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無法說

本博客集中分享高級心靈瑜伽,體驗真正的生命洪流,發現自己是什麽。
個人資料
正文

《看破“消失”幻覺》

(2022-01-13 13:27:14) 下一個
 
【問】:先生好,看到您新回複的一段,仍然是解答的很透徹究竟,也消除了昨天的疑問。但是在看這個回複中,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疑問。當然這個疑問並不是對這段回答本身的疑問,對於這段回答本身我是完全認同的。 尼薩說了兩個概念,我是和意識,這兩者是等同的,而且通過安住於我是,我是最終會消失,這也是尼薩說的。對於“我是”的消失,我並沒有擔憂。這個是尼薩教的我是練習會帶來的效果,甚至這個(我是消失)也是我期待的,當然我是消失的時候也不再存在一個我會知道這一點。這個我也不擔憂和恐懼。 下麵是想說的問題。這個我是(或意識)也被覺知到。在先生的文章裏也看到說過,有時隻有單純的覺知,但那時“我”還沒有出現。好像是說早晨剛醒來的時候(這可以作為一個例子),這樣即使作為效應的話,在我的體驗中也是兩個層次。一是我是(意識),二是能夠知道我是和意識的那個覺知。在我的習慣用語中,意識和覺知是等同的。但先生提到了我是和意識兩者一樣,這個說法我也能接受,且以前也看到過。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說(也就是把我是和意識並列),那在我的這段文字中,意識和覺知就代表不同的意思。 那麽在這個我是(意識)的後麵或上麵就還有一層背景,這一層就是覺知。因為我是(意識)確實被覺知到。但通過先生的指導,我不再把這個能觀察我是(意識)的覺知當做是終極背景,THAT是覺知後麵最後的背景。 所以可以看出,“我”害怕的不是我、我是、我在的消失,這個(消失)還曾當做目標,雖然這個目標也可以成為小我的一個藏身之所。 我不願麵對的是*覺知*的消失。也就是說在我的自身體驗中,是從兩個層麵理解先生的上段回複的,也即在我是和THAT之間加入了覺知一層,這樣就經驗而言感覺更完整。但是也不影響對先生今天回複的這段的理解和吸收。
【答】:你提出這樣一個疑問:“我”或“我是”這個感覺也是被覺知到的。你的意思是說,還有一個超越“我是”的覺知在觀察“我是”的感覺。這個觀察“我是”的覺知就是單純的覺知。如果我理解了你的意思,就是說你不願麵對的是沒有“我是”的純粹覺知的消失。
上麵這些邏輯拆分都是思想理智玩的幻覺把戲,看出這一層一層的思想邏輯的迷惑性才是關鍵的,而不是假定這樣的邏輯是成立,然後通過這樣的邏輯去想通所以然來。我先不直接回答你提出的問題。我先跟你玩一個邏輯遊戲。假如現在你觀察到了“我”。那麽觀察到“我”的那位就是上一層的“大我”?邏輯上肯定可以這樣推演。然後問題出來了,誰觀察到了“大我”了?按照這樣的邏輯推演,觀察到“大我”的肯定是“大大我”了。然後問題又來了,誰觀察到“大大我”了?不就是“大大大我”了嗎?這才剛開始,觀察到“大大大我”的上一層肯定就是“大大大大我”了。哈哈,你看出來了嗎?如果按照思想理智的邏輯去分析,可以一直追究上去,可以分析出無限多的層次來,可以品味出無限多的“我”來,一個比一個上層,沒有終結。你看出來了嗎?這就是思想理智的狡猾遊戲。如果你一直朝上追究,無止境。如果你朝下追究,同樣無止境。
好了,讓我們回到你的問題,在“我是”出現之前有沒有一個純粹的覺知,這個覺知裏麵還沒有形成“我”或“我是”的中心感覺。從邏輯上說肯定是有的。有些大師說,剛出生的嬰兒是沒有“我”感覺的,隻有覺知。當然這樣的說法是可以的,但不究竟。
