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講記(全本)
作者:江南雨
發表時間 :2005-05-27 09:46:06
一、關於中國古典詩詞
提起古典詩詞,有必要先解決一個問題,就是什麽是古典詩詞。我以為,所謂中國古典詩詞,是指漢語言所獨有的一種有韻的最為含蓄凝練地表達思想感情的文體之一。
這個定義包括三個方麵。
第 一,它是一種表達思想感情的文體。我們知道,一般意義上認為,文學體裁有四種,詩詞、散文、小說、戲劇。詩詞是其中之一。那麽,既然是文體之一,它必然具有一般文體所具有的特點,就是講究謀篇布局。在詩詞創作裏,我們稱之為章法。在謀篇布局裏,詩詞應有的波瀾、線索、脈絡等等,都和其它文體一樣,是需要處 理好的關鍵。
第二,它是有韻的文體。這一點,就使詩詞一下子與其它文體形式區別了開來。因此,我以為,沒有韻或者壓韻不正確的,不能劃歸詩詞這個範疇。當然,在詩詞產生的初期一些未成型的文字、現代的新詩(尤其某些探索中的東西)以及由外國文字翻譯過來的作品,因為有著根本的文化差異,不能 同日而語,不去爭辯,也沒必要討論。基於這一點,為了體現詩詞的音樂美、節湊美,就要講究格律。因此,格律,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生命。
第三,它是最含蓄凝練的。詩詞、散文都是直接抒發情感的文體。但詩詞是最凝練最含蓄的。這一點,就把散文(包括雜文類)區別開來。含蓄與凝練,是要通過語言來實現的。因此,表達的技巧,文字的生動準確,是我們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因此,作為詩詞,就必須講究章法、技巧和語言的優美和諧和統一。我們下邊分別來談論這個問題。
首 先,詩詞是語言的藝術。所以詩詞的語言不僅是優美的,含蓄的,還應該是凝練的,是詩詞所獨有的美,與一般的文學語言和口語有著很大的不同。詩詞的含蓄美、凝練美,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所謂含蓄,就是不能直說,要繞個彎子。作者的想法和感受,不是自己說出來的,而是通過你所寫的內容,讓作者感受出來的。所謂凝 練,是指語言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一首絕句二十幾個字,一首律詩幾十個字,就是一首長調的詞也不過一兩百字,要表達作者常年積累的情感,沒有高度的語言概括能力,是不能完成的。還有一點,是詩詞所特有的,那就是語言的音樂感。含蓄的特點,散文可以具有,凝練的特點,其他文體,比如諺語、對聯、超短散文等等 也可以具有,因此,都不是詩詞所固有的特點。惟獨語言的音樂性,是詩詞所具有的。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如此。沒有了音樂性,也就是不符合格律的作品(冬永注:這裏用“格韻”二字更好),無論好壞,都不叫詩(冬永注:不叫古典詩詞)。掛羊頭賣狗肉也好,掛狗頭賣鳳凰肉也罷,總之不是詩詞。我相信真正理解了中國古典詩詞的人,是很容易理解這一點的。因此,要想用 優美的語言寫出優美的詩詞,必須掌握格律。
其次,詩詞寫作要講究章法。有人說叫謀篇布局的能力,其實是一回事。說白了,就是先寫什麽後寫什麽。寫前邊的時候,要注意照顧到後麵的。我們知道,寫作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要準確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受。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布局的方法,比如正敘、 倒敘、插敘等等。詩詞與一般的文體不同,它是跳動的敘事方式。如果按部就班,就顯得呆板。但如果跳躍的厲害,就容易混亂。因此,如何既藝術又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寫出自己的感受,把原因結果等等交代清楚,還要受格律、對仗、文字數量等等的製約,確實是件很難的事情。
