。你自己和THAT是無二的。而且,我要指出,“正麵”和“負麵”都是思想理智幻覺出來的概念。THAT沒有正麵也沒有負麵,THAT就是THAT,一切“麵”都是它自己。但是,思想理智上會出現“正”和“負”這種幻覺邏輯,要立刻看破這個思想邏輯幻覺。
為什麽尼薩迦達塔建議“駐在我是上不轉移?”,不是說“我是”是終極,而是這個“我是”是最基本的存在感。某刻在能量上會滑過去了,超越了“我是”,明白了自己是無條件的,連“我是”這個條件都不需要。
最後,我建議你自己去品味我說的道理,不必去套某位大師說的話,有些大師是明白的,但還是會說一些不太究竟的話,針對那些敏感度還不高的人,這是方便。也有更多的大師可能根本沒明白,半吊子的。關鍵不是符合他們的思維邏輯,而是你自己發現你自己的奧秘。
【問】:對此有這樣一個理解,想向先生請教是否正確:
也就是終級的存在雖然不能以體驗(主客二元)的方式去了解、經驗、知曉,隻能“是”它。但如果一定要正麵描述,可以說它(THAT)的本質就是覺知(意識,具體本詞的內涵如前所述),或者說覺知是THAT的不可去除的基本屬性。隻是因為這裏是存純一元,沒有能與所,所以THAT不可能知自己。THAT安處於對自己“不知”的本然中,但不影響它是覺知。隻是覺知的未起用(未顯)狀態,而當它在作用時,就成為觀者(世界因“至上”的一瞥而顯現),就仿佛有了(幻現)觀者、觀察經驗和觀察對象。
【答】:你說:“終級的存在雖然不能以體驗(主客二元)的方式去了解、經驗、知曉,隻能*是*它“。
經驗中的每一點每一刻都是終極存在,並非終極存在躲藏在某個深邃隱蔽的某個地方可以通過思想理智來了解到。上麵這句話的邏輯就是假設有一個主觀要以某個方式去了解一個客觀,這個客觀就是思想理智想象出來的被稱為“終極存在”的幻覺目標。最後四個字說對了,已經*是*了,沒有可能完成前半句說的那個方向性的索求,即某主觀了解某客觀。
你說:“可以說它(THAT)的本質就是覺知(意識)“。這句話也是基於思想理智上的誤解。THAT就是THAT,是沒有厚度,深度,淺度,廣度,狹度的。THAT不是一樣“東西”,如果THAT有本質,如果THAT有表象對立於本質,那麽THAT就是一樣可以定義的“東西”了,那麽我們就完全落入了定義出來的概念幻覺了。但是思想理智已經跟他自己玩了億萬輩子的狡猾的邏輯遊戲,他什麽狡猾的邏輯沒有跟你玩過?你以為理解了就行了,其實這個“理解”還是在思想理智狡猾遊戲之中。幾千年前的人就問過這個問題,他們也要尋找那個撲朔迷離的“本質”,可就是沒有找到。但找到的那位不語。為什麽不語?因為找到的那位不是真找到了什麽“本質”,而是發現“本質”這個撲朔迷離的目標本身完全不成立,這個“本質”的目標是思想理智假設了當下此刻不是本質而是表象,那麽就在心理上創造出來一個本不存在的“本質”概念。空幻的追求就看似地開始了。
NO,覺知(或意識)不是THAT的本質。THAT根本沒有本質。覺知(或意識)僅僅是一種無法解釋為什麽的效應,或說魔法,或說奇跡,但不是在什麽之中的本質。當然可以說覺知(或意識)*是*THAT,因為一切都是TA。但不可把這句話公式化概念化,因為THAT是無限地無法定義無法解釋,現在你覺得TA是覺知,過一會TA就不是了,誰知道TA顯現出什麽奇怪的效應來了。THAT可以自由地顯現出無限多樣的效應來,其中一個效應被稱為是覺知或意識,但這僅僅是無限效應中的一種花樣,怎麽可以建立一個公式:覺知就是THAT的本質?THAT好像是可以顯現出無限維度的怪獸,其中一個維度被定義為覺知(或意識),它跳一個維度就變成#@$%^%$*^了,根本無法確定是什麽了。THAT可以吐出無限多樣味道的痰來,但無法被定義為就是這種痰。
