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和博

改革宗神學博客。分享神學研究心得,結交誌同道合朋友。座右銘:仁教,心學,法治,德政。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基督教信仰與生活

(2008-05-04 14:17:11) 下一個



基督教信仰與生活
--選自王誌勇《基督教教神學世界觀》



要義:人天生就是宗教人,就是有信念的人。

宗教就是一種生活方式;任何一種生活方式都是宗教。

 

 1.基督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基督教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它有一個道德法典,有係統的教會法庭,有信經,有教義,有對生死善惡、曆史未來、男人女人、上帝和人生意義持有類似觀點的成員。因為基督徒對上述問題持有自己的立場,與佛教徒、穆斯林、印度教徒、無神論者不同,他們所建立、所影響的社會類型,也截然不同。換言之,因為人所信的不同,就產生很多的不同。每個人所持有的觀念都會對個人的生命和周圍的生活產生影響。

           

             2.每一種生活方式都是一種宗教

 其實,每一種生活方式都是一種宗教,都反映自己所信仰的價值。隻不過是有的人對自己的信仰有清晰的自覺性,有的人是不知不覺罷了。人們一般對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加深思。他們對一切都習以為常。在一天當中,確實也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一切問題。但是如果我們有時間靜下來,就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我現在生活在一個什麽樣的世界中?為什麽這樣生活?這樣的生活方式有一天會不會改變?會變得更好嗎?”然後他可以問自己:“我是誰?我在這裏到底做什麽?我現在應當做什麽?我要到哪裏去?”這時候,如果他是一個典型的二十世紀的人,他就會開啟一瓶啤酒,打開電視機,把一切問題都扔在九霄雲外。

                                                        

                  3.世俗的哲學家並不能解決人生的問題

 如果你提出好的問題,但從來沒有得出好的答案,那也沒有什麽意義。現代世俗的哲學家的就是這樣,他們似乎總是振振有辭,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他們並沒有解決問題的答案,甚至他們本人也住進精神病院,生活亂七八糟。比如那位曾經高呼“上帝死了”的德國哲學家尼采,他自己提出所謂的超人哲學,但自己卻走向瘋狂。人們在檢查他在住進精神病醫院之前所寫的文稿中,發現了這樣的紙條:“上帝死了,我要接管這個世界。”不管是鼓吹個人的意誌,還是階級的意誌,這種唯意誌論的哲學,最終所導致的結局就是不同程度的瘋狂。

 

                  4.社會科學的四大基本問題

 在任何一門社會科學中,最重要的問題都有這四個方麵:那就是人們對上帝、人、法律和時間所持的信念。我們在第一卷中就談這四個方麵的問題。

             

              5.人所最關注的,就是人的宗教之所在

 人麵對生死的危機時,是知道他信什麽最好的時機。有時候人必須為自己的信念舍命。或許是戰爭,或許是革命,或許是其他重大的危機場合。你到底願意為什麽而死?在一個社會中,大多數人願意為什麽而死?是為上帝,還是為家庭、為國家?是為名聲,還是為金錢、為榮譽?從對這些問題的抉擇中,我們就知道對方是一個什麽樣的人,社會是一個什麽樣的社會。我們就由此而知道在他們的思想觀念中他們要成為什麽樣的人,他們所向往的是一個什麽樣的社會。在麵臨生命危險時,人往往忽然意識到他在生活中最需要得到的是什麽。人所最關注的,就是人的宗教之所在。所以,宗教不是信上帝不信上帝的問題,關鍵是你以什麽為你的“上帝”-你生命中最最重要的。

 

6.人天生就是宗教人

人天生就是宗教人,就是有信念的人。唯物主義所信的是“沒有上帝”(詩14:1),物質至上。他們的宗教是拜物教,這就是他們的宗教信仰。崇拜受造之物,而不去崇拜創造天地的主。人類的老祖宗亞當夏娃的墮落就是如此,他們聽從魔鬼的謊言,以為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就可以“如上帝能知道善惡”(創3:5),把魔鬼的謊言變成自己的信念,並付諸行動。他們把分別善惡樹的果子這一物質當作決定性的因素來崇拜,認為這一物質能決定他們的精神狀況。他們是人類曆史上的第一對唯物主義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崇拜對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各人哀求自己的神”(拿1:5);“萬民各奉己神的名而行,我們卻永永遠遠奉耶和華我們上帝的名而行”(彌4:5

