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無法說

本博客集中分享高級心靈瑜伽,體驗真正的生命洪流,發現自己是什麽。
個人資料
正文

《說些很難說出差不多說不出來的感覺》

(2022-01-13 13:22:35) 下一個
 
如果你讀這段文字,不要太認真了,我是隨便說說的,肯定不會達到交流的意義,很可能你聽不懂,連我自己也說不清楚。
我時常在某種說不出來的情況之中,好像一邊在經驗故事中,但同時不在經驗故事中,在什麽之中呢?說不出來,那種什麽都不是的感覺,好像沉浸在無限中,什麽是無限?我說不出來,就算我毫無保留地想要告訴你,我也無能為力,這“沉浸在無限”是表達不出來的,因為它不是任何可以表達的概念。換個說法,既是無限也是有限,既覺得自己是一個“人”有“我”的感覺,也不真的是人,也不真的有個體局限的我。沉浸無限的同時不否認同時在感覺上是有限的。會有一種無法說的全包容感覺,沒有一丁點排斥,沒有一丁點要脫離的意願。我知道很多人認為明白了自己的無限性就等於排除了在感覺效應上的有限性,好像有了什麽“進步”發生了一樣,不是這樣的,明白了自己的無限性不等於排除任何經驗感覺效應上的感覺,看似有限的時空感覺還是在的,看似的邏輯合理還是在的。原來那個要“進步”的“我”覺得好笑了。但已經不對它當真了。好像一忽兒是無限,一忽兒是有限,是有限不排除是無限,是無限不否定是有限。有限是無限的有限,非真有限,無限總是顯現出“有限”的看似樣子。這就是說不出來的微妙了。
我知道你們讀了就想要效仿我的感覺,不必,這是無法效仿的。當我說出來了,語句經過你的思維理解就已經不是我真實的體驗了。真實的體驗隻有你自己去品嚐,也無法交流出來。其實,就算你聲稱現在還體驗不到,你已經體驗到了,隻不過敏感度不高,還敏感不到。不要因為生活的繁忙就不注意觀察了,隻要你一直關心這個話題,包括時常讀我的文章,敏感度就會提高,你就會敏感到那從來就是你自己的《無限》。這兩年多來,我已經寫了我自己都記不清多少篇的文章了,有時候我自己回去讀讀我寫的文章,都驚奇我盡然會寫出這些東西來,都是THAT寫的,並非真的出自於“我“這個人。很多文章是非常透徹的,句句在打破正常的思維邏輯,指向那無邏輯的無法言說的無限。
繼續說說那些無法說清的,你的敏感度好像是蘋果的成熟過程,一開始,蘋果是生的,你完全認為自己是有限的存在,有始有終的。隨著你的品味和觀察,在不知不覺中敏感度會不斷地提高,相當於蘋果成熟了。你會逐漸感覺到好像自己在“有限”和無限之間滑來滑去,一會兒感覺有限,一會兒就駐在無限中了。無限像什麽樣子?好像你完全不知道自己是什麽,在什麽地方,在什麽時刻,你好像滑入了空中,但這個“空”是不知道是什麽的那種沒有概念的“空”,而不是思想上想象的什麽都沒有的虛空。其實,滑入的是真正的實性,真正的充實,這個充實是無需要確定是什麽的充實。比如有時候在社區小路散步的時候,盡管在思想上知道“走路”這個情況,但同時滑入了沒有概念的無限能量之中,既是走路也不是走路,而是無限地無法定義。
