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53)
2009 (99)
中國民主化進程的裏程碑:祝賀劉曉波先生獲得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
--王誌勇
仍在被監禁中的劉曉波先生獲得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盡管目前的中國政府一再明確地警告諾貝爾獎委員會不要把此獎授予劉曉波先生,甚至流亡在外的中國大陸若幹異議人士也在此前寫信反對,劉曉波先生仍然因其“長期地以非暴力的形式為基本人權奮鬥”而獲此殊榮。
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迦格蘭(Thorbjoern Jagland)強調, 劉曉波先生是中國人為人權而鬥爭的標記,目前的中國政府在其人權政策上當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監督:“中國在經濟和政治方麵已經成為大國,所有大國都當處於世界人民的批評之下,這是正常的。”
劉曉波先生現年54歲,他所提倡的是和平與漸進改良的方式推動政治改革。自從中國共產黨推動經濟改革以來,劉曉波先生是第一位贏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異議人士。毫無疑問,他的獲獎會深深地使執政當局認真地思考放棄專製,還政於民,誠心誠意、大刀闊斧地啟動民主政治改革。
劉曉波先生參與起草的《零八憲章》已經載入中國和世界民主政治的史冊。為此他在2009年被判刑11年,這種赤裸的對個人良心自由和言論自由權利的踐踏是中國司法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同時,劉曉波先生榮獲諾貝爾獎將是中國和世界民主政治史上燦爛的一頁。這也是我們中國人民的光榮,說明我們的民族在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暴政之下仍然有良心的聲音,並且這種聲音獲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承認和尊重。從此,中國民主運動有了共產黨專製及其監獄製度一手打造出來的民主旗幟。當然,更重要的是劉曉波先生自己的道德品格和對自由理想九死不悔的堅定追求才是最最值得尊敬的。
二十一世界的中國必然走向民主和共和。這甚至也是共產黨內部開明人士的共識。2010年9月底,溫家寶總理到美國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期間,接受CNN專訪時表明心跡說:“盡管社會議論紛紛,盡管遇到阻力,我仍會堅定不移推動我的信念。在我能力範圍內,推動政治改革,風雨不倒,至死方休。”他在回答主持人提問時,也態度鮮明地指出言論自由對任何國家都“不可或缺”。他說:“我和中國人民都相信,中國將繼續進步,人民對民主自由的訴求是不可抗拒的。” 溫家寶總理的言論表明,目前中國共產黨內部也有強烈的主張民主政治改革的聲音。
另外,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中紀委委員劉亞洲先生在最近的《鳳凰周刊》發表的言辭中強調:“一個製度如不能讓公民自由呼吸,並最大程度地釋放公民創造力,不能把最能代表人民的人放在領導崗位上,就必 然滅亡。”他甚至預言:“十年之內, 一場由威權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轉型不可避免的要發生,中國將會出現偉大的變局,政治體製改革是曆史賦予的使命,我們不可能有退路。”劉亞洲先生強調民主的普世性價值和民主製度的重要性:“美國成功的秘密不在於華爾街,也不在於矽穀,而在於長盛不衰的法治和法治背後的製度”;“沒有民主,就沒有持久的崛起。民主思想傳播不受國界限製,也不受曆史限製。”
當然,自由與民主不僅僅是幾個人的事,也不僅僅是製度的問題,最終的關鍵還是要塑造尊重、熱愛自由和民主的獨立人格和民族精神,這是百年、甚至千年的大業。但是,無論如何,劉曉波先生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揭開了中國人民走向民主和共和的新篇章。筆者的盼望就是:不管是共產黨內的開明人士,還是民間的持不同政見者,都當把個人的利益之爭放在後麵,一同推動中國向自由和民主製度的轉型。隻有在自由與民主製度在中國真正奠定,個人的尊嚴和權利得到充分的保障的前提下,中國才能真正稱得上是道德意義上的大國。
正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臨近(1911-2011年),筆者的祈願是:願劉曉波先生早日出獄,早日與妻子劉霞女士和其他家人團聚!願民主與共和製度早日在中國大地確立,十三億中國人民早日擺脫專製的牢籠,加入自由世界大家庭!願中國走向法治和憲政,擺脫五千年來治亂之間的惡性循環!願海內外的中國人都可以揚眉吐氣地說:中國,自由了!終於自由了!
