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無法說

本博客集中分享高級心靈瑜伽,體驗真正的生命洪流,發現自己是什麽。
個人資料
正文

《如果把‘它’比喻成終極魔術師,那麽注意力就像它的魔手,這雙手即時即刻顯現奇跡》

(2022-01-13 10:49:02) 下一個
 
注意力是什麽?就是注意某樣東西或情況,而暫時忽視其它東西或情況。注意力是意識分辨的基礎。請你觀察一下,注意力是不斷變化的不停跳躍的,一會兒你注意這個情況,一會兒你注意那個情況。注意力很難停留在同一個東西或情況上不轉移。假如說你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個東西或情況,維持幾分鍾也許做得到,維持一個小時就難了,維持幾個小時?難得不可想象。維持幾天不轉移?沒有人可以做到。為什麽我要討論注意力?因為懂得了注意力就等於懂得了意識的分辨是怎麽產生的,懂得了意識分辨功能,就明白了思想會辨別出因果邏輯或故事情節來。
思想的分辨功能離不開注意力轉移,思想分辨的基礎就是注意力不斷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如果注意力不轉移,比如說你照鏡子,盯住你的鼻子看一分鍾,也許沒有什麽變化,如果你盯住看5分鍾,你會感到“鼻子”開始跳動震蕩起來,好像原來穩定的邊界開始跳動起來了,如果你繼續看著它一小時,你會分辨不出它到底是什麽“東西”了,換句話說就是原來思想上定義出來的“鼻子”概念無法確定了,這個“鼻子”好像隨著注意力集中的繼續,從一開始的看似的穩定狀態變成了震蕩跳躍狀態,然後越來越確定不了到底是什麽東西了。
結論就是,一切對象隨著觀察者的深入觀察而發散。注意力就是觀察,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到某個對象上一直集中不轉移,這個對象就會自動地發散掉。更奇怪的是,不但對象會發散掉,連觀察者(注意者)本身也會發散掉。
日常經驗中,注意力是不會集中到一個對象上不轉移的。所以你不容易發現一切都隨深入觀察而發散這個奇跡的。思想解釋出來的“世界”就是基於注意力不斷轉移(或跳躍)而分辨出來的虛幻的“世界”,這個“世界”是因為注意力不斷跳躍而分辨出來的。注意力不會長久停留在一個對象上,它不斷地轉移跳躍,這個功能就是思想解釋的基礎,注意力提供了短暫的“記憶”,比如當注意力停留在一片樹葉上幾秒鍾,然後轉移到樹幹上幾秒鍾,然後轉移到房子上幾秒鍾,然後轉移到房門上幾秒鍾,每次轉移就產生一個記憶,思想就把一個一個的記憶穿起來解釋成邏輯合理的故事來了:我看到了樹葉,然後看到的樹,樹邊有一幢房子,房子有一扇門~~~。
雖然思想上解釋出樹葉,樹幹,房子,房門這些概念,但現實並不真的有這些對象,這些對象都是因為注意力短暫的停留而在思想上產生的“記憶”,“記憶”到底是什麽東西?記憶其實就是思想解釋出來的結論,是思想把無限的現實通過注意力的不斷轉移而勾畫出來的粗略片麵的故事。這個情況就像我們看電影,我們的注意力從電影上的一個圖形跳躍到另一個圖形,思想稱第一個圖形是一個英雄,思想稱第二個圖形是一個惡棒,通過這樣的注意力轉移跳躍,思想上就告訴你看到了英雄鬥惡棒的故事了。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到電影屏幕的一個點上不轉移,你真的能確定有“英雄”和“惡棒”嗎?你不能,你隻能說有光和色彩的變化,如果你繼續集中在這一點上幾個小時,那麽更奇怪的情況就發生了,你不但無法確定有什麽英雄和惡棒,你也無法確定有“光”和“色彩”,你甚至無法確定有“對象”,你也無法確定有自己這個“觀察者”。這時,你就開始品味到了一切都是無言說的奇妙了。
