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體”、“相”、“用”。】體呢?就是【法性(空);】相呢?是【現境(假);】用呢?是【生滅】(底下)後麵一個【(變)。】體——法性(空),就是我們的本體,一切都是空性的,充滿著智慧,智慧又不是任何東西,它也不可以用尺寸來量,也不可以用六根來感受,也不是任何的語言任何的外相,這就是說清清楚楚的平等心,不分別心,你要說它什麽它都不對,你要說它什麽不是它什麽都是,隻是悟者會,不悟者不會,有覺悟的人,他就能夠在十八界裏麵運用,所以六塵不惡,還同正覺,體遍虛空,所以在唯識學裏麵講:性識周遍法界。本性跟八識的第八意識整個法界都存在的。換句話說,我們為什麽不能了解無量無邊的山河大地,因為我們的無明不斷,既然性識周遍法界,無明也是遍一切的法界,你到哪裏悟道,哪裏就有你真正的自我,你要哪裏不悟道,哪裏都是你的無明,體法性空、相現境假。我們現在的現象都是假的,都是因緣和合的,沒有一樣是真實性的東西,你硬要把這個假相的世間來當做可追尋的有幸福有快樂,那你總有一天會痛苦的。所以學佛就像一種打免疫一樣的,什麽事情就騙不了他,金錢失去了他知道這個是無常,不會痛苦,你擁有了一切金錢,他也不會驕傲,因為這不是我們的,當你了解這個世間如夢幻泡影的時候,你的每一分每一秒就等於在修行一樣,其他的就看你怎麽運用這個境界了,你硬要在這個假的世間追逐、執著,那痛苦,誰也沒有你的辦法,你痛苦也是地過一天,你自在也過一天,看你選擇哪一種日子過。用是生滅變,一切的作用都是無常的,都是無常的。今天看十年前自己覺得很無知很幼稚,父母親勸我們,我們不聽。一樣的,你現在執著或者是錯誤地去選擇某一件事情,將來也會留在你心中產生一種陰影的,這個世間不值得我們這樣子去追逐的,也不值得我們這樣去痛苦它,這個是幻滅、因緣、業力、果報而來的,色身、境界都是短暫的東西。
再來,【(醜二)“識”“境”起用】
從現在開始要發揮這個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你能聽多少算多少,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穩住你的內心好好地聽講,【心所四分說明】,心所是指心王跟心所簡稱心所,剛好這個名詞跟心王、心所的名詞一樣,其實這是兩個和合的,心所四分說明那就是心王跟心所,所以這個沒有法師來講,你永遠不可能了解這個心所,就是跟我們所講的心所一樣,不,不,就是心王跟心所簡稱心所,意思就是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還有五十一個心所,統統有這四分。哪四分呢?【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甲出錢有形】,就像我們這個境界有這個形相,平常來講叫做物質,或者是講山河大地,相分。見分呢?【——乙出力無形】,那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精神,見聞覺知、八識,一切的貪嗔癡,凡是精神作用都可以講見分。自證分跟證自證分這一樣是心法,一樣是心,但是自證分跟證自證分的作用與見分並不相同,相分跟見分這是外麵的,自證分跟證自證分這是屬於裏麵的。所謂外麵是說已經變現成對立的精神跟物質,自證分,把筆拿起來,證的旁邊用一個括弧寫一個“體”,就是我們的本體,就是我們的本體,自證分就是我們的體性,簡單講當我們的體性清淨的時候,它本來沒有所謂的物質跟精神,都是一片清淨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所以佛法是什麽法?它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也不是心物合一論,你要勉強用一個名詞來形容佛教的精神,也隻能說佛教叫做絕對的唯心論,絕對,這個絕對就是說它是清淨心、究竟,不是任何世間的對立的東西,就是絕對的唯心論,講的是:一切都是心的,一切都是心,我們因為不悟到自心,所以我們的妄想就造成了我們的業力,就是無形的心這個念力強,就轉化成有形的物質,這個物質就會產生各種層次麵的不一樣,層次麵的不一樣,譬如說α射線或者是γ射線、β射線,或者是紅外線、紫外線或者是我們指的光線X光,我們的肉體電子、質子、中子到某一種程度X光可以透視,骨骼它就沒有辦法,所以能夠看到人體的骨骼斷裂,腦殼斷裂破碎,換句話說,這個宇宙當中的物質,因為我們的業力的識,意識,無形的這種醞釀,產生強烈的執著,簡單講就是等於我們說壓縮一樣的,壓縮一樣的。譬如說我們的空氣當中有水,可是我們見不到,我們這個業力也是無形的,可是你用另外一種形式,它就會變成有形的出來,這個就是轉換,在物理學上就是所謂的質能互變,也隻能這樣子來解釋,能energy我們可以講是業力、業識所轉,本性變了就是業識,有悟了就是我們的本性,由我們這個業識,由微細的一直分別,強烈的執著產生了人生跟宇宙的對立,其實這本身是同一體的,就是我們看到的明明是山河大地,明明就是桌子、椅子,明明就是牆壁,這跟我們晚上作夢是一樣的,當你晚上做夢的時候你也認為夢境是真的,要不然你在做夢當中你撿到錢就不會高興,你在做夢你就清清楚楚,其實我這個就是做夢,可是我們在作夢當中我們並不知道我們在做夢,就如同我們白天一樣,我們現在跟大家一樣認為這個就是真的嘛,其實這個還是如夢幻泡影的,隻能用這樣子來比喻。所以這個自證分就是見分跟相分沒有分開,還沒有受到業力的牽引的時候,沒有分開,同一體性的東西,所以【——立合同證兩方】,寫契約書甲方出錢有形,乙方出力無形,來、來、來,寫合同,立合同證明兩方。證自證分呢?【官判合同】,怎麽樣才能產生有效的合同呢?要經過法院判定才生出法律的效用。(底下)後麵一個【二分互緣不須第五】就是自證分為體,證自證分就是作用,證自證分為體,自證分就是用,互為依緣就是互為體用。
【注五:相見屬相、二證屬性、相從性生。舉蝸牛喻。二證互緣舉權為高低喻。】相見屬相就是相分跟見分,這是屬於體相用裏麵的相,為什麽呢?因為見分也是由無明製造出來的,無明就是相,雖然講它是心法,但是畢竟來講也是相,講相分來講是因為業力太強了,轉變不可改變的山河大地、人身,轉宇宙清淨的四大變成業力的四大,所以變成堅執我們身體所依住的山河大地,就變成相;感應了相的報應,其實見分的精神作用相分的物質作用,其實還都應該會歸於我們的心,要不然怎麽講萬法唯識呢?二證屬性,二證就自證分、證自證分,自證分裏麵有一個證,證自證分有一個證,這個是屬於諸法三分當中所謂性,本性,本性,本性當然就是無形的,相分就是境界、見分就是物質,這個是屬相就是外在的,二證屬於性是屬於內在的,所以相從性生,也就萬法唯心這個意思。舉蝸牛喻,舉這個蝸牛來比喻,這個蝸牛當它縮進去的時候,你隻看到一個軀殼,一個蝸牛的殼,等到沒有人去動它,它又慢慢、慢慢地把……它要走動跑出來,那個頭上麵就有兩隻角,這兩隻角它一碰到危急的時候,它又會縮回去,縮回去還是卷成一個體而已,卷成一個身體而已,意思就是相、見二分到證悟,斷除了煩惱就變成唯心所造,簡單講就是相分跟見分,所謂的物質跟精神,都是來自於我們的無明,自於我們的無明。二證互緣舉權為高低喻,二證就是自證分、證自證分,互緣,互相做為因緣,舉權,權就是秤子,權在以前的名詞叫做平衡作用,叫做權,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秤子,以前的秤子是兩邊的,兩邊的,放在左邊放右邊,左邊高右邊就低,右邊低左邊就高,所以二證互緣舉權為高低喻,二證互緣就是互相依靠,用秤子來比喻的話,左高就右低,右高就左低,要是自證分當體,證自證分就是當作用,證自證分當體,自證分就會當作用,簡單講有些人講相分、見分收回來就是自證分,自證分誰來證明它,有一個證自證分,證自證分又有誰來證明它,也必須有存在自證分來證明它,那就不再例舉第五個了。
①心所:指心王心所。
⑥謂見屬相:謂相分、見分屬於體(性)、相、用諸法,三分中的相。
⑦二證屬性:謂自證分、證自證分屬諸法三分中體。
⑧二證互緣:自證分為體,證自證分為用,互相作為依緣體能生用,用不離體。
⑨舉權為高低喻:權即秤子,舉秤子來作比喻,如果秤子的左邊高則右低,右高則左低,自證分、證自證分也是如此,依體起用,攝用歸體。
好,現在把這一張拿出來(課本第60頁。見下圖)
【附注:八識與四分關係圖】
你們從來沒看過這樣圓圈圈的,反正也看不懂它在畫什麽東西,從小學到現在沒有玩過這種圓圈圈的遊戲,看也看不懂,問也不曉得問誰,學員長也不懂,法師也不會,所以要好好地注意聽,聽幾分就算幾分。