二零零一年十月八日晨七點於美國華府地區
民主和法治乃是長治久安的保障,用暴力和謊言來踐踏奴役別人必然不能持久.
民主和法製是一個文明的現代國家的基石。盡管中國經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代表著少數特權階級的政府卻拒絕民主和政治改革,拒絕尊重國民的基本人權,拒絕建立獨立公正的法律體係,頑固地堅守封建特權和一黨獨裁的政治結構,這樣的僅代表少數特權階級的政府不僅僅被現代民主社會所憎惡,也必將會被自己國家的人民所唾棄!!
無論劉曉波的政治理念是對是錯,外國勢力主導的獎被頒給一個在中國監獄裏的囚犯,對中國國家利益是件壞事,而且也是不尊重中國法律和中國主權的表現。
如果劉曉波有足夠的政治智慧和具備真正的愛國心,應該拒絕領取該獎。作一個拒絕他國勢力幹涉本國內政的表率。這樣他能夠贏得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中國人的支持和尊重。有戈爾巴喬夫這樣的民族敗類獲獎在前,更重要的是:中國人的事情應該由中國人自己管理,不需要洋大人批準認可,這是大部分中國公民的共識。
事實上,美國也一樣,如果美國任何議員敢像劉曉波一樣收受國外敵對勢力的錢財支持(他是因此入獄的),他的仕途肯定不會好的。奧巴馬絕不肯讓諾獎的錢停手,轉手就捐給了美軍,即使那是和平獎!
但是能說出殖民三百年這種話的人,很難相信他的愛國心能夠超越其崇洋媚外的價值觀和獎項背後的巨大的個人利益的誘惑。
有很多人說要反共,政府不代表自己的利益,你要反共,反特權,一點問題也沒有。如果劉曉波隻寫個憲章讓大家簽名,我們一點問題也沒有。這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情!!隻要足夠多的中國人支持你,你自然會成功。關鍵在於他是收受外國反華基金的錢財進行反政府活動。這些人忘記了:中國人的事情應該由中國人自己解決。道理就是這麽簡單。劉收到諾貝爾感激涕零,足以說明他是個什麽人物。
無論劉曉波的政治理念是對是錯,外國勢力主導的獎被頒給一個在中國監獄裏的囚犯,對中國國家利益是件壞事,而且也是不尊重中國法律和中國主權的表現。
如果劉曉波有足夠的政治智慧和具備真正的愛國心,應該拒絕領取該獎。作一個拒絕他國勢力幹涉本國內政的表率。這樣他能夠贏得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中國人的支持和尊重。有戈爾巴喬夫這樣的民族敗類獲獎在前,更重要的是:中國人的事情應該由中國人自己管理,不需要洋大人批準認可,這是大部分中國公民的共識。
事實上,美國也一樣,如果美國任何議員敢像劉曉波一樣收受國外敵對勢力的錢財支持(他是因此入獄的),他的仕途肯定不會好的。
但是能說出殖民三百年這種話的人,很難相信他的愛國心能夠超越其崇洋媚外的價值觀和獎項背後的巨大的個人利益的誘惑。
劉曉波
在我已過半百的人生道路上,1989年6月是我生命的重大轉折時刻。那之前,我是文革後恢複高考的第一屆大學生(七七級),從學士到碩士再到博士,我的讀書生涯是一帆風順,畢業後留在北京師範大學任教。在講台上,我是一名頗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同時,我又是一名公共知識分子,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發表過引起轟動的文章與著作,經常受邀去各地演講,還應歐美國家之邀出國做訪問學者。我給自己提出的要求是:無論做人還是為文,都要活得誠實、負責、有尊嚴。那之後,因從美國回來參加八九運動,我被以“反革命宣傳煽動罪”投入監獄,也失去了我酷愛的講台,再也不能在國內發表文章和演講。僅僅因為發表不同政見和參加和平民主運動,一名教師就失去了講台,一個作家就失去了發表的權利,一位公共知識人就失去公開演講的機會,這,無論之於我個人還是之於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年的中國,都是一種悲哀。