你需要刻意地培養這種敏感度嗎?不需要,隻要誠心地觀察自己的經驗體驗,誠心地信任自己是一切的一切,信任自己是真正的安全所在,信任一切都會是OK的,因為THAT就是你自己,當你誠心地信任THAT,THAT作為你自己會立刻敏感到你的信任的,那麽神奇的“滑入“會來到,一開始是微弱的“滑入無限“的感覺,來一下就沒有了,性急的你會希望重複再來,這就不誠心了,有獲取欲望了。不要去期待某種美好的經驗重複發生,而是信任無限的自己該會來的就會來,不該來的就不會來,都不是錯誤,不要性急。TA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對你自己的信任TA最敏感了,當你的誠心到達一定程度,THAT就會對你完全開發,像洪水一下灌溉下來,你愛THAT,THAT也愛你。當然,這個“THAT愛你“的說法是不究竟的說法,但有時候說說無妨,THAT*就是*你自己,比“愛“還要親密。
你的敏感度其實就是THAT的敏感度。THAT時時刻刻地敏感到思想理智的運作,如果思想理智還相當認真,認真地認為“人“就是人,“生活“就是生活,“世界“就是世界,“時空“就是時空,那麽THAT就會立刻敏感到你思想上的認真,TA就會顯現出思想上相信的故事情節來呼應你,你就會在“生活“裏麵沉浮,從一個極端過度到另一個極端,一會兒痛苦的嚎啕大哭,一會兒開心的跳起來。不要怪THAT,THAT時刻呼應你思想上的概念,如果你相信這是“你這個人的生活“,TA就顯現出這些故事來了,這不就是你自己要玩的遊戲嗎?THAT好像是一個終極頑皮的孩子,老是逗自己開心,你越認真,TA越玩的開心。
別為“生活”的痛苦而抱怨,這所謂的“痛苦”恰恰就是你要的。你肯定不承認這點,你告訴我說你最害怕痛苦了。其實,這個“最害怕”導致了痛苦的加劇。你要抱怨的情況恰恰就是你不自覺地在思想理智上的隱性需要。你要逃脫的情況恰恰就是你在思想上最害怕的情況,什麽是“害怕”?就是思想理智定義出來的幻覺概念。其實你什麽都逃脫不了,你越害怕的情況反而會越勤快地到來,恰恰就是因為害怕導致了所害怕的情況發生了。
很多人非常認真地修行,這樣的認真態度反而加強了目的性和欲望,你幻想通過修行可以獲得以前沒有的價值。但THAT不吃這套,THAT就是終極頑皮的孩子,你越不當真地持有一種開玩笑態度,敏感度的打開越快,因為你麵對的就是自己這個終極頑皮的魔術孩子。
恐懼或害怕來了怎麽對待?善待這些情緒,不必去壓抑它們。當恐懼和害怕來臨的時候,記起我的提醒,所有這些恐懼害怕都是無限的自己顯現出來的效應,自己對自己都是OK的。就算“鬼“來了,你也明白這是自己對自己顯現出來的經驗效應。這樣的明白,真鬼來了也會拜倒在你的腳下。善待恐懼害怕,真正的力量就和你同在了,整個存在的力量都和你共振了。無論有沒有危險有沒有恐懼,都時刻明白一切都是自己,“威脅“是自己,“害怕“也是自己,永遠是自己對自己的內循環,堅強地駐在這個無條件的信任上,那麽“危險“和“恐懼“就會失去控製你的威力,它們的“威力“不是真威力,而是你當真相信了它們對你有威脅才賦予給它們的幻覺威力。
什麽撒旦啊,惡魔啊,邪氣啊,哈哈,我都不當它們一回事。我知道它們就是我自己,沒什麽好怕的,怕了也無妨,當兒戲對待。
你越不理會這些,它們就失去了對你的控製。當你不在乎“害怕”了,那麽所害怕的事情對你就失去控製了。當你不理會惡魔了,惡魔就對你沒有辦法了。根本就沒有惡魔,這些都是思想理智上想象出來的故事邏輯。
是思想理智創造出來了這些撒旦惡魔概念,思想理智相信了它們,就會害怕它們。但這些都是思想理智創造出來的夢幻故事。但是,如果你相信了這些故事,THAT這個頑皮的孩子就開心,TA可以玩自己嚇自己的遊戲了。
所以,《明白》不是必須的,如果你寧願要相信《正邪鬥爭》的故事,完全可以啊,請便吧,誰說你必須要明白?
