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到那句有名的話: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還會絞盡腦汁的琢磨,怎麽從一朵花中一片葉中看到世界呢?借助顯微鏡去一層層的看是個辦法, 但是總覺得不得要領。 這幾天連續看博主的文字, 尤其那篇《你不需要膨脹到無限》裏那段:“如果你深刻地明白了它們不真的是獨立存在的“東西”,它們都是同一個無限的THAT顯現出來的印象而已,那麽你就明白了“身體”和“茶幾”和“牆壁”是不分離的,你不可能把茶幾或牆壁消滅了,隻讓身體獨自存在。你也不可能把身體消滅了,隻讓牆壁,茶幾,台燈獨立存在。換一句話說,身體,手,腿的出現和牆壁,茶幾,椅子,台燈的出現是同步的,有一樣東西就等於有全部東西了。”記得當時我坐在窗邊喝茶,看窗外的景象,有樹有花,忽然明白博主說的都是大實話了,因為每一瞥,在那個整體經驗中的不可能把一片葉子,一朵花單獨摳出來,你看到了一片葉子就是看到了整個經驗, 思想把那個color,shape定義為”一片葉子“,隻不過是一個概念看法。就好比電影白屏幕上有一片綠色的形狀,哪裏有什麽真的葉子存在,同樣的,聽到了鳥叫,汽車經過的聲音也一樣,所以你完全可以說 ”一喧囂一世界,一呱噪一菩提“, 還有念頭也一樣,喝著喝著茶忽然一個煩躁的念頭飄過:哎,還有一堆工作要完成好煩啊”,這個念頭和坐窗邊喝茶的經驗場是一體的,不可能單獨摳出來那個所謂“煩躁”的念頭, 根本找不到起始和終結的邊界,隻不過是出現在當下那經驗場中看似升起的一股“能量”,被思想很有創造性的賦予了一個名稱“煩燥”,哈哈哈,完全可以說:”一煩一世界,一躁一菩提“嘛,淡淡的平靜滑過,再坐在電腦桌前還是那些工作,奇怪了,居然不覺得煩了。或者說還有煩燥,但是不覺得是個問題了, 算是品味博主所說的所謂的有限隻不過是思想幻覺出來的故事。。。怎麽感覺每次品品就像走到監獄牢房門口一拉門,果然沒有上鎖, 。 當然還是不放心不斷的回到牢房裏呆著,不過越發像個遊戲了,假裝不知道沒鎖似的。 確實感覺是來來回回似的,比如有的moment甚至幾秒感覺說不出來的淡淡的輕鬆再也“無事可做”了,幹什麽不幹什麽都沒問題。然後馬上又回到思想層麵開始推理有個因為所以的邏輯:因為我就是經驗場本身,一切都是我,所以我當然無事可做沒有任何期待,哈哈。有時不經意的走路時路過幾個小孩子在旁邊嬉鬧,聽到一個小孩子清脆的說話聲,一霎那就無緣由的感覺很親切,好像聲音就在我自己經驗場中起落,就是我自己。然後馬上又回到“我聽小孩說話”這樣一個主謂賓邏輯。
Kang fei網友說的好,其實她已經超越了思想邏輯的解釋,已經在能量上明白了《同步顯現效應》。能品味出經驗“同步效應”,是大飛躍。一花一世界,說的其實就是《同步效應》,用我的現代簡單白話說就是,“花”不真是花,“世界”不真是世界,是同一個無法說是什麽的THAT。一切都是同步顯現的,不是先顯現花,然後再顯現世界,而是,當你睜開眼睛視覺效果開始的同時,“啪”地一下整個無限複雜的細節同步一起顯現出來。你的體會說明你已經超越了思想理解,進入了能量層麵的“明白”品味了,實際在能量層麵體驗《同步效應》了。不錯,你會時而在能量上嚐到了味道,然後“回到”原來的思想理解層麵,然後下一次會更深入地在能量層麵嚐到味道,這樣來回無數次,每次都是能量上的深化~~~。關於你說的“親切”,就是這樣的!一切都會感覺親愛,但卻無法確定“愛”個什麽東西?有時我看到車庫裏的工具架子,會有親愛的感覺,不是因為我喜歡“工具架子”這個東西,而是因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那樣親愛。我不會去擁抱一切,因為我早已經是不可分離的一切了。有時後我也會“生氣”的,但同時明白這個“生氣”也是自發自動的能量脈動,也是親愛的自己。到了一定程度,你會感到什麽都不改變的同時,一切都改變了,“東西”不真是東西了,是自己了。記得我以前寫過一篇小詩詞:“一切美麗是自己,一切醜陋是自己,無論美麗還是醜陋,都是親愛的”。