我還沒說完,更進一步,讓我們更究竟一點觀察,思想上把它定義為“覺知或意識”,但你真的可以建立這個確定嗎?其實這個說法就是一個思想上隨意的說法而已,思想理智根本無法真正確定它到底是什麽。因為我們覺得它很類似於晚上做的夢,就說它像夢幻,但卻無法真正確定它就是夢幻。沒有一個公式可以確定下來,因為THAT就是一個千變萬化的無限維度的怪獸。THAT無限地滑溜,你無法抓住TA。一切概念定義都是企圖抓住TA,這是無效的撲空。
讓我們繼續深入,THAT真正變化了嗎?也沒有。因為看似的THAT的無限維度或千變萬化僅僅是一種效應,不是真變化了,不是真的有無限維度了。隻不過看上去好像是這樣。關鍵詞就是“看似”。所以我們說了那麽多千變萬化或無限維度,其實在說一個完全空性的效應。思想上感覺THAT在千變萬化(無常),但THAT卻沒有這回事。就好像你一個晚上做了幾百個夢故事,但對於你來說啥事都沒發生。這就是空性的意思。我們能確定晚上夢見的幾百個夢故事沒有發生?無法確定!我們能確定晚上夢見的幾百個夢故事發生過了?也無法確定!這就是空性的意思。空性 == 《無限地無法確定》。無法確定“有”也無法確定“沒有”,無法確定“在”也無法確定“不在”,無法確定“發生”也無法確定“沒有發生”。一切確定都是荒謬的。一切概念確定都是空的。
回到“本質”這個幻覺。THAT是沒有“空間”的,但卻在思想理智上被幻覺出有空間,正因為思想理智上形成的“空間”幻覺就衍生出“本質”相對於“表象”這種幻覺。就好比你無法把THAT分拆成“觀察者”和“被觀察”一樣,你無法把THAT分拆成“本質”和“表象”。如果有本質,那麽表象就是本質,不是兩樣不同的情況。既然是無二的,就不說這些概念了。
同樣的思想幻覺就是:“相對”和“絕對”,思想理智把THAT分拆成“相對”的一麵和“絕對”的一麵,誤以為你可以有從“相對”過度到“絕對”這樣一種過程。這就是典型的思想幻覺。你所體驗到的一切都是絕對本身(即THAT),而不是“相對的THAT”。詳細可以參見這2篇舊文: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82028499788377&id=100039436871466
你說:“或者說覺知是THAT的不可去除的基本屬性”。THAT沒有任何屬性。隻可以說THAT會顯現出無限多樣的效應來,其中某樣效應被定義為“覺知”這個概念。不可以說覺知這個被定義出來的概念就是THAT不可缺少的基本屬性。這句話的邏輯不成立。不但這句話的邏輯不成立,連“覺知”都無法真正確定為覺知。什麽是“覺知”?你可以去找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科學家,他可以告訴你很多*關於*覺知這個概念的知識來,卻無法真正告訴你什麽是覺知。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麽,我們隻能說它這個效應是空性的,不留痕跡的,不結晶。
你說:“隻是覺知的未起用(未顯)狀態,而當它在作用時,就成為觀者(世界因“至上”的一瞥而顯現),就仿佛有了(幻現)觀者、觀察經驗和觀察對象。”
上麵這句話從思想邏輯上分析當然是合理的,思想理智想象出好像有一個可以躲起來的狀態,一旦露麵了,就起作用了,然後它就躲起來了,某時刻又露麵了,循環往複無始無終。這句話裏麵隱含了很多思想理智上的概念假設。“覺知”不是一種狀態,覺知就是完全空性的幻覺效應。怎麽可以把幻覺定義為狀態呢?如果“狀態”成立了,那麽它就不是空性的幻覺了。狀態這個名詞隻適用於實在的“東西”。但覺知不是實在的,而是空性的幻覺效應,因此無法說它是狀態。
難就難在說幻覺。當我說某某就是幻覺,思想理智說理解了,其實理解出來的還是一種實性的概念,好像幻覺是一樣可以出現然後躲起來的東西了。狀態隻有實在的東西才有。空性的效應是不可以說有狀態的。拿夢做比喻吧,你能否說夢是一種狀態,有顯的一個態,還有未顯的一個態?我們不能這樣定義,因為夢根本就是幻覺效應,根本無法確定它是什麽,怎麽可以確定出任何狀態出來?覺知或意識是一個道理。
