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就是現實,盡管現實有時候會看錯自己或忘了自己,但總是會最終發現它自己的。現實不會因為看錯自己或忘了自己而偏離了自己,自己永遠是自己,貌似的看錯或忘了不會造成任何損失。可以這樣來比喻,現實是通過看錯或忘了自己來發現自己的。“忘了”不是真忘了,“發現”也不是真發現,這個看似發生的“忘了”然後“發現”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看似的遊戲。正如在經驗中我們通過犯錯然後發現正確,現實通過“看錯或忘了”自己然後最終發現自己到底是什麽。
【問】:身體死亡之後會發生什麽?我的身體死亡之後,世界和社會會不會依然存在下去?
【答】:身體死亡之後的情況和當下此刻的情況是完全一樣的,就是當下此刻的情況!並不是身體死亡之後你會進入一個更知道現實的境界這回事,不要有這種期待,如果你要知道死亡之後到底發生什麽,就仔細觀察當下此刻到底是什麽。現在就是了!當下就是終點了。好比有一個人早已經到達了終點,但他不知道,他還以為在起點需要通過漫長的旅行才達到終點。當他正在為此糾結的時候突然有人告訴他一個秘密:“你早已經達到了!”,《明白》好像是聽到了這個秘密,他完全放鬆下來了,好像把承重的包袱放下了。記住!記住!當下此刻就是完美的終點了,而且這是免費的既成事實,你早已經在完美無缺的終點了,如果你希望達到美好的天堂,當下此刻就是了!如果你希望去極樂世界,當下此刻就是了!但你就是看不出,你就是認為當下此刻是“我的無奈人生”或“我的痛苦經驗”,這就是看錯了或忘記了。高級瑜伽不是要你走上漫長的征途哪天通過個人的努力達到美好的未來,完全不是這回事,高級瑜伽就是指引你發現絕對的完美圓滿就在當下即刻,但你不接受這個福音,你要去參加宗教組織去努力獲得你早已經是的了,這是不是開宇宙玩笑了?!哈哈,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提高敏感度看清當下此刻到底是什麽。
你的問題是問死亡之後會發生什麽?答案就是觀察當下此刻,憑什麽你認定當下此刻不是“死亡”之後?憑什麽你能夠確定當下此刻是“活著”還是“死亡”?也許當下此刻就是“死後”了?你能證明不是嗎?哈哈哈哈。就像在昨晚的夢境中,突然有人問夢境中的“你”:“你能發現自己在夢中嗎?”。夢境中的“你”會大笑地對問者說,“你開玩笑吧,我在白天的這裏,怎麽可能在夢中呢?”。
關於你問的“我死亡之後世界和社會依然存在?”,你的邏輯假設是當下此刻有世界有社會,才希望知道你死亡之後同樣的世界和社會是否依然如故?好吧,讓我們去你昨晚做的夢中問問夢中的某大師夢中的世界和社會在夢切換掉之後是否依然如故?哈哈,別管夢中大師的答案是什麽,現在你知道了,夢中的世界社會去哪裏了?夢中的“大師”去哪裏了?夢中的“你”去哪裏了?回到當下此刻,你能確定現在不在夢中?你能確定當下此刻是世界是社會?
【問】:在身體死亡的當刻,一定有什麽不同的經驗吧?