寫這篇文章不是要你把注意力集中到一點上不轉移,目的不是建議你刻意地控製注意力。當然你可以做這個練習,看看會發生什麽。我寫這篇文章的意義在於指出這個奇跡本身,指出不要認定注意力告訴你的“情況”就是真的情況。任何注意力告訴你的“情況”都是思想解釋出來的片麵粗略的結論,這種粗糙結論就好像把三維立體看成是簡單的片麵白紙黑線那樣的粗略概括,完全不成立的。現實無法被歸納為這樣簡單的片麵的粗略的“情況”來。現實無限地多於大於不同於注意力告訴你的結論。當你感覺不爽了,這個“感覺”其實就是注意力把現實局限成為某種讓你不爽的“情況”了,但這個情況不成立,因而沒有“不爽”的理由。注意力可以把不真成立的情況解釋成為這種情況,思想就當這個情況是真的成立的情況了,就開始不爽了。
我寫這篇文章讓你發現通過注意力而獲得的“信息”是不可靠的。注意力其實就是分辨力。當注意力放在一個對象上,對於你來說整個現實就好像隻有這個對象了,對於你來說,注意力集中到的那點就是全部的價值,注意力忽略的其它就好像沒有了價值一樣。比如說吧,你和家人吵架,吵的傷感情,心情很不開心,你的全部注意力就在這件事情上,你不會注意到窗外的鳥兒沒有不開心,你不會注意到隔壁房間裏的鄰居沒有不開心,你不會注意到門外的那條狗不會不開心。注意力就是這樣編織出來“我是一個悲劇”這個情況來。這就是注意力把無限的自己簡化為“我是一個悲劇”這個虛幻的現實來。這個時候,我建議你往窗外看,窗外的一切都是無限的現實,它們可沒有一點點的不開心。真正的你自己不局限於你的思想和你的身體,而是整個無限的存在。不要因為注意力放在身體和思想情緒上就認為這是你的一切了。不是,真正的你自己是無限 本身,這個“無限”不僅僅指時間和空間上的無始無終,更是指向你自己無限的無法確定。注意力確定出來的“身體,頭腦,思想,情緒”其實是渺小到無法言語的程度,真正的你自己無限地大於多於不同於注意力集中在地“我的利益,我的家庭,我的財產,我的身體,我的生活,我的生命”,這些“我的XXX”就是思想告訴你的渺小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虛幻“現實”。
而你卻為思想告訴你的渺小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虛幻“現實”而苦惱。大可不必。
請開始品味注意力的轉移跳躍吧,你越熟悉注意力分辨出來的虛幻“現實”,你就越能超越思想解釋出來的“情況”,而發現無限的自己可以看似包容無限的“情況”,卻不是任何一種“情況”。所以,當思想告訴你“我完蛋了”,你立刻就不會把這個“情況”當真了。當思想告訴你“我很可憐”,你立刻就不會把這個“情況”當真了。不要認為注意力集中的地方就是你自己,真正的你自己是無法通過注意力來確定的,注意力僅僅是無限的自己跟無限的自己玩的遊戲罷了,不要把注意力告訴你的情況當真了。
既然注意力告訴你的都不可信,那麽為什麽有注意力?為什麽思想會隨著注意力的轉移而編織出故事邏輯來?我也不知道,要問‘它’了。‘它’也無法回答。也許我可以給你一個不是答案的答案:‘它’要玩分離的遊戲,有什麽不可以呢?
最後談談“我是誰?”這個問題吧。為什麽RAMANA MAHARSHI大師建議大家自我詢問“我是誰?”,其實這就是通過注意力的集中,集中到“我”這個點上不轉移,然後你會品味到這個“點”將越來越無法確定了,這個“我”會越來越無法言語了。自我詢問“我是誰?”的目的不是期待得到某個可以確定的答案,而是實際發現一切答案都不可能獲得。通過自我詢問“我是誰?”,不但所問的對象“我”無法找到,連問詢者本身都會隨著這樣的詢問而自動地發散掉了。很多人總是期望得到某一個確定的答案,雖然RAMANA的初衷不錯,但被誤解了。
當你讀到這裏,也許在思想上會產生這樣的隱形誤解,你以為我在說當注意力集中到一點不轉移之後,一切都無法確定了因為這一點變的越來越模糊。不對!恰恰相反,當注意力集中到一點上觀察,你會發現這一點呈現出越來越多的細節出來,原來認為的簡單的一點發散成無數的新點,如果繼續觀察下去,每一個新點又會發散成更多的新新點,無止境。《無法確定》不是因為變模糊了而無法確定,而顯現出無限的細致,細致到無法歸納簡化的程度,可以無限地細致下去無止境,這就是無限超越的現實,你就是這個現實本身!