大家先看看這張“沙灘”的照片,假設今年夏天你帶著孩子去沙灘玩。走到沙灘上,視覺效果中映出了一望無際的沙灘,海洋,藍天,白雲,遠處的樓房,無數的人,實際的視覺效果是無限細致無限濃鬱的,無限超越一張照片可以描述的細致濃鬱,太鬱鬱蔥蔥了無法描述,隻有親自去品味了才知道。雖然你的注意力每一刻隻能放在一個點或一個麵上,但無限多的細節早就在那裏了,請注意一下,無限多的細節是一樣一樣加上去的嗎?還是在視覺升起的刹那‘啪’的一下全部都在了?答案很清楚,雖然覺知效果上出現無限多樣的細節,所有細節都是同時立刻地‘啪’的一下呈現出來的,不是一樣一樣加上去的。這就是同步效應。
但注意力卻不知道,注意力告訴你說,當我的注意力放在某一個人上的時候,我就不會注意到離開100公尺外的沙灘上有一隻皮球在滾動。當我把注意力從這個人上轉移到這隻皮球上的時候,不會注意到樓房頂上站著一隻海鷗。注意力的不斷移動其實就是思想的解釋過程,把沒有故事的無限現實隨著注意力的跳動解釋成一個一個看似邏輯合理的故事來了。現實並非是有限的,但注意力注意到的“情況”卻好像是有限的,這個有限不是真有限,而是注意力解釋出來的錯覺。
換一個說法,經驗顯現效應中的一切細節都已經在了,隻不過注意力無法涵蓋,對於注意力來說,經驗內容好像是一刻一刻地添加進來了,而且是無限轉移的,無限塗抹的,一微秒之前注意力在細節A上,一微秒後,注意力就轉移到細節B上了。然後思想就就感覺到先有A,然後才有B,然後才有C,沒有邏輯發展的現實就被解釋成有邏輯發展的一樣一樣東西的出現和一件一件事情的發展了。
請注意,無論注意力如何轉移或跳動,一切細節都同時同步地在了,經驗顯現沒有任何增加或減少。隻不過從視覺效果上會有一樣一樣東西先後出現一個一個情況逐個發展的錯覺。但現實卻沒有一樣一樣的“東西”,也沒有一個一個的“情況”。現實的每一點每一刻都是同樣的無限細致,同樣的無限的鬱鬱蔥蔥。這就是同步效應,英文的說法就是:Synchronicity。
讓我們進一步品味《同步效應》吧:別以為樓房頂上站著的海鷗和沙灘上的一隻皮球滾動沒有關係,別以為它們是兩樣不同的東西或兩件不同的事情。不是這樣的,他們是完全同步的顯現效應,你不可能把沙灘上的皮球抹掉,隻留下樓房頂上的海鷗。反之亦然。雖然在視覺上或注意力上你會感覺到它們看似是兩樣不同的東西,其實,這樣的解釋就是幻覺。我沒有說經驗呈現是幻覺,我強調的是思想(或注意力)解釋出來的“情況”或“東西”或“發展”是幻覺或錯覺。沒有“皮球”和“海鷗”兩樣分開的“東西”,整個場景都是同一個《同步顯現效應》(synchronicity)。
“人“(即思想邏輯解釋)總是”生活“在邏輯合理的故事裏。對於”人“來說,我的眼球的一轉動和千裏之外另外一個人的抬起了他的一根小指頭完全是沒有關係的兩件事情。不是!你眼球的轉動和千裏之外某個人抬起一根小指頭完全是同步顯現的, 不是兩樣不同的沒有關係的“事件”,而是同一個經驗顯現。假設沒有他抬起小指頭,就沒有“你的眼球轉動”。換個說法,如果抹去了“你的眼球轉動”就不可能有“他的抬起小指頭”。這不是兩個不同的“動作”,而是同一個能量震蕩。
再舉一個例子,千萬光年外的某星星上一粒沙子被風吹起了,和地球上的你的一個念頭的升起了,完全是同一個經驗能量震蕩,不是兩個完全無關的“事件”,而是同一個自己的脈動。這就是《同步顯現效應》