想起來,六·四後我最富有戲劇性的經曆,居然都與法庭相關;我兩次麵對公眾講話的機會都是北京市中級法院的開庭提供的,一次是1991年1月,一次是現在。雖然兩次被指控的罪名不同,但其實質基本相同,皆是因言獲罪。
二十年過去了,六·四冤魂還未瞑目,被六·四情結引向持不同政見者之路的我,在1991年走出秦城監獄之後,就失去了在自己的祖國公開發言的權利,而隻能通過境外媒體發言,並因此而被長年監控,被監視居住(1995年5月-1996年1月),被勞動教養(1996年10月-1999年10月),現在又再次被政權的敵人意識推上了被告席,但我仍然要對這個剝奪我自由的政權說,我堅守著二十年前我在《六·二絕食宣言》中所表達的信念——我沒有敵人,也沒有仇恨。所有監控過我,捉捕過我、審訊過我的警察,起訴過我的檢察官,判決過我的法官,都不是我的敵人。雖然我無法接受你們的監控、逮捕、起訴和判決,但我尊重你的職業與人格,包括現在代表控方起訴我的張榮革和潘雪晴兩位檢察官。在12月3日兩位對我的詢問中,我能感到你們的尊重和誠意。
因為,仇恨會腐蝕一個人的智慧和良知,敵人意識將毒化一個民族的精神,煽動起你死我活的殘酷鬥爭,毀掉一個社會的寬容和人性,阻礙一個國家走向自由民主的進程。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夠超越個人的遭遇來看待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以最大的善意對待政權的敵意,以愛化解恨。
眾所周知,是改革開放帶來了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在我看來,改革開放始於放棄毛時代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執政方針。轉而致力於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放棄“鬥爭哲學”的過程也是逐步淡化敵人意識、消除仇恨心理的過程,是一個擠掉浸入人性之中的“狼奶”的過程。正是這一進程,為改革開放提供了一個寬鬆的國內外環境,為恢複人與人之間的互愛,為不同利益不同價值的和平共處提供了柔軟的人性土壤,從而為國人的創造力之迸發和愛心之恢複提供了符合人性的激勵。可以說,對外放棄“反帝反修”,對內放棄“階級鬥爭”,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得以持續至今的基本前提。經濟走向市場,文化趨於多元,秩序逐漸法治,皆受益於
“敵人意識”的淡化。即使在進步最為緩慢的政治領域,敵人意識的淡化也讓政權對社會的多元化有了日益擴大的包容性,對不同政見者的迫害之力度也大幅度下降,對八九運動的定性也由“動暴亂”改為“政治風波”。敵人意識的淡化讓政權逐步接受了人權的普世性,1998年,中國政府向世界做出簽署聯合國的兩大國際人權公約的承諾,標誌著中國對普世人權標準的承認;2004年,全國人大修憲首次把“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了憲法,標誌著人權已經成為中國法治的根本原則之一。與此同時,現政權又提出“以人為本”、“創建和諧社會”,標誌著中共執政理念的進步。
這些宏觀方麵的進步,也能從我被捕以來的親身經曆中感受到。
盡管我堅持認為自己無罪,對我的指控是違憲的,但在我失去自由的一年多時間裏,先後經曆了兩個關押地點、四位預審警官、三位檢察官、二位法官,他們的辦案,沒有不尊重,沒有超時,沒有逼供。他們的態度平和、理性,且時時流露出善意。6月23日,我被從監視居住處轉到北京市公安局第一看守所,簡稱“北看”。在北看的半年時間裏,我看到了監管上的進步。
1996年,我曾在老北看(半步橋)呆過,與十幾年前半步橋時的北看相比,現在的北看,在硬件設施和軟件管理上都有了極大的改善。特別是北看首創的人性化管理,在尊重在押人員的權利和人格的基礎上,將柔性化的管理落實到管教們的一言一行中,體現在“溫馨廣播”、“悔悟”雜誌、飯前音樂、起床睡覺的音樂中,這種管理,讓在押人員感到了尊嚴與溫暖,激發了他們維持監室秩序和反對牢頭獄霸的自覺性,不但為在押人員提供了人性化的生活環境,也極大地改善了在押人員的訴訟環境和心態,我與主管我所在監室的劉崢管教有著近距離的接觸,他對在押人員的尊重和關心,體現在管理的每個細節中,滲透到他的一言一行中,讓人感到溫暖。結識這位真誠、正直、負責、善心的劉管教,也可以算作我在北看的幸運吧。
