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河上的金子、寶石所代表的信心,正是神牽引人的愛索。
閃爍著金子和寶石的生命河的遠景,是神對人的最美好心意;但是,要真正實現神這個美好的心意,還有很長、很曲折的路要走。於是,神引導亞當回到眼前,讓他管理神設立的伊甸園。
當神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時,亞當自然覺得很受用;但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不僅讓他感到茫然,也有悖上帝賜給他的自由。神這句話在於命定約束人意誌的屬靈律——“隨意吃”指著人的自由意誌,“因為…必定…”以因果關係表明製約意誌之律。第一章給我們看到自然律對無生命的造物(如天體)的強製性約束力;這裏的屬靈律則是為活的意誌設立的。正因為其作用對象是活的,屬靈律不是強製性約束——人可以選擇遵守或不遵守;但是,其作用後果是完全必然的,不同選擇行為導致相應的後果。亞當實在不明白,在這樣無邊的自由和浩大的恩愛中,居然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危險,就在自己腳下;連上帝都言之諄諄!
神既不希望人因違背屬靈律而死,又知道人需要完整的自由;那麽,祂如何兼顧二者呢?總的說,神以兩個步驟達成祂的最終目的。首先,神啟示給人一套直接規範人行為的規條,比如摩西律法。律法規條就像媽媽拉著學步嬰孩的繩帶,既讓孩子學習自由行走,又避免危險。但是,等孩子大了,那個有形的繩索就不適用了,須代以無形的愛索--教導、溝通。神的辦法與此類似,但更加巧妙:神造人時已經在人心深處埋下一個最溫柔的愛索,就是信心。信心有兩方麵最重要的官能:(1)使人超越意誌和理性與神進行最含蓄的愛的交流;(2)讓人仰望、歸向神,將神的善惡標準轉化為人內在的價值觀,引導人的意誌,使人甘願遵守屬靈律。所以,信心不但保全了自由,而且能生發仁愛。這樣,屬靈律就從根本上自然得到滿足。
可見,善惡標準既能靈敏測試我們對神的信心(信神是絕對的良善),又能有效引導我們的意誌(順服神對我們隻有好處,絕無壞處);所以,神以分別善惡樹立戒命是很巧妙的。但是,當我們設身處地想想亞當的光景時,立即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所謂“善”和“惡”在亞當的意識裏是沒有明確意義的,因為他活在全然良善的神裏麵,根本不知道“惡”是什麽!既然這樣,他又怎麽可能以堅定的信心接受神的善惡標準?也就是說,亞當的信心官能根本無法發揮作用!要使他知道明確的善惡概念,隻有離棄神,經曆罪惡。
事實上,這正是人作為受造物最內在的悲哀。這個悲哀與社會形態、人文環境等一切外在條件統統無關,是受造生命的固有特質。隻有深深觸摸到這個悲哀,並以正確的態度麵對它,人才有可能進入靈魂的家園。這個矛盾也決定了,人一定而且必須要吃那個分辨善惡樹的果子,以便將這個受造生命的特質暴露出來。戒命最後“必定死”三個字把分別善惡樹的道路幹脆地截斷於一點,與生命河的開闊與悠長形成強烈的對比!
這樣說來,生命河的應許豈不是落空了嗎?正好相反,那才是神最終的目的!“死”是神除去受造生命中固有犯罪傾向的手段;但永生神不受死的限製,祂還有一個讓人起死回生的慈繩,就是基於信心的赦罪恩典。恩典能夠使肉體必死的罪人,借著被“死”試煉的信心重新得回一個屬靈生命;這個重生的生命在罪身死亡後成為人的載體,使其承受永恒。第三章我們就會看到,恩典的慈繩與信心的愛索相輔相成(“本乎恩,也因著信”,《以弗所書》2:8),把人帶進既有完整自由、又有聖潔生命的永恒福份裏。
亞當呆呆望著那棵“分別善惡樹”出神的時候,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於是,神最後也是最美的一個創造就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