======== 問答 ==============
【Eve Zeng】
先生你說,要不要去找個男人呢?但找男人不如打坐,打坐修定力,但因為沒有定力所以從來不去打坐,且時刻被境轉,是境的六根的奴隸,時而拋上去時而拍下來,拋上去的時候可以擁抱全世界,拍下來的時候就覺得人生劇本裏有個男人孩子熱炕頭似乎好很多,哎
【陳明亮】
品味自己,品味自己是超越“找男人,打坐,定力,拋上去拍下來“的。我知道經驗是不好受的,有誰的經驗好受啊?經驗會給你寂寞無聊的感覺,甚至痛苦難熬的感覺,但這些經驗形式看似很重要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這些經驗體驗發現其實它們不真的是這些情況。無論是難受還是舒服,都看看它們其實就是無限本身,看多了就會成熟,看那些思想上的“唉聲歎氣”就行了,看多你就會發現它們不是這些故事。
“人“或”我“是思想上編織出來的幻覺概念,隻要認為自己僅僅是“人”或“我”,就會在經驗中尋找“人生意義”,可惜“人我”是找不到“人生意義”的,就像昨晚的夢故事裏麵也找不到“夢人生意義”一回事。痛苦的來源就在於要確定“我這個人的一生是有意義的”,或“我要做有意義的事情否則就浪費了一生“,這些想法都是思想理智的忽悠。也許在經驗中作為“人我”會找到某些意義,比如建立政黨,比如改變世界,比如創建新的社會次序,思想理智編織出來什麽“造福人類造福後代”的幻覺意義。如果一個“人”抓住這些幻覺概念忙活起來就會忘了難受,會娛樂一段時間,但最後你會發現這一切所謂的“意義”都是完全空性的,和夢中的意義一樣的空性。多少偉大的人物現在去哪裏了?我們小時候被教育毛澤東多麽偉大,他去哪裏了?曆史上那些偉大的帝國去哪裏了?那些豐功偉績去哪裏了?我告訴你,在經驗內容中去尋找意義就像竹籃子打水一場空。但有一個事情是有意義的,就是發現你自己到底是什麽。當你發現了你自己原來就是獨一無二的無限本身,這個意義不同於思想理智上的意義,這個意義才是真正的意義,你自己到底是什麽?答案不是可以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但你可以品味到的,你自己要明白你自己會有多難?難就難在不受思想理智邏輯的忽悠。很多人會得抑鬱症,就是因為他們試圖在經驗內容中確立屬於他這個“人”的意義,這太慘了!根本沒有屬於“他這個人“的意義,因為現實根本不是“你, 我,他“。在經驗中尋找意義是注定落空的,在經驗中尋找意義等同於自虐,不得抑鬱症才怪呢。真正的意義就是你自己,是不需要尋找的,隻需要你敏感地品味到。
當然,大部分人不太會得抑鬱症,因為他們以為他們獲得了某種意義而為這個意義奮鬥,比如“家庭意義“,比如孝敬父母的意義,比如發財致富的意義,比如當官的意義,比如造福世界的意義,比如,,,,太多種類了。這些意義當然是一場空的,但大部分人不在乎,就假設這些意義是真的意義。但少部分人會得抑鬱症,因為他們發現了找不到意義,沒有落腳點了。其中一部分人會嚴重惡化最後選擇自殺。其中還有一部分會通過抑鬱而超越抑鬱。我建議那些得了抑鬱的人,大多數是輕度的,大多都不好意思告訴別人。對,沒必要告訴別人,因為沒人可以幫得了你,我建議接受和包容自己的抑鬱情緒,就這樣暗示自己,THAT要體驗抑鬱玩玩,有什麽不可以呢?就像國王要體驗乞丐的感覺有什麽不可以呢?確實就是這回事,所謂的抑鬱僅僅是思想理智上的錯誤定義,把自己想象成渺小無奈的“人我”了。我不建議按照社會上別人的勸導,“想開些啦,不要難過啦“,這種勸導沒有什麽作用。我建議你接受抑鬱情緒,和他當朋友,不要否定它,接受它,當它是正常的情況,然後抑鬱就不會太可怕了。如果你把得抑鬱症當成是一種壞情況,反而適得其反。還有就是讀我的文章,大概很難再抑鬱了。
要找男人,為什麽不呢?這是THAT的能量脈衝。有機會為什麽不組成家庭?但是否一定找的到,結果如何不是個體的意誌,而是TA的意誌。也就是說,你品味欲望,發現欲望是TA,結果還是TA,整個都是TA的空性運作。既然都是空性的,該怎樣就怎樣,你完全可以尋覓對象,同時不糾結煩惱,該來的事情會來,不該來的就不來,都是THAT的意誌,都是正確的,個體“你”不負責任。你越信任TA,奇跡越會發生。從“人我”角度來看,看似成尼姑修行的利益更高,而過普通人生兒育女的意義低,不是這回事。一切都是THAT,當修道士或當普通人生兒育女是完全相同的THAT,都是空性的遊戲,隨便那樣情況發生都是一樣的。你要品味這個相同性。空性 == 相同性。THAT不懂價值差別,對於THAT來說,每天呆呆地敲打一塊木頭的價值和當上帝王批聖旨的價值是等同的,娼妓的價值和教皇的價值是等同的,螞蟻的價值和“人”的價值是等同的,這就是空性顯現效應,這些都是同一個THAT!