【答】:在身體死亡的當刻和當下此刻是完全一樣的。思想上認為當下此刻有時間和空間,但當下此刻不是時間也不是空間。可以說當下此刻是無限的神秘的奇跡般的“意識場”。“時間和空間”是思想邏輯把無限的THAT看錯了看成是這些東西。是THAT自己顯現給THAT自己的無限的奇跡般的能量場效應。注意,這些僅僅都是效應,不是真的“能量”也不是真的“意識”,僅僅看上去像這些東西而已。
你認為存在的“身體”以及屬於身體的“活著”或“死亡”其實就是無限自己顯現給無限自己的意識或能量效應,並不是真的有“身體”和屬於身體的“死活”。所以,毫不誇張地說,死亡之後和活著是完全一樣的自己(即THAT),也許在能量顯現效應上有質地不同,但絲毫不偏離自己(即THAT)。
你的問題問到:“有什麽不同的經驗?”。死亡之前,活著,死亡之後,這些都是經驗質地(內容)上的看似不同,但自己(THAT)就是自己(THAT),不會因為它顯現出來的質地內容的看似不同而不同。
THAT是不變的,但在顯現效應上會顯現出無限多樣的質地來,有時候看上去是“醒來”,有時候看上去是“睡著”,有時候看上去是“昏迷”,有時候看上去是“做夢”,有時候看上去在“讀小學”,有時候看上去在“公司工作”,有時候看上去在“安度晚年”,有時候看上去是“得了癌症”,有時候看上去是“與人爭吵”,有時候看上去在“讀陳明亮的臉書頁麵”,有時候看上去是“……”,你填空吧。THAT可以看上去是任何東西任何情況,毫無限製。無論THAT在顯現質地上如何變化,THAT就是THAT,是不可能變化的,THAT是無生無滅的,THAT根本沒有“出現”這個概念,怎麽會有“消失”這個概念呢?
如果你還相信“我會死亡”,這就是忘記了你是THAT!你把THAT看錯了看成是一個個體分離的“我”了!
【問】:是不是可以說,死亡了之後,景象改變了,但本質不變?
【答】:可以這樣說。但何需等到死亡之後才看到景象變化?當下此刻景象一直在變化,在無窮無盡地在即時即刻地變化,你注意到了沒有?和“死亡之後”有什麽差別呢?你仔細觀察一下當下經驗的變化吧,上一秒鍾的景象是不是已經和現在的景象完全不同了?下一秒鍾的景象也會和現在的景象完全不同了,也許你感覺到一秒鍾一秒鍾的景象有相似性或連續性,其實,如果你自己觀察或品味一下,沒有一點是完全相同的。
假設你用手機給自己拍自拍照,每秒鍾拍一張,然後你看看這一百張照片,雖然思想上覺得這一百張照片看似是相似的,但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下後就會發現,雖然粗看起來每張照片都是一樣的,仔細看沒有一張照片和另外一張照片是完全相同的。這就是經驗顯現的特性,它的顯現質地會不斷變化,每一刻和上一刻都沒有連續性相同性。就像電影膠片每張都不同,當它們被連起來放之後,就會出現“活動的連續性”幻覺。其實,思想上看出來的“現實”就類似電影膠片連起來放之後顯現出來的活動連續性,這個“現實”不是真相,僅僅是THAT自己給自己放映的顯現效應而已。
我們能不能說,每一刻都是“我”的出現和死亡?對於每一刻來說,上一刻中顯現出來的“我”已經死亡了,這一刻的“我”是嶄新出現的,然後立刻死亡了,下一刻重複這個“我”的過程。是什麽使THAT感覺到“一刻一刻”地經驗流下去的感覺?就是思想理智自發自動的解釋功能!這,就是佛法三法印中強調的第一印:《念念生滅無常》!
其實釋迦牟尼沒有跟你說什麽高大上的大道理,他不過是給你解釋類似電影膠片連續播放放映出來的幻覺“現實”這個機製。但釋迦牟尼那個時候沒有電影,他隻能用“念念生滅”來形容。這個形容很不錯,因為確實是《思想理智》(即念頭)維持著幻覺“現實”的顯現。
我是不是在建議你停止念頭?不是!不是!念頭就是THAT的顯現效應,念頭不是錯誤的,就像心跳不是錯誤的一樣。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看清這個顯現出來的質地內容不是真相,就像你去電影院看電影的時候看清電影裏麵放映的內容不是真相一樣。