再舉一個例子,人們總是相信成功是自己這個人的努力而獲得的。比如我準備了某個計劃,然後選擇恰當的時機實行了這個計劃,最終獲得了成功。真的嗎?我的成功是我這個人設計出來的嗎?不是!我的一切行為,包括我的一切意念,都是無限現實的《同步顯現效應》,看起來好像是“我這個人”的努力,其實是整個無限現實的同一能量震蕩使然。毫不誇張地說,一切思想上認為是“你這個人”的成功或失敗,都是整個無限本身的意誌,是THAT的成功或失敗,和“你這個人”無關,因為根本沒有“你這個人”,隻有無限整體THAT。這就是《同步效應》。
很多人都會體驗到神奇的巧合,好像因為某個巧合的發生,才讓自己獲得了成功,覺得老天很眷顧我啊。也有很多人精心策劃了他認為天衣無縫的計劃,他在思想上堅信這個計劃如此完美肯定成功,可是,恰恰在實行計劃的過程中,會出現某種“巧合”讓計劃土崩瓦解,這就是為什麽古代的智慧告訴我們:“人算不如天算”的道理了。不是因為“人算”不完美,而是根本沒有“人”和屬於“人的計算”,一切都是無限的THAT本身。一切成功都是同步的,一切失敗也是同步的,都是整體THAT在抖動或“心跳”。更近一步說,沒有“成功”也沒有“失敗”,隻有THAT本身,英文:It's only THAT alone。
有人問我,你說一切都是同一個THAT在同步顯現。佛教裏麵說:“佛心在一切之中”,你的說法和佛教的說法是一致的嗎?我回答他:完全一致。但我比佛教的說法更透徹,我不用思想上喜歡的“一個東西在另一個東西之中”這樣的思想邏輯。我直接指出,所謂的“佛心”就是THAT,隻不過在用詞上不同,不是說兩種不同的情況。“佛心”的說法容易讓思想誤解成有某一個神聖的“心”這個東西存在與一切東西或人中。這種邏輯是不成立的,因為沒有任何所謂神聖的“東西”存在於不神聖的“東西”之中。我說沒有任何“東西”,因為一切都是同一個THAT。不要因為在視覺效應上或注意力上感覺到有“東西”就當真以為有東西了。NO,沒有任何東西存在,但也不是什麽都沒有,隻有無限的THAT(即真正的自己)在。
當你明白了我指出的《同步效應》,那麽你再也不會自卑自憐了,因為你明白了,你身體的一切動作,你心理上的一切思想念頭,都是THAT在震蕩,都是神聖的。就算“痛苦”的念頭升起,還是無限圓滿的自己在脈動,因而不真的是“痛苦”。常常地,我們總是會感覺不好,感覺自己好像在無所事事浪費時間,感覺自己沉迷於“無聊”之中,思想總是催你說:“這樣不行啊,你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否則要白活了~~~”。且慢!這些思想邏輯就是自我欺騙。經驗的每一刻都具有同樣的意義,沒有一刻是“無聊無意義”的。思想告訴你的“意義”不是真意義。思想告訴你的“無聊”不是真無聊。每一刻的經驗體驗都是神聖本身,盡管在思想上看來是“乏味無聊的”,別把思想告訴的“情況”當真了。
舉一個例子,當一位嚴重抑鬱症患者突然明白過來了,對於別人看來,他還是在抑鬱中沒有什麽變化,但他自己卻明白了,連“抑鬱感覺”都是神聖的能量脈動,是整個宇宙一起在“作出這個抑鬱感覺來”,THAT要享受“抑鬱”難道不能嗎?所以,雖然“抑鬱”的感覺還在,但他已經不抑鬱了。這句話在沒有明白的“人”聽來完全不合乎常理。誰說明白是合乎常理的?明白不一定改變經驗中的任何“情況”,卻同時什麽都不同了。到底什麽“不同”了?你自己去品味吧,你會品味到的。佛陀說的《煩惱即菩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佛陀可沒有建議你解決“煩惱”啊,他要你品味煩惱,然後發現“煩惱”不真是思想告訴你的“煩惱”這個負麵故事,而是無對無錯的神聖自我能量流,你超越了“解決“問題,因為你發現根本沒有”問題“。當如果你誤解了佛陀的意思,會誤解成把“煩惱”轉化為菩提,怎麽可能轉化呢,沒有任何轉化的可能,請立即看明白,“煩惱”不是思想上確定出來的“煩惱”,即是THAT(即菩提)本身,沒有轉化的必要。
