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觀是世界觀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將世界觀為兩部分:一個是自然觀或宇宙觀,另一部分就是曆史觀。所以,曆史觀是人對曆史的最一般的看法,正像自然觀是人對自然界的最一般看法一樣。所謂“最一般”的看法,就是拋開具體學科的形而上的觀點和看法。自然觀超越物理、化學、生物等等的具體科學;曆史觀也超越政治經濟學、人類學、曆史研究等具體的科學。
我們這裏將曆史觀涉及的基本問題分為如下幾類:
第一,曆史的現象要素與本質要素的關係,這類問題已經略微談及。應強調的是,本質要素具有比現象要素更高的客觀真理性。原則上,現象要素應該嚴格(忠實)地反映本質要素,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所以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將曆史的現象要素分為四類。
第二,曆史發展的行為,也可稱為曆史的性態。自然界的運行有可描述的性態,曆史也有自己特定的行為模式。
第三,支配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自然界的運行遵行自然律 (natural law),曆史的發展也要受規律的支配,否則它就沒有秩序。由於曆史是人的活動,支配曆史的律一定要製約人性。人性中與肉體有關的自然屬性受自然律的支配,我們把製約人性的精神成分的律稱為屬靈律。所以,曆史受屬靈律(spiritual law)的支配。
第四,推動曆史發展的動力。上麵的第二、第三點屬於曆史運動學的範疇,所以,完整的曆史觀還必須有動力學的部分。實際上,探索曆史發展的動力才是曆史研究的最高境界。
通過這四個要點,我們希望能建立起曆史觀的基本框架。
曆史觀聽起來好象很高深,其實人人都有對曆史的基本看法。我們把這種曆史觀稱為樸素的曆史觀。俗語“勝者王侯敗者賊”就是一種樸素的曆史觀。再比如,大家所熟知楊慎的《臨江仙》中也包含了一定的曆史觀,就是曆史發展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種曆史觀對認識曆史的本質要素十分重要。而唐太宗李世民的“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則包含著對曆史發展行為的基本認識,即周期性“興替”或興亡起伏。
較為係統嚴謹的形而上學的普通曆史觀可以分為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唯心史觀多強調英雄(領袖)的主觀作為,不能把握曆史背後的客觀規律;唯物史觀則把人民大眾當成曆史的推動力和根本依據,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認識曆史背後的客觀規律,但不能深入抓住最本質的要素,因為這種曆史觀假設隻有物質才是客觀存在。
我們將要著重闡述的是聖經所啟示的曆史觀。用歌德的名言概括,就是“曆史是上帝神秘的作坊。”正如人們借著英文單詞所說:“曆史(History)就是祂的故事(His 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