我指出,你是無法確定什麽時候覺知中“有我”了還是“無我”了。我建議你不要把“覺知”和“我是”分拆成兩個不同的概念,其實從能量上來說,覺知和覺知中出現的“我是”感覺是無法拆分的。因為前者和後者其實都是意識能量效應,並不能說早上朦朧的時候的純粹覺知效應就比一小時後的“我醒來”覺知效應更高級一點,它們都是同一個意思覺知效應。但對於初級瑜伽士來說,常常通過早上朦朧的半醒未醒的時候品味純粹的覺知效應是好事,不是為了達到什麽“開悟”的目的,而是發現意識能量效應的離奇古怪,從品味無我的純粹覺知效應到過一會兒開始品味出現了“我”和“我的生活”這些邏輯來了,通過這樣的品味,你就會發現意識能量效應是如何玩花樣的,一會兒“無我”一會兒“有我”。這些初級的瑜伽品味並非是選邊站隊,認為站在“無我”的純粹覺知體驗比“有我”的覺知體驗價值高。注意,這樣的品味不是價值高低獲取,而是品味意識在玩魔術。
NISARGADATTA大師建議的練習:“駐在我是上不轉移”。其實,他這個建議沒有要你從有我的覺知效應轉變到無我的純粹覺知效應,而是要你品味這兩種看似不同的覺知效應其實都是同一個能量流在玩花樣變戲法。驚歎自己的神奇就可以了,不是“消滅我是”從而發展到純粹的覺知。
無論覺知效應裏麵有“我”還是“無我”,它僅僅是一種效應,沒有價值高低取向。感覺到“我”的時候,你要明白這就是自己空性的能量效應,不當這個“我”是實在的。感覺到純粹的“無我”的覺知效應,比如清晨朦朧中的那種,你也要明白這就是自己空性的能量效應,並非達到了一個高價值的境界。
在所有的近代大師中,我認為NISARGADATTA是說的最究竟的。我並不是說RAMANA不明白,隻有NISARGADATTA明白了,我隻是說他表達的比較究竟。他指出THAT是超越意識或覺知的。微妙在哪裏?微妙就微妙在於這個“超越”兩個字。你思想上理解的“超越”不是我說的“超越”,所以有時我要表達的意思無法傳遞到你那裏,因為我們沒有說一回事。現在讓我試試看吧。“超越”這兩個字的意思不是一樣東西超越了另一樣東西,從而把另一樣東西給消滅了。“超越”不是這個意思。“超越”這個詞就是超越概念或定義,而不是有一個高超的THAT可以超越下一層次的“意識”或“覺知”,而是根本無法定義出“意識”或“覺知”這回事來。根本沒有“意識”也沒有“覺知”,更別談什麽純粹的覺知或不純粹的覺知了,因為:“意識”不可定義為意識,“覺知”不可定義為覺知,而是無法定義的THAT。THAT不是一樣東西,THAT這個詞的意思就是:無法說,即無法說什麽是什麽,無法確定什麽就是什麽。所以,如果你說,“光出來了”,但還沒有“我”,這就是《純粹覺知》了。這就是思想理智的定義。一旦說出“這就是純粹覺知”這句話就已經在把無法定義的THAT定義為“覺知”這個概念了。當你明白了根本無法定義出什麽東西來,連說“覺知”乃至“純粹的覺知”都已經是過分的抽象定義了,這就是超越了。
你好像說:“THAT就是覺知的背景”。NO,NO,THAT不是任何東西的背景,因為“覺知”不是覺知,THAT就是THAT,沒什麽可以定義的了。THAT就是THAT是不是一句廢話?對的,對於思想理智看來這句話就是廢話,因為沒有任何信息量。但你現在可以看明白了THAT就是沒有信息的,但卻可以貌似地“看出”無限多樣的信息來,從“覺知”看出“意識”看出“思想”看出“我”看出“時空”看出“世界”看出“輪回”,一層一層的“信息”被看出來了,其實沒有任何“信息”是實性的,它們百分百是空性的。一切被觀察到的“信息“都是幻覺,沒有例外。
所以,你定義出來的“覺知”其實不是覺知,而是THAT。這就是超越。你定義出來的“意識”不是意識,就是THAT,這就是超越。管它“有我”還是“無我”呢?這些都是定義出來的概念,其實都是THAT本身,能夠明白到這樣了,就是超越了。
