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⑶前五識即近今心理學上之所謂感覺。】feeling,feeling,feeling,feeling,感覺。
【⑷第六識亦即所謂知覺。但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各司一事,】比如說眼睛它是看這個色塵產生的眼識,耳根對這個聲塵產生耳識,鼻就對香產生鼻識,舌就對味產生舌識,身就對觸塵產生身識,所以前五識是各負責一件,那麽就是對外境,【惟第六意識能為前五識之總合作用。】簡單講就是第六意識配合著前五識的起來,眼睛隻有看,它沒有分別的能力,它的分別能力不強,須要靠第六意識來分別,所以第一念看到,是前五識看的,第二念就會轉入分別,所以第六意識會配合著前五識起來,現在吃東西,嗯!這個好吃、這個不好吃,吃東西是舌識,好吃、不好吃是第六意識,回去以後再買一盤,執著,就是第七意識,好吃嘛!再吃嘛!再買一盤嘛!回去吃得腹瀉……,唉!明天不吃了,舍掉這個第七意識的執著。
好!諸位看【⑸第七識為意識的根本,又名意根。】第七識是作為第六意識的根本叫做意根,意思就是第六意識必須要靠第七意識,簡單講前六識所運作的必須透過第七意識的執著,然後放入第八意識的倉庫,如果用一個比喻來講,說前麵有五個門,前麵有五個門,這五個門就是眼、耳、鼻、舌、身,然後通過一道第一道門,那就是分別的第六意識,好!第六意識再走進來,又第二道門,那就是第七意識,然後最後一個大的倉庫,就是第八意識。這樣比喻你就聽得比較清楚,所以前五識就是外麵開五個門,這五個門收回起來,都是通過第六意識的分別,然後再透過第七意識,但其實這種比喻隻是方便而已,其實這個第七意識也直接支配著前五識。
好!諸位看下邊的圖案。
下邊的圓圈圈,你們有沒有看到二能變,有沒有?這個二能變有沒有直接畫一杠,對眼、耳、鼻、舌、身,有沒有?你們看到沒有?有看到了第七意識直接,二能變直接透過那一條線,簡單講就是你看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不是有畫五條線,通往眼、耳、鼻、舌、身,對不對?第七意識有沒有?還是有,還是有,第七意識有畫斜的嘛!對不對?你們注意看!眼、耳、鼻、舌、身,中間那個最底下小圓圈圈,中間那個有畫虛線的出來,意識、意根,有沒有?那個有五條線通往五根,諸位!你再看第六意識上麵,二能變有沒有?第七意識,這個第七意識有好幾條線,有沒有直接就畫到眼、耳、鼻、舌、身,簡單講就是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都是直接地支配著前五識,但是以第七意識為什麽?為根本,所以這個叫做意根。
好!【如下圖比喻表之:】
下邊的圖,這個缽,我們用一個缽盛了一些水、土還有肥料,然後開這個花,用這個來比喻,【浮塵根(缽)】,沒有缽你這個【(水土肥料)】你裝哪裏,所以說這個缽就當作我們的依靠,簡單講浮塵根就當作【淨色根】的依靠,淨色根的依靠,那麽這個淨色根要是沒有缽呢?那也不行,那麽如果隻有缽,沒有淨色根,那你【(花)】種哪裏?怎麽會開花呢?所以浮塵根跟淨色根是相輔相成的,因為藉著淨色根的土壤,所以才能產生這個花,也才能發【識】,所以這個盆景,這比喻得非常好,簡單講意識不能直接透過浮塵根,一定要有淨色根才能發識,但是淨色根沒有依附在浮塵根,淨色根也沒有作用,簡單講浮塵根就是我們的肉眼,淨色根就是我們的神經係統,意識是花——就是我們的分別心。這樣子就更清楚,更清楚。好!那麽底下,這個缽跟花的底下有一個方方的,方塊形的,【田】,田地裏麵有【種子】,種子必須藉著【水土肥料】的【緣(助也)】,所以產生開【花】,產生結【果】,所以【識種】必須藉著【根】跟【塵】,才能產生【諸法】,意識的種子蘊育在八識裏麵,它必須仗著根跟塵,就是六根跟六塵,才能產生諸法。
【⑺十八界及種子:六根六塵六識總合三六,名為一十八界猶言十八個不同之種類也。】在這裏你務必要聽清楚,十八界就是我們的第八意識擁有這十八種的種子,十八類的種子,你不要把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就當作是一種,那是錯誤的觀念,眼識有眼識的種子,耳識有耳識的種子,所以第八意識幻化成根身、器界跟種子,根身就是我們的色身,根身,我們這個色身——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對不對?根身,根身就是我們第八意識業力所幻化出來的,我們現在看的就是實體,那是因為透過執著,根身。器界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再來,六根身攀緣這個六塵,那就會產生什麽?產生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十八界,十八界。22頁,【此十八界各各有自己種子。】噢!這句話很重要,這句話很重要!看唯識,這句話看不清楚,他就會搞不清楚狀況是什麽?