再次,就是詩詞創作還要講究一定的技巧。關於技巧的內容有很多,比如我們常說的賦比興,以及那些常用的修辭技巧如雙關、象征、暗示、影射等等方法,都是屬於技巧的範圍。一般技 巧,用在個別的句子上,就是修辭。而用在篇章或表達中心思想上,就是技巧了。大體技巧使用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要盡可能地把文章做的更好。
對 於初學者,我認為語言最重要,也最難把握。這裏大致要分三步。最初由於不適應格律的約束,要努力地寫出符合格律要求的句子。這一步,一般需要三個月到半年時間。第二步,等格律漸漸掌握了,熟練了,就要要求自己寫出順暢準確的句子,盡可能地把自己的思想準確、凝練、含蓄地表達出來。這一步因人而異,大致需要 一到三年的時間。第三步,等到句子基本沒有問題了,就要再進一層,逐漸地熟悉技巧,使自己的句子更加生動、含蓄、精警,有味道。語言的含蓄、凝煉是要比格律更難的問題。首先與作者自身的古文功底和讀書多少有直接的關係。有人的語感好,可以進步很快。有人的悟性高,語言天生出彩。
總之,隻有熟練掌握並使用了詩詞的語言,才有可能寫出不錯的詩詞來。吟安一個字,需下十年功。其實不是確定一個字需要考慮十年,而是說,沒有數十年的努力,是達不到一定的高度的。說到最後,語言的問題,不僅是功夫的問題,還是境界的問題。
中國古典詩詞是一種及至的藝術,進入這個藝術的盛殿,需要付出超乎尋常的努力。
二、律詩的章法
所謂章法,就是一首詩謀篇布局的方法。
律 詩共八句,兩句為一聯。根據各個聯的位置,一般習慣上稱為首聯(即詩的前兩句),頷聯(又叫承接聯,即第三、第四句),頸聯(又叫轉折聯,即第五、第六句),尾聯(即第七、第八句)。除了正常的格律以及粘對的要求外,中間兩聯要求對仗。有時由於首聯已經對仗了,頷聯可以不對,稱為偷春體。但頸聯是一定要 對的。
律詩講究起承轉合。律詩如此,絕句也是一樣。起承轉合四項任務,一般分由四聯分別來完成。所以,首聯又可以叫起首聯,頷聯叫承接聯,頸聯是轉折聯,尾聯合,就是收尾。
寫 一首詩,也同於做一篇文章,必是先有寫作的目的,想寫什麽,打算怎麽樣寫,主題是什麽,想達到什麽樣的目的。為了保證思路完整,脈絡清晰,讓讀者讀著明白,就需要好好地安排章法。先交代什麽,後交代什麽,這順序不能亂。如果是見到什麽寫什麽,想到什麽就說什麽,勢必會造成文理的混亂。你寫不明白,讀者就 沒辦法讀明白。有時作者寫的東西,作者心裏是很清楚的,可是讀者卻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其原因可能就是章法出了問題。可見,起、承、轉、合,是很關鍵的。
所謂起,就是把想要說的事情,想一個辦法開個頭。用這個話頭,來引出下麵想說的話來。
所謂承,就是承接開頭的話題,自然地按著順序往下說。
所謂轉,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說自話,全是流水帳,要製造些波瀾。表麵意思是往遠了扯,但內在的聯係是緊密地含在裏麵的。
所謂合,就是不能話題扯得過遠,要結束了,總要回過頭來,做個總結,才算完整。
尤其是中間兩聯,出句與對句之間,要盡量說不同的方麵,不要內容太近或相同。內容太近和相同就是合掌了。頸聯在頷聯的基礎上要發展,要遞進,避免說同一層麵上的事情。隻有遞進一步,發展一步,結尾才好結出更有意義的思想或感受。
我 們以寫景詩為例,來說明一下這個問題。假如我們寫春遊,首聯可以寫春遊的目的或者是遊覽的地點或者是時間、原因等等。這時候人物可以出現,也可以不直接出現,而是通過下麵的描寫來暗中交代人物的出現。通過人物的眼睛,去觀察眼前的景物,用筆把眼前的景物描寫下來,可以是眼中看到的,也可以是耳朵聽到的。開 始交代了春遊的時間、地點、目的等等,接下來交代眼前景色,讀者就可以自然地跟著作者的筆觸,就象實地春遊一樣,如眼親見。這樣的承接就自然且脈絡清晰。到了轉折的時候,我們可以跳蕩一下,或者把眼前的景物換個視角來表達,或者幹脆寫由眼前景物所產生的感慨、聯想,似乎是離開了剛才的畫麵,但卻和眼前的畫 麵有很緊密的聯係。到了結尾的時候,把這些感受通過某種辦法強調一下,直接傳遞給讀者,想辦法回到開篇遊覽的內容,或者使全篇推向一個新的高度。需要注意的是,頸聯和頷聯一定要有所區別,如果頷聯是風景,頸聯最好離風景遠一點,否則就原地踏步,不能給讀者更多的信息,浪費筆墨。如果非要繼續寫景的話,也要 安排一下次序,比如頷聯寫遠的,頸聯寫近的。頷聯寫現在,頸聯寫過去。頷聯寫虛的,頸聯寫實的。頷聯寫遼闊的、粗獷的,頸聯寫具體的細致的。頷聯如果是麵,頸聯則可以精確到點。頷聯寫實實在在的景色,頸聯寫由眼前景色產生的聯想或者心理體驗等等。總之,必須要有明顯的區別才好。