雖然我不建議你停止思想理智上的分析探索,可以啊,讓思想理智去分析吧,但同時看明白了,一切思想理智提出來的問題都是幻覺概念,看明白了就超越了它們了。
回到我說過很多次的《無限無法確定》原則。思想理智會定義出無數的概念來,思想理智定義出“光”來,然後把“光”再定義為“覺知”,然後再把“覺知”定義為“我是”,然後再把“我是”定義為“我這個人”,思想理智的定義是無底洞,一層比一層複雜。但你可以通過品味這些思想理智的定義,會發現它們根本無法確定就是這些定義出來的情況。“光”其實不是光,“覺知”其實不是覺知,“我是”其實不是我是,到底是什麽?無限無法確定。當你明白了一切都無限地無法確定,連“無限地無法確定”這句話本身都無法確定是成立的,那麽你就明白了THAT了。
真正的《知道》其實就是《無所知》。
《無所知》不是錯誤,而是THAT。這才是真正的安全,才是真正的明白。當你相信了思想理智告訴你的“這就是這個情況,那就是那個東西”,這等於落入了“不安全”的幻覺中去了。
【問】:和“THAT”的交流感覺很奇妙,雖然這也是一種感覺而己。不好說這樣想對不對,但是自然的感覺,感覺明亮先生(非指形相的人格的那麵,是精神那麵)就是THAT或代表THAT(THAT本身無所知無行動)。 可能是THAT(無限潛能中的一麵)太想和自己聊天了。
【答】:我們在交流嗎?如果思想理智告訴你:“我在和明亮交流”,這句話中的每個字都是一種幻覺概念假設,其實當下此刻比上麵這句話神奇無限倍,當下此刻完全不是“我在和明亮交流”這回事,這樣的解釋太抽象太渺小了,好像把無限的THAT縮小成“我在和明亮交流”這個渺小的事情上去了。好比THAT是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而“我在和明亮交流”連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都不及。好比當下此刻是無限維度,而思想理智解釋出來的是單一維度。當下此刻到底是什麽情況?太無限了,無法言說。當你明白了自己的無限,還會對“我在做什麽事情”或“我感覺怎樣怎樣”當真嗎?不會了。明白了自己的無限,雖然你不必阻止思想理智的抽象解釋,你無所謂了,隨便思想理智怎樣去解釋,你明白這些解釋都不是正確的,這些思想解釋都是空性的,就無所謂了。
你的問題中特別指出:你害怕的不是“我是”或“我”的消失,而是不願意麵對*覺知*的消失。
首先,上麵我已經詳細地解釋了,“覺知”其實不是覺知,這樣的概念是不真成立的,其實隻有THAT在。那麽就不可能有所謂的“覺知的消失”這回事了。THAT的能量顯現效應會貌似地“千變萬化”地玩魔術戲法,是思想理智這個幻覺推演出一個可怕的情況“覺知要消失了怎麽吧”。思想理智把THAT的能量顯現效應的無限切換效應解釋成為“覺知”這個東西要消失了,多可怕啊。就在當下此刻,定義它為“覺知”已經是不對的了,當下此刻隻是THAT,哪裏有什麽“覺知”這個東西?THAT在效應上看似是“覺知”不等於THAT就是覺知了。看似是某種效應不等於真就是這個情況了。既然當下此刻就不是“覺知”而是THAT,那麽還有什麽“東西”可以消失啊?THAT是沒有來也沒有去的,不生不滅的,根本沒有“東西”可以消失啊!
而且,就算我們退一步假設有“覺知”這個情況存在,那麽害怕“覺知消失”的那位是THAT嗎?當然不是了,害怕“覺知消失”的那位就是“覺知本身!害怕覺知消失的那位和覺知一樣是同一個同步升起的幻覺效應,就等於說是幻覺害怕幻覺自己消失了多可怕啊,這是不是一個笑話?