比如說“我是誰?”這個自我詢問吧,一開始問的時候,好像有一個“我”在某個地方,似乎可以確定它,但隨著深入繼續詢問,這個“我”就看似越來越微妙了,好像“我”之上還有另一個“我”,另一個“我”之上還有另另一個“我”,另另“我”之上還有另另另的“我”,永無止境,並非“我”的感覺變模糊了,而是“我”越來越微妙了,細節越來越多,越來越發散,以至於根本不可能確定了。然後,“誰”要去找“我”?這個主觀“誰”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微妙了,最後,你肯定無法分清主觀詢問者和客觀被詢問的對象之間的差別在哪裏?就這樣超越了差別,超越了一切差別~~~。
也許你還不明白,讓我再囉嗦幾句吧:
真正的知道是發現無可知道。
真正的確定是發現無可確定。
真正的明白是發現無法確定有“明白”和“不明白”的分界線。
真正的主觀就是化解了主觀和客觀的分界線。
真正的完美就是發現不再有“美”和“不美”的立場,不再有“美”和“不美”的分界線。
真正的無我就是發現根本沒有“我”和“非我“的分界線,連談”我“這個字的欲望都省了,連提起“我”這個字都是多此一舉,去它的了。
=============問答=================
【讀者】:不知能不能這樣說:注意力在哪裏世界就在哪裏。當我們的注意力在個我身上時,就展現出了我的世界我的家庭我的工作等情況。當注意力集中到空性上,一直思索在空性上時,相對應的也就會展現出空性。
例如:早上,我剛睡醒,當我質疑這個"我睡醒了"的想法並不真實時,展現出來的我的世界就不會這麽真實,但過了幾分鍾後,我的質疑淡去,世界就牢固如山。但當這個質疑又被我憶起,我再躺回這個質疑上時,世界的真實性又好像再黯淡下去。
所以這就是我的感覺:注意力在哪裏,就相對應呈現出注意力所關注的東西來。
【明亮】: 是的,可以這樣說,當注意力轉移到你感興趣的地方,這個地方就被過濾放大為“我的世界”了。你說的不錯,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空”上,比如某位努力的修道士整天坐空,這就是是“他的世界”,他會以為他成功地品味到“空性”了,這就像我以前做過幾年深度靜坐那樣,晚上幾小時消滅思想進入絕對的沉靜,幾乎要關閉意識的程度,我還以為我“明白”了呢。其實,這是因為注意力放在“NOTHING”上了,產生一種意識靜寂狀態,這還是一種特殊的經驗狀態,並非真正的明白。不少修道士就對凡人說,你們的世俗享受不是真相,我在深度靜坐中體驗的才是真相。其實,這種想法還是在兩元對立的夢幻之中。我沒有說深度靜坐不可以,如果你沒有試嚐過的話我建議你深度靜坐,我隻是指出,注意力的集中會給你某種特殊的經驗體驗,但這是注意力的魔手創造的奇跡,和真正的大徹大悟是不一樣的。你說“質疑我睡醒了這個想法是並不真實的”,不是這樣的。“我睡醒了”這個想法是真實的被你體驗到的,但不是真相。一切經驗體驗都是真實的,但真實不等於是真相。比如在夢中你也會夢見“我睡醒了“,其實這個”我睡醒了“還是夢幻本身,並沒有真正屬於這個”我“的“睡醒”。隻要有“我”在,就沒有屬於它的“睡醒”。因為注意力放在了個體“我”上,就把個體“我”看出來的經驗變化歸納為“睡醒”或“沉睡”,其實這兩者雖然在感覺上是真實的,但不是真相,這些感覺隻對個體“我”看似是真實的。
注意,幻覺永遠在感覺上是真實的,否則就不會有製幻功能了。如果你試圖通過否定經驗的真實性上去獲得明白,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質疑”並非質疑意識中顯現出來的不真實,而是質疑它們都不是思想上告訴你的那個情況。思想上告訴你:有一個我,這個我在這個堅硬的世界裏麵生活。這些述說是不可能被否定其真實性的。作為經驗體驗它們當然時時刻刻地顯現出真實性來,但它們不是真相,它們是夢境。我從來沒有要你去品味夢境然後發現夢境像粗糙的電腦遊戲那樣地在圖形圖像上出現破綻瑕疵,NO,經驗顯現都是完美的,這個完美包含完美的美,也包含完美的惡,包含完美的好,也包含完美的不好,包含完美的正確,也包含完美的錯誤。一切都是完美地顯現出來,但這個“完美”卻不在故事邏輯裏麵,而是說《顯現》本身是完美的。耶穌會說“完美”,佛陀會說“完美”,但這個完美不是你思想上理解的讓你感覺上舒服的那種“完美”。