以上說了那麽多,是不是可以認為我不建議你在生活中做計劃了?是不是我說,反正一切都是THAT在安排,那麽你的頭腦和身體就可以躺在床上什麽都不做了?且慢!如果你真的相信“躺在床上什麽都不做”,這恰恰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不做,“躺在床上什麽都不做”仍然是一種“做”。真正的不做(即《無為》)不是思想上認為的“做”或“不做”,也不是思想上認為的“選擇”或“不選擇”,而是根本無所謂“做”還是“不做”,“選”還是“不選”,讓一切自發自動地運行,到時,頭腦自動地會出現“念頭”,身體自動地會出現“選擇”或“動作”,無論結果如何,這個自發自動都是THAT的自發自動。我從來沒有建議你放下一切去床上睡覺了,當然就算你去床上睡覺了,也是整體意誌,不是個體“人”的選擇。這個“隨緣”不就是《同步效應》嗎?隻不過用詞不同而已。
我常常把《明白》比喻成終極的休息了。但很多人誤解成為某個人或身體躺在家裏休息了。這是狹義的思想理解。真正意義上的休息不是物理上的“不動”也不是心理上的“無念頭“,而是根本徹底的《不在乎》乃至連“在乎”都不在乎了,你不在乎是”動“還是”不動“,你不在乎“有念頭”還是“無念頭”,你甚至不在乎“在乎”,因為一切都是同樣的THAT,沒有對或不對,沒有正或反,去在乎幹嘛?當沒有一個個體的“人”去在乎任何“東西”或“事情”了,一切都是能量流動了,不就等於騎在神聖的自我能量流上休息了嗎?
當你超越了一切思想念頭告訴你的“情況”和“故事”,就算思想念頭依然告訴你:“這是不舒服的情況,這是悲哀的,這是可憐的,這是痛苦的,~~~“,明白了的你依然聽到了思想的婆婆媽媽,但你根本無所謂,隨便思想念頭怎麽述說吧,都是神聖的自我能量流,是無限的無法描述的愉悅,這就是真正的意義上的《福》,英文是:BLISS。
這兩天有時候品這個“啪”的一下全部顯現,發現整體經驗場的變化實在快,太多細節在發生,看聽想全方位整合的觀察的話,就像您以前說的根本就沒有任何穩定性,像個滑溜的泥鰍,根本摁不住,打個比方,如果把經驗場“一個一個脈動”拍照片似的capture(抓)下來,就光視覺效應上就有無數細節,更不要提聽覺效應,思想覺效應,等加起來,沒有一個覺是穩定的,所以描述一張張照片(一個個脈動)貌似是不可能的,也找不到一個個脈動的邊界,反正是想破頭腦也捋不出頭緒的x索性傻傻的躺在?上,這時會想起博主以前說過品味經驗就是一股腦吞下去,不要分這個那個經驗,反正都是神聖的。
【明亮答複】:‘啪’一下隻是一個比喻,經驗顯現比‘啪’還快。以前我這樣比喻過,THAT就好比是終極的智能(注意,我不是說個體“人”思想上的智力),THAT好比是一台終極高速的電腦,它的運算能力是無限的,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去看經驗顯現,當頭一轉過來,‘啪’的一下全部細節都同時在了,不是一樣一樣細節加上去的。當把眼睛閉上,‘啪’的一下整個“宇宙”就沒有了,不是“宇宙”躲起來了,而是徹底地沒有了,好像沒有發生一樣。當你把眼睛睜開,‘啪’的一下子,整個“宇宙”毫不費力地重新被創造出來了,不是它等著某個地方等待你把眼睛睜開看到它,而是《觀察和被觀察同步升起》。