【Eve Zeng】
找過,找出了PTSD,覺得還是別碰的好,碰了容易引發並不想擁抱的悲劇 此生人設不適合,都是用來還債的,不如不碰,債主們我惹不起躲得起
【陳明亮】
Eve Zeng, 從思想角度來看,你說的邏輯似乎合理,但這還是思想著迷的受害因果關係邏輯,是很容易迷上這個邏輯然後當真的。在經驗中,無論找還是不找,都是TA的必然,都沒有錯。這些“問題”也許是Karma ,包括人的個性也不真是“你這個人”選擇的,都是TA天生的,也是Karma 。既然害怕受害就不找吧,然後心理上會有失落感和孤獨寂寞感,這些看似是個矛盾的難以圓滿解決的問題,但就是品味的機會,品味那個害怕感,品味那個失落孤獨感,通過品味你會好像和這些“麻煩”拉開距離了。
高級瑜伽品味不為了解決經驗中的問題,而是通過高級瑜伽品味發現自己到底是什麽,發現經驗到底是什麽,就會超越一切經驗中的“問題”了,換句話說,原來認為它們是問題,現在發現無法確定它們是問題了,這就是超越。拿“找對象”做比方,“找到了對象”不比“找不到對象”更有價值,無論是什麽情況,都是經驗顯現的質地內容的不同,和價值或利益無關。THAT可以自由地顯現出各種各樣的質地來,卻保持等同的價值。但思想是按照個體分離的角度來分析的,就會幻覺出“找到了“比”找不到“好這樣的幻覺分辨邏輯。高級瑜伽不在乎”找到“還是”不找到“,而是品味這看似對立的情況其實是等同的THAT,沒有哪個比哪個更好這回事。比如說,上段夢中你覺得是乞丐,下段夢中你覺得是帝王,但無論上段還是下段,都是同樣THAT的空性顯現效應,根本沒有受害和加害這回事。空性顯現出來的邏輯完全不同,而且不斷變化,這就是KARMA,KARMA是怎樣就是怎樣,絕對不是在KARMA(經驗質地)中的某個“角色”選擇出來的。有時候生出來就在億萬富豪家裏,看似一切都為你搞定了。有時候生出來就在赤貧的印度某偏遠農村,看似毫無機會。但這兩種看似不通的KARMA是同樣的THAT的顯現效應,都是空性的,就是說在意義上價值上是完全相同的。為什麽會顯現出某種KARMA(質地)而不是另一種KARMA(質地)?誰知道呢?這就是魔術奇跡!THAT根本不在乎是什麽樣子的經驗質地(KARMA),因為所有經驗質地都是空性的,發生了等於沒發生。高級瑜伽就是品味出這個奇跡來。假如在經驗中你是富裕人士,請品味這個,假如說在經驗中你是失落的失敗者,請品味這個,都是同樣的神聖奇跡。你記得我以前專門寫文章分析THAT的三大特性:1)不在 2)大相同 3)無限發散。大概是去年寫的,你回去找吧。《不在》就是思想上認為在的都不在。 《大相同》就是思想上認為有差異的其實是完全相同的,經驗中的每一點都是相同的TA。《無限發散》就是一切你認為是某樣東西或某個情況,仔細一看,就無法確定了,發散掉了。你認為的“找不到覺得寂寞孤獨不圓滿”,就品味這個,它真是這樣嗎?對於已經有家庭孩子的人,也品味這個情況,它真是思想上認為的哪個情況嗎?它們通通不是思想上定義出來的“情況”,它們都是無法言說的THAT!