品味經驗不是去否定經驗的真實完美顯現,而是品味經驗隨著注意力的轉變,故事內容就轉變了,品味注意力是怎樣把不變的‘它’解釋分辨稱萬事萬物千奇百怪。真正的大徹大悟不是去肯定或否定經驗的無限變化,而是發現萬變不離其宗,永遠是同一個‘它’在通過注意力的變化而變花樣。
重點在於,品味當注意力轉移之後,思想結論就會不同。分辨出來的結論隨著注意轉移而不同。不要把重點放在否定這些結論的“真實性”上,而是發現沒有任何思想結論是可以涵蓋無限的自己的(‘它’的)。你是一個無底洞,但注意力放在無底洞的某一層,就說“我是這個情況”,雖然“我是這個情況”看似真實,卻無法涵蓋無限的無底洞,這個“情況”僅僅是描述了這一層的看法。如果你把“我就是這個情況”當成真相了,就會局限於“我的這個情況”上產生了糾結,放不下了,“這個情況”就好像占據了你的一切。NO,沒有任何一個情況可以占據你的一切,因為你就是無限本身,某個判斷都是片麵局限的“看法”,好像盲人摸象那樣地片麵。我們不否定“色”,也不否定“空”,因為“空”和“色”都是注意力不同而體驗出來的不同看法而已,真正的明白就是明白自己是無限,無法歸納為任何一種“情況”,而無限的自己卻可以享受無限的情況。就算思想告訴你,“我很悲哀”,其實無限的其它“情況”同時成立,“我很開心”其實已經和“我很悲哀”同在了,隻是你的注意力放在“悲哀”上,就構成了幻覺世界了。
現實不是“空”也不是“色”,現實可以一會兒顯現“空”一會兒顯現“色”,或既空也色,或空中有色,色中有空,沒有真正的分界線。但是這是什麽顯現出各種各樣的情況呢?是不變的你自己(‘它’)。通過發現注意力的變化,最終發現產生注意力變化的媒介卻是不變的自己,這才是真正的覺悟。
現在說點究竟的,雖然我們可以方便地說,當注意力轉移到某個情況,這個情況就是“你的世界”了。但現實沒有任何“情況”,也不是“世界”,情況 和世界都是思想通過注意力轉移這個功能判斷出來的概念。現實不是任何判斷出來的“情況”或“世界”,我們無法描述現實,如果你要我描述的話,為了語言交流的方便,就方便地說,現實就是‘它’,除了是‘它’還是‘它’,連“除了”這個概念都不成立。所以,隻能說THAT,直到連說這個THAT都不必了。
【讀者2】:當我在很安靜的狀態下,覺察到如果聽到什麽,有一種自動了知這是火車響這是鳥鳴,大腦好像沒有提供任何答案,這是本能的分別嗎?然後會感覺到大腦開始提供這是好聽的叫聲或者這是種噪音,一有分別心裏開始有喜好的選擇。隻有在安靜的狀態下才隱隱看到大腦的工作。
【明亮】:思想解釋其實是不需要大腦運算的,在“聽”的一霎那就已經在解釋了,快到不可想像的程度。在“看”的一霎那就已經“看出”是一個某某東西了,不需要大腦判斷的。分辨功能是超越大腦的。連“大腦”這個定義本身也是分辨出來的概念。現實其實無法歸納為“看”或“聽”或“大腦”,出現了這些概念已經是思想判斷了。
連思想上認為“大腦在判斷”都已經晚了,其實判斷已經在這個思想內容飄過你之前已經開始了。這就是微妙的地方了。再強調一下,不要認為判斷比較通過大腦。NO,意識本身就是超級注意力轉移工具,判斷就是意識的本能。有一位體驗過NEAR DEATH EXPERIENCE(頻臨死亡體驗)的人說過,他可以在高處看到底下醫生在搶救他的身體,他覺得很好笑,明明自己已經不在身體裏麵了,怎麽還有意識判斷?我不是要你去對頻死經驗著迷,我僅僅指出,真正的你自己遠遠遠遠超越身體和大腦。
思想判斷不是在“大腦”層麵的物理功能,思想判斷是意識的本能,到底“思想”(MIND)是什麽,到底“意識”(CONSCIOUSNESS)是什麽?無法用語言定義,定義這些就等於落入了思想邏輯中去了。這個“看”或“聽”其實已經是思想判斷出來的概念了,“看到“或”聽到“的對象更是思想判斷出來的概念了。你是無法阻止這樣的思想判斷的,你也沒有必要去阻止這些判斷。你隻要熟悉這些判斷在即時即刻顯現,發現他們即時即刻給出無限多樣的結論來,不要把重點放在回避這些“結論”上,而是放在不否認這些結論的真實性的同時,放在對這些結論不當真,就像你在夢中,突然發現夢情況雖然真實,但不是真相,就立刻不當真了。也就是說,不把“色”和“空”撤開來變成兩個立場,而是發現“色”其實都是“空”的,是一體無二的。
【讀者3】:注意力,就是對焦。思想解釋,就是成像。
注意力在哪,“世界就即時即刻”的呈現在哪,就相當於你拿著相機在取景,鏡頭裏的就是即時即刻呈現的世界。
思想解釋就是按下快門,把這一刻的呈現成像,固化了――這是房子,月亮,這是雲,樹……
真的是房子月亮雲和樹嗎?
