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走到鏡子前看著自己的臉,思想當然告訴你這是你的臉,思想告訴你的情況是夢幻,和昨晚夢裏麵思想告訴你的情況一樣,不是真相。同時我們無法否定經驗確實看似在發生,看似我站在鏡子前,看似鏡子中出現了我的臉蛋。這些看似的情況和昨晚的夢一樣,僅僅是看似出來的情況,現實無限地超越這些思想解釋出來的“情況”。雖然思想告訴你“這是我自己的臉蛋”,如果你不仔細地觀察,你就會接受這個結論了。如果你仔細觀察,比如你盯住臉蛋和空氣的邊界看,看個幾分鍾,你會發現這個邊界不再是可以確定的了,而開始晃動震蕩了,這個“臉”具有無限多的細節,比思想簡單的定義要無限地細致。這個情況就像你看三維全息投射出來的人形一樣,不仔細看就像一個人,仔細看就會看到這個“人形”的任何一點都是無法確定存在的,你無法確定邊界,所謂的“邊界”不就是視覺效應嗎,它在被注意後就開始無限發散開來了。回到當下經驗中,如果你不仔細看,一切都看似個體分離,似乎有某個故事情節在發生,如果你仔細看,每一點都可以無限發散下去,一點裏麵會顯現出無限的新的點來,無限發散下去無法確定。任何看似平靜的場景,其實就是能量光點的洪流。看似鏡子中自己的“臉”並非真的是臉這個東西,而是無限能量光點在閃爍震蕩。思想上把這個場景分割成“鏡子”,“臉”,“房間”,“空間”,其實沒有這些“東西”,一切都是同一個無限發散無限延展開來的能量光場,也可以說這就是《經驗》。思想總是要給經驗取名稱,說這是“鏡子”的經驗,說這是“臉”的經驗,說這是“我”的經驗,說這是“房間”的經驗,說這是“白天”的經驗,說這是“晚上”的經驗,其實這些修飾詞都是思想幻想出來的幻覺。我們隻能說它是《經驗》,而無法確定這是什麽什麽的經驗。高級瑜伽並不是獲得什麽你沒有的東西,而是提高敏感度,發現在各種思想幻想出來的修飾名稱的的同時,是純粹簡單的能量光洪流,簡稱為《經驗》。思想說這是“世界”的經驗,別理會思想取的名稱或解釋出來的結果,直接品味簡單的經驗,在一切看似明確的“故事發生”的同時,什麽故事都沒有,僅僅是“滋滋滋滋滋滋…….“流過的《經驗》能量而已,和晚上做夢是,看似夢裏有各種各樣的事物在發生,其實什麽東西都沒有,什麽都沒有發生,僅僅是“mmmmmmmmmm……..”《經驗》能量流流過。
經驗流流到哪裏?別忘了我一直提醒說,除了自己還是自己,無它。經驗流還能流到哪裏去?不就是無限地流進你自己嗎。不要把自己和經驗分開。經驗就是自己的表現形式。品味經驗流,就是品味自己。這樣的品味是無限深入的,並非深入到什麽不是你自己的地方去,而是深入到無限的自己中去。這個“深入”並不是思想上理解的從表麵深入到本質這個意義上的深入,而是在敏感度提高上的深入。現實沒有“表麵”對立於“本質”這回事,現實的每一點都是同一無二的無限的自己(‘它’),根本沒有等級或層次差別。隻是你平常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思想解釋出來的故事情節上了,那麽就等於是睜眼瞎子,認不出自己來了。當你在敏感度上無限地深入下去,你會越來越能夠品嚐無限地你自己的甘甜。不要誤以為你會獲得什麽你現在沒有的屬性,不是這回事。當下即刻你自己已經是絕對的無限的完美,你已經是一切了,你已經是絕對了,僅僅是因為敏感度不高,自己認不出自己,錯認為自己是“一個人”在“世界”裏麵過“我的生活”。當然,這樣錯認為也不是錯,隻是把幻覺當真了會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通過直接品味純粹的經驗,你可以逐漸超越思想上的解釋定義,發現真正的自己就是這個基本的無限能量流,無限地流進自己。