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靠 順服

人饑餓非因無餅,幹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生命的斷想(1):自我認知

(2009-06-13 17:52:40) 下一個


聖經上記載,伊甸園中的亞當和夏娃本來看不到自己,以至“赤身露體,並不羞恥”。被誘吃禁果後,“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做裙子”。

曆經滄桑變幻,人的這種自我意識好像在加強。今天的世界,花樣層出,其中能使人認真的事不多;若問什麽最真實,恐怕沒人會忽略自己。對於一個有自主意識的人,自我認知構成生命觀的基本出發點,決定著人生的目的、方向、滿足感、和自我管理方式。

問題在於我們是否真正認識自己。從玄虛封閉的“我思故我在”到冷漠呆滯的“存在主義”,幾度掙紮之後,人類也許隻能迷失在相對主義的後現代旋渦中。浩如煙海的思想史中,能否找到關於人自身的嚴肅定義呢?翻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赫然可見“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僅就社會屬性而論,這個定義確有概括力:社會關係幾乎牽動所有的人群行為。但虛浮多變的社會關係也會使人心力疲憊,以至回歸自然,返樸歸真一度成為時尚。

顯然,人還有豐富且更為重要的自然屬性。滿足了簡單的身體需要,人從未停止過用心靈與自然的對話:登高臨遠,難解海天愁思;遍訪名山,無意白鹿青崖。不知“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的博大胸襟,能否使先哲們達到“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方寸人心,莫測其深,究竟哪裏是靈魂的家園?人的自然屬性植根何處?

我們不得不回到聖經。舊約十戒中,頭四條以大篇幅細致強調人與獨一真神的關係,後六條寥寥數語簡潔規定了人與人的關係;耶穌在新約中把所有戒律歸結為兩條:“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戒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一樣,就是愛人如己”。可見,聖經早就完備界定了人的兩方麵屬性,且曉喻我們,人類屬性的最核心內涵在於和造物主的關係。

看來,使人眼亮的智慧果,僅將目光局限於自己的軀殼附近;代價卻是內心深處的昏暗,而那裏原本是生命源頭 -- 神的位置。於是,被割裂內涵的自我認知使人陷於一個無法超越的困境:這種自我意識越強,越找不到真正的自我。被放逐的心隻有在漂泊中尋覓,如萊蒙托夫筆下茫然的客旅:

在湛藍湛藍的大海上,
有一片孤帆兒閃耀著白光。
它尋求什麽,在遙遠的異地;
它拋下了什麽,在可愛的故鄉。


【注】本文的修改版原刊於《海外校園》雜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