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愛的珍珠(10)
--選自王誌勇《基督教聖約世界觀神學原理傳習錄》
1. 為國以禮。
2. 返本開新。[1]
3. 敬業樂群。[2]
4. 十誡與十架。[3]
5. 意義和目的。[4]
6. 心向與誌向。
7. 信仰和榮譽。
8. 上帝的主權。[5]
9. 預旨與經綸。[6]
10. 神學與靈修。[7]
[1] 返本開新是一中研究方法,要求我們回到原典,從原典本身得出指導現實生活的理論來。美國漢學家狄百瑞對儒家之返本開新(例如應對現代社會的人權問題)懷有很高的期望。中國基督徒也應當回到聖經,從聖經中挖掘對現實具有指導性的教訓。
[2] 南懷瑾先生在《中國傳統文化與大眾傳播》講演中強調:“中國古代教育的目標,四個字——敬業樂群,‘敬業’就是好好學習學問,好好學習作一個人,學習人文,養成人格,再學習謀生技術,對學習、對行為、對工作要有誠懇敬重之心,不可以馬馬虎虎混的,不像現在這樣;‘樂群’就是培養在社會共同生活中的道德、倫理、禮節、秩序、能力,禮節就有秩序的作用,維護社會秩序和人際環境的健康。”
[3] 這是整個教會傳統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宗教符號。其實,從嚴格的分析來看,“十誡”在聖經中從來沒有出現過,聖經中所說的是“十言”,也就是上帝所啟示的十句話,而且這十句話中所包含的誡命遠遠超過十條!“十架”也是教會中大肆渲染的宗教符號。耶穌基督的受死關鍵不是死在“十架”上,而是“被掛在木頭上”!另外,強調“十架”標記的宗教也不僅僅是基督教,而且“十架”有主耶穌背負的十架,也有盜賊背負的十架,隨意歌詠膜拜十架,實在是偶像崇拜的標記!
[4] 人生的意義和目的(meaning and purpose)乃是人生的首要問題。因此,《威斯敏斯德小教理問答》第一問所考察的就是“人生的首要目的是什麽?”人生的目的就是人生的意義之所在。不明白人生的目的,當然也不明白人生的意義。人生沒有目的,當然也沒有意義。人生沒有目的,沒有意義,乃是許多人巨大的負擔。雅哈博神學的強項之一就是為人生提供明確的目的和意義。
[5] 這是改革宗神學體係中核心性的教義。這一教義決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體現在基督教思想和基督徒生活的各個方麵。對於加爾文主義者而言,他的一生就是仔細地考察上帝的主權對人生各個方麵的含義。不僅是在個人最終永恒的歸宿上,也包括在個人日常的生活中。
[6] “預旨”(在拉丁文中為decretum,在英文中為decree)就是上帝在永世中對整個世界的計劃,也就是上帝的“定旨先見”,是絕對的,不變的,五條件的。上帝的預旨涵蓋萬有,但卻絕對不受任何受造物的局限,卻在邏輯上先於世上的萬物,是上帝惟獨根據他自己意旨所喜悅的而確定的。上帝的預旨分為“普遍性的預旨”(decretum Dei generale)和“特殊性的預旨”(decretum Dei speciale)。前者是指上帝對萬有的預定,後者是指上帝對人類的預定。這一計劃在創造之工和護理之工中展開。“經綸”(在拉丁文中為dispensatio,希臘文中為oikonomia,英文翻譯為economy,arrangement,dispensation)所強調的乃是上帝如何在曆史中成就他的計劃,也就是上帝的工作安排(the arrangement of the works of God)。在改革宗神學中,上帝的經綸乃是指同一恩典之約在不同時代的施行,如亞伯拉罕之約、摩西之約、大衛之約和新約。這些“約”本身並不是各自獨立、彼此並存的約,乃是上帝同一恩典之約在不同時代,不同人身上的施行。根據Enhanced Strong’s Lexicon注解:“經綸(οἰκονομία,音譯oikonomia),7次出現,英文欽定本4次翻譯為 dispensation,3次翻譯為stewardship。指家庭或家政的管理。(1)特指對他人財產的管理、監督和行政;(2)管理者、監督者的職份;(3)管理、統治、分發。” 因此,上帝的經綸是上帝的預旨的實施,而上帝的預旨則是上帝的經綸的根基。
[7] 巴刻稱“係統神學就是係統靈修。”神學是人心靈對上帝的渴慕和追求。我們對上帝的認識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本身也直接反映我們對上帝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