【Eve Zeng】
謝謝先生,我已經體會到拉開距離了,以往被害者情結一上來很難拔出去,鬱結之氣可以堵上年月至少日,現在以分鍾計了,哈哈瞧我夢中功夫多有長進,必須嘚瑟嘚瑟
【王曉林】
先生說的太對了,以前當發現一切都沒有意義的時候真的很絕望,現在有些不同了,沒有意義反而或者更輕鬆一點。說的極端一點,即使有一天自殺了我也不會奇怪,自殺不是一個錯誤,如果有足夠的“動力”,那就該幹啥幹啥。當然這是極端的說法。
以前腦子裏總是冒奇奇怪怪的念頭,有的很“邪惡”,自己也是痛苦,不知道為什麽自己會那麽想。現在不好的念頭還會冒,就覺得很好笑了。經常看到一些像奇葩念頭,比如今天中午我想去剪頭發,到了理發店,理發師看見我進來就告訴我說現在不理發了,她要先吃飯,讓我下午再去理發,我因為時間問題下午沒空的,就走了。這時腦子裏忽然冒出來一句“吃什麽飯,吃屎去吧 。”我自己都愣住了,然後自己偷著樂了。那一刻我感覺到了,如果無意識的相信了自己是個“受害者”,馬上就會升起來一個“被害我”,在胸腔那個地方堵著。至少那個“被害我”,完全是相信思想之後才會出現的東西,當你不相信了,那裏空空蕩蕩的,沒有堵塞。
我說的這些可能和“覺悟”沒有太大的關係,大概屬於怎樣保持心境平和的範疇。
【王曉林】
Eve Zeng, 我明白那個感覺,明麵上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我的感覺是不要在那些原因上下真功夫,那不就是“夢中之痛”嗎,不就是那個“被害我”嗎。
“夢中之痛”還是會痛的,“知幻即離”就好。
【陳明亮】
王曉林,這就是敏感度提高了,你說的很好。從受害者和加害者邏輯中鬆綁出來就是超越了一層幻覺。別管“覺悟”這個概念,你怎麽可以確定這是什麽?不就是另一個思想編織出來的幻覺概念嗎?
你能夠立刻察覺到思想上升起“被害者”的邏輯卡在在胸口,就是敏感度提高了,就是“知幻“了。知道幻覺了就等於離開幻覺了。反之,如果你真相信了自己就是經驗中的那個可憐的受害者,相信整個世界都在捉弄自己這個可憐的受害者,這就是迷惑了。所以,感覺到思想上升起受害邏輯不是錯誤,不必壓抑這個情緒,看清它就行,會覺得好玩,怎麽無限的TA也會感覺被害?太搞笑了,哈哈。在敏感度不高的時候,是不會覺得好笑的,是非常痛苦的,因為入戲了。當然,這個“痛苦”也是看似的痛苦。現實沒有真正實在的痛苦。
你能夠立刻察覺到思想上升起“被害者”的邏輯卡在在胸口,就是敏感度提高了,就是“知幻“了。知道幻覺了就等於離開幻覺了。反之,如果你真相信了自己就是經驗中的那個可憐的受害者,相信整個世界都在捉弄自己這個可憐的受害者,這就是迷惑了。所以,感覺到思想上升起受害邏輯不是錯誤,不必壓抑這個情緒,看清它就行,會覺得好玩,怎麽無限的TA也會感覺被害?太搞笑了,哈哈。在敏感度不高的時候,是不會覺得好笑的,是非常痛苦的,因為入戲了。當然,這個“痛苦”也是看似的痛苦。現實沒有真正實在的痛苦。
【陳明亮】 Eve Zeng, 讚,這就是敏感度在逐漸自發的提高,越來越看清思想編織出來的邏輯套套了。好,請繼續。也許你認為不順的經驗質地反而是好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Li Jie】
說的是,就像以前小說裏寫的一句話,城裏的人要往外逃,城外的人要希望進城,其實,城裏城外都是經驗顯現效應,都是大相同。品味這個。
【陳明亮 】 Li Jie, 說的是,就像以前小說裏寫的一句話,城裏的人要往外逃,城外的人要希望進城,其實,城裏城外都是經驗顯現效應,都是大相同。品味這個。
敏感度提高的實例就是“內”和“外”的區分,一開始思想上有強烈的“內”和“外”有別的邏輯概念。思想總是在“身體內,身體外,婚姻內,婚姻外,內在世界,外在世界,我內,我外,國內,國外,家內,家外,......“,例子太多了。把這些內外概念當真了就是敏感度不高的樣子。隨著品味的繼續,你逐漸會不再有明顯的內外區分的邏輯了,雖然思想上還是在區分內外,但你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平行的能量,一點都不在乎思想定義出來的“內外”了。你不再把“我”定義為身體裏麵的“我”。也許你在婚姻外麵,也不會覺得是一種損失。當然,孤獨感還是會有的,但你好像既體驗孤獨感,也同時不孤獨。因為你明白了這一切都是自己,怎能孤獨?英文表達比較好,You are alone but not lonely. 在中文中“孤獨”就是一個詞,但在英文中,ALONE和LONELY是不同意思的,你可以是“一個人”,但你不孤獨,因為整個存在是自己,而不是“一個人”的自己。就算你找到了男人,組成了家庭,你還是不變的整個無限存在本身,找到男人和組成了家庭並非真正增加了價值。隻要你堅持品味,堅持注意這個話題,敏感度提高看似是緩慢的,但卻是必然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