我們先看【第八識】大的圓圈圈,這個大圓圈圈就是我們所謂的第八意識,第八意識就含藏了一切萬法的種子,各個種子都必須有它生出的因緣,這個圓圈圈要是證得佛果的,裏麵就空無一物,所謂的一真法界。要是迷了的眾生,就像這個圖一樣的,就顯現出來了,什麽答案統統有,所以成佛這個圓圈圈裏麵就空無一物,既沒有所謂的自證分,也沒有所謂的相分,也沒有所謂的見分,也沒有所謂的前五識,沒有所謂的第六意識,也沒有所謂的第七意識,也沒有的第八意識,這個全部都轉了嘛,這個全部都轉了,就沒有這些名詞,在還沒有轉的眾生位以前,就必須有這些名詞,這些都跟我們生命當中都是息息相關的,你逃不過這個,但這個不是念世間的學問那麽容易的,世間學問容易因為是直接的觀念的,這完全是心法。
唯識是最難,因為它全部都是講心,心,看,看不到,摸,摸不到,隻能用意會的,然後慢慢去修正這種以前對人生宇宙的詮釋的觀念,有了這個心法那叫做徹底的,所以心理學家他隻能研究到第六意識,他怎麽樣就是不知道有一個第七意識,也不知道有一個第八意識,這個太微細了,所以第六意識的深入,在心理學講叫做潛意識,潛水艇的潛,潛意識,他哪裏了解什麽第七意識、第八意識,這個又沒有研究佛法,這個深入的唯識學,連聽都沒聽過這種東西。
好,這個第八意識就是所謂我們迷了一真法界,迷了絕對的本性變成了無明,就有第八意識(阿賴耶識)這個名詞。好,諸位看右邊,第八意識旁邊有一個【本質相分】,有一個【本質見分】,為什麽加上一個本質呢?為什麽加上一個本質的相分,為什麽加上一個本質的見分?見分就見分幹嘛加一個本質?相分就相分幹嘛還加一個本質呢?這個本質的意思就是第八意識的一念無明,化做精神跟物質開始產生根源出來,意思就是非常地微細、非常地微細,見分的本質還有相分的本質,這個不是凡夫所能了解的。
好,我們現在看最上麵,最上麵右上角有一個【前五識】,有一個【見分】,我不是說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這八個識每一個識都有四分,我不是講過了嗎?現在來看前五識的四分。好,前五識見分一定要攀緣相分,前五識是精神作用,它一定要有境界來使它攀緣,而這個境界又是由第八意識微細的境界在轉換一次的相分,換句話說,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前五識的相分,就是第八意識相分的種子,但是看到的並不是本質相分,所看到的都是影相相分,所謂影相相分就是不是本來的麵目,就是所謂的我們沒有辦法了解,那個微細的無明,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都是由強烈的業力轉變成粗糙的境界,而這個境界是經過第二次轉變出來的,譬如說當我們眼睛看到這個境界的時候,我們是第一次的無明,我們把這個照相起來拿回去,給沒有看到這個境界的人,第二次境界的人看到的卻是相片,所以兩個人是一模一樣,但是所看到的已經通過一層無明的業力的強烈的轉變,所以把整個的本質相分變成了影相,因此我們凡夫看的隻是無明裏麵的一種影相而已,就像你如果了解眼睛這個識,這個光學你所看到的隻是眼睛的影相而已。你說我們這個照相機,照相機還沒有照的時候,我們看的這個東西,對不對?那個看的裏麵就是個影相而已,不是真實的世界,不是真實的世界。前五識見分,前五識見分,它看到這個第八意識轉化出來,要給前五識攀緣的境界就是我們每天在看的山河大地,一切的境界都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前五識攀緣相分,但是這個相分已經透過微細再轉變成粗糙的,就是由本質的相分再轉變成一種相分,就是所謂的影相相分,不是真實的本質來給你前五識攀緣,所以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山河大地包括一切的建築、馬路、公路,一切的統統是影相相分。換句話說都是我們心裏的一種作用,無明的一種作用,你眼睛一定要看,它就變現一個境界給你看,你非看不行,我就變現一個境界,可是這個境界卻是由無明的力強化轉變而來的。好了,前五識就是我們所看的實實在在的境界,因此前五識的虛線,諸位看,見分就是【五識能緣種】,我已經講過了。八識各有八識的種子,六根有六根的種子,都有各自的種子。心王有心王的種子,心所有心所的種子,所以這個見分是五識能緣種,五識能攀緣的種子所轉化出來的一種精神作用。
【相分……五識相分種】,這個五識相分是透過第八意識的相分種子,再轉換另外一個相分來讓前五識攀緣的,所以相分的本質的的右上角還寫一個“相分”畫個圓圈圈比較小,換句話說就是已轉第二次,轉第二次,簡單講本質相分必須要到等覺菩薩微細的,斷最後的無明才能看得清清楚楚,我們今天看到的卻是已經轉化成浮華不實的境界,而我們卻沒有辦法去了解它。
好,諸位再看【第六識】,第六意識它畫兩個【見分】,這個倒不是說第六意識是有兩個,不是,是說就它的作用來講,它一方麵要配合前五識來看這個境界,所謂這個相分的本質,這個本質相分幻化出來的相分,第六意識同樣在作用,簡單講你看到境界當下就貪愛、分別,意思就是第六意識也摻雜在前五識裏麵叫做五俱取識,五俱取識,所以見分攀緣相分也就是說山河大地當下就加入了分別,譬如說你眼睛看這一朵花,這一朵花眼睛看就是前五識看前五識必須要附著一個分別,這一朵花很漂亮我把它摘回來,就產生第六意識的分別心的見分作用,所以前五識有一個見分攀緣相分,第六意識也是一樣,要有見分來攀緣相分,換句話說第六意識左邊上麵這個見分就是五俱取識,與前五識配合起來,要看這個境界的,所以看虛線,第六識的見分就是【第六能緣種】,就是我們第八意識裏麵有第六意識的能緣的種子存在,就是所謂的第六意識的見分,這個相分因為第六意識一定要看,一定要有境界配合,與前五識起來,它就必須有第六識是相分種子,第六意識的相分種子,第六意識的相分種子從哪裏來呢?也就是從第八意識的相分種子轉化而來的,轉化而來的。所以前五識有前五識的相分種,第六意識有第六意識的相分種子,所以說第六意識配合著前五識所看的同時出現,但是也會有稍微的判斷的不同,因此你看的分別心跟我看的境界,也是看法有一點不一樣,因為我們第六意識統統分別心,重、輕完全不一樣,你看到那一朵花那麽欣賞,因為你前世的第六意識就是非常欣賞那一朵花,可是他並不欣賞這個花,花擺在他前麵一點作用也沒有,他前世就喜歡看電影,他喜歡看電影你放電影給他看,他高興得不得了,他根本不喜歡花,所以同樣的東西會產生千差萬別的,分別心不一樣就是因為前世的業力不一樣,前世的因緣果報、業力存在完全不一樣,有的人一聽到佛法,他把這個當作是自己的生命,有的人聽到佛法還很可惜地把它放棄,還認為這個是無聊、消極、悲哀,這個因為因緣果報不一樣,所以境是一樣心情完全不一樣,一個人死了老婆再大的花園給他看,他完全沒有興趣,所以一個人的念力就是一個最重要的。
我這幾天看了一部港劇,我看這個閉路電視跟你們看的是不一樣的,我看了這個會悟到唯識學的意境,我看了這個編劇怎麽編的,我不是在看那個電影的,他這個是這樣描述:一個武功蓋世的英雄好漢姓胡。編劇是這樣編嘛,叫胡斐,他是英雄蓋世,他的刀法那個胡家的刀法是練到爐火純青沒有敵手,他卻愛上一個……愛上一個什麽?一個小女孩,這個小女孩,她是從小就被她師父撿來到寺廟,因為她的母親碰到危險的時候是這個師父來救的,這個尼師拿了一把拂塵,人家殺死她的母親,這個師父就來,尼師很厲害,刀子飛上天空,啪……把它彈出去了,然後就一個小女孩,哇、哇……就把她撿回去了,撿回去就教她武功,這個女孩子武功高得不得了,然後就放她,她要尋父親,要殺死她母親這個仇人,結果碰到這個男主角,碰到這個男主角。這個女孩子,從以前她師父就一直交代她,說感情,這個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師父能夠教你武功,但是實在沒有辦法教你怎麽樣擺脫感情,你要好自為之,要苦要樂統統是你自己的決定。這個胡大俠——這個主角就愛上這個,她以前師父就教她這種事情,所以她早就想要出家人,結果拚命地愛,結果兩個人就產生一段插曲了,後來要當尼姑的這個走了,英雄蓋世那一種武功一蹶不振,每天就喝酒然後就是……喝酒不是喝一瓶的,是喝一大壇一大罐的,然後一直喝然後就爛醉如泥,下雨他也沒有感覺,然後……這個就萬法唯心造了,她就是他生命的一切,沒有她,他沒有辦法老婆過日子的,你要他殺人或者是怎麽樣武功,他都有辦法,但是失去這個女孩子就簡直要他的命一樣的,可是他偏偏愛上一個出家的,她要出家嘛,後來就真的出家了,就真的出家了,就出家了,她就回到西藏、新疆那邊,真的出家了,出家以後他就不要命了,他又殺人,他犯了國法,人家要砍頭,他像跟高僧大德一樣地解脫,無動於衷,他不是像高僧大德這種境界,他活著沒有什麽意義,失去了她活著並沒有什麽意義,生跟死,我五十年後也是一堆黃土,五十年前失去了她、擁有她。(師父講的是根據金庸小說《飛狐外傳》改編的電影情節。可能與電影情節不完全相符,但基本大意大致如此。女主角是袁紫衣。)
