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無法說

本博客集中分享高級心靈瑜伽,體驗真正的生命洪流,發現自己是什麽。
個人資料
正文

《第一重要看法:一切都不真的“在”或“有“》

(2022-01-12 11:46:21) 下一個
請聆聽朗讀音頻

讀者問,我明白一切我看到的都是“不在”或“沒有”(ABSENCE)的,但感覺上卻是“在”的和“有”的,而且是非常清晰的“在”和“有”,眼前的“萬千世界”和一切“東西”都無限細致惟妙惟肖的“在”和“有”,如何消除化解這個明顯的矛盾呢?
佛陀說的是“空”(Emptiness),隆欽然絳巴說的是“不在”或“沒有”(ABSENCE)。其實兩位說的是一致的。這是關鍵的關鍵,是最高的明白,所以稱為第一認識。我們可以從很多方麵討論“不在”:
“不在”不是你思想上認為的什麽都沒有的虛空。“不在”總是以“在”的形式顯現出來。如果你要去找“不在”,你找到的都是“在”。好像上帝開終極玩笑一樣。那麽我們是不是就不必要說“不在”了?當然不是,因為“在”是空性的,其實就是《不在》偽裝成“在”活生生的在眼前。
我不是跟你玩文字遊戲,而是告訴你一個不符合邏輯的奇跡。讓我們繼續玩味這個奇跡吧,就像昨晚的夢裏,一切都看似在的夢情節,等醒來後就發現沒有一樣夢情節真的發生了。
很多人誤解了,以為釋迦牟尼說的“空”就是經驗中什麽都沒有什麽都不發生那樣的虛空,所以大量佛教徒練習靜坐,希望在靜坐冥想中達到清空一切的定態,在定態中什麽都沒有,沒有思想,沒有情節,他們很享受這種定態,以為達到了定態就是體驗了佛陀說的“空”了。其實,真正的“空”或“不在”不是人為地製造出來的定態(禪定),而是無需努力的,無時無刻都在顯現的“如是”,是怎麽樣就是怎麽樣,這就是真正的空,或說真正的“不在”。經驗中的一切發生或不發生已經是“不在”了。不需要消滅經驗不需要讓經驗停止,經驗已經就是“不在”的了。開悟或明白就是這個發現,發現什麽都不需要改變什麽都不需要停止,一切已經是完全“不在”(空)的了。這個情況就和昨晚的夢沒有差別。你不需要停止做夢,夢在進行的時候,夢沒有真的“發生”,夢不真的“在”。僅僅隻是看似好像有夢。但看似是幻覺。
低層修行都是刻意地追求“空”。比如閉關,比如出家修行,比如某和尚不認家人。這些都是誤解。那種刻意追求到的“清潔”環境,包括沒有思想,沒有社會接觸,都是夢裏的修行,修不明白的。真正的明白是“空色無二”。不是在空或色之間選邊站。
比如,我開車去買東西,這,就是“不在”。我不需要讓任何經驗停止,不需要避免開車去買菜才是“不發生”,一切經驗就是“不在”的。一切“發生”都不是真發生,和夢一樣完全是空性的。沒有任何例外。沒有任何必要把“在”轉換成“不在”,一切已經是“不在”的了。你隻要一看就看明白了,無需任何努力就超越了空性的經驗了。也就是說這個明白是立即的不經過分析的,不需要判斷的。這個明白不是思想理智上的判斷。
比如,大家都認為“自己這個人”生出來了,其實,不可能有任何東西生出來。“生出來”這件事情沒有真的發生,也沒有“你這個人”在,僅僅看似好像“你這個人”在了。看似的“在”就是《不在》,沒有兩種情況重疊,而是無二的一個不是情況的情況。同樣道理,沒有生出來的就沒有死過去這回事。所以,“生死”都是同一個《不在》。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超越了“生死”幻覺。
上麵那位讀者認為“在”和“不在”有矛盾,這是因為從思想來分析就分析出來矛盾了。這個矛盾是出自用邏輯來分析非邏輯的奇跡,當然行不通的。”在”和“不在”是一樣的等同的,並非“在”這個表象重疊在“不在”這個本質上,沒有重疊這個概念,也沒有“表相”在,也沒有“本質”在,表相和本質的對立恰恰是思想把沒有的東西幻覺出來了。更好的說法就是《無二》的。任何矛盾的感覺都來自於思想把不可分割的《無二》企圖分割成“二”。為什麽《無二》?道理簡單到無法再簡單明了:一切都是同一個“它”,你自己。