這個發現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因為發現的同時,不抹殺思想解釋出來的故事情節。你仍舊是一個“人”,你仍舊參與看似是屬於“我”的“日常生活”,這些都不會改變,唯一的不同是,你已經明白真正的自己是無限本身了,雖然在覺知效應上還是看似是“我這個人”,但不局限於“我這個人”,雖然看似參與“我的生活”但不局限於“我的生活”。作為無限的自己是不會在乎自己中某個頻道看似在表演“我是一個人”這個故事情節的。這個發現,就是發現一切都是自己,不但“人我”是自己,整個“宇宙世界社會眾生”也是同一個自己。既然一切都是自己,就不會有“敵對方”了。唯一的不同是以前你一直以為自己就是“我這個人”,發現了以後,你好像可以停下來了聞自己這朵美麗的玫瑰花了,雖然仍舊是那個臃腫的身材,雖然仍舊是那張不盡人意的長相,雖然仍舊是那個不滿意的家庭社會關係,WHO CARES!,整個這一切都是自己這朵美麗的玫瑰,整個這一切都是自己無限的甘甜。這一切“不滿意”其實都是偽裝,神聖的自己自由地偽裝出這一切來,就是和自己玩“當真上當”遊戲的。當真還是會繼續,別以為明白了以後,“當成真的”就此停止了,不是這樣的,如果“當成真的”就此停止了,那麽自己跟自己還怎麽玩遊戲啊?唯一的不同是,現在你連“當成真的”也不當成真的了,現在你連“卷入生活麻煩紛爭”也不糾結了,現在你連“放不下”也放下了,別以為我在跟你玩文字邏輯遊戲,不是!這就是高級瑜伽的主旋律,這就是“色”和“空”的真正同在。你不會刻意地停止思想的解釋機製,你隨便思想想什麽,你讓思想想一千一萬個念頭都無所謂,因為你明白這一切都是一場神聖的遊戲,你允許思想告訴你一切內容,WHO CARES?!它們都是不真在不真發生的夢幻而已。就算“身體生病”了,頭腦發暈了,就算每件事情都在我的身邊垮塌了,WHO CARES?!這一切都是神聖無限的意誌,不是個體“我”的選擇。非但你不會有心理上的糾結,反而你可以開始享受這些普通人無法享受的能量流了。你看明白了,一切都是自己給自己的,怎麽可能是錯誤呢?
昨天一位朋友問我:我知道是“無我”的,可是一天下來各種各樣的事情糾纏我,整個都是“自我膨脹”啊,怎麽個去發現“無我”呢?太難了。
這位朋友說的不錯。如果你刻意地去尋找“無我”,你找到的都是“我”。為什麽?因為找的那位就是“我”!這不就是鑽入了自我編織的無底循環了嗎。不要那麽刻意地追求“無我”,真正的“無我”是包含“我”的,真正的“無我”就是無限本身,是反向包容一切的。如果無限無法包容任何情況,那就是有限的幻覺了。如果“無我”無法包容“我”,就不是真正的《無我》了,因為還有一個“我”像納粹分子那樣嚴厲地對自己說:我不允許有“我”!這不是開玩笑了嗎。真正的《無我》不是思想上理解的“不允許有我”這樣的無我,而是一種難以描述的超級的《不較真》,有我?OK,這是神聖的‘它’!無我?OK,還是神聖的‘它’!在超級的《不較真》中,一切情況都是同一個‘它’,你逐漸嚐到超級的《相同》,無限無條件的《同一》,看似在無限繁複的差異發生的同時,就是超級相同的無限的自己(‘它’)本身。好像無論電視機播放什麽節目,節目可以看上去無限繁複,但電視機卻是同一個‘它’,‘它’保持超級的《相同》。當你發現“有我”和“無我”即是超級的《相同》,那麽還有誰會偏愛“無我”而討厭“我”呢?這種心理上的分辨就放下了。世俗佛教也宣揚“無我”,但他們根本不明白什麽是真正的無我。他們理解的無我就是“大公無私”這種意義上的無我,他們也理解為“隔絕日常生活中的私利”,有些和尚偏激地裝作不認識自己的親人兒女,躲進山中寺院裏去謀求一種自以為是的“清潔無我”境界。這種做法恰恰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我,而是太落入了“我”的夢幻裏麵去了。