這個事件代表什麽?你看那一種萬法唯心造的答案馬上就出來了,一切都是你的心的作用,他不是像師父悟到了無常法,擁有她代表什麽,你失去她又代表什麽,今天她在我們的身旁,她有一天還是要死,今天她離開,我們忍耐一下,時間還會過去呀,不一樣。所以我還沒看完,還沒看完。一個人對一個人的執著,那一種痛苦那一種掙紮,就是什麽他都有辦法,錢,他根本就看得很開,他對朋友有義對國家盡忠,他可以幫你犧牲生命,就是這個女孩子怎麽樣他就是舍不得,要命,真是,所以我跟你講造業,造業沒有辦法的,沒有辦法。這個導演寫得那一份港劇,這個寫得很細膩很細膩的,預知如何下回分解,真是……。我就悟到這個世間人,你不要碰到感情這種東西,什麽英雄好漢、豪傑都要包裝起來(束手無策),沒有辦法,誰都沒有辦法,這描述的也是很微細。
還有一個,你知道嗎?他是喜歡那個出家的當尼姑的那個,有一個程小姐,不是耳東陳,是程,鵬程萬裏的程,叫程靈素,她三番兩次地救他的生命,後麵他中毒了,還把他的毒氣吸起來,救了他三次命,他怎麽樣子就是把她當做是妹妹而已,那個是愛得不得了,為他做出了一切,然後為他犧牲,然後為他被官府捉去,然後她拚命地救他,用她一切的生命也不能感動他。當一個人不能接受這份感情的時候,你用什麽樣去討好他,用怎麽樣他還是不會動念,這也是萬法唯心,他不領這個情,你怎麽樣拍他的馬屁都沒有用,沒有用的,他就是不愛這個,可是我看這個是比較漂亮的,當尼姑那個也不怎麽漂亮,奇怪,這個電視導演怎麽會這樣安排呢?神經病,人家這個程小姐……如果我喜歡我才沒那麽倒黴喜歡那個,去當尼姑那個也不漂亮,奇怪他就會安排胡大俠怎麽會愛上她,這個人又機智又漂亮,如果是我根本就不可能愛上那一個,對不對?奇怪他就不喜歡她,她用她的生命一切,所以我們這個心就是一切,我們完全……兩個女孩子比較起來,這個又漂亮又機智,他就是不喜歡,就是沒有他的緣,所以還是講心,心的問題,講來講去還是不離開萬法唯心造這個東西。
好了,底下:
這個見分它一定要看,第六意識一定要看,它就由第八意識的相分種子來變現出【相分】出來。
再來第六意識的底下“見分”的底下一個【見分】,底下一個“見分”也是【第六能緣種】,第六意識的見分還不隻是看境界,有時候它這個境界不必看,由無明的力量轉換出來的妄想就會顯現這個相出來,所以第六意識底下一個見分,就是由見分的本質幻化一個【相分】出來,為什麽?因為它第六意識有境界也看,沒有境界它就打妄想,開眼忙妄想,閉眼忙夢想,開眼閉眼都是妄想,所以這個第六意識不隻是精神攀緣物質的境界前麵一個,它還自我轉換境界自我攀緣,譬如說晚上做夢,晚上做夢你有沒有針對這個境界呢?沒有境界,這個無明的力量,無明就是變,就會變,初能變、二能變、三能變,無明的熏習力就足以叫你在晚上怎麽樣?看到自己夢裏麵的境界,你就當裏麵的男主角,男主角,那個境界你也認為是真實的,可見第六意識一定要看,第八意識,好嘛你一定要看,我就變一個假的給你看,意思就是由我們的精神作用再轉換一個相給你看,其實你看到的相怎麽樣?還是不實在的,所以見分這個本質的見分,因為第六意識一定要看,由微細的本質見分再轉化一個精神上的作用叫做相分,於是第六意識還要再攀緣,見分本質所影現出來的相分,所以由見分攀緣本質見分就產生第六意識所謂的相分,而這個相分完全是心法的作用。為什麽?唯識叫做變,變就是識的專門。
好,再來談【第七識】,第七意識隻有一個【見分】,第七意識它一定要攀緣,所以在第八意識的本質的見分轉換做一個【相分】給它執著,所以第七意識就拿第八意識的見分當做自己的相,前五識也要四分,第六意識也要四分,第七意識它沒有針對境界,它隻是在第八意識的見分加上一層執著——我貪、我癡、我嗔、我慢,貪、嗔、癡、愛,第七意識它一定要攀緣相分,那拿什麽當做相分呢?拿第八意識的見分當做是自己的相,可是第八意識也是心法,所以說第七意識的見分,看到的是第八意識的見分轉換成一種執著的相分,轉換成一種執著的相分,因此第七意識的見分攀緣第八意識的見分本質,就中間化做一個相分,這個就是第七意識的執著,這個相分就是加上一 層染著的境界,簡單講一切境界現前都是第七意識的染汙,第七意識的染汙,所以我們這裏要解釋一下,第六意識的見分是托法塵為本質,法塵就是落謝的影子,落謝的影子,然後自己在識上,意識的識,識上變相而攀緣,這個叫做影相相分,就是第六意識托法塵為本質,就是自己內在的心法,然後自己的意識變這個相,這個叫做影相相分。第七意識攀緣見分的本質,又跟第六意識不太一樣,所以古時候有人講:
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
以心緣色似帶質,中間相分一頭生。
帶質就是帶質境,以心緣心真帶質,以第七意識的心就是見分,緣心,緣第八意識的見分,叫真帶質境,真假的真,帶是腰帶的帶,質礙的質,質量的質,以心緣心真帶質,就是用心,第七意識來緣,內在微細的第八意識,那是真正的帶質境叫做微細最微細的真帶質境。
中間相分兩頭生,你看第七意識的見分攀緣第八意識的見分,中間不是有一個相分嗎?這相分就像燈,第七意識是一個燈,第八意識的見分也是一個燈,這兩個燈如果放在一個距離,中間是不是產生影子,中間產生影子就是中間相分兩頭生,相分就做為第七意識的攀緣,也做為見分本質所產生第七意識攀緣的相分,叫做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
以心緣色似帶質,中間相分一頭生。譬如說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左上角的見分攀緣這個境界,對不對?這個境界就是色法,對不對?這個色法就是似帶質,類似的似,不是一二三四的四,相似的似,相似的似,以心緣心叫做真帶質,以心緣色攀緣這個色法,叫做似帶質,類似帶質境而已,它不是真正的真帶質境。中間相發一頭生,所以第六意識有三種作用:第一叫做五俱起識,就是配合著前五識起來,配合前五識起來;一種叫做有質獨影境,有質獨影境,譬如說我們現在看到文殊講堂,回去以後你觀想文殊講堂,因為我們本來就有質礙了,回去以後獨自觀想就是獨影境,影就是電影的影,影響的影,有質就是我們文殊講堂,你現在眼睛看得到,可是我們回去以後用第六意識去觀想,這個就變成有質獨影境。一種叫做無質獨影,什麽叫做無質獨影?譬如說毛毛兔角,烏龜哪裏有毛,你看過烏龜的毛嗎?沒有,你看過兔子的角嗎?兔子也沒有角,龜毛兔角這不實在的,那個叫做無質獨影境,自己妄想、觀想出來的。
所以人的心一動那個相就會產生出來,因為意識會變出這個相出來。當你晚上睡覺的時候,你不做夢也不可能,因為意識一直在轉動一直在變,你非看到境界不行,看到的都是什麽?都是妄想,都是你意識轉變出來的東西。
好,因為我們唯識研讀班的境界大家都很高,所以這個很簡單,這一張回去你就會跟人家解釋了。聽起來覺得很好笑,沒辦法。好了,這樣子你至少有一個觀念,慢慢、慢慢我再來解釋。
好,諸位看四十三頁,四十三頁。
【圖解及表格說明:】
好,再來,四十四頁。
【(B)三能變識:自證分——自能變】此為【所依】,為什麽講所依呢?因為見分跟相分必須依靠自證分而起的,所依就是被見、相二分所依靠,譬如說蝸牛的肉就是自證分,二分就如同蝸牛的兩個角,當兩個角收回來的時候,當見分、相分擺平的時候,它就化做自體分就是自證分,當自證分受到熏習的無明染汙,它就化做見相二分的精神、物質獨立,強烈的對立,所以自證分叫做自能變,因為唯識叫做變嘛,識就是一直變,所以當你放下就能夠不變,放下,該承受的就承受,不要常常抱怨,由業力感應而得來的嘛。【二分:見分、相分——自所變、能依】自己所變現出來的,一個是能變,自所變是由能變變出來的,自所變就是由自證分變現出來的,能依,它能夠依靠自證分。
【(C)識體(分別)】意識的體性本身就是分別,【能分別……識(見分),所分別……我法(相分)】。我就是人身,法就是山河大地就是相分。