簡單講就是六根、有六根的六種種子,六塵,有六塵的六種種子,六識有六識的六種種子,十八界各各不相幹,各各不相幹,但都是包容在第八意識裏麵。【故此界字亦可作種子解。】為什麽此界字可以作種子?因為【種子之義,在唯識上最為要緊,】所以我們【須極辨析而十八界能攝一切法。故若明十八界義即應知一切法各有自己種子,絕非無因而生。】非無因而生那麽就是表示外道的講無因而生是不對的,沒有因,哪裏有果呢?所以佛教是講因果的連鎖,在《俱舍論》裏麵對因、跟緣、跟果,並沒有明確的規定,也沒有明確的劃分說這個因、緣、果是什麽,所以這個因、緣、果是三位一體的東西,這個因,你現在是人這個因,你本身也是緣,仗著這個緣就是親因緣,你現在也是果,為什麽?因為前世造的嘛!今生今世就是果嘛!所以說因本身就是緣、就是果,強迫用時間的觀念把它拉開來,因、緣、果就排一直線,因加緣等於果,這是時間故意把它拉長,這個直線的觀念,那麽一體三麵的觀念就不可以這樣講,因為因本身就是一種助緣,這個緣本身就是……,對過去來講就是一種果,所以因、跟緣、跟果,沒有明確的範圍,也沒有肯定的說是怎麽樣的,哪一種情形叫做因,哪一種情形叫做果,叫做緣,比如說我現在做人,我是前世的果報,可是我應該仗著這個人的因我來修習佛法,我仗著這個高僧大德的緣,那麽因、緣、果也是同時的,因此這個因、緣、果,你也可以用直線的,也可以用雙重的因、緣、果,也可以用同時具足無量的因、緣、果。③意思就是無量層次關係,什麽叫無量層次關係呢?比如說,這是一個zero,這是三度空間的zero,這是一個zero,這一點,這畫一個線,X軸,這個Y軸,這個Z軸,這個都是成為三度空間的一個對角形。好!在任何一個空間的坐標軸,都不可能離開X、Y、Z,對不對?對,正確的,現在各位注意聽,你把每一個人都當作原點,旁邊的人就是你無量的坐標軸,每一個人都當作原點,零,那麽簡單講全世界的人都跟你有關係,不能夠離開這個三度空間的(英語),不可能離開,因此我們要多結善緣,我們要廣度眾生,就是這個道理。結惡緣,等於跟自己結惡緣,所以害人等於害自己,因為那是你本性影現出來的境界,這個境界你破壞得愈厲害,你的內心裏麵愈不和諧,對不對?所以我們要升華自己,把從內在裏麵那一種痛苦、恨全部擺平,所以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欺騙得了你。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沒有一個人可以欺騙得了你。為什麽?你是這個世界的主人翁,你創造你本身的世界嘛!所以你的世界跟我的世界不一樣,那麽因為我們是有共同分的業感,所以我們看的世界大致相同,是因為你是造人的因,我也是造人的因,所以得到的果報有一點共同分,其實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世界,那麽在燈燈相續,就像一百個電燈一樣,一百個電燈一樣,這一百個電燈一照起來,這光線看,都分不清楚,光線看,都分不清楚,人也是一樣的;我們眾生所造的這個業,所以我們看的山河大地大致是相同,但是每一個人感觸不一樣,感觸不一樣,因此簡單講雖然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裏麵,其實每一個人都擁有自己的世界,因此修學佛法必須要活在自己真正的清淨的世界裏麵。所以,釋迦牟尼佛腳趾一按這個大地,大地就現出極樂世界出來,現出這無量的莊嚴相,為什麽?因為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裏麵,絕對的世界裏麵。
所以,同學們!看不起別人很容易,擺平自己很困難,就是這個道理。當你擺平的時候,你這個世界就沒有所謂的不平,你對誰不滿,其實就是對你不滿,你殘害眾生,就是在殘害你自己,你傷害任何一個人都跟你這個坐標軸離不開關係,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什麽講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為什麽?剛剛我跟你講的,你把你自己當作X、Y、Z的這個坐標軸的零點,哪一個三度空間所發生的事情跟你沒有關係?統統有關係,所以如果你想要完成佛道自覺的使命,你必須要把你的原點擴充到整個宇宙,那就是無我,無我。佛性是中性的,不能用任何的諂媚來增加它,也不可用任何誹謗來減少它,佛性是中性的,你如何的讚歎、如何的標榜,都不可能增加本性的一絲一毫,你任何的攻擊、傷害,用任何的語言,透過任何的惡毒的語言,這個人的佛性還是存在的,存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所以創造人生的幸福,如果沒有聽到佛法,你認為可能嗎?我們一般人抽到一個洋娃娃,或者是一輛車子,她就是lucky woman,lucky man,在這美國人,man是罵人的話,“人”是罵人的話,因為白人看不起這個黑人,黑人看到白人就man,a man,就是一個人不是人的意思,你要搞清楚哦!