看看那天上的雲彩,那麽多的細節啊,看看地上的無數青草,一片片葉子如此精細,看看那樹上的樹葉如此精細,看看那鬱鬱蔥蔥的樹葉色差色彩,經驗可以‘啪’的一下子呈現出如此多的細節,這可不是一樣一樣加上去,而是同步同時的一下子展現開來的。現在人類設計的電腦運算速度再高都沒有能力展現出如此的精細的細節來,連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的精度都不及。但THAT可以‘啪’的一下子展現出無限的細節來,毫不費力。為什麽《毫不費力》?因為僅僅對於思想來說有展現這回事,對於THAT來說根本沒有展現這回事。思想看出來的就是思想本身,換句話說,觀察者(即思想理智幻覺)看到的就是觀察者(即思想理智幻覺)本身。這就是為什麽覺知效應顯現是毫不費力的了。這個展現出如此無限細節的那位是外在的某個THAT嗎?不是,就是你自己的終極智能在變魔術玩遊戲,這個魔術如此神奇,自己忽悠自己,自己玩耍自己。THAT根本沒有進行任何智力計算,THAT本身就是終極的智能,換句話說,THAT這個能量流就是無限聰明的智能,無需計算就可以自由隨意地顯現出看似邏輯合理的“幻象”來,THAT不是雜亂無章的普通能量。就算是視覺效果中的“雜亂無章“的景象也是無限終極智能顯現出來的。就算經驗中的”愚蠢“也是無限終極智能顯現出來的。經驗顯現是太精細了,根本無法通過照相機或攝影機去抓撲。打一個比方吧,假設你對自己的臉蛋拍一百張照片。然後把這一百張照片放在桌子上看,粗看起來它們都是完全相同的,但如果你仔細地觀察每張照片,就會發現沒有一張照片是重複的,每一張都和另外一張是不同的,這種不同卻被思想(或注意力)忽視了。
你說的到位,不但在視覺效果上顯現出無限精細的細節,在聽覺效應上也是一樣的,在觸覺效應上也是一樣的,甚至在思想情緒效應上也是呈現出無限的細微來。比如說思想吧,明明在感覺上我們可以判斷說思想是一個接一個飄過的,但如果你要努力分清上一個思想結束的那點和下一個思想開始的那點,你是無法找到這點的。在感覺上明確的分界線卻在實際上無法找到。這就是很奇怪的情況了。換句話說,感覺上的不連續卻是實際上的連續。到底經驗是“連續”的還是“不連續”的?無法確定!再舉一個例子,早上醒來了,雖然在思想上感覺到有明確的“沒有醒來”和“醒過來”的分界線,但卻在實際上你永遠無法抓住這條分界線。思想感覺是正確的嗎?當然不正確了,因為這些思想感覺(即思想概念)是無法被證明是成立的。如果相信了思想感覺就等於落入了故事中去了。
現在談到關鍵點了,經驗顯現呈現出無限精細的《質地》(英文:PATTERN),這些《質地》(PATTERN)卻看上去並非雜亂無章,看上去好像真的有邏輯合理的故事在發展,看上去好像有“意義”,這就是因為THAT是終極的智能,不是雜亂無章的普通物理意義上的能量流。佛陀說的“般若”(PRAJNA)不是“人”或“我”或“神”這種個體意義上的智慧,而是終極整體能量的智能。這些《質地》(PATTERN)真的是存在的嗎?不否認在思想感覺上是存在的,但實際上卻無法確定它們是存在的。比如說白雲和藍天好像在思想(視覺效果)上粗看起來是可以分清的,但如果你真的仔細地去分清那條分界線,你就無法找到,那麽到底真的有“白雲”和“藍天”的差別嗎?無法確定!它們都是覺知印象,卻無法確定真的有這兩樣東西存在。經驗《質地》不單單局限於視覺效果上的不同質地(PATTERN),“你的命運”不就是經驗質地(PATTERN)嗎?為什麽你從中國大陸(或台灣)出生?為什麽你從這個“家庭出生”?沒有理由,是怎樣就是怎樣,這就是經驗顯現的《質地》差異。為什麽“到了30歲你移民美國了”或“移民新加坡了”?