 

             7.信仰就是值得為之舍命的信念

 反思你自己,在你的生命中,有沒有甘心樂意地為之而死的東西?很多父母會說他們會甘心樂意地為他們的孩子舍命。但是,你會不會為一種思想,一個信念而舍命?如果有人拿著槍對著你,讓你公開放棄一個信念,否則當時就開槍打死你,有沒有讓你珍視的信念足以使你可以說:“不!開槍吧,我不會放棄的!”這就是你的宗教。

              1800年前,在羅馬帝國就有這樣的一群敢於對羅馬皇帝、官員說“不”的人。當然他們所麵對的是斷頭的砍刀、吃人的猛獸和各樣的酷刑。羅馬帝國的皇帝們殘酷地迫害他們。當時,如果他們僅僅否認耶穌是主,說凱撒是主,僅僅在崇拜帝王的祭壇上上一柱香,就會免於死亡。但他們斷然拒絕。這是什麽了不起的大事?不就是上香嗎?可以繼續心裏相信嘛。但他們拒不妥協,寧死不屈。在長達三百年斷斷續續的迫害之後,約在主後363年,羅馬帝國的皇帝公開宣告耶穌基督是又真又活的獨一的真神,惟有他是曆史的主宰。

 

             8.耶穌基督複活的福音改變全世界

 當時在橄欖山上看到複活的主耶穌升天,後來在耶路撒冷的一間樓房裏聚會的人,隻有120個左右在場。然而他們遵行主往全地作見證的使命,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裏,將福音傳遍了當時所知的世界。早期的基督徒相信,相信上帝的時候,你的生命肯定會發生改變。他們願意為他們的信念舍命。他們都是非常普通的人,但他們卻沒有因著自己的普通而消極退卻,而是盡他們自己的力量,自己能作多少就毫不遲疑地去作多少,奇跡就這樣發生了。如今在全球近60億的人口中,基督徒占了三分之一,總數達二十億人。福音傳遍了五大洲,所到之處,不僅是個人的得救,家庭的重建,整個的社會文化都發生了積極的改變。包括在中國,婦女裹腳是上千年的痼疾,在幾千年文明的中國竟然有一半人因著少數人變態的欲望而成為殘疾。儒教、佛教、道教等等三教九流都莫置一詞,甚至寫詩撰文稱頌“三寸金蓮”的妙處。隻有在近代基督教文化開始在中國紮根後,才有基督徒成立了“不纏足會”,提倡“天足”,成為中國婦女解放的先聲。這僅僅是基督教對中國文化之影響的一斑。

             

            9.基督教所啟示的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

基督教所倡導的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不信主的人總是抱怨他人,抱怨社會。但又覺得自己沒有力量改變,於是,就消極避世,或隨波逐流。但主耶穌給我們的吩咐是第三種選擇-作光作鹽作酵,用自己的好行為在這個社會上產生影響,積極地去改變它。但是,你不能用虛無取代社會的邪惡,用謾罵取代周圍的環境。如果你沒有更好的,又用什麽去取代壞的呢?如果你不喜歡什麽,那麽你就提供更好的來取代。一味地抱怨是沒有任何益處的。

 

             10.基督教所啟示的是一種全方位的生活方式

基督教所啟示的是一種全方位的生活方式。上帝是全世界的大君王,世界無非都是他的受造物而已。他的啟示關涉到個人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基督教所關心的絕不僅僅是個人靈魂得救的問題。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已經賜給了複活的救主耶穌基督,他吩咐他的門徒們把他的王權貫徹到各個領域。