那麽我們就了解了這一層道理,我們要建立幸福的家庭,那就太容易了,easy, easy,就像這個蘇格拉底一樣的包容他的老婆,我可以容納她的個性,我就可以容納全世界的人,所以感謝困難、感謝逆境、感謝你的誘惑,同學們!不要屈服於你的誘惑,自尊會蒙蔽理性,所以買一本《佛心慧語》回去看,還很會講話哦!背幾句,人家怎麽會說:噢!你現在怎麽那麽有學問?很有學問。當一個人透視人生、了解了佛法,他要建立起幸福的家庭,那就沒有什麽任何問題,也沒有任何的困難,所以有的人……在家居士過得煩煩惱惱的,像我個人來講,我就坐在我的客廳裏麵,我看他們講得痛哭流涕的,我也覺得他們很可憐,也很悲哀,所以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你的內心裏麵一直產生那種不平的波動,那麽誰叫你這樣子,誰叫你這樣抱怨,誰叫你這樣不滿,你為什麽不認命呢?為什麽不能接受他呢?那就是沒有包容,看法跟我不同,我恨他,他拋棄我,我恨他,他玩弄我,我恨他,是不是?在那兒痛苦、掙紮,其實也沒有人叫他痛苦,沒有人,所以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給你痛苦,也沒有一個人給你壓力,所以佛陀說:點燃你內心的燈吧!要不然沒有任何人給你自由跟平等,你內心裏麵那一盞燈你不點起來,你怎麽可能得到自由跟平等呢?不可能!所以我很恭喜諸位能夠聽到佛法。噢!原來都是唯心所造的,我隻要掌握住這一顆心,不要讓它落入分別,不要讓它落入執,那麽日子就好過了,你不執,你就好過了,這個不執著多有用呢?比如說某某人來講你什麽,來講這個批評的人怎麽樣。噢!你講,你講的這個……。噢!憤怒,那跟高僧大德就不一樣了,一個高僧大德他就會:嗯!他罵我這樣子已經很好了,已經很有良心了,是不是?很有良心了,這高僧大德真正徹悟的人,他連動到一個念頭都不會,這個才是真的功夫,我們須要在這個分別跟執著,放下、舍掉,要不然要成道那就很困難。
【⑻三能變:初能變,由性變為第八識。二能變為第七識的我、法二執。三能變為前六識。】所以底下再寫幾個字:唯識者能變也,就是一直變化叫做唯識,就是統統一直在變化,唯識者能變也,一直變化,那這一句話就更透徹了。好!