下麵我們以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為例,來具體說明一下: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麵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因 為題目裏已經交代了地點錢塘湖,時間是春,所以下麵對於時間和地點的交代就不是很重要了,而是以另一種方法出現。首聯“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麵初平雲腳低。”就是很好的起。它承接題目說話,先交代作者遊覽的地方是“孤山寺北,賈亭西”,這些都是錢塘湖的具體風景名勝,而且繼續描寫“水麵初平雲腳低”這樣 一個很自然美好的畫麵。接下來就是眼前具體的景色“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樣的思路前後是連貫的,脈絡是清晰的。下麵雖然繼續以景物為重點,但是作者把景色提高了一個檔次,來寫作者對景色的細致觀察,“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就明確的告訴我們,這是初春時期的錢塘湖。而這細 致的描寫裏,包含了一種寧靜、恬淡的心情在裏麵,它和頷聯的不同是很明顯的。結尾在前麵的細致入微的描寫上,進行總結,“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最愛兩字是行文的目的,寫明作者對眼前景色的喜愛。最後一句再次對景色從另一個視角進行描繪,主要以色彩烘托,以景色做結,顯得輕快明麗。
律詩的章法,當然不是這樣一種單一的形式。這首作品采取了正敘的手法。除了正敘外,還可以倒敘和插敘等等。
杜甫的《登高》就是典型的倒敘手法。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首聯就是登高之後的眼前景。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頷聯在眼前景的基礎上遞進描寫,增加了宏闊、悲壯、蒼涼的氣氛,已經不單單寫景。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簡單交代了作者登高的目的和原因以及背景。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最後總結,以心情來結尾。
因為題目是登高,讀者很容易明白前邊是登高以後的眼前景色,並不覺得這一上來就出現的景色是突兀的,到了頸聯才泛泛地交代登高的原因背景,這種方式是顛倒過來的,這就增加了敘述過程的波瀾,使得文章的結構跳蕩、起伏。
孟浩然的《與諸子登峴山》可以看作是插敘的例子。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一上來先發感慨,但感慨的原因尚未交代。
江山留勝跡,我輩複登臨。這裏才交代原因、人物。這個交代是插進來的。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轉折的時候,卻寫眼前景色。這一聯,實際是承接首聯的感慨,補充感慨的原因的。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結尾交代寫作的目的,原來是懷古,懷的是羊公。
初學者在一開始,最容易把握的是正敘的手法。等章法熟悉了之後,可以適當地嚐試其它敘述手法。
但不管什麽樣子的敘述手法,隻要心中有一跟明確的線索可以貫穿起來,就是清晰的。作者的思路,一定要讓讀者能夠把握,這就是章法安排的主要目的。
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題目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有時題目裏明確地安排了重要的線索,正文的章法安排是基於題目的交代而進行的,所以讀懂題目非常重要。有些初學者對題目不夠重視,隨便安個題目拉倒,這樣的作品不僅浪費了題目,也是不懂章法安排與題目的關係。