世俗佛教中理解的“無我”其實是落入了“我”幻覺,因為還有一個“我”需要變成“無我”,這就是心理上的死循環,難以自拔。世俗佛教渲染的“往生進入極樂世界”其實就是為了滿足“我”(個體EGO)幻覺出來的“美好未來”的欲望。這樣的理解是思想上的理解,這種思想上的理解完全誤解了釋迦牟尼說的“覺悟”。釋迦牟尼說的“覺”就是我說的“明白”,完全超越世俗的心理層麵理解,是直接了當地發現當下即刻就是大圓滿,而不在“時間”中等待“往生”才去極樂世界。大部分“人”都是活在“時間”裏,感覺到有一個有缺點的“我”可以通過修行修到“美好的未來”。NO!沒有那個“我”也沒有“我的未來”,隻有當下即刻無限的自己,隻有不需要修改的《如是》,是怎樣就是怎樣的如是,品嚐當下的美味吧。思想上這樣告訴你:“我活在時間裏,要變老之後去往生,我現在隻能通過修正自己來希望可以獲得美好的未來”,這是一種精神或心理折磨,是徹頭徹尾的夢幻,醒醒吧!品味當下即在的甘甜吧!
希望是什麽?發展是什麽?其實就是把“時間”幻覺當成真的了。你真的相信思想上編織出來的謊言了。你真的相信“我是一個在時間裏發展的人了”。No,這些信仰就是純粹的個體分離的夢幻。真正的自己就是無限的《如是》,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因果,沒有發展,不需要希望,不需要獲得,沒有分離,因為真正的自己是無生無滅,無增加無減少的UNITY。真正的自己不但沒有過去,沒有未來,甚至沒有現在,因為它沒有“時間”上的三個階段概念。你隻能說自己就是《當下即刻》。這個當下即刻都無法說是地理位置上的“這裏”,因為空間也是幻覺,也許說自己是一個“奇點”也許是一個適合的比喻,但還是說的太多了。真正的自己是不可說的,因為‘它’超越一切思維邏輯可以描述的範疇,任何描述都是過分的,多餘的。你就是《如是》,你就是無限,但你不需要去描述你自己,是就可以了。品味經驗並非是分析經驗或解釋經驗,它是不可分析的,是一種直接親密的接觸,無腦的。
真正的極樂世界不在未來,不在遠方。真正的極樂世界不需要獲得,不需要把你自己修改成有某個“資格”來可以享受。真正的極樂世界就是無需努力和你親密同在的《當下即刻》,你什麽修改都不需要,你什麽資格都不必要有,你就是當下,當下就是完美。
真正的無我是不追求任何境界的。什麽是“境界”呢?不就是在思想上偏愛某個經驗形式,而對當下的日常經驗形式的排斥嗎。隻有“我”才追求思想上想象的“極樂世界”或“涅槃”境界。真正的無我是沒有追求的,因為沒有一個思想上的“我”來判斷:這個情況不理想,我需要追求一個理想的情況。如果你認為需要盡一輩子的努力培養某種資格才能進入涅槃或極樂世界,你完全偏離了現實落入了夢幻故事中去了。當然,落入夢幻故事中去也不是錯誤,存在的基本模式就是自己認不出自己來,存在的基本顯現形式就是完美看不出完美來,錯以為不完美,極盡一輩子努力去追求思想上幻想的“完美”,卻忽視了當下即刻的真正完美。這就是終極的玩笑,但沒有“人”笑的出來,因為“人”或“我”都太當真了。
真正的《無我》就是立刻發現:一切都是自己!就在這裏,就在當下,即刻就是完美無瑕的自己!這個發現就是敏感度的提高,因為敏感度不高,你嗅不出早已經是的完美了,好像給一個敏感度極低的粗人品嚐一瓶昂貴的法國紅酒,他說他品不出不同來,他說這瓶紅酒和那天他從超市買來十元美金的廉價紅酒味道差不多。對於敏感度不高的那位,就算是最神聖的完美即在當下,他看不出來,他看到的就是思想告訴他的一切:肮髒的環境,討厭的別人或世界,失敗的人生,無奈的家庭~~~~。敏感度不高的那位看不出這一切都像電視機放電影那樣,其實構成上述這些情況的卻是神聖完美的“光能量”流,就是“滋滋滋滋滋滋~~~”流過是完美能量。高級瑜伽就是敏感度訓練,而不是為了獲得什麽你沒有的“境界”。終極已經是你了,無條件的圓滿已經是你了,還有什麽你自己沒有的“境界”而言?我這裏討論的不是要你去獲得什麽境界,而是提高品味的敏感度,使你可以越來越嚐到自己永遠都不會丟失的美味。
