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18-04-15 18:34:51)
1、人有三知就可以立世,你可知否?人這一輩子需要知道的東西太多了,常常讓人感到累得慌。那麽這些繁雜的知識中有沒有最為主要和核心的東西呢?也就是說,即使不太了解其他的知識,隻要了解它們就足以立身處世?有!說來倒是簡單,隻有三個字:禮、命、言。2、享不了洪福就享清福。一個人如果實現了俗世理想,成為達官顯貴,那麽自然可以享洪福;如果沒有實現[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4-15 18:31:34)
諸行無常:世間萬象,沒有任何事物是長久永恒不變的,一切都是由一個起因和後來的條件相互配合變化而成的。而這種因緣條件組合構成的無常變遷,就是我們的宇宙實性,佛教稱之為“空性”。有生命就會有死亡,再美好的事物也會變壞,變化是宇宙的真理,人,因企求永遠美好,害怕死亡而生出了痛苦,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簡稱叫“無明”。宇宙的實相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4-11 18:04:13)
作者:達真堪布發布時間:2010/11/211、發現自己的錯誤,這就是開悟;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就是成就。發現了所有的錯誤,這就是徹悟;改正了所有的錯誤,這就是圓滿。 2、因貪嗔癡而發生的一言一行,包括每一個起心動念,一切都是惡。在不貪、不嗔恨、不愚癡的狀態下,一言一行,包括每一個起心動念,一切都是善。3、多看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多看別人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4-11 18:00:13)
1.做萬種事,可結萬人緣;利萬種人,能修萬種行。 2.財富不是永久的朋友;朋友卻是永久的朋友。 3.觀照自我,了知因果,不錯怪別人,這是智慧的般若。 4.去除猜忌,舍棄驕慢,不侵犯別人,這是定的功夫。 5.犧牲自己,委屈求全,不傷害別人,這是戒的力量。 6.受騙的最確實方法,就是認為自己比其它的人遠為聰明。 7.凡事皆有終結。因此,耐心是贏得成功的一種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印光大師自小沐浴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深受其益。所以他在後來的弘法生涯中,極為注重家庭教育的倡導。其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因果、母教、胎教三大內容。他認為,欲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近代中國社會提倡家庭教育,非以發明佛教因果報應說為根本不可。否則,棄本逐末,難以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他說:“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今人多不知因果,光緒二年,吾鄉凡出頭散賑之人家,無不滅絕及遭大禍者。以拿救命之錢糧,自己受用,坐視饑民餓死。縱令散施,皆作大弊,用遮麵孔。此等人,天地間豈能容其生存乎。以故盡皆死亡滅絕也。聞上次陝西旱災,在上海籌去一二十萬,彼當權者悉自發財。以開汽車路,用遮麵孔。此種心行,比虎豹豺狼尚惡萬倍。隻知現利,不懼後禍,誠可憐憫。汝且莫作[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4-05 03:03:17)
▲若人壽百歲,邪學誌不善,不如生一日,精進受正法。《法句經-教學品》 [今譯]如果能活一百歲,卻去學不好的東西,還不如活一天,卻勤奮追求真理。▲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嗚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rd[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4-05 03:02:03)
1.良好的修行是要非常誠懇地問自己:「我是為什麽而生的?」每天早上、中午、晚上都要好好問問自己這個問題。2.我們的生和死是同一件事,不能有此而無彼。然而,麵對死亡,人們是如何的傷心悲痛,對於出生卻是何等歡欣快樂,這是愚癡的。如果你真的要哭,最好是在一個人出生的時候哭,為根源而哭,因為如果沒有生,就不會有死!3.當一個人不了解「死」時,生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4-02 16:40:02)
悲哉眾生!從無始來,輪回六道,流轉四生,無救無歸,無依無托,若失父之孤子,猶喪家之窮人,總由煩惱惡業,感斯生死苦果,盲無慧目,不能自出。大覺世尊湣而哀之,示生世間,為其說法,令受三歸,為翻邪歸正之本,令持五戒,為斷惡修善之源,令行十善,為清淨身口意三業之根,從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三業既淨,然後可以遵修道品,令其背塵合覺,轉凡成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夏天來了,又到了去海邊撒野的時候很多朋友都會把人埋進沙子裏但是,你知道嗎?這種玩沙方式很危險!↓↓↓據悉,造成這種恐怖現象的原因是:沙子在沒有水的情況下,它們之間是存有空氣的,沙子是鬆散的,可以相互滑動,人在沙子裏比較輕易鬆脫離開。沙子一旦進了水,情況就馬上不一樣,水會把沙子之間的空隙填滿,沙子沒有鬆散的空間,就會把埋在沙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