正是基於這樣的信念和親曆,我堅信中國的政治進步不會停止,我對未來自由中國的降臨充滿樂觀的期待,因為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攔心向自由的人性欲求,中國終將變成人權至上的法治國。我也期待這樣的進步能體現在此案的審理中,期待合議庭的公正裁決——經得起曆史檢驗的裁決。
如果讓我說出這二十年來最幸運的經曆,那就是得到了我的妻子劉霞的無私的愛。今天,我妻子無法到庭旁聽,但我還是要對你說,親愛的,我堅信你對我的愛將一如既往。這麽多年來,在我的無自由的生活中,我們的愛飽含著外在環境所強加的苦澀,但回味起來依然無窮。我在有形的監獄中服刑,你在無形的心獄中等待,你的愛,就是超越高牆、穿透鐵窗的陽光,撫摸我的每寸皮膚,溫暖我的每個細胞,讓我始終保有內心的平和、坦蕩與明亮,讓獄中的每分鍾都充滿意義。而我對你的愛,充滿了負疚和歉意,有時沉重得讓我腳步蹣跚。我是荒野中的頑石,任由狂風暴雨的抽打,冷得讓人不敢觸碰。但我的愛是堅硬的、鋒利的,可以穿透任何阻礙。即使我被碾成粉末,我也會用灰燼擁抱你。
親愛的,有你的愛,我就會坦然麵對即將到來的審判,無悔於自己的選擇,樂觀地期待著明天。我期待我的國家是一片可以自由表達的土地,在這裏,每一位國民的發言都會得到同等的善待;在這裏,不同的價值、思想、信仰、政見……既相互競爭又和平共處;在這裏,多數的意見和少數的意見都會得到平等的保障,特別是那些不同於當權者的政見將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護;在這裏,所有的政見都將攤在陽光下接受民眾的選擇,每個國民都能毫無恐懼地發表政見,決不會因發表不同政見而遭受政治迫害;我期待,我將是中國綿綿不絕的文字獄的最後一個受害者,從此之後不再有人因言獲罪。
表達自由,人權之基,人性之本,真理之母。封殺言論自由,踐踏人權,窒息人性,壓抑真理。
為踐行憲法賦予的言論自由之權利,當盡到一個中國公民的社會責任,我的所作所為無罪,即便為此被指控,也無怨言。
謝謝各位!
2009年12月23日
謝了。
無論劉曉波的政治理念是對是錯,外國勢力主導的獎被頒給一個在中國監獄裏的囚犯,對中國國家利益是件壞事,而且也是不尊重中國法律和中國主權的表現。
如果劉曉波有足夠的政治智慧和具備真正的愛國心,應該拒絕領取該獎。作一個拒絕他國勢力幹涉本國內政的表率。這樣他能夠贏得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中國人的支持和尊重。有戈爾巴喬夫這樣的民族敗類獲獎在前,更重要的是中國的事情應該由中國人自己管理。這是大部分中國公民的共識。
但是能說出殖民三百年這種話的人,很難相信他的愛國心能夠超越其崇洋媚外溢的價值觀和獎項背後的巨大的個人利益。
I think you have posted your comments into wrong blog, it should go into 作舟's blog
無論劉曉波的政治理念是對是錯,外國勢力主導的獎被頒給一個在中國監獄裏的囚犯,
對中國國家利益是件壞事,而且也是不尊重中國法律和中國主權的表現。
如果劉曉波有足夠的政治智慧和具備真正的愛國心,應該拒絕領取該獎。作一個拒絕他
國勢力幹涉本國內政的表率。這樣他能夠贏得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中國人的支持和尊重。
但是能說出殖民三百年這種話的人,很難相信他的愛國心能夠超越其崇洋媚外的價值
觀和得獎帶來的巨大的個人利益。
諾獎幹脆改名“反華獎”算了。哈哈
agree!
One of comments: "it should be named as 'The politics prize of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