【(D)】最裏麵的那個叫做【證自證分(能親證第三自證分,緣見分不謬。)】這個我們要是從外麵看的話也比較清楚,最外麵的叫做【相分】,最裏麵的叫做證自證分,所以見、相二分屬於外,自證分、證自證分屬於內。好,我們現在由外麵來看,左邊,相分【(相謂相狀,】你直接可以感受出來,看得很清楚聽得很清楚的相狀,【所緣為義】,就是被見分所攀緣叫所緣為義,【若見緣心,亦以心為相,】這個少打一個字,若見緣心亦以心為相,也是用心來當做自己的相,就當做是所緣的,所攀緣的,被人家攀緣的。再解釋一遍:相謂相狀,所緣為義,相就是我們外在的形象,它是被攀緣的,被就是被動的就是所,主動叫做能,所攀緣來當做是這個道理為義,為什麽講相分呢?因為它是被攀緣的,境界是被我們心所攀緣的。底下比較難懂。若見緣心,如果見能夠攀緣的心,就是如果你了解這個攀緣的心,也是以心為相,也是用心來當做自己的相(自己)的攀緣的對象,【但唯所緣)】,這個心所變現出來的相分,也是被心所緣的,簡單講相分包括兩種:一種是相,一種是心轉換出來的相,也是統統是被所緣的,統統叫做相分。簡單講山河大地是業力所變現出來的也叫做相分,由內心的無明力轉換成境界,由你的內心自己去攀緣,自己去觀想,晚上自己去做夢,那個也算是相分。【見分(能緣為義,謂心性明了,能照前境)】這又少打一個字,也少打一個字,能夠攀緣就是見分的本能,謂心性明了,這個不是明心見性,心性明了就是他看得很清楚,清清楚楚有精神作用,能照前境,(能照前境少一個前麵的前),能夠看的,看到前麵的境界能夠攀緣,見分不是看得到的,這個叫做見分。眼、耳、鼻、舌、身,這個統統叫做見分,隻要精神作用統統叫做見分,所以這個見,不是隻有眼睛看得到而已,不能誤會。【自證分(相見二分所依,】相分跟見分所依靠的,【能親證見分,】能夠證明,見分能夠證明這個精神作用確確實實存在的,【緣相分不謬)】,攀緣這個相分,為什麽?因為它是由自體分是轉換成見分跟相分,所以它能夠證明精神作用的見分清清楚楚,但是也能夠攀緣相分的境界,因為這個境界就是自證分所影現幻化出來的對立的。那麽,證自證分與自證分互為體跟用,所以說證自證分能夠親證第三自證分,緣見分不謬,所以它能夠親自證明第三自證分是確實沒有錯了。緣見分不謬,能夠緣見分的心法,認為這個是肯定的,因此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這三個都是心法,相分這個是外在的物質,所以說見分、相分這是指【外】的,就體跟相來講,見分、相分是外;自證分、證自證分是體;就心跟物來講相分是物,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是心。
四十五頁,【①相分……所緣②見分……能緣】,這個都是【虛偽】的,因此今天你看到的山河大地、人身,包括一切沒有一樣是真的,我們就是在錯誤當中過日子,我們就是在錯覺當中去過活,我們就是在嚴重的、扭曲的世間裏麵認為是實在的,所以我們有痛苦,我們不明了這是無常法,這是不實在,如夢幻泡影的,如露亦如電的這個世間,因此我們過起來的確很辛苦,也很負擔,因此拚命地攀緣、拚命地執著,然後拚命地過著無意義的生命,人類是很可憐的。【③自證分……能緣見分④證自證分】,能夠證明自證分沒有錯,【……能緣自證分】,這是【真實】的,隻是裏麵的作用而已,裏麵自己的內心作用而已。
【(E)心王心所四分:相分——即所見諸法之相;見分——即所緣諸法之用;】就是【識相】。識相的意思就是意識變現出來的相還是心,意識的相就是意識轉換出來的外在的境界。【自證分——謂所證知能緣之見分者;證自證分——謂能證知自證分者】,這個就是【識性】,意識的本性。識性,識的內在叫做性。
【心王心所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法——山河大地等】,就是相分。見分……【法——能分別山等作用】。自證分……【法——前二分所依又能緣見分】。證自證分……【法——能緣自證分】。比【喻】相分【——甲出錢。【喻】見分【——乙出力。喻】自證分【——甲乙同立之合同。喻】證自證分【——官判合同】,這個我們剛剛就有談過了,並不困難。
諸位看四十六頁,四十六頁就是【(G)根身:眼、耳、鼻、舌、身、意,親、內,】就是我們的色身是跟我們息息相關的,親,所謂親就是我們的本身內在的、【器界:土、石、河、海、草、木、金、寶】,這個【外、疏】,疏就是比較跟我們……,不是我們的色身嘛,因為它是外在的嘛,
【見、聞、覺、知——見分;地、水、火、風——相分】,見分、相分會歸統統是【八識】,八識。(本講座第十集到此結束,視頻地址: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941449i65201850.html)
八識,【謂真妄和合,非一非異,】這什麽意思呢?真妄和合就是本性是真的,無明是妄,悟道當然就是真的就是本性了,迷了,無明就是妄,非一非異,你也不能說真妄是一,真妄如果是一的話,那佛跟眾生就是同一個了,非異,你也不講真跟妄有什麽不同,真跟妄如果不同,眾生永遠不能成佛,佛也不可能救度眾生,所以非異,也不能講不一樣,非一,也不能講一樣,【名阿賴耶識即第八識。此第八識分為見相二分,見分變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等七識,相分變成根身器界內六根有執受,】有執受是有執著,自己執著自己去感受有這個色身的存在,【故為親相分,】親就是與息息相關的,你每天跟肉體是睡在一起的嘛,【外器界無執受故,】那隻是看你個人的感受,外麵的器界跟你扯不上關係,【為疏相分,此二種相分皆四大所成,四大為能造,依】報跟【正】報【為所造,八識是能變之主。詳具唯識論。】
我們眾生要是能夠悟到這一點,我們就會知道這個色身當下就是虛妄的東西,何況有那個外境的存在,所以外境不值得執著,不值得追求,但是那個英雄好漢、豪傑都沒有辦法斷這個“情”字,有兒女的人也不容易斷掉兒女之情。
像我剛剛談論到的這部影片裏麵他還描寫了一個叫馬姑娘,這個馬姑娘是長得非常漂亮,然後她跟著公子跟乾隆皇帝的兒子有了孩子,大家都不知道,後來又下嫁一個飛馬鏢局的一個裏麵的打手,沒辦法這故事很長,後來皇帝的兒子——這個有權勢的看,他一直沒有辦法忘掉那個,一直沒有辦法忘掉,一直沒有辦法忘掉她,就四處去找尋,又去找到了,用計就把她的先生害死了,這個女人長得漂亮,真是業障深重,大家都愛,愛了就互相殺,真是業障很重,所以我常常告訴你,你照鏡子,你就:真是業障,真是業障、造業!(師父是學有的人自誇的語氣。)就自己看……不過要真的很漂亮的。就是為了這個女人,連皇帝的太子什麽壞事都幹得出來,就非得到她不行,逼死她的先生,假裝嫁禍於他,然後又藉一個理由就砍頭,太太也沒有辦法,他太太也知道,其實這個馬姑娘她也知道這個是人家害她的先生,她先生根本就無辜的,被害死了,後來公子就把馬姑娘接回去,還有兩個兒子,兩個兒子雙胞胎的,後來給老佛爺……老佛爺是誰?慈禧太後知道,慈禧太後是清朝人,她是滿族,中華民族有兩個朝代是亡國的,第一個是元朝,第二個就是清朝,滿洲人來統治我們中華民族,她知道這個馬姑娘是漢民族的,這兩個雙胞胎是公子跟人家在外麵生的,跟馬姑娘生的,老佛爺很會做,很表麵的,後來知道當天……今天下午知道,明天一大早就一定要叫這個馬姑娘死,沒辦法了,結果一個胡大俠,我剛剛講的為了一個女人那個,氣功蓋世的那個,為一個女人這個情沒有辦法,就把她救出來,因為他受過馬姑娘的恩,就身受重傷,因為老佛爺要她早上雞鳴以前一定要喝那個毒藥,非喝那一碗毒藥不行,就喝了一點點,喝了幾口,這個胡大俠看到她喝,很遠就用石頭丟過去就打破了,因為天亮以前要喝,然後就把她的身體……那個官兵圍殺、殺一直……一個人……電影都是這樣演的沒辦法,太厲害了這個,實在厲害得不得了,太厲害了,哪有一個人那麽勇的嚇死人了,能飛天鑽地的,能把天拿起來轉,反正電影就是要這樣演,要被他救出來就對了,要不然電影就演不下去了,就把她救出來,救出來因為那個馬姑娘中毒,中毒躺在草席上,結果那兩個兒子沒救出來,兩個兒子沒救出來,她躺在草席已經準備死了,她還一直念念不忘那個忘恩負義的公子,因為老佛爺要她死她不得不死,兒子也救不了了,然後那兩個兒子,她說:給我看最後一麵,叫公子來還有那兩個兒子,讓我看最後一麵。那個胡大俠又拚老命地衝進去,大帥府裏麵又把她兩個兒子救出來,當然又離不開一陣打打殺殺了,電影都是這樣演的。