沒有理由,這就是經驗《質地》。命運質地的差別不是任何個體“人”的選擇,是THAT整體智能的流動使然。但如果你在思想上真的相信“我出生在XX國,然後我在YY歲移民到ZZ國”這個邏輯故事,這就像把“白雲”和“藍天”區分開來成為兩樣東西一樣,落入了故事中去了。如果你仔細觀察經驗的每一刻每一點,你會發現經驗顯現出來的細節如此無限的多樣,而且隨著觀察,“精細的質地”會自動發散開放塗抹掉了成為不斷嶄新的“精細的質地”,讓你根本無法確定任何邏輯合理的情況真的就是那個情況。我無法確定“是一個人”,我也無法確定“出生在某個地方”,我也無法確定“移民到了某個地方”。當我看到“我的身體”後,我無法確定這真的就是獨立自主存在的“身體”。所有這些在覺知效應上看似分的請的《質地》其實是無法確切分清的。所以你品味出來“不穩定”非常好。“無穩定”和“無法確定”是一回事。
總結:感覺上有《質地》(PATTERN),其實上你無法確定有《質地》(PATTERN)。但你又不必否認在感覺上有《質地》(PATTERN),你不再對經驗顯現出來的無限多樣的《質地》(PATTERN)當真了。
另外如果從整體脈動的角度看,感覺好像故事性就沒那麽強了,因為故事是注意力專注在局部一點上一個頻道上串起來形成的概念?
沒錯,如果把一切經驗顯現出來的精細繁複的《質地》(PATTERN)歸納為終極智能的脈動,那麽就等於把無數思想概念超越了。管它是什麽或不是什麽,都是THAT的終極脈動(或心跳)。當你可以發現一切無限變化的《質地)(PATTERN)都是同一個自己(THAT)的智能脈動,那麽你就會發現這些《質地》變化也是空性的,不是實性的。換句話說,看似有《質地》有變化,其實無法確定真有“東西”或“情況”在變化或有差異。這樣的話,不需要改變經驗質地和質地的變化,你已經明白它們都像晚上做的夢一般,ephemeral的,沒有實性的。
是的,當THAT這個終極智能不認識它自己顯現出來的質地(PATTERN了),把這些質地(PATTERN)當成真的是一件一件事情在發生或一樣一樣東西出現,THAT就當真認為有一個故事了。根本沒有故事,連質地(PATTERN)都僅僅是一種覺知效應,無法確定它們實際地獨立存在。你不需要排除質地(PATTERN),這些都是無害的“小電影”,隻要不把它們當真就不會痛苦了。
【總結一下】:上麵說的就是這個微妙的魔術。比如我明確地感覺到昨天晚上做過一段夢故事,故事裏麵我完成了很多事情,但醒來後,這段夢的記憶還在,但我無法確定夢故事真的發生了沒有?雖然感覺上好像發生過,但當下此刻完全無法確定其真的發生過。我不否定意識中體驗過夢境,我也不肯定夢境真的發生過。這就是中庸之道,不建立任何立場。因為建立任何立場都是錯的。魔術就是神奇的,魔術是不容許任何立場的建立,否則魔術就不是魔術了。同樣道理,我們不否認經驗中看似真實的一件一件事情和一樣一樣東西,就像我無法確定昨晚夢故事中的一切是否真的發生了,我無法確定當下此刻的經驗顯現中的“一件一件事情”或“一樣一樣東西“是真實的發生,雖然我不否認在覺知效應上的“真實性”。PATTERN真的有嗎?效應上是有的,但我無法確定真的存在。
明白了這個《無法確定》原則,我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是”(英文:BEINGNESS或SUCHNESS或THAT),除此之外沒有什麽可以說的。駐在這個唯一的“確定”上,那麽魔術就不是外在的“世界”表演的了,而是自己表演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