要學習,要做事,你的生活會有所不同的,世界會改變的。從上一個世紀開始,在歐美國家,基督教所爭議的問題就是社會行動的合法性。那些離棄基督教信仰的基本要道(聖經的無謬、基督的神性、童貞女受孕、基督的再來)的人,一直在倡導社會行動,特別是政治行動;而那些護衛傳統教義的人則傾向於退出政治領域。他們把時間都集中在傳福音、海外宣教、聖經研討會、查經班等等。他們所傳播所關注的是個人的得救-不強調甚至否認社會重建的可能性。但聖經神學所強調的則是上帝和曆史的統一。救恩屬於個人,但是如果他們結屬靈的果子,也會結文化的果子。上帝仍然在對這個世界說話,因為這個世界是他所創造的。他呼召人悔改,從特定的罪、特定的生活方式、特定的態度、特定的哲學、特定的經濟理論,全方位地悔改,全方位地重建!上帝對全人說話,因此他也在對全世界說話。

 

             11.基督教必定對全世界產生影響

宗教,如果真正稱得上是宗教,必定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一個真正的宗教就是生活方式。任何所謂的基督教如果不是應用到具體的生活中去的,就不是真正的基督教。為行動而行動不是基督教;為上帝而行動,以上帝的明確啟示為指南而行動,藉著聖靈的更新,使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都降服於上帝的真道之下,這是基督教的精義。

           

            12.基督教必定會影響到全中國

基督教對人會不會產生影響?基督教對中國會不會產生影響?聖經上說能!教會發展的曆史也說能!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共和國的總統孫中山先生就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基督教與中國現代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當中國的大門洞開,中國人意識到自己的孱弱,文明的破產的時候,有識之士紛紛探求救國救民的大道。一開始認為西方的科技文明,堅船利炮,遂有洋務運動的興起;但僅僅是科技的引進,沒有製度的更新,仍然無法擺脫腐敗的專製製度的桎梏;遂有百日維新,立憲運動,試圖從製度的改良入手。然而,製度不過是思想的外顯,如果沒有民族精神的變革,沒有中國文化的徹底更新,那麽,雖然一時建立了共和製度,但是人們似乎更喜歡袁世凱,而不喜歡孫中山;更喜歡以兵權威臨天下的皇帝,而不喜歡民選民立的總統。中國的出路何在?中外文化的衝擊,使得中國人不得不做出思考和選擇。因循守舊顯然已經是不可能,存在的問題就是中學與西學的體用問題。“中學”與“西學”的關係如何處理?到底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西學為體,中學為用?還是全盤西化?在五四前後的啟蒙運動中,中國文化何去何從,經曆了激烈的辯論。“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列主義。”中國最終走的仍然是全盤西化的道路,隻不過所選擇的是一種暴力革命的路徑。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德國人,列寧和斯大林都是俄羅斯人。前者是在德國基督教路德宗文化中長大的,後者則是在東政教的文化氛圍中長大的。他們都是對於當時陳腐的失去社會相關性的基督教思想不滿,另外探索個人與社會救贖的道路。

今日中國的改革開放所麵對的問題,也不僅僅是引進西方先進科技的問題,也不僅僅是製度改良的問題,最終所麵對的仍然是文化的問題。基督教對於後文革時期改革開放的中國有什麽意義呢?基督教必定要對中國產生影響,這是任何人都無法規避的。因此,關鍵不是消極地壓製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而是真正了解基督教的價值底蘊和文化內涵,從而不僅個人的靈魂得永遠的救贖,也能夠為家庭和社會的重建提供積極的藍圖。本書試圖從基督教改革宗神學的立場闡述基督教世界觀,使已經歸信基督教的人得裝備。同時,也使那些真正關心中國命運,關心中國道德文化之重建的人,可以在基督教的啟示中見到亮光。

主內的弟兄姊妹,雖然因為世人的不解,魔鬼的迷惑,基督教在中國仍然受到種種的壓製。但我們不必牢騷滿腹,更要謙卑地省察自身,明白上帝的旨意,用我們實際的思想和行為為主作美好的見證。“上帝的旨意原是叫你們行善,可以堵住那糊塗無知人的口”(彼前215)。當初但以理在被外敵擄掠之地仍然說:“作惡違背聖約的人,他必用巧言勾引;惟獨認識上帝的子民,必剛強行事”(11:32耶利米被自己的同胞誤解囚禁之時仍然向上帝宣告:“在你沒有難成的事”(耶32:17讓我們也充滿信心地回應:阿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