有些問題與章法有緊密的聯係,比如詩眼和警句,再比如寫作的技巧或者手法,還有題材不同章法各異等等。甚至包括律詩的對仗問題,這些應該歸結到法度的問題。限於篇幅所限隻能後麵再探討。
三、絕句的章法和構思
絕句的章法與律詩章法有許多相同之處,都是起承轉合四個步驟。但也有許多不同。一般來說,律詩的起承轉合分別由一聯來承擔。而絕句是分別由一句來承擔。就是首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轉,第四句合。
律 詩的章法比較好把握,波瀾不需要太大,精彩之處一般體現在中間兩聯上,大開大闔,主要以鋪陳為主。比如溫庭筠的《蘇武廟》“回日樓台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比如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比如杜甫的《登樓》“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都是如此。這些鋪陳,不 一定都以氣勢取勝,但卻以氣韻取勝。出句和對句之間的開合、跳蕩,或綿綿蕩蕩,或驚心動魄。而絕句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絕句的 精彩之處,更多的體現在整體的構思上。起承轉合之間,短短的四句話,要交代完整作者的寫作內容、目的、意義。因為體裁小,不可能寫的那麽詳細,但也必須交代明白,這就需要很深的駕禦語言的能力和巧妙的構思。絕句必須在精妙構思的基礎之上,給人留下足夠的回味。想寫的內容當然是需要寫出來的,但要在很短的文 字上精心設計安排,取材、剪裁頗費腦筋。寫細了,會浪費筆墨。寫粗了,又可能交代不清。因此,必須抓住最精彩的一點展開。絕句之絕,就要體現在詩人的思力上。沒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構思,是不可能出經典之作的。
絕句的章法固然也有很多的方法,但歸結起來,可以概括為八個字:平起、順承、跳轉、妙合。
平 起,就是起頭的時候盡量心情平靜,不要一下筆就風起雲湧。那樣往往會後繼乏力。隻要抓住問題的要害,輕輕地開了頭就可以了。順承,和律詩一樣,就是盡量承接的自然,緩緩地把感情向上推。跳轉,就是要盡量使轉折之筆蕩開,造就波瀾。 妙成,好比抖包袱。 尾句一出,中心亮明了,使人眼前一亮,然後拍案叫絕。
我們以杜牧的《赤壁》為例來說明一下。
“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我 們知道,赤壁是個古戰場。自古寫這個題材的很多,但我以為杜牧的這一首與眾多的同題材作品不同,有著極其經典巧妙的構思。起句交代作品所描寫事件的起因,是因為撿到一塊廢鐵,這是一塊埋藏於沙土下麵的折斷了的戟,是一種武器。承接句進一步交代說,自己回家去清洗打磨,認出是古時留下的。至於是什麽時候的東 西,作者沒有講。但因為題目裏交代了“赤壁”二字,我們知道是三國時期的。這樣,就順便扣上了赤壁古戰場這樣的題。第三句轉折,就是典型的跳轉,作者在這裏做了一個假設,假如東風不幫助周郎的話(會怎麽樣呢)?尾句合的甚為有意思,作者不說戰爭的結局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而避重就輕地說二喬的命運。關於赤 壁之戰的種種說法,我們不用在這裏詳加陳述,二喬的結局在這裏代指了戰爭的結局,這是詩這種文體所特有的方法。這裏不僅有象征,而且有假設。全詩的技巧也主要體現在這裏。前文我們提到過關於技巧的問題,這裏的技巧是針對全篇而設立的,因此它是篇章的技巧,而不簡單地是修辭。關於技巧的問題我們留待日後再詳 細討論,這裏隻是順便提一下,
需要注意的是這裏的跳轉。東風句的出現,在我們初讀此詩的時候,你會覺得很突然。我們無論如何想象不到東風與廢戟的關係,似乎八竿子也打不著。而當我們讀完最後一句的時候,才明白它的妙用。這就是轉折的妙處,這就是波瀾。從撿拾廢戟而磨洗,因磨洗而認前朝,進而 想到東風,於是假設,最後妙結,這之間包含了作者的巧妙構思,令人歎服。
讀者可能會問,寫這樣大的題材,當然可以做到波瀾壯闊。如果是小的題材呢?其實,詩的技巧就在於作者的構思上,是詩人思力的體現。小的題材一樣可以盡起波瀾,關鍵在於作者如何把握。比如杜牧的絕句《過華清宮》。