在覺知中看似出現主觀,其實這個主觀就是覺知中的幻覺,並非是THAT的一瞥。如果THAT真有一瞥,那麽THAT就可以定義為主觀了。這樣的“法”是不可以立的。但很多人會方便地這樣說,說一切“看”都是THAT在看,注意這種說法就是方便地說法,說說玩玩的,不究竟。究竟地說:“看”這個概念隻看似在夢幻(覺知)裏麵合理,覺知在的時候,覺知效應自己定義出一個“看”的概念,也同步定義出“被看”的概念,就不自覺地兜入了自己給自己套的迷幻邏輯圈套循環了。THAT沒有“看”和“被看”這回事。就算“看”貌似在發生,THAT還是沒有“看”這回事。有種說法是:THAT是永遠睡著的,這是一種方便的比喻說法。還有一種說法:THAT是永遠醒著的,這也是一種方便的比喻說法。其實,THAT是無法被定義為“睡著”或“醒著”的。因為THAT可以同時同步地顯現出既睡著也醒來的效應,就像你晚上做夢的時候既睡著也貌似地在夢中醒著的。到底是睡著還是醒著?到底是咋回事?不要去分析!把頭腦分析炸了都分析不出來所以然來的,這就是空性的奇跡!
你說:“隻是因為這裏是存純一元,沒有能與所”。THAT不是一元。為什麽說“無二”?並不是暗示THAT就是“一元”,而是指出THAT是不可以分割開來的。如果TA是“一”,就比如在概念上建立了“二”,然後“三”,然後“四”。THAT是沒有數學概念的。數學概念是在思想理智(MIND)上形成的一種抽象概念。我們隻能說THAT是不可分割,但無法確定THAT到底是哪個“一”。老子說過“天人合一”這句話,但並非定義有“一”可以合過去,而是說“天”和“人”都是思想理智強行賦予的幻覺概念,其實沒有兩樣不同的東西,而是不可分割的THAT。換句話說,不存在一個“一”讓你去回歸的,因為你已經*是*了。可以參考這篇舊文: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77348330256394&id=100039436871466
“沒有能與所“, 但不妨礙思想理智看似自由地去能與所。沒有一個警察在那裏製止思想理智上建立概念或確定出情況來。思想理智可以自由地去“知道,了解”,但在某刻,你會發現思想理智上建立的“知道”或“了解”都是空性的,就是說,知道的或了解到的都是空性的幻覺。但不等於你必須停止知道或了解了。“沒有能與所”這句話不是戒律,而是告訴你“能與所”都是空性。能等於無能,所等於無所。
對不起,我沒有給你答案。就算我有答案,這個答案是無法交流給你的。我隻是指出一切思想想出來的邏輯都是忽悠,一切嘴上說出來的故事都是忽悠。不要相信任何人告訴你的理論,包括不要相信我說的話,隻有你自己才能發現你自己,因為整個存在或不存在都是你自己,ALONE!沒有其它!
【問】:開悟是漸進的還是永恒的?
【答】:這個問題說明沒有明白。之所以我不用開悟這個詞,而用《明白》,就是指出沒有“開悟”這個狀態。《明白》不是一種狀態,隻有思想上理解的狀態才需要“漸進”然後保持“永恒”。但這個《明白》不是一種可以漸進然後保持的狀態,而是一種知道,當然不是思想上的知道,而是知道了自己。這個《明白》不是在經驗中發生的,既然不是經驗中發生的,怎麽會有“漸進“或保持“永恒”這類概念呢?《明白》不是一種STATE。難以用語言表達。我建議在問這類問題的時候,就覺察到這類問題的邏輯基礎就是思想理智。恰恰就是思想理智在忽悠你,如果你認為這樣的問題是合理的,就是上了思想理智的當了。如果我按照思想理智希望得到的邏輯合理的方式回答你,就等於符合了思想理智的幻覺邏輯。所以我建議不要對這種問題當真了。這種問題都是夢幻裏麵的邏輯。在問出之前就要看成這個問題裏麵的每一個字都是幻覺概念。《明白》就是明白這些邏輯概念完全不成立。
【問】:內在?這個內在哪裏?