當下此刻是什麽?我們無法定義它是什麽,我們就用“它”(THAT)這個詞來指向它。雖然當下此刻顯現出來的質地內容看似無限地變化,但這一直就是同一個“它”(THAT)。死亡之後是什麽?還是“它”(THAT)。睡著之後是什麽?也許你無法描述睡著之後的經驗質地內容,但你可以直接地知道睡著之後還是“它”(THAT)。有一次我昏迷過去了,醒來後家人告訴我離去了幾分鍾,但我沒有經驗體驗,但我知道,昏迷之後什麽都不是,就是THAT。
為什麽我建議你去品味經驗?就是要你通過對經驗質地萬變的品味敏感度會不斷提高,你會慢慢地發現在看似的“變化”中有一種說不出道不明的“不變”,這個不變就是“它”(THAT)。《明白》不發生在經驗中,《明白》不是你在深度靜坐中獲得的某種超然經驗體驗,《明白》完全不是追求某種特殊的經驗體驗,《明白》就是發現無限多樣的經驗質地其實都是同一個自己(“它”或THAT)。
一開始,思想上總是覺得有一個表象生活,在表象生活的深處有一個“本質”。這種思想是非常普遍的,宗教術語裏麵有“法身”這個說法。其實就是從梵文DHARMARKAYA翻譯過來的詞匯。其實這個“身”的說法有相當的誤導性。DHARMARKAYA不是指身體的“身”,和個人身體無關。DHARMAKAYA指向的就是那無法言說的不變的THAT。這個詞會產生了一種高不可攀的思想感覺。不要被這個詞匯鎮住了,法身就是THAT,就是當下此刻的一切,醒來是它,睡著是它,走路是它,做夢是它,昏迷是它,出生前是它,死亡後還是它。現實沒有表象也沒有本質,現實沒有深度也沒有表麵,現實沒有相對和絕對的差別,現實就是THAT!THAT可以看錯了THAT,把它自己想象成複雜的概念來,什麽表象啊什麽本質啊,什麽內在啊,什麽外在啊,什麽生死啊,什麽命運啊,什麽輪回啊,所有這些通通都是思想理智的忽悠。
【答】是的,“死亡之後”我自己不變。但“我自己”不是個體的“我這個人“的自己了。當你徹底品味到我自己的無限,那麽連”我自己“這三個字都不說了,你即是無限本身,是沒有詞匯可以形容的。隻有有限的東西才能用語言形容,無限是無法形容的。你即是無限本身。當你發現了你自己是什麽,就沒有什麽“死亡之後”了,哪裏有什麽“死亡之後”這回事?不就是能量顯現在流動嗎?你就不會問這個問題了。
【問】:為什麽有些人在死亡的時候體驗到進入明亮天堂的體驗,這些人在頻臨死亡的時候體驗到的。
【答】:如果思想理智非常相信自己是一個裝在肉體裏麵的“人”,在度過屬於“我”的一生,這種信仰越強烈,那麽奇跡般地,無限的自己在能量上就會符合這樣的思想信仰,有可能會顯現出思想希望看到的樣子來。比如說,信仰佛的可能會在死亡的時候體驗“佛”過來接他去了。比如說,信仰瑪麗亞的天主教徒們有可能在死亡的時候看到“瑪麗亞”來接他去了。就像你整天想的事情,有可能在晚上的夢中顯現出來一樣。再比如,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是“一個人”,那麽死亡後會感覺到“一個人“在輪回,其實,根本沒有“人”和“人”的輪回,隻有看似一幕一幕的顯現質地變化效應,你信這個效應是什麽這個效應就符合你所信的“情況”,自圓其說了。
如果你相信當下此刻是“我的一生”,那麽當下此刻就會顯現出“我的一生”的樣子來符合這樣的信仰。思想理智是非常狡猾的,思想信什麽情況,什麽就會看似地顯現出來符合。一個非常怕死的人也許會讓“死亡”來的早,因為他老是惦記著這個他所怕的情況。比如說一個老是害怕有人傷害他的人,反而會導致傷害的到來,意識會玩這種遊戲的。意識專門會和意識所相信的“情況”做對的,這不是錯誤,這就是THAT自己跟自己玩,THAT越看錯或忘了自己,遊戲玩的越嗨,在遊戲中“你“越要解脫出來,那麽就等於越陷入遊戲之中無法自拔,玩笑就是這麽開的。這就是為什麽說《人算不如天算》了。
假設你可以在當下此刻什麽都不信了,那麽奇跡就在了。為什麽?因為你自己才是無限的萬能,是“相信”捆綁了自己,“相信”好像是白內障的一層膜擋住了你看清現實,當相信沒有了,無限的奇跡就在了,一點努力都不需要。
注意注意了,千萬不要因為聽到我上麵說的話,就去試驗“什麽都不信”,然後期待奇跡的發生。這種刻意的營造是無效的。奇跡是不需要期待的,當下此刻的每一點每一刻都是奇跡,為什麽你看不出來?為什麽有“光”?這就是奇跡,為什麽聽到聲音?這就是奇跡,為什麽會有“經驗”,這就是奇跡。一切都是奇跡,為什麽你沒發現?