那已經是彼時彼刻的“記憶”了,“世界”隻在“記憶”裏“連續”播放,真相是沒有“世”沒有“界”,隻有能量震蕩,甚至連震蕩的“滋味”也是思想的解釋,甚至連“震蕩”都沒有,隻是貌似有……
靜等下一篇《拍照片的比喻》出爐……
【明亮】:說的到位,語言上能描述的也就是這樣了。我沒有什麽好補充的了。
【讀者】:我昨晚確切說是今早的一個夢跟大家說說。有點像明亮先生之前說的那個夢。一大早六點醒了然後過了一會兒又睡了,在睡夢中忽然“睜眼醒了”,但是夢中我知道那個醒不是每天早上那個睜眼的醒,不知道用什麽形容,就叫意識吧,反正我就下床了,走到窗邊,看到窗外景象,然後我清清楚楚明白所謂的“看”不是通過什麽眼睛來看的,因為我知道那個所謂的身體還躺在床上呢。特別逗的是我當時還在想等白天我要把這個感悟發到明亮的臉書頁上。接下來然後我真切的感受到外麵下雨,窗戶沒有關嚴,雨水還打進屋裏,我去關窗戶真切感受到雨水的涼濕。但是我明白這個感受不是因為我有手臂有觸覺。因為那個身體還躺在床上呢。接下來我低頭看了一眼,誒,奇怪了,這裏明明有個“身體“啊,這身體和窗戶,雨水看似都是真切的存在的,但卻不再是solid real,有我意識在,它們就變戲法似的出現了...忽然間不知怎麽回事好像又到了另一段夢,又下了一次床,然後起來出去趕車,這段夢境裏我貌似“迷”了,完全認同自己是夢中的人,還在著急坐車錯過了站....然後不知咋回事啪的一下又醒了,這次就是平常那個在上睜眼醒,好了,又下一次床,來上班路上開著車看車窗外的景物,那麽真實,但是我無法確定和第一個夢境裏的看窗外下雨有什麽區別了。還有感覺就是這些個夢境一個接著一個真的好似無縫鏈接,也分不清界限,反正就是那麽啪的一下就轉換了,不知怎麽回事,也是神奇了。
【明亮】:太妙了,這就是所謂的“夢參“或夢瑜伽,非常有趣,非常秒,危險是:會者迷的,會上癮的????。普通人都會有類似體驗,隻不過他們大多不注意,但是對於經常做高級瑜伽的那位來說,每次這種“夢瑜伽”就可能會在敏感度上提升,並非你獲得了什麽你沒有的本事,而是對無限自己這個奇跡更享受了更敏感了。你提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地方了,我明天會再談談。
【讀者】:我用"我睡醒了嗎?"來代替"我是誰?"的自我詢問,比較有感覺。比如,早上,剛睡醒,做了夢,本能反應就是"現在已經睡醒了的我剛剛在睡覺時做了個夢",但如果我提起這句疑問"我睡醒了嗎?"我就能自問自答了"並不是現在睡醒了的我剛剛做了個夢",會聯想到昨晚夢場景的能量整個切換到現在目前的這個我和我的世界,都是同等的一個能量在轉換。有點像梵高的the starry night那幅圖的能量轉換流動。
早上,一睡醒,一睜開眼睛,看到牆壁,聽到鳥鳴,當"我睡醒了嗎?"被提起來時,就會記得牆壁和鳥鳴都是和我一體的能量。
先生那篇"茶杯就是你的本來麵目"的意思,現在可以稍微有一點點摸到邊了。
【明亮】:非常好,你已經越來越開始明白了。“我睡醒了”的這個故事不是真正的自己,這個故事僅僅是夢幻故事而已,真正自己超越一切故事。自我詢問就是發現這些故事不真的可以確定成立,雖然看上去這些故事在感覺上無懈可擊的顯現“真實性”來。
一個好竅門就是不要去證明任何“故事”是真的還是假的,你根本沒有證明真假的參照係統,思想可以證明思想本身是真的還是假的,無法證明。竅門就是:把一切都歸納為無限自己的“能量”,這樣一歸納,就超越了“真”或“假”,上升到能量層麵來看了,那麽無論是真還是假,你都不再去分辨了,反正都是自己的無限能量。都是OK的了。