建議不要刻意地去培養任何形式的“無我”。無我是不可以培養的,因為培養的那位恰恰就是“我”幻覺。我建議你放下“我”還是“無我”這樣的判斷,別去分辨這些,簡單地去觀察或品味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最好集中觀察品味和“我自己”無關的經驗形式,越中性越無關越有效。如果就在現在,眼睛中看著“手機”或“電腦”,就品味這個看似平凡的經驗,難道這真的就是簡單的“看手機”或“看電腦”經驗?你慢慢地去品味它,難道這不是經驗本身在“ommmmmmmmmmmmmm…”的流過嗎?難道這不就是自己神聖的光能量在溫暖地“滋滋滋滋滋滋滋…”的震蕩嗎?
不要把“品味”或“觀察”當成是一個任務去完成,而是把“品味”看成是自我享受。英文有一個說法:Stop and smell the roses。這個意思非常貼切。在你忙碌的生活中,有機會就品味這個經驗,越和自己的利益無關的經驗越有效。比如,就算你是一位老師在課堂裏麵教課,眼睛一瞥瞥見了窗外微風讓樹葉搖曳,這個情況和課堂裏麵一位不聽話的學生難道不是同一個《大相同》嗎?當你為這個學生的行為糾結的時候,窗外的微風沒有糾結,搖曳的樹葉沒有糾結,下午透進來的溫暖地陽光可沒有糾結,空氣中的氧氣沒有糾結,身上穿的衣服沒有糾結,難道整個這一切不都是同一個你自己嗎?
你開始發現奇妙的情況:在糾結的同時,周圍的一切都是不糾結的。那麽什麽在糾結呢?不就是那個根本不存在的“我”(MIND)在貌似糾結嗎?是MIND(“我”)在嘮叨各種各樣的故事來,也是MIND(“我”)自己把這些故事當真了。
為什麽我建議你從和“我自己”的利益得失無關地地方開始品味呢?因為一切都是無限的自己,你從哪點品味都是品味同一個自己,同一個無限的‘它’,記得我在前一篇帖子中提到這個比喻,一切都是同一個“奇點“,是這個奇點折射出三維立體的萬千世界幻象來,那麽你品味任何一點都是同一個奇點(同一個‘它’或SELF),效果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品味思想述說的內容和品味窗外陽光風吹草動是完全一樣的,但對於個體的“我”來說,品味思想比較困難,因為思想述說的都是和個體“我”有關的利益得失,不要一開始就從這些困難的方麵著手,而是從容易的地方開始,比如,品味窗外的風吹草動是容易的,隨時可以享受的。通過品味一切經驗形式,你發現它們都是相同的自己,那麽敏感度就會逐漸提高深化,到後來,你會吃驚地發現,那些原來要糾結的個人利益得失也不再糾結了。你對和自己無關的經驗品味中深化的敏感度會蔓延到和個人利益得失有關的經驗中來。所以,不要迎難而上,我不建議你一開始就去觀察自己的思想內容,比如我該如何對付家人的要求這類的經驗內容,這樣效率不高,對於敏感度還不高的你來說太難了。建議觀察品味和自己無關的經驗形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如果你的敏感度提高到可以看著思想告訴你的內容而不受影響,可以麵對家裏的事情或個人利益直接有關的事情而絲毫不受影響,也並非不可以去品味這些。我的建議不是鐵律,而僅僅是方便的建議,你自己琢磨出對你自己最有效的瑜伽方法吧。