長安回望繡成堆,起句緊扣題目,因為是過華清宮,因而從長安入手就是很平的起筆,一點也不突然。回望的,是繡成堆,風景優美。
山 頂千門次第開。納入詩人眼簾的,不僅僅是風景,還是山頂的一道道的門,它們依次打開。當然,這不是真的望見,而是一種想象。杜牧過華清宮舊址,過去的事情早已經成為曆史。作為詠史篇,這裏的事情是透過曆史的印記而想象出來的。這裏既有曆史的真實性,同時也不乏誇張的妙用。比如千門就肯定不是真的有一千座 門,而是一種誇張。但這個誇張不是全篇的技巧,而是修辭。因為它隻對這一句起作用。
一騎紅塵妃子笑,轉折的也很別致。回望、千門開、妃子笑,這三者之間實在是沒有什麽聯係。但結尾一出,聯係就出來了。
無 人知是荔枝來。原來是在說荔枝。這依次打開的千門,那麽秩序井然,是為了把傳遞情報的千裏驛站變為運送荔枝的特快專遞。了解荔枝以及這段曆史的人,就知道這其中的厲害關係了。尤其是那個“笑”字,使我們不得不想起“一笑傾城、再笑傾國”的故事。兩個妃子的“笑”雖然具體原因不同,卻又有著極其相似的一麵。 這裏的諷刺意義是巨大的,這也體現了詩的藝術力量。
說到這裏,我們需要說一下,詩,尤其是絕句,它的線索是很重要的。前麵一首詩的線索是戰爭。這一首詩的線索是荔枝。看似關係不大的四句,通過線索聯結到一起,似散實連,這是絕句章法的關鍵。
我們還可以用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來舉例說明。
君問歸期未有期,接到妻子的來信,問我歸期。可我實在不知道歸期在何時。
巴山夜雨漲秋池。我現在在巴山,秋天的夜雨很大。
何當共剪西窗燭,什麽時候我在和你一起剪燭西窗呢?
卻話巴山夜雨時。那時我再向你述說巴山夜雨時,我是怎樣在相思中度過象今天這樣孤寂的夜晚的。
全 詩的起承轉合都很平淡,但依然可以清晰地分出四個部分之間的脈絡。前兩句都是寫現在,第三句用幻想加疑問的方式寫將來。結尾雖然還是沉浸在對將來的幻想之中,卻已經結了,表明這是現在的想象。這首詩的主線當然就是相思之情了。因為相思,作者的妻子來信問歸期。因為相思,作者雨夜不寐。因為相思不寐而展開幻 想,進而設想一個美好的相聚的場麵。
絕句的章法千變萬化,但主線是不可缺少的,起承轉合也是不可缺少的。有人曾經問我,難道詩都是要起承轉合的嗎?有沒有不是這樣安排的呢?
一 般來說,起承轉合是必不可少的四個部分。不論是格律詩還是古體詩亦或長篇歌行,都是如此。長篇歌行或者敘事長詩的起承轉合更是不可少的,隻是它們變化更大一些。長篇古風更接近於文章的體裁,開頭、故事的發展、波瀾、結尾,更要環環相扣。它們更需要明確線索,有的還不隻是一條線索,有時是一明一暗,有的是兩 條明線。沒有線索的貫穿,不可能把一個複雜的事情寫清晰。而詩的起承轉合,說到底其實就是線索的設置和安排問題。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杜甫的名篇《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全詩是一個完整的春天的畫麵,這裏就沒有起承轉合的安排。隻有動靜結合的技巧。前兩句 是靜景,後兩句是動景。動靜之間婉轉和諧。再比如《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第一句是點,第二句是線,第三第四句是麵。點、線、麵的結合,組成四幅畫麵。但這樣的詩雖然好,可惜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我們看不出作者寫作的目的和意義到底是什麽。尤其“遲 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一麗一香,有些直白,沒有多少精妙之處,內容顯得空泛。讀完之後,雖然也有許多美的聯想,但回味不足。所有的意義都在字麵上交代清楚了。這樣的詩也可以欣賞,但不宜學。因為缺少波瀾,寫的再好也是淺的。
通過對律詩和絕句的章法的介紹,下麵不得不引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詩眼的安排。關於詩眼,這是個很廣的話題,我們隻能留待後麵來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