【答】:我說,沒有真正的“內”和“外”概念。 如果你把身體作為分界線,身體內的稱為“內”,身體外的稱為“外”,就是上了思想理智的大當了。沒有這種可以分割的內和外。如果你不明白,就看看電視劇屏幕上的“身體”吧,屏幕上顯現出來的身體的內部是真內部嗎?屏幕上顯現出來的身體外部是真外部嗎?都不是,它們都是光電投影效應,是做出了的效應,哪裏有“身體”?哪裏有內和外?如果你理解了這個比喻,就明白了一切你體驗到的都是類似光電效應一樣的意識效應。你認為的身體內其實就是意識效應,不是真的內。你認為的身體外不是真的外界,是意識效應而已。
什麽是真正的內?《明白》了上麵我說的道理,就等於發現了內部秘密了,這個《明白》才是真正的“內”,而不是心理意義上或物理或地理位置意義上的“內”和“外”概念。
【問】:沒有時間,這個容易明白。沒有空間就無法體驗了。前段時間反複研究過,用油畫和液晶顯示屏做例子,確實可以把平麵誤看成是空間的景象。但條件是,有一個有形的平麵畫紙或液晶屏幕做參照。但無形的屏幕上顯現的空間畫麵是沒有絲毫破綻的。因此永遠也不可能知道到底是真有空間,還是一切景象都在一個平麵上,因為精密的色差布局而顯現虛假的天地萬物。空間的虛假隻能說是瞬息萬變如夢幻,至於空間和平麵這個對立的概念如何破解,請先生指引。
【答】:上麵這段說的非常好了。特別是你已經察覺到了這個秘密:根本沒有一樣穩定可靠的參照物來確定空間是空間或空間不是空間。對的,如果無形的屏幕不能作為參照物,怎能證明空間畫麵不是空間呢?如果你要依靠思想理智來證明空間不是空間,這樣的證明是無法完成的。為什麽?因為恰恰就是思想理智本身幻覺出來“空間”來了。幻覺自己怎麽可能看破幻覺自己做出來的樣子呢?就好像你在照鏡子,如果你不知道這是鏡子,就會相信鏡子中的畫麵是另外一個人。隻有當你找到了“鏡子”這樣一個參照物才能發現這是一個印象玩笑。
我說的重點在於你無法通過思想理智來抓住某一個參照物來發現空間其實不是空間,而是TA。通過思想理智是無法完成這樣的“印證”的。思想理智看出去的都是看似“真實”的沒有破綻的。就是因為思想理智看出來的就是思想理智自己,完全找不到抓不住任何參照物。
但好消息是,你自己不是思想理智,思想理智完不成這個任務不等於你自己無法明白你自己。怎麽明白?我無法說,這不是一種可以說出來的辦法。你自己上你自己的當是神跡或奇跡,你自己會發現你自己也是神跡或奇跡。我隻能通過“鏡子”或“電影屏幕”或“無三維立體的平麵”這樣的比喻方式來指向這個無法說的《明白》。雖然思想理智上隻能理解但聽不明白的,也許你聽著聽著,你自己(真正的自己即THAT)會突然明白過來。就是我說在能量上“滑過去”了。誰知道這個“滑過去”怎麽發生的?是自發自動的滑過去了。所以,不必停止用思想理解,如果你一直琢磨這個話題,在能量層麵就會不斷成熟,然後它自己就滑過去了。
對,你說的不錯,如果你不把空間看成是空間,而是當它是夢幻對待,就會非常有效。因為不需要多費口舌就明白了,昨晚夢中的“空間”不真的是空間這回事。
“平麵“這個說法僅僅是一種感覺,這樣的感覺還是思想理智上的感覺。但TA也無法定義為平麵畫麵,這樣的定義是不對的。TA無限地不是空間也不是平麵,空間和平麵都是一種思想理智上形成的感覺,TA完全超越這些感覺。確實,至少對我來說,會有一種看一切都類似看平麵畫麵一樣的體驗感覺,但我沒有把這種感受當真認為TA就是這回事了。所以,不要去拷貝這種感覺,而是自己琢磨品味,也許你可以品味出既不是“空間“也不是“平麵”的感覺,而是更微妙的感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