“不在”有更多的含義:那就是一切都是“無屬性”,用英文就是沒有Identity 的。從“心”(Mind或思想)去看,就是給現實貼標簽,現實被“心”解釋成萬事萬物,每個“事物”都有名稱。這些“名稱”就是把沒有屬性的“如是”定義出屬性來。比如“石頭”並非真的是石頭,但思想就貼個標簽:石頭。比如,“身體”並非真的是身體,思想卻取名為“身體”,把沒有屬性的現實賦予了屬性。“心”看出的現實就是充滿名稱(標簽)的虛幻假“現實”,“心”就是夢幻本身,“心”看出來的“世界”當然就是夢幻。“心”(思想)就是看起來“在”的其實“不在”的幻覺。現實沒有任何屬性或Identity 。你根本無法說“東西”這個詞,因為“東西”看似有其實沒有。當你明白了現實沒有任何屬性,那麽就明白不可能有個體“我”屬性或Identity 了。雖然不否認感覺上有“我”,但你永遠無法確定“我”在哪裏,因為這個個體“我”的定位屬性是《不在》的。
好,現在我們談關鍵的操作了。小莫說的不錯,在最高瑜伽層麵(ATIYOGA),明白了理論其實就是操作了,理論和操作是無二的,不可以把理論上的明白和實際操作分開。明白了“不在”,其實就是實際操作了。現在讓我給你一些例子,讓你體驗隻要明白了“不在”就無需努力地立刻超越一切經驗內容了,也就是說,明白了“不在”就是操作了,而不是一先一後兩個過程。
比如說,早上醒來,思想上立刻升起了要完成的任務或各種工作或家庭的麻煩。幾乎99%的普通修行者會陷入這些問題或麻煩的邏輯關係中,他們很努力地試圖“放下”各種各樣的任務和麻煩和問題,他們的思路就是:這些任務不重要,這些任務是幻覺,何必糾結呢?這些問題麻煩是幻覺,不重要,何必糾結呢?在這樣的自我安慰下,他們看上去好像“放下”了, 暫時安靜了。但維持不了多久,糾結又來了,然後他們再次安慰自己,進入“放下”,重複循環同一個邏輯流。我不是說這樣的修行沒有效果,我不否認你可以暫時得到安慰,暫時把“問題和麻煩”撇在一邊了。但這種“放下”還是思想上的放下,還是一種心理上的努力。非常勞累,勞累是心理上。但我告訴你一個最高級瑜伽(ATIYOGA)的捷徑,一點努力都不需要。同樣地,在早上醒來後,思想上出現了各種問題麻煩任務責任的糾結後,你立刻明白:它們都《不在》。在不否定這些問題麻煩的同時發現,它們根本就是“不在”的。既然它們沒有“在”,那麽就不需要做心理上的“放下”。隻有“在”的情況,才需要去“放下”。隻有手裏握了“東西“,才需要把它放下。如果手裏根本沒有”東西“,就沒有什麽可以放下的了。《不在》的深刻含義就在這裏了,明白和不明白的症結就在這個微妙的地方了。低級佛教修行的基本點就是假設有“問題和麻煩”在先,然後要學徒們去練習心理上的“放下”或心理上的“解決”。但最高級的ATIYOGA根本就沒看到有任何“問題和麻煩”在那裏,這樣就立刻超越了心理上的繞過或放下或解決了。高級的ATIYOGA從幻覺的根本點上告訴你,一切都是幻覺,幻覺就是“不在”的,所以,沒有“放下”的必要,“不在”的問題,就沒有“解決”的必要。這就是真正明白者和半明白半不明白者的分水嶺了:根本《不在》的,就無需努力去消除或排斥或放下或解決。
不但沒有任何“問題和麻煩”在,那麽,有什麽問題需要“放下”或“解決”呢?ATIYOGA把“放下”也放下了,把“解決“也解決了。在最高的位置,我沒有看到任何問題和麻煩和責任,一切都是同一無二的完美無瑕的‘它’(真正的我自己)。一切都OK,不OK也是OK的。早上醒來,當萬千問題麻煩任務責任感襲來,你不需要放下它們,因為它們根本就是“不在”的(ABSENT的)。該處理的身體自動會處理,該解決的身體自動會解決,但沒有任何當真。這些自動的處理或解決也僅僅是看似的處理和解決,其實也是《不在》的。明白了一切都是《不在》的,就不會對於看上去的《在》當真了。
你允許“解決”自發地發生,你允許“處理”自發地發生,但立刻明白,沒有真正的問題在,同時也沒有真正的處理在,這一切都僅僅是一個夢而已。夢裏看似有問題有處理,其實夢沒有發生!