這就告訴你:我們一個人不悟到佛法,臨命終那一種執實在是沒有辦法,誰都沒有辦法,那一種對兒子、對先生的那一種執著。她被太子玩弄,可是也沒有辦法,還是想見他,臨命終的時候,還是眼睛不會閉上來,未了,未了,女人長得那麽漂亮,可是那個感情還是沒有辦法。最灑脫最自在的,那一部片子最灑脫最自在的就是那個尼姑的師父,拿一支拂塵這樣子,徒弟,我隻能教你武功,卻沒辦法教你如何擺脫感情的束縛,你好自為之,師父去了。(師父做尼師飄然而去的動作。)那個尼師那麽自在實在很厲害。整部片子我看那個尼師是最厲害的,功夫又好,拿一支拂塵能當成刀使用,你看有多厲害,電影就是要這樣演的,沒有辦法,所以隻要演到哪裏,我就知道有人要來救他了,筷子都拿好了,筷子都這樣子拿好,他就這樣子,電影就這樣演,鏢都拿好,什麽人!根本就已經拿在這裏等了,什麽人……看得很吐血,那個根本就已經拿在手中了,還在問:什麽人。你也好了,隻聽到,咻……一聲,什麽人,接下來,咬三根(鏢),那有那麽厲害,都是騙人的,我不相信會那麽厲害,這樣子射三聲,拿兩枝還咬一枝(鏢),你嘴巴怎麽去咬一根鏢,簡直笑死人了,但是沒有這樣誇張就沒人看了,實在是很厲害。所以我常常在吃飯都:什麽人!你看過電影吧,電影都是這樣,武俠片都是這樣子,我也可以當導演,有時候在吃飯的時候,我很調皮,就拿一雙筷子,常常耍寶給我們普覺社(佛學社)的人看,都這樣子:什麽人!真糟糕,我如果是導演我也會這樣導戲。
所以說情執……所以電影雖然講是虛構的,但是我們知道臨命終那一種掙紮,那一種痛苦,那一種看不破,那一種放不下你就是沒有辦法,武功蓋世的胡大俠為了一個女人他沒有辦法,這個馬姑娘到死了中毒了就是要看她兩個兒子,還是看不破的。
人不學佛在這個宇宙當中誰都沒有辦法跳出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所以我希望你們在臨命終的時候你就要記住師父的話,你早要死晚也要死,你不如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由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這個世間不值得你這樣執著的,這個世間不值得你這樣痛苦的,你實在是不須要為動一個念頭,為了你的晚輩的事情而煩惱,因為你死了你也不能幫他怎麽樣啊,你臨命終你能幫你女兒怎麽樣,能夠幫你的兒子怎麽樣,能夠幫你老婆怎麽樣,能夠幫你先生怎麽樣,你見最後一麵又能怎樣?不如你眼睛閉上,趕快念佛,所以說,我常常講一句話: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
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
你一個人心地有充滿大智慧的,什麽境界到他麵前,他就會把它變成佛法,我現在看電視要是別人看,他就會哭了,他會哭了,一看他就哭了,像馬姑娘那種淒涼,被害得就要死了,見不到她的兒子,看那個,如果別人看了就要掉眼淚了,那個是演戲的嘛,你在掉你的眼淚,他在後台拿錢,傻瓜!我曾經看過有人看電視看得哭了,我也是不會哭這個,我知道,它那個編劇一定要這樣編的,所以有佛法的透視,我們知道就好。
好,四十七頁的最後【(I)第八識自體中——種子——七轉識,種子——第八識】。那麽,現在談到的是種子,還有熏習的關係,因為底下這個【見分熏】習,還有一個【相分熏】習,種子是第八意識,這個生果的功能,所以我們因為第八意識有這個種子,所以我們才有生出果報的功能,我們自無始劫以來都一直存放在第八意識的本體當中,前念生後念,後念念念再生後念,念念相繼不間斷,就像河水的川流不息一樣,這種情形叫做種子生種子的因果,種子一旦跟眾緣和合了,因緣具足了它就頓起現行,就會生起各自的果法,這種情形叫做種子現行的因果。所以種子生種子或者是種子起現行,或者是現行熏種子或者是種子生現行的因果,但是它現行的諸法受緣於七轉識的後麵,因為七轉識一直造業,然後又熏習第八意識自體的種子,就是七轉識一直轉變一直熏習第八意識自己體性裏麵的種子,而受它熏習的種子又生生滅滅的相續,又等到因緣和合又起現行,所以這種熏習叫做現行熏種子的因果。所以它的熏習情形:第一個是由種子起現行的諸法,由種子起現行的諸法,它必須依照七轉識的現行的能緣作用,來做為所緣的境界,也就是說七轉識攀緣自己的境界,它最主要的體就是自證分先起能熏習的作用幫助見分,然後在它能熏習的三分裏麵,就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的種子這個叫做見分熏習。簡單講就是七轉識在它自己的境界裏麵先起熏習的作用,幫助見分,然後再反過來熏習它的種子,這個見分熏習。再來見分幫助了相分,熏習所熏習的種子,這個叫做相分熏習,因為我們所攀緣的境界沒有能緣的作用,所以沒有辦法單獨自己熏習自己的種子,意思就是相分必須等到七轉識才能夠有所作用,才能夠熏習自己的種子,所以種子跟現行互為因果,如束這個蘆葦,有三隻腳相依互靠,(三隻腳的香爐也是互為依緣),而有著雙重因果,就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的關係。就像火炷上生焰,焰燒這個炷,我們以前講的燈的芯,燈芯上麵有火,火又燒燈芯,燈芯又助燃火就是雙重因果,知道嗎?因本身就是果,果又影響這個因,所以能夠生出舊有的種子,和其所生的能熏習的現行以及所熏習的新的種子,一定是因果同時的,所以這個叫做三法輾轉,因果同時,因此諸位你看這個底下,看四十七頁的一個表。
種子必須有七轉識,意思就是所有的七轉識都是由種子裏麵影現出來的,還有種子是儲存在第八意識的,這個叫做本質,這個叫做本質,變現出來的叫做七轉識,蘊藏在裏麵的那個就是本質,就是第八意識裏麵的本質。
好了,底下一個【本質】,還有一個【相分】,本質有【本質種子】,相分有【相分種子】,【見分】有【見分種子】,【自證分】有【自證分種子】,【證自證分】有【證自證分種子】,本質再來一個叫相分,見分就會攀緣相分,而自證分同時是見分跟相分的依靠,自證分是見分、相分的依靠,所以這個自證分畫一杠箭號通過見分跟相分,就是自證分包括見分跟相分,而自證分親見見分的一切又能夠攀緣見分,那個箭號意思就是見分是攀緣相分,而自證分是同時做為見、相二分的依靠,同時又攀緣見分,而證自證分當下就是與自體分互為體用的關係。
好,諸位看底下,【後三分同種子】,見分的熏習,見分的熏習,最後左邊這個叫相分的熏習,相分的熏習,所以講來講去見分的熏習也好,相分的熏習也好,都是【第八識自體中】的作用,講來講去還是唯心所造。
四十八頁,【(J)自證分】是【體】,【見分】跟【相分】是【用】。
【(K)相分】跟【見分】是【外】麵的是【(虛);自證分】跟【證自證分】是【內】的是【(實)】。
【(L)】L中間就是像桃子的仁,【證自證分(桃仁),自證分(桃核)】,核裏麵最中間的就是桃仁,是吧,好了,這是【內二分】就是【識性】,外麵呢?第三、第四呢?第三就是【見分(桃肉);相分(桃皮)】,就像【外二分】,就是見分跟相分,這是【(識相)】。
【(M)】,M 這個是講四分以及三量,就是【所量、能量、量果】,三種量的因果關係,因果關係,既然宇宙萬有是我們人的心識所變出來的,其諸識的作用是怎麽樣呢?就是我們所講的【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這四說,相分是被我們所攀緣的,是有相狀的,簡單講就是所謂的客觀的對象,客觀的對象,也就是我們大家所認識的一切境界,按照我們的認識並不是直接來的,不過是將外界的影相影現在自己心內而已,意思就是說外麵是一個影相而影相在我們的心內,就像照相機,啪!照起來。我們現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照相,簡單講外境本來就是不實在的東西,外境就是影相影現在我們的心內一樣的,這種情形唯識宗叫做相分。在八個識裏麵隻有第八意識能夠緣起實境,來當做自己的相分,其他的七轉識就在實境之外了,另外浮出自己的相分的相緣。再講一遍:隻有第八識緣起實境為自己的相分,這個必須要等覺菩薩才能覺悟,其他的七轉識所看到的實在的外境,其實是自己的另外浮出來的影相相分,所謂實境就是本質,相分就是影相。見分呢?就是我們一切心思的造作,簡單講見分就是我們主觀的意識,也就是認識八識所現的相分的心念的客觀影相,就是我們所講的見分。再講一遍:認識八識外麵山河大地所變現出來的相分,而在我們心內產生一種客觀的影像這個就是見分。譬如說鏡麵的光,它有能夠照的作用,自證分是見分、相分所依的心體,也就是說對認識作用的見分,再加以證明它的作用,這個就像鏡子的本體,鏡子的體就是那個玻璃,就具足了見分跟相分的兩種作用。證自證分呢?是自證分的內向作用,證自證分就是自證分的內向作用,就像鏡子的玻璃跟鏡子後麵好一層水銀,自證分就像玻璃,證自證分就像鏡子最後麵那個水銀,沒有水銀,單單有那個玻璃也沒有用,單單有水銀,沒有那個玻璃也沒有用。所以證自證分就是自證分的內向作用,裏麵叫做內,向著裏麵就是完全是裏麵自己的作用,也就是更反照自證分的名稱,反照,反照這個自證分,自證分照證自證分,證自證分照自證分,四分就是由主觀的四體來命名的,這四分按照什麽?既然萬法唯心造,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這個都是心法,用什麽來命名的?就是由主觀的識體來命名的。因此這裏麵以自證分為主要,所以叫做自體分,相分是所量的,就像布匹被量的,見分就像尺這個是能量,自證分就是量果,譬如說知道布的尺寸,自證分是量果,比如說它知道布的尺寸,證自證分是自證分的量果,如果說將尺寸記載在帳簿裏麵,就是我們所講的證自證分,後麵還會談到。