【唯識——能變:所變:】什麽叫能變呢?【分別諸法之相。】所變:【諸法之相貌。】諸法之相貌,為什麽講能變是分別諸法之相呢?它有這個能力來分別種種的相,那麽所變就是諸法的相貌,就是它變現的,所以能變講五根身,還有我們的心法。所變呢?就是我們的境界,就是色法,好!【故名法相宗】法相宗。
再來,【唯識——色法:博物、理化、生理等一切物質科學。】這是色法。【心法:心理、論理、】這個論理就是理則學的意思,專門用推論的,論理就是理則學,討論的,這些邏輯,論理學就是邏輯學,logic,【數學】就是數目字。【等精神科學。】翻開22頁,Please open page twenty-two,22頁,
【⑼八識的關係及說明】
【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前五識,】還有【意識】是【第六識】,是【了別境識】,就是說對境界的認識叫做了別境識,對境界的認識叫做了別境識。【末那識】翻譯成中文叫做染有我,汙染加上了一個我叫做染有我。【第七識】底下一個【思量識】,為什麽講思量識?就是要準備行動的前奏,就是第六意識分別,第七意識要付諸行動了,它開始要思量,思量識,所以就講【唯識】。那麽第八意識呢?它這個釘得把那第八意識都蓋住了,把它挖出來,我這一本把第八意識都釘得到裏麵了,你們看得到嗎?我這邊看不到,你看把第八意識都釘得。。。,
【阿賴耶識——第八識】翻譯成中文叫做【異熟識——本識】,本識就是根本識。23頁,
23頁是說明,什麽是恒?什麽是審?什麽是審而非恒、非恒非審、亦審亦恒?我們來看一下:
恒就是永久,審就是思量。
【①恒而非審:】恒而非審,這個恒就是第八意識,【謂第八識雖現行相續不斷,】什麽叫做現行?種子潛伏叫做識種,現行叫做唯識,這個觀念你要搞清楚,唯識是已經果了,而不是種子,不是種子,第八意識的種子叫做識種,唯識的種子叫做識種,已經變現成根身、器界、種子叫做唯識,唯識是站在果上講的,所以第八意識雖現行,現行就是說已經產生的根身跟器界,而並不是指中陰,所以叫做現行,就是現在正在作用,受業力的牽引現在繼續在作用,相續不斷,【而有恒義,】第八意識還沒有到金剛地,佛地,都沒有辦法擺脫第七意識的汙染,所以這個恒就是永遠相續不斷刹那變化,【然其思量之功能淺,】就是第八意識的思想,思量的功能沒有,【故曰恒】但是沒有思量的能力,【而非審。】
【②審】那是有思量的能力,【而非恒:謂第六識,】第六意識【以第七為根,亦能思量,然有時生起,有時間斷】比如說睡眠的時候,不做夢,第六意識就不作用了,或者說昏倒、悶絕,第六意識也不作用,或者是滅盡定,或者是無想定,第六意識也沒有作用,【故曰審】,就是有分別心,但是有時候起,有時候不起,叫做【而非恒。】
【③非恒非審:】也不是永恒的,也沒有分別的力量,【謂第五識必】須,【得】就是仗,必須依靠著【意識相俱,】這意識就是第六意識【而作用始能明了,故曰非審,又前五待】看、待聽,但是沒有分別的強的能力,所以叫做非審,又前五識必須依靠種種的【緣而顯,】緣如果缺少了就不生,比如說眼睛看色塵,如果沒有光線,打開一個倉庫黑漆漆的,你能夠看到東西嗎?沒有光線,眼睛就看不到,它要藉著這個光線的緣,它才能看得清楚,所以,【緣缺則不生,】再來,非恒,【故曰非恒。】因為它不是永恒的。
【④亦審亦恒:】也有思量的能力,也有永恒的思量,當然這是指凡夫位,指聖位,佛果位,那就不能講恒,就脫落變成大圓鏡智了,【謂第七識執第八識之見分為我,】這句話換現在的名詞來講,就是說本來精神跟物質並沒有一層我執,這個第七意識強迫第八意識去認識,誤認為有一個自我,如果換現在的名詞就是戴上一付墨鏡看這個世間,什麽都染黑,當你戴上墨鏡的時候一片漆黑,當第八意識的見分跟這個相分同時存在,本來就是沒有所謂的執著,但是第七意識硬要它執著,硬要它執著,所以就染上了一層我執跟法執。這是第七意識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為我,因為第八意識的見、相二分就像蝸牛,這個蝸牛產生兩個角,這個兩個角就是見分、一個是相分,蝸牛的肉叫做自體分,蝸牛把那兩隻角,觸角縮回來,就附合在身體裏麵,意思就是見、相二分本來就是一體的,精神跟物質本來是不可分的,但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由自體分迷了,產生無明,強有力的業力牽引,因此變成見、相二分對立,就像蝸牛的兩隻角,那麽蝸牛的兩隻角對立,卻是不能離開蝸牛的體,簡單講見、相二分根本不能離開自體分,簡單講精神、物質也不可能離開我們所謂的第八意識,第八意識本來是一體的,物質跟精神,現在要強加分別自然產生你跟我跟他的排斥性,所以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為我,就是第八意識看了這個相分,卻由不得自己的加上一個我的錯誤的觀念,這是第七意識的特質,叫做【思維量度,故有審義又第八識所執之我無間斷,】第八意識所執著的我沒有間斷,這是審義,【則第七能執我者亦無間斷故亦有恒義。】有恒義,所以第四個亦審亦恒就是第七意識。
如果我們畫一個圖表,可能就比較容易了解:
【意(思量)】:【恒】有一個恒字出現的,就是【第八識】;有一個恒字,又有一個審字出現的,【具一】有恒,又【具二】有審的,那麽就是【第七識】;【審】而沒有恒的,那麽【具一】就是【第