現實好像有無限的頻道疊加起來,視覺就是視覺頻道,聽覺就是聽見頻道,嗅覺就是嗅覺頻道,思想(MIND)解釋就是思想頻道。每一個頻道是平行重疊的,卻和其它頻道是互不幹涉的。比如,當你把眼睛蒙上看不見東西了,但聽覺不受影響。比如,當你陷入心理上的痛苦時,陽光不受絲毫的影響,鄰居的那條小狗可不痛苦,遠處的大樹可沒有痛苦,微風可沒有痛苦。當你痛不欲生的時刻,河裏的流水可沒有痛苦,天上的星星可沒有痛苦。請注意注意了!所有這一切都是同一個你自己啊!雖然你中在思想(MIND或稱“心理”)頻道上看似“痛不欲生”,但這僅僅是無限的你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單一頻道:思想頻道,好像無限的你是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而思想頻道描述的情況卻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 你說這是重要的事情嗎?當然不是。你就是無限本身,比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要多無限的倍數,我用這個數字僅僅是為了方便比喻,你可是無限的,任何數字都無法描述你這個無限本身。我建議,當你感覺心情不舒服的時候,請立刻把注意力轉移到身邊的其他東西上,看看那個沙發吧,它可沒有不舒服,看看青青草地吧,它可沒有不舒服,看看陽光吧,它可沒有不舒服。不要以為這些東西不是你自己,整個經驗場中的一切都是同一個自己的顯現,就像三維全息投影中的一切都是同一個光點一樣。
就算你現在心情平常,一個慵懶的周日下午天,沒有什麽事情做,思想開始述說了:我太無聊了,我該打電話給我的朋友做些什麽~~~。這些都是思想告訴你的夢幻,不是這樣的。看似的“平凡乏味”可不真的是這樣,而是無限神奇的自我本身的光能量在宣泄,宣泄入無限的自己中去,你不必要一定去做什麽事情排除“乏味”,就呆在“乏味”中,你會發現經驗一點都不乏味,那懶懶的陽光,不就是無限的自己在照耀無限自己嗎,那窗外孩子玩耍的呼喚聲,不就是無限的自己對無限的自己呼喚嗎?那風扇吹過來的微風,不就是無限的自己在吹無限的自己嗎?哪裏有一個“我”?哪裏有一個“生活”?哪裏有“麻煩”?哪裏有“時空”?哪裏有“發展”?哪裏有“事物”?不就是無限的自己享受在無限的自己的無限能量中嗎?
每時每刻都是享受無限奇跡的時刻,你之所以可以“看見”,不就是奇跡在發生嗎?你之所以可以“聽見”,不就是奇跡在顯現嗎?你之所以可以想出某個“情況”來,不就是無限奇跡在演示嗎?
你越來越可以無限包含自己的一切了,不舒服?OK,這是神聖的奇跡。舒服?OK,還是神聖的奇跡。自己就是奇跡在發生,不因“舒服”或“不舒服”而受到絲毫影響。“幸福”?我沒有這個要求,神聖的完美自己是不需要追求幸福的,因為自己本身就是《福》了。
晚上下班回家的路上,坐在公車上,看著擁擠的車廂裏麵擠滿了人,每個人臉上都顯現出某種焦慮,但我沒有,這就是神聖的自己即時即刻的顯現。下了公車,家裏那幢樓還需要走5分鍾,路上昏暗的路燈閃爍,思想試圖述說某種“悲情”,你不排斥思想的述說,但你明白了,這一切都是大圓滿在即時即刻顯現,顯現出來的“昏暗”不真的就是昏暗,顯現出來的思想述說的“悲情”不真的就是這回事。是無限的完美走在無限的完美上,隨便思想怎麽去理解吧,去它的,沒那回事。
你回到了家裏,晚飯後喝了一杯小酒,走到陽台上,望著夜空,這真的是無限的宇宙嗎?NO,這就是無限的自己!夏日的遠處湖邊傳來的蛤蟆聲好像馬達開動了那樣轟鳴而上,伴隨著蟋蟀聲,伴隨著各種各樣動物的聲音,這真的就是環境的聲音嗎?NO,這就是無限的自己給無限自己唱歌,這就是神聖的自己的交響樂。這難道不就是終極絕對的享受嗎?!