你應該允許思想念頭的運行,但時刻注意思想念頭告訴你的“故事“和”概念“都不是真相,不要對這些故事概念當真了,連”當真“都可以放過無所謂了,這樣就自然了,就不是刻意營造了,那麽逐漸地在能量上敏感度會不斷提高,你會越來越成熟,你會明白你自己是什麽的。
【問】:你曾經說過我們永遠不會體驗死亡,但我體驗過我認識的人故去了,請你再說說為什麽?
【答】:你說你體驗過你認識的人故去了,這是體驗死亡嗎?
不是!“你認識的人死亡了”是什麽?這個體驗僅僅是意識中顯現出來的故事情節,也許思想解釋說“看到朋友被送去了醫院“,也許思想解釋說”聽到醫院傳來了朋友不幸去世的消息“,這些”看到“和”聽到“或”想到“是什麽?如果你退一百步仔細觀察一下,就知道它們什麽都不是,而是光影一閃而過,是聲音震蕩而過,所有這些看似逼真的故事情節其實就是無限經驗能量在震蕩流過。其實,你無法真正確定“朋友”這個人,也許“朋友這個人”的輪廓在意識中看似顯現出來了,但那僅僅是一種視覺效果,除了是一種被稱為“輪廓”的視覺效應外,你無法確定到底是什麽。也許“朋友這個人的說話聲“被你聽到了,但你仔細觀察一下,除了是一種被稱為”聲音“的能量震動,你無法確定到底是什麽。但思想理智卻立刻地敘述出“朋友去世“這樣的故事情節來,思想本身就相信了思想敘述的故事情節,思想敘述出故事,然後思想本身消受這個故事,看似是一個完美的自我忽悠循環。
所以,你永遠無法確定“朋友去世”真的就是朋友去世,你無法真正知道這是什麽。
現在讓我們看看我們自己能否體驗我們自己的“死亡”?假設你活到了100歲的某月某日,身體實在支撐不住了,就在這個所謂“死亡”的刹那,誰會目睹“死亡”經驗?如果有一個誰會目睹“死亡”經驗,那麽這個誰肯定是不會死亡的,否則目睹如何可能?其實,“死亡”過程恰恰就是最好的瑜伽機會之一,看看是誰會目睹“你的死亡”?其實,你不必等到100歲才能做這個瑜伽,每天晚上你昏昏入睡的刹那,是誰目睹了昏昏入睡?是誰可以宣稱:“我入睡了”?在入睡之前你感覺上有一個“我”,但入睡之後就無法找到這個“我”了。你可以注意一下,每天的入睡過程就是從“有我”到“無我”的經驗切換過程,到底是誰目睹了這個經驗切換過程?同樣地,每天早上從沉睡過度到醒來,也就是從“無我”過度到“有我”,是誰目睹了這個過程?好像有一個無法定義為“存在”的存在是超越“有我”和“無我”的,是超越“存在”和“不存在”的,它可以目睹經驗的切換而不受影響,它根本不需要經驗而不會損失什麽。這個“它”是什麽?
真正的你自己不是經驗中的“我”或“無我”,而是能夠目睹“有我”切換到“無我”再從“無我”切換到“有我”的THAT!每天入睡的時候,不但“我“沒有了,連屬於“我“的世界社會通通都沒有了。每天醒來的時候,看似嶄新的“我“和嶄新的“我的世界“即時即刻地顯現出來了。何必等到100歲?你每天都在見證奇跡,但你卻看不明白這就是奇跡。
所以,你自己是永遠無法體驗死亡的,因為你自己從來沒有“生出來”,沒有“生出來”的那位怎麽可能體驗“消失”呢?如果你相信有一個“我“生出來了然後死亡了,這個”我“是徹頭徹尾的思想幻覺。你對“死亡”的恐懼就是建立在這個幻覺成立的基礎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