普通修行人都陷入分辨真偽的運動中,粗看起來他們好像是對的,佛陀不是說了嗎?“離幻即覺“嗎?其實,他們都誤解了,真正的”幻“不是一個情況是真的或是假的,你永遠不可能證明真假。真正的”幻“其實就是抓住一個立場(法)不放,用一個立場的觀點去否定另一個立場的觀點,這樣分辨來分辨去,永無止境,這就是普通人的無底幻覺循環。竅門是,當你把一切顯現無論真假都看成是流動的能量,不再建立任何立場,那麽就超越了這個無底循環,超越了思想邏輯判斷了。
為了證明真或不真,你必須要有一個絕對靠得住的參照物,可惜,不存在任何參照物。為什麽沒有參照?因為沒有分離!隻有一個可以分離的東西,才能夠分離出一個參照物來衡量另一個被參照的東西,但現實隻有一個無法分離的無限的‘它‘。“比較”和“衡量”概念已經不成立了,更別說什麽找到參照物了。換一個說法解釋給你聽:是什麽來證明什麽是真的?是思想!是思想來證明思想判斷出來的結論是真的還是假的,但思想判斷本身就不可能判斷的出任何正確的結論來,怎麽證明真假呢?這就好像讓一個小偷去抓小偷,越抓越亂。
明白了無法證明任何情況,明白了沒有任何參照物或參照係統,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麽我把重點放在《無限的無法確定》上了。當你開始品味到一切都無法確定,我?無我?真?假?有?無?在?不在?空?色?通通都是無法確定的,這個味道是什麽?嚐嚐這個味道吧!
真正明白的那位會說:我知道我什麽都不知道,這是蘇格拉底說的,大智若愚是古華人說的。“知道”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為所知道的都是思想解釋出來的虛幻“情況”。知道者是什麽?也是思想本身!思想知道的都是思想本身解釋出來的片麵結論,自己忽悠給自己消化,這是無限循環遊戲。但話說回來,雖然思想永遠無法知道任何正確的情況,但不會妨礙思想去知道,隻要不把思想解釋出來的情況當真,當然你有自由去知道任何情況,當一個方便的遊戲玩吧。
【讀者】:曹雪芹在紅樓夢裏有一首偈子:“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有證,是立足境。無立足境,是方幹淨。” 無立足境,即沒有任何參照係,通通無法確定。是這個意思吧。
【明亮】:看來曹雪芹是開悟的。大家都在研究紅樓夢學,研究裏麵張三李四的紛爭,其實我認為曹雪芹要表達的就是他開悟之後發現一切紛爭都無所謂,都是空性的。是的,曹雪芹就是這個意思,隻有明白者才明白他的說法。我從小來美,中文退步,但覺得“無立足境“就是”一切法無可立“的意思。
用英文的語境就是:There is no support whatsoever。不再找任何參照了,不再希望證明任何了,不再堅持立場了,不再抓SUPPORT了,不就幹淨了嗎。
看紅樓夢,就像我們做高級瑜伽品味經驗,通過品味故事中的喜怒哀樂,生生死死,發現一切都是空性的夢境,所以稱之為“紅樓夢”了。曹雪芹寫這本小說就是自己給自己做夢瑜伽的,並非有什麽其它的企圖。普通人讀紅樓夢就讀故事內容,明白者讀紅樓夢通過讀故事來感歎一切故事都是空性的,看似在,無法確定在,看似發生,無法確定真是這樣發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