有很多人錯誤地認為,我要獲得明白或“覺悟”必須先讓自己愉快舒服了才行,必須先培養“放下一切“的美德才行,必須培養”善良的品格“才行。這是完全的誤解,我上麵提到了一個重要的比喻,現實好像是無限的頻道疊加在一起,一個頻道的情況絲毫不影響其他無限的頻道。在“不舒服不愉快”頻道進行的同時,無限的頻道沒有“不舒服不越快”。在“放不下”頻道的同時,無限的其它頻道沒有“放不下”。隻要不鑽入某個單一頻道中出不來就可以享受到“不愉快”的同時是無限的愉快,就可以品嚐“放不下”的同時是無限的放下。你不必要去停止單一頻道中的“不愉快”或“放不下”,單一頻道實在太微不足道了,何必去修改它呢,WHO CARES,你已經同時在無限的頻道中了,已經不再跟隨思想述說陷入思想認定的頻道中了。當你品味經驗,直接品味經驗的本質,那“滋滋滋滋滋滋滋滋。。。”流動的光能量流,這就等於從單一頻道的認定中鬆綁出來了,敏感度提高了,品味到了無限的自己了。
注意注意了:“覺悟“或”明白“和思想頻道解釋出來的”好壞中差“毫無關係。”覺悟“或“明白”是超越一切單一頻道,隨便思想上感覺是什麽情況,“明白”可以發生。“明白”或“覺悟”可以發生給一個筷子手,也可以發生給一個“獨裁者”,也可以發生給一個善良的和尚。經驗中的情況絲毫不會影響“覺悟”或“明白”,就像無限不會被某個“有限“的夢幻影響到一樣。你晚上可以做夢,夢見自己犯錯了,被抓了,但醒來後就明白這一切根本沒有發生。無限就是這樣,無論經驗中發生或不發生什麽,對於《無限》來說等於什麽都沒有發生。我沒有說外在的“無限”,我也不是說時間空間意義上的“無限”,我說的就是你自己,你才是真正的《無限》。當然,無限的自己可以夢見看似有無限頻道的經驗顯現,這些經驗顯現也是無限的,貌似出無限長的“時間”或無限大的“空間”。正是由於你自己的無限,才顯現出經驗中的看似的“無限”。沒有了你,怎麽可能有一切呢?
“覺悟“和”明白“是無限的自我包容,品味一切”情況“都是不變的無條件絕對的《相同》。這種無限的包容其實就是耶穌想要表達的神聖的恩典(英文:GRACE),但他有表達的困難,他就用猶太人習慣的GOD這個詞來指向‘它’。可惜後人都誤解成:你必須信仰上帝,這樣上帝才會賦予你他的恩典。完全不是這回事,真正的恩典不是靠任何外在的力量賦予你的,而是敏感度提高了以後,發現一切都是自己,沒有例外,自己對自己怎能不恩典不包容呢?你可以去查查舊約出埃及篇中摩西對GOD這個詞的解釋,有人要問耶和華到底是什麽,耶和華回答說,別問了,我就是我自己,這就是英文裏麵的《I AM THAT I AM》,不就是在說你自己啊!不就是我說的‘它’嗎,不就是同一個神聖的能量流嗎?不就是RAMANA MAHARSHI說的“SELF”和NISARGADATTA大師說的“我是”(I AM)嗎。
《無我》不是靠培養的,而是在品味無限的經驗時,那個原先明確的“我”這個觀察者開始找不到了,確定不了了,因為觀察者(主觀)和被觀察的經驗(客觀)在觀察品味的過程中會自發自動地融為一體,不再分辨的清“我”和“無我”的界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