從來就沒有“覺知”這個概念的成立。就像六祖惠能聽到人家說“旗幟在飄揚”,他就說:“這不是旗幟在飄揚”而是“心在動”。六祖惠能直接否定了真的有“旗幟”和“旗幟的飄揚”,而隻有幻覺(心)在空性的想象,把沒有的事情定義出來了。《心動》其實就是我說的“思想理智分析判斷確定”這個幻覺功能。
不要害怕,不但沒有“我是”也沒有“意識”也沒有“覺知”,隻是THAT而已!但思想理智會定義出這些幻覺概念來,幻覺自己定義就幻覺自己當真了。THAT並不是幻覺的背景,幻覺就等於是空的,不存在的,所以THAT隻是THAT自己,沒有什麽東西從THAT中升起或消滅。
不要管“覺知消失”,回到基本的明白:你即是THAT,THAT沒有來,就不會消失,你可以安心地休息了,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安全。
如果你堅持認為“覺知”的來到是真的來到了,然後害怕覺知哪天會消失,那就是把幻覺效應當成是真實實在的了。如果沒有“覺知”的來到,就不會有“覺知”的消失。到底發生了什麽情況?太無限了,無法說。
其實,佛經也沒有保密。幾千年來就有“如來佛”了。這個佛沒有什麽了不起的本事,隻不過他明白了一切都是“如來”,即看似的來了,沒有真來,“如來”就是幻覺上出現的意思。“覺知”就是看似的來了,沒有真來,這就是“如來”。
【問】:我補充一下 看能不能更明晰些(希望不是更複雜)????
在不二論的其他一些資料講述中,看到過即使意識(我是)也被覺知到,或者幹脆就說即使覺知也被覺知到。雖然對於這個在覺知“覺知”的 是什麽,可能與先生您的解釋不同,但這個功能層麵是存在的。也就是最基本的是 對客體或現象的覺知,比如看到一棵樹。
在這上麵的一層是 我知道正在看到一顆樹(這句裏的我字也可以去掉)。這個層麵更具有了一些意識(警覺之意),可能也與先生您說的敏感度有關。當然這個層麵是很多人是具不具備的。就像大多數人們看電視沉浸在劇情裏,缺少的就是這個層麵的覺知。
但是即使這個層麵的覺知,仍然也被(做為對象)覺知了。所以我們才能談它。不過,沒有再上一層了。不會像某些創世論說的那樣,烏龜背上的烏龜背上的烏龜背上……那樣。至少在實踐體驗中,確實就是到這裏為止了,再上麵那個應該就是THAT(終點、一切的背景、不可知者)
當然從先生的 除了THAT以外其他都是效應的堅定立場看,我可以猜到先生會說對“覺知”的覺知也隻是一個效應,以前我會說覺知到覺知的那個覺知是終極的絕對(雖然TA不自知),現在能夠改以先生的框架理解,即也是THAT的效應。
後來又提出這個問題,是您在上一次的回複中指出,我對尼薩的教導雖然聽懂了,但聽不進去,不願意相信。原因是“我是”本能的要幸存下去。這個問題我好像隱約想過,但沒有形成明確的意識(意識到)。經先生指出後,我發現問題還不止於此,也就是在意願中“我是”可以(接受、同意)消失,包括“我之感”都不是珍視的。但能夠看到“我是”的那個覺知 不希望消失,這可能是在被先生否定了THAT並不是覺知,THAT以外的都是效應後,覺知的一種堅持吧。當然這個覺知是已經很純粹的,不帶“我之感”的“效應”。
用效應一詞是“心智”在用在先生這新學到的框架(新眼光)去看待經驗(體驗)。說到這裏似乎出現一個體會 一切都是解釋(心智的解釋) 都不重要,隻有THAT是真實的。????
【答】:對,對,讚。一切都是“心”的解釋,都不重要,一點價值都沒有。真正的明白就是明白THAT就是THAT,沒有其它,你自己就是THAT。
你說這個“看”和“被看”在顯現功能上是存在的。我不否認。“看”和“被看”上麵還有觀察到“看”和“被看”的上一層的“看”,這就是典型的思想理智功能,一層覆一層,無窮無盡。這就是我說的幻覺死循環。唯一的出路就是看破這個幻覺死循環的狡猾,不上它的當了。
你好像說:“一層一層上去,再上麵就是THAT了”。不是這樣的。THAT不在任何一層上麵,如果你一直追上去,找到天荒地老也找不到THAT。因為這個“一層一層的上升或下降螺旋“是一個幻覺,或夢。在夢幻裏麵是無法追尋到底的。不用那麽累地追到底,看破了這個幻覺效應就明白了。
意識有沒有底?沒有底,因為意識無論在心理層麵還是物理層麵都是追求的那位即時即刻同步顯現出來的了,隻要有追求的那位,就沒有可以追求到的底。因為“目標”幻覺永遠被“追求”幻覺維持著,隻要“追求”在“目標“就永遠達不到。這就是一個玩笑遊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