這個捷徑是立刻的,不需要努力的,不需要通過思想理解消化的,這個明白同時是理論也是實踐。這個對於《不在》的深刻明白,在各種經驗內容顯現的同時,已經滅掉了對於它們的當真。世俗修行都陷入了假設事情是真的在發生,然後按照這個假設的思想邏輯去“放下”或“消除”或“減輕”。最高級的ATIYOGA不陷入這層幻覺邏輯。ATIYOGA直接一看就看明白沒有任何事情或東西“在”,完全沒有改變任何事情或東西的欲望。《不在》的事情需要改善嗎?《不在》的東西需要消除嗎?《不在》的問題需要解決嗎?
不否認經驗中會出現看似的“解決問題”,這個“解決問題”本身就是《不在》的。“解決問題”這四個字中每一個字都是《不在》的,簡稱為夢幻。你完全可以允許“不在”的貌似出“在”的樣子,允許沒有“問題”貌似出有“問題。既然是貌似的問題,那麽解決或不解決是一樣的,沒有任何當真。
你的真正名字就是《不在》。就是佛陀說的《空》。真因為你是徹底的《不在》,你才可以貌似出無限的《在》。立刻明白:《在》就是《不在》,《不在》就是《在》,沒有任何一個立場你可以確定。《在》和《不在》不是兩樣東西,不是兩個對立的麵,而是同一個‘它’,所以這就是大圓滿了。
早上醒來,思想湧上來,告訴各種各樣的問題任務麻煩責任,這就是立刻明白的機會了,思想看似“在”其實就是《不在》的東西,這個不在的東西試圖告訴你各種《不在》的情況,既然它們都是“不在”的,就不必勞累地“放下”它們了或消除它們或繞過它們了,這個心理壓力沒有了,隨它們去吧,這樣就會越來越不當真了。
再談談上麵讀者問題中提到的,為什麽“不在”的東西會看似無限細致如生?很多人認為,要達到把他們看成是“不在“的,就要練習一直盯著它們看,直到把它們看模糊了,然後把它們看滅掉看化掉。這是誤解。”不在“就是無限細致的栩栩如生的。無論你怎麽去觀察,它們不但不會越來越模糊,而且會隨著觀察的仔細程度越來越細致,比如,原來看到的一個簡單的點,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這個點好像震蕩起來了,變成了無限的點,然後你去確定其中任何一個點,那個點還會給你更多的細節,又發散成無限的點了,細節多到無限的多,最後你無法確定任何情況了,到底有沒有任何“點”存在?能否確定任何“點”?這些問題隨著觀察的深入越發無法回答了,這就是“無限無法確定”原則,也就是隆欽然絳巴說的第二個重點看法:開放。我們下一篇文章討論《開放》。我現在按照隆欽然絳巴的四大要點討論。我們已經討論了第一要點:不在(ABSENCE)。將要討論第二要點:開放(或放開OPENNESS)。第三要點就是自發自動(SPONTANEITY)。第四要點:同一(UNITY或ULTRA SAMENESS)。我們在下麵幾個星期(月?)逐一討論這些要點。沒有比這四個要點更高的要點了,佛的秘密耶穌的秘密一覽無遺了,就看你能明白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