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簡介》上慧下律法師講(13)【攝一切法盡】底下,【空有三性】【空遍計執】這個「空」是除的意思,遍計所執,我們一定要除掉它,留下圓成實。所謂的空是不實在的,所謂的虛妄的東西,就是我們所謂的遍計執。把筆拿起來,遍計執就是迷於緣起,就是在緣起法裏麵迷失了。人類都是這樣子,這色身是假的,他就認為是真的;名、利、色這三關,不是真的,他牢不[
閱讀全文]
《唯識簡介》上慧下律法師講(12)好,五十二頁,【四分】,四分就是【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因為是色法不是心法,所以因為現量、比量、非量都是識的量,所以跟色法沒有關係,所以說相分並沒有;見分呢?【前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還有自證分就是【諸八識】,諸八識就是說八識統統有自證分,證自證分就是【[
閱讀全文]

八識,【謂真妄和合,非一非異,】這什麽意思呢?真妄和合就是本性是真的,無明是妄,悟道當然就是真的就是本性了,迷了,無明就是妄,非一非異,你也不能說真妄是一,真妄如果是一的話,那佛跟眾生就是同一個了,非異,你也不講真跟妄有什麽不同,真跟妄如果不同,眾生永遠不能成佛,佛也不可能救度眾生,所以非異,也不能講不一樣,非一,也不能講一樣,【[
閱讀全文]

【㈢微動:第七識(意根)即前第六識之根故曰意根,亦名生滅心,即此意根識心,即一切時中俱起微細刹那生滅之心念也(亦恒亦審之思量)。然前六識念念有間斷,而第七識生滅心自生自死,刹那刹那、念念生滅不停,蓋覆原來麵目,】就是我們的本性,【故曰恒行無明也。】永遠的。所以這個我執很難斷,法執就不必談了,法執是菩薩斷的,我執是很難斷的,恒行無明[
閱讀全文]

如果說我們修外道的,不是修佛道的無漏慧,我們就會偏向於意識的淨化,但是因為他沒有無漏的智慧,所以產生了這個意識狀態是暫時降伏第六意識的分別,暫時降伏這個執著,他就會偏向於精神上的領域,也就是說像外道所修的個無想天、四空天,他就沒有色身了。人剛好是兩個甲跟乙的圓圈圈的交會點就是物質跟精神,譬如說昆蟲、馬、人、畜生,就會交會在物質跟精[
閱讀全文]

【三分——“體”、“相”、“用”。】體呢?就是【法性(空);】相呢?是【現境(假);】用呢?是【生滅】(底下)後麵一個【(變)。】體——法性(空),就是我們的本體,一切都是空性的,充滿著智慧,智慧又不是任何東西,它也不可以用尺寸來量,也不可以用六根來感受,也不是任何的語言任何的外相,這就是說清清楚楚的平等[
閱讀全文]

再來看三十六頁,【(K)】【K】,K畫一個三角形上麵叫【種】,底下一個【現】行一個【種】子,畫一個三角形就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不可能超過這兩種情形,哪兩種情形?就是【因果同時】跟【因果異時】,什麽叫做因果同時?譬如說我八識田中有一個種子,我前世已經有修行,也親近過三寶,我現在很喜歡來聽聞佛法起現行了,因跟果起現行,現在就在作用,[
閱讀全文]

那麽這個習氣很容易看得出來,比如說一個人講話,他的習氣很重,對不對?手勢就做得很大、很誇張,很誇張,你看一個人在講話,就知道這個人習氣很重,雖然他學佛學十年,他講、講……咦!這手就自然抬高了,手就自然……是不是?這個動作出來,習氣。你每天泡牛奶、泡牛奶,泡久了,把這些牛奶倒掉,這個杯子裏麵就有牛奶的味道,就有牛奶的味道[
閱讀全文]

沒有根本依那什麽都免談了。好!諸位再看27頁,27頁這個表格就是眼睛要看得見,必須要具足九種條件。【九緣】就是要九種條件眼睛才看得到,第一個【空】,空就是距離,眼睛必須要有一點點距離,恰到好處的距離才能夠看得到,你曾經看書這樣看的嗎?(師父做書放在貼眼睛上有動作)這個沒有距離你能看書嗎?沒有,那就是說必須要有距離,距離,眼睛第二個條件必[
閱讀全文]

【⑶前五識即近今心理學上之所謂感覺。】feeling,feeling,feeling,feeling,感覺。【⑷第六識亦即所謂知覺。但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各司一事,】比如說眼睛它是看這個色塵產生的眼識,耳根對這個聲塵產生耳識,鼻就對香產生鼻識,舌就對味產生舌識,身就對觸塵產生身識,所以前五識是各負責一件,那麽就是對外境,【惟第六意識能為前五識之總合作用。】簡[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