可見我們人的認識不管是能知、所知的,沒有一樣不是意識的作用,換句話說心自見心,心自己看到自己的心。簡單講就是要放下,不要執著,外境是浮而不實的,所以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如果你了解你的心,徹底地了解你的心,大地無寸土,這個山河大地就完全化做你的本性的東西,就沒有所謂的寸土,連一寸土統統沒有,大地無寸土,那就是山河大地都是你本性所影現出來的。就像燈光的反照它的體是依的,因為相分是客觀的外在的因素,所以依叫做所緣,反過來其他的三個就是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這個都是主觀的意識作用,這個叫做能緣,所以見分隻是攀緣外境的相分的作用,而自證分是緣見分的作用,證自證分是緣自證分的內緣作用,證自證分以什麽東西來緣呢?所以唯識宗就是說還是緣自證分,意思就是證自證分是緣自證分,自證分是緣著證自證分,互相作為因緣。因為見分的作用,雖然停止在外境,它沒有辦法證知證自證分,證明知道這個自證分,但是自證分是識的自體分,所以自己具足了緣外境的見分和緣證自證分的功用,而互為依緣跟所緣,所以把它配成能量、所量、量果,諸位就看這個表,看這個表格,我們就會慢慢地很清楚。
【第一重】,相分就是境界是當做所量,見分就是能量,自證分就是量果,所量的結果,譬如說相分就是布,見分就是尺,自證分就是我們……量果就是人的智慧,才知道量得多少。【第二重】,如果把見分當做是【所量】的,自證分就是【能量】,證自證分就變成【量果】了。好,【第三重】,把自證分當做是【所量】,證自證分就是【能量】,同時自證分就知道【量果】是多少。【第四重】,把自證分當做是【能量】,把證自證分當做是【所量】,當下證自證分就知道它【所量】的有多少,所量的有多少,所量的有多少。
諸位看(M)【(N)】,(N)就是【所量】的,所量的【如布】;【能量——如尺;果量】就像我們人的聰明【如智】;所量就是【相】分,能量就是【見】分,量果就是【自證】分,所量的就是【見】分,能量的就是【自證】分,量果就是【證自證】分,互為依靠。
【(O) 】【古喻四分二例:相分——】就像我們的【布;見分——】就像我們的【尺;自證分——】就像人的聰明【智】慧,知道量的尺寸多少【;】可是這個智隱藏在哪裏?隱藏在【人】的身上,所以叫做【證自證分;】有人才有智,你人死了那個智也不存在,相分就像【——鏡影】,就是鏡子裏麵的一切,境界叫做影,鏡的影,裏麵有人影。見分就像【——鏡】裏麵的【光,】沒有光,怎麽會裏麵有影子顯現呢?沒有光就不可能有影,簡單講沒有見分就不可能有相分的影相出現。自證分就像【——鏡】子的【麵】,就像玻璃。證自證分就【——鏡】子的【背】,那就(是)水銀。鏡麵跟鏡背必須要同時依靠著【互相攀緣】
【(P)】
【識】就是【——變:】【所】就是【見相二分】,【能】變就是【自證分】跟【證自證分】,【——依:】【能】就是【見相二分】,【所】依靠的就是【自證分、證自證分】【——內二分】。
證自證分跟自證分是見相二分所依靠的,所以就能變來講,自證分、證自證分當做主動,就能夠依靠來講,見相二分是當做主動的,而自證分、證自證分是被動的。所以是【內二分】。這並不困難。
五十頁,【(Q)證自證分、自證分、相分、見分】,相分跟見分就像那兩隻角,這蝸牛實在畫得不太像,對不起,我沒學過美術,這是隨便畫畫,你曉得這是蝸牛就好了,有的人拿這一本來,說:師父,你畫這一隻是什麽?像毛毛蟲一樣的。相分,見分,【見相分如蝸牛之二角】,縮回去就變成自體分,【其身首即自證分】,證自證分【——殼似證自證分——互相攀緣】,互相攀緣。翻開五十頁,
所以這個就是我們在迷茫的眾生裏麵,就算外道宗教家,他身為一個宗教家,他也搞不清楚真理是什麽東西,佛教講的如是因得如是果,誰也不能傷害你,你要是不倒,誰也不能讓你倒,這個都是自己的問題。你祈禱沒有用的,祈禱有什麽用?還有一點這是共業的東西,共業的東西,為什麽說是共業呢?好,美國跟伊拉克兩國呼喊得很高,對不對?美國總統布希(喬治·布什)他這一仗打贏就不得了了,他就說:你要無條件撤軍,對不對?無條件撤軍,一開始就姿勢站得很高,海珊就說:我就是不撤軍,我不跟你談。整個伊拉克的國家,因為回教國家他很容易受宗教的熱誠,大家起來打一場聖戰,然後就一直推一直推。海珊就愈講愈誇口:我怎麽樣子兩伊八年都打了。兩伊戰爭八年都打了,死一百萬人,損失了一百億美金,我都在打了八年的伊朗,兩伊戰爭就是伊朗跟伊拉克,海珊就講我有打仗的經驗。因為他是全國的呼聲很高,這個叫做共業,你知道嗎?這個叫做共業一直推把海珊推到不能下台,也沒有辦法下台,現在撤軍的話海珊馬上完蛋了,不撤軍,不撤軍就要打,海珊為了讓人家感覺他是雖敗猶榮,也是阿拉伯的民族英雄,他寧可死百萬大軍換來一個民族英雄。真的,就是這種心理作祟,其實明明知道一個國家怎麽抵擋二十八國家,一國擋得住二十八個國家打,怎麽可能,一個國家抵擋二十八個國家,你沒有念過這個高會、初會,邊際效用學,怎麽可能打贏聯軍呢?可是他現在已經推得沒有辦法,沒有退路了,沒有辦法大家都說他是領袖,對不對?就是這樣子了。所以這個也是阿拉伯國家一個共業所感,這叫共業,不是海珊一個人可以作主的,全國都反西方反美國,布希還很慈悲,布希打的時候還選最沒有人的地方打,布希他還宣布叫那個將領不能打平民地區,布希還很了不起的,他打仗還很有良心的,他還宣布不能打那個平民區,就是人住的地方不可以打,就打軍事設施而已,布希真的還很了不起的,真的,打仗還看地方打,所以現在整個伊拉克才死二十三個人而已,你知道嗎?已經摧毀百分之八十的軍事地,才打死二十……那是不小心被打死的,站在軍庫旁邊,布希還是很有良心的,對不對?所以這個就是見繩為蛇,我們號稱為宗教其實自己也搞不清真理叫做什麽,釋迦牟尼佛說:你造什麽因你得什麽果,誰也不能幹涉你,誰也沒有辦法,對不對?要是海珊今天信佛的,真的,這個絕對不會打仗,要是我今天來當海珊,當然我不可能福報這麽大,去生長在那個地方。美國他就說:慧律法師,你要撤軍。你放心,我馬上撤軍。為什麽?這個一打死太多人了,對不對?搞得毀滅性的在打仗。海珊現在就一直叫囂說要用那個生化戰,美國那個鮑威爾將軍,錢尼外交部長(切尼副總統)他說:你用生化你試試看,我用核子彈打。核子彈你曉不曉得,核子彈的威力你曉不曉得有多大,像長崎跟廣島這樣一個叫做原子彈,核子彈是原子彈的十倍,十倍,台灣丟兩顆就完蛋了,台灣兩顆,一顆台中一顆台北就完蛋了,所以這種東西不打則已,因此我們學佛講如如不動,我現在教導你,假設你受到委屈,你不要辯論,不要反駁就忍辱,你一反駁兩倍的力量再打回來,你知道嗎?兩倍的力量打回來,你說你現在用生化打,美國用兩倍的力量打你,所以反抗講實在話的,就是老實比較好,你知道嗎?古意比較有底,古意的意思你聽懂嗎?意思就是說我們一個學佛的人不能在錯覺裏麵,自己認為很了不起打轉,你一定要趕快能進能退,所以我常常講開示我的徒弟,說一個真正學佛的人,能吃吃得很飽,也可以三天不吃飯,能受最大的忍辱,也可以受得了別人的讚歎,能饑、能飽、能熱、能冷,能讚也能毀,能伸能縮這個就是真的大丈夫,該退就是要退,該退就是要退,看不能碰,你就要退了,所以我如果看打不贏,我就會撤軍,打得贏就很難講了。所以說我們信佛的人,是一個很有幸福感的人,一個內在充滿著智慧,我們的幸福就會建立起來,所以繩蛇……,這是我題外的話。
火輪,火輪就是說我這裏點一把火,然後把它轉動,你看這個特技的轉動,你看師父的手,你看著師父的手,你看我的手這樣看是一點,對不對?這一點,對不對?我不是叫你看我的漂亮,看手,然後我的手這樣轉動,你看就變成一個圓圈,對不對?其實在每一個動點的時間架構上它都是停止的,那是因為我們速度的轉動,所以我們產生錯覺,我們因為無明的意識一直轉動,一直分別一直執著,所以就產生了錯覺的世間,知道嗎?我們一直拚命地分別,拚命地執著,連包括晚上我們都要做夢,意識都控製不住,所以我們看的完全不是真實的世界。你看師父這一隻手,這樣轉動、轉動、轉動,你就知道它本來是一隻手,這一轉動就變成一個圓圈了,變成一個圓圈了,我們這個世間也是這樣子,我們也是一直在轉動裏麵產生一種錯覺,我們拚命地用意識心分別,意識心執著,這個就不是一個真實的世間,而你拚命地錯覺,所以你放不下、看不開、哭泣,然後送到港口去,討海人家然後哭泣,以前拍過電影,對不對?在港口旁邊哭泣,然後如果她穿了一雙木屐,穿了一雙木屐,穿到港口裂開了,木屐裂開來,她就跟她老公講:郎君、郎君你這次不要出海了,很不吉祥我的木屐裂開了。他說:你不要亂想,沒有這回事。出海去真的遇上了台風,那部影片是這樣演的,真的死在大海,有時候這個預兆也是……夫妻之間有時候某些預兆也是很不可思議的,真的死了是不是?沒有學佛的人就哭了,學佛的人他就不會這樣子,你去,你去吧,師父講的,有得必有失,有來必有去,你去死吧,反正你出海也是死,回來也是要死的,師父說早晚都要死的,一定會死的,今天你回來了,有一天你也是會死的,早晚都要死的。所以學佛的人拿著那個手帕就不是這樣子了,她說:你去死吧!你去死吧!沒有那麽殘忍隻是比喻而已。所以說有學佛的人,他雖然有受到感情的挫折,苦一陣子他就可以放得下,也可以讓他更成熟。這個沒有學佛的人,他沒有辦法的,沒有辦法的,一碰到感情上的事情轉不過來的,一點辦法都沒有的。
好,五十一頁,五十一頁,【識量:】識量是什麽呢?【什麽叫做識量?我們知道境是所緣,識是能緣所緣】就是能夠攀緣的分別心,所緣的境界,【而有識量的產生,所謂量,是計慮義,】計就是計算、計度,慮就是思惟,所謂計就是執著,慮就是分別心,簡單講所謂的量也就是分別跟執著的產物,【如人量布,得其長短,叫做量。心於境界,了別對象,同時就能辨別黑白,判定是非、】判定【邪正,】哪個是是,哪個是非,哪個是邪,哪個是正,【這就是量的功用,所以說,識量隨著因素不同,所得結果,亦有差別,由是說到“量”,總有三種來配合三境的:】
【能緣之心:現量、比量、非量】,底下一個【——性境、帶質境、獨影境】,這個等一下會講。【所緣之境】
【現量:現—】就是【顯現;量—】就是【量度;於第一念——現前明了、不起分別、不帶名言、無等度心】,它這一些都在形容,這一些統統在形容,就是實實在在的境界,現量就是現在眼前的,現在眼前的不起分別,就是你看得很清楚,還沒有落入第二念,第二念就是第六意識,第三念就是增加一個執著,其實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都在同一個刹那裏麵,時間的短不會超過一秒鍾,一看分別、執著同時下去,這時候的第一念,簡單講就是當你看花的時候,這個就現前。我前麵這七、八朵花——紅色的、微紅色的,現前明了,不起分別,不帶名言,這就是花,就是這種東西。無等度心也沒有特別的計度,計算的計,度,度量衡的度,【如鏡子現象不假分別】,簡單講就是【見山便是山,見水便是水】。那就是現量,清清楚楚的意思,如鏡子現象不假分別,譬如說像鏡子一樣的還沒有分別心當下就是,鏡子的意思就是說就像眼睛照射一切,鏡子一照就是實實在在的東西,現在前麵的。這個鏡子就比喻我們的眼睛看過去就是實實在在的境界,所以見山便是山,見水便是水。
【比量:】這個【比——】就是【比擬】;【量—量度。以有比及而知其然】,因為有這個比,所以我們知道它的情況是什麽,【如隔牆見角、知彼有牛、】看到隔壁的牆壁冒出兩隻角出來,就知道隔壁有牛,【隔山見煙、知彼是火】。隔著這邊山看過去有看到煙,知道那一邊有火,雖然本身沒有看到火,他知道一定有火在燒的,要不然沒有煙,【以同時率爾意識,】率爾就是不起分別,當下的意思。以同時當下這個意識,然後【隨見隨即分別】,這個就是加上第二層隨看到隨時加上分別。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部分的都是比量比較多,大部分都是比量,什麽是比量?說這個就是撫尺,這就是桌子,然後內心裏麵就會觀想到很多的情況出來。
我們人看到一些事情就強加的分別、執著,然後就一直假設自己的觀念跟看法,然後【非量:】就會出來了,非量就會出來,所以這個現量是實實在在的,第一刹那,比量就通過分別跟執著。非量呢?也不是現量也不是比量,【非—】就是【錯謬;量——量度。若心緣境時於心錯謬】,心產生自我觀想、自我錯覺,【虛妄分別、不能正知——境不稱心,分別人我】。
什麽叫做若心緣境時於心錯謬?心緣這個境界於心錯謬,這個很多、很多,到處都是。我舉一個例子,以前有一個徒弟,在家的女眾徒弟,她本來對師父很恭敬,對師父也很好,然後她就說:師父,我今天生日我請你到某某素食館去,這個素食館離火車站很近。然後我就跟她講:我這個人不太喜歡被人家請客,也很不喜歡出去浪費時間,其實我出去請客都是別人在吃,煮出來都不是我在吃,都說我請慧律法師,我不要擔當這個惡業,其實請客我這個人半碗飯就飽了,我就不出去,然後她就一直邀請,然後邀請得有一點生氣,不太高興這樣子,不太高興。好了,後來我一個親戚他剛好來到高雄火車站,也剛好跑到那一家素食館去。他(師父的親戚)就說:師父,自己人嘛,我那麽遠來,我們在這裏等你。這下慘了,這下自己的親戚不去又不行,好啊,就去了,去了,去了就在樓下吃、吃、吃,她老人家從外麵剛好進來,這下進來慘了,這下沒辦法解釋了,她看到我一隻嘴巴翹得可以吊一斤豬肉。大妄語、可恥!意思就是當法師的人,我生日這樣一直請你,說要吃個飯,你就不來,原來就是約人家在這裏吃飯的。這怎麽解釋她就是誤會很大,後來去外麵毀謗得很厲害,說我這個人講話像放屁一樣的。我跟她講這實在是巧合,真的是巧合的不是故意的,自己人你叫我去吃飯不去又不行,自己人,所以這個世間很多事情都是那麽的剛好,讓你沒有辦法去解釋。我一直兩三地告訴我的徒弟們,就是說除非你真的身曆其境,要不然很多的謠言、是非、什麽黑函那個連看都不要看,個人講個人的你也不是當事者,你怎麽知道那是真是假的,信任由人家寫的,對不對?所以我曾經告訴徒弟們說:最了不起的人——就是說看到是非、報導、對錯,他都不加以分別,不加以執著,因為我們又不是當事者,你也不了解當時的情況是什麽,你怎麽知道誰是誰非?後來她就一直去講給別人聽,然後她就說:枉費我跟隨師父這麽久,請他吃飯……她就一直地這樣毀謗一直地告訴說,我(慧律法師)是一個講話不守信用,說不給人家請,為什麽又出去怎麽樣。我跟她講一直講沒有用,後來我就不解釋了,不解釋了反正你講你的吧。
所以說這個非量大部分就是我們所講的疑神疑鬼,這個非量就是會讓我們產生很多不必要的困擾,簡單講我們要不落入非量,就是我連想都不要想,對、錯是你家的事情,你要是能夠有這種心理的話那不得了,不得了。
如果有人來告訴我說那個法師怎樣好怎樣好,我們讚歎隨喜,說:那個出家眾怎麽樣不好怎麽樣不好。我說:人家能夠出家已經了不起,不要批評人家。那個在家居士就住口了。
所以這個非量我以前還克製得很好,有一次我表現得不錯,表現得不錯。有一次我念逢甲大學的時候,念逢甲大學的時候,我是一個很窮的人,掉了六百塊,六百塊,那六百塊是我的命根,因為沒有錢,這個袋子裏麵沒有錢很可憐,六百塊沒有了,掉了,掉了……我在想想看昨天就是一個一百八十幾公分的人,我們班上有一個最高的,比陳中興還高的。然後第二天去上課的時候看他,很像他拿的,然後他今天來對我特別好,對我特別好,這個人今天對我特別好,一定是昨天有偷拿,而且今天故意分化我的注意力來注意他,要不然他今天怎麽對我那麽好,對不對?可是我這個人有學過佛法,可是沒有證據這個不能亂講,就是又怕落入非量還是要等待,不行!後來經過兩、三天,他不太跟我講話了,我內心裏麵又想這個高高瘦瘦的這麽高,這幾天不跟我講話,可能老羞成怒了,偷拿我的錢,可是又不好意思跟我講,怕我知道可能我已經在懷疑他了,經過一個禮拜在我的衣櫥裏麵剛好回來換衣服沒有洗,口袋裏麵六百塊剛好在這裏,人家並沒有偷拿我的錢。那時候我有學過佛,我怕落入非量,沒有實在的證據是不能這樣講,可是奇怪當我錢掉了的時候,看他,好像就是他拿的,很像,怎麽看怎麽像,你們讀過一則偷牛的吧,我們以前國文有一篇知道嗎?偷牛的人……第二天看好像就是他拿的,偷牽牛,我說這個人的心理很厲害的,人這個心理非常非常厲害的,你要是欣賞這個人他怎麽樣壞,你就是認為他很好,這個人你對他不好印象的時候,不好印象的時候,就什麽話什麽錯覺他都想得出來,所以我兩三地告訴諸位:那個是非不要聽。你不要一直聽:那個人有多壞多壞,你要注意去觀察那個專門講人家爛的最壞的,那個比那個被批評的人爛十倍,那個一天到晚都是講人家爛、多壞的,那個要爛十倍,比人家爛十倍,也許不隻十倍,一百倍都有。
我今生今世體會的,所以談到這個比量就會感觸良多,太多了!眾生都是這樣子的,眾生都是這樣。你對這個人好,你明天對這個人好,她就說:師父不重視我了,難,分配不公平,所以不要剃度女眾,分配不公平,男眾就不會這樣子,不曾這樣子。
底下說虛妄分別,不能正知,對啊,我們所接觸的都是產生錯覺,我們哪裏有正知正見呢?所以境不稱心,分別人我,這個境界不稱心就是不順從我們,境界一不順從我們,我們就強烈的造業,就開始分別人我,分別人我底下畫一杠,寫兩個字就是“錯覺”,就開始起錯覺了。其實很多的觀念都是不必要的,很多的痛苦也不必要的。(本講座第十一集到此結束,視頻地址: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941449i65201824.html)
(附:現量、比量、非量、三量。
現量:因明用語。又作似量。三量之一。指似現量與似比量。為錯誤的覺知與推論。似,似是而非之意;現量,即直覺知識;比量,即推論知識。似現量,略稱似現,即對於所緣之境生起分別惑亂之智,不能正確量知其真實自相。似比量,略稱似比,依不成、不定、相違、似喻等似因而生似是而非之智,不能正確比知量度所對之境。如見霧為煙而妄推有火。似現量、似比量二者,似真現量、真比量,而非真現量、真比量,故稱非量。[《因明入正理論》、《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卷下、《因明論疏瑞源記》卷一、卷八]
比量:因明用語。為梵語anuma^na-prama^n!a 之意譯。謂比知之量。為因明三量之一。又作真比量。乃“似比量”之對稱。即用已知之因(理由)比證未知之宗(命題),以生決定之正智。據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中之本載,比量有自他二種:(一)自比量,係處弟子之位,局限於思惟領域。即為自己認識事物而於腦中進行之推理活動,不形諸語言文字。又分相比c 與言比量。由自己見相比知者為相比量,如見煙比知有火。聞師所說比度而知者為言比量。(二)他比量,係處師主之位,與弟子等作比量而使其生解。即以語言文字將通過自比量所得之認識表達出來,啟發他人悟解接受。又立者(立論者)所立之比量,稱前量或所違量;敵者(問難者)用以對抗之比量,稱後量或能違量。 瑜伽師地論卷十五說五種比量,即:(一)相比量,隨所有之相狀相屬,由現在或先前所見而推度其境界。如見幢比知有車,見煙比知有火。(二)體比量,現見一物之自體性而比類其不現見之體,或現見部分自體而比類其餘部分,或以現在比類過去、以過去比類未來、以現在之近事比類遠事,或以現在比類未來。(三)業比量,以作用比知業之所依。如見遠物不動搖而鳥居其上,比知是杌。(四)法比量,以相鄰相屬之法比知其他相鄰相屬之法。如屬無常比知是苦,屬苦比知是空無我。(五)因果比量,以因果展轉之相比知。如見有行比知至他方,見至他方比知於前必定有行。[因明入正理論、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本、卷下末、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卷上、卷下](參閱“他比量”1542、“自比量”2516)
非量:梵語pratyaks!a-prama^n!a。因明用語。三量之一,心識三量之一。量,為尺度之意,指知識來源、認識形式,及判斷知識真偽之標準。現量即感覺,乃尚未加入概念活動,毫無分別思惟、籌度推求等作用,僅以直覺去量知色等外境諸法之自相。如五根之眼見色、耳聞聲等是。廣義之現量,分為真現量,似現量兩種,真現量係指未受幻相、錯覺等所影響,且尚未加入概念分別作用之直接經驗;似現量則指由於幻相、錯覺所致,或已加入概念分別作用之認識。狹義之用法,現量一詞多指真現量而言。於唯識中,五識之緣五境、五同緣意識、五俱意識、定中之意識與第八識之緣諸境,均為出於心識上之現量。因明所用之現量,唯有五識及五同緣、五俱意識而已。
因明入正理論(大三二·一二中):“現量謂無分別,若有正智於色等義,離名種等所有分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大四四·九三中):“能緣行相,不動不搖,自循照境,不籌不度,離分別心,照符前境,明局自體,故名現量。”[瑜伽師地論卷十五、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下、因明論疏明燈抄卷三末、卷四本、因明入正理論疏瑞源記卷四](參閱“三量”633)
現量:(一)量,即尺度、標準之意,指知識之來源、認識形式,及判定知識真偽之標準。印度自古各哲學宗派間即盛行探討知識來源、形式、真偽之學問,遂產生各種“量論”之說,其中最普遍者為三量。然三量之內容與名稱;各宗所說互異。 (一)就心、心所量知所緣對境而立之三種量。唯識宗於此,多所分別,並詳加闡論;而於因明之中,亦為重要之“自悟”方法。此三量即:(1)現量(梵Pratyaks!a -prama^n!a ),又稱真現量。乃對境時無任何分別籌度之心,各各逼附自體,顯現分明,照了量知。亦即由五官能力直接覺知外界之現象者;此一覺知乃構成知識之最基礎來源。(2)比量(梵anuma^na -prama^n!a ),乃由既知之境比附量度,而能正確推知未現前及未知之境。(3)非量,即似現量、似比量之總稱。乃非正確無訛之現、比量,或非可量知之量。 (二)瑜伽師地論卷十五與顯揚聖教論卷十一所立之三量:(1)現量(同上),(2)比量(同上),(3)聖教量,又作至教量、正教量,為一切智所說之言教,或從其聞,或隨其法,其中又分:1.不違聖言,佛自說經教,輾轉流布,不違正法、正義。2.能治雜染,善修此法,能永調伏貪癡等煩惱。3.不違法相,不於一切離言法中建立言說。 (三)數論外道所立之三量:(1)證量,指從根塵所生之五知根,緣五塵所顯現之覺知作用。相當於上記之現量。(2)比量,分為有前、有餘、平等三種;“有前”乃推知未來之作用,“有餘”為推知過去之作用,“平等”為推知現在之作用。(3)聖言量,相當於上記之聖教量,雖非由五官感知,亦非經推比而來,然以篤信聖者之故,亦得信知聖教聖言。如北鬱單越之存在,既非吾人所能感知,亦非推比可得,然以聖言之故,遂得信知其存在。[解深密經卷五、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六、因明入正理門論、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本、因明論疏瑞源記卷一](參閱“比量”1481、“真現量”4222、“量”5293) (二)成唯識論卷二所立之三量。即:(一)所量,指被測度量知之對象。(二)能量,指能夠用以量知者。(三)量果,指所量知之結果。例如欲量知一織物,則織物為所量,尺度為能量,所量得之尺寸為量果。成唯識論複基於此說,將心識之作用分為四分,而以相分為所量,見分為能量,自證分為量果。(參閱“四分”1663)——《佛光大辭典》網絡版
現量:(術語)三量有二種:一、因明之三量:即現,比,聖教,之三也。詳見量條。二、就心心所量知所緣之境,而立三量之不同:一、現量,如鏡之對於物體。能緣之心,不為些之分別計度,量知現在之境者。如耳識之對於聲,眼識之向於色,是也。二、比量,於不現顯之境。比知分別而量知者。如見煙知有火。凡因明依第六意識之比量智而成也。三、非量,於現在之境與非現在之境,以逆亂之心錯分別取不實之事者。即以似現量似比量,而為非量也。就八識所知而分之,則第八識與眼等之五識唯為現量,第七識唯為非量,第六識通於三量。說見百法問答抄二。
現量:(術語)因明用三量之一。又心識三量之一。現實量知也。向色等諸法,現實量知其自相,毫無分別推求之念者。五識之緣五境,與意識之與五識共緣五境者(五同緣意識),與五識同時起者(五俱意識),又在定中之意識與第八識之緣諸境,均為現量。此總出於心識上之現量也。其中因明用之現量,惟五識與五同緣,五俱之意識而已。因明入正理論曰:“現量謂無分別。(中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因明大疏上本曰:“能緣行相,不動不搖,自唯照境,不籌不度,離分別心,照符前境,明局自體,故名現量。”又同下末曰:“五根各各明照自境,名之為現。”
比量:(術語)因明三量之一。又心識上三量之一。比者比類也,以分別之心,比類已知之事,量知未知之事也。如見煙比知於彼有火是也。因而因明法者,以因與喻比知主義之軌式也。總稱為比量者,是八識中唯意識之用也。因明入正理論曰:“言比量者, 謂藉眾相而觀義。”——《丁福保佛學大辭典》網絡版)(文稿248頁完)
(注:【《唯識簡介》慧律法師講】全部由蓮友sjmnfdz 提供,在此末學表示感恩感謝!阿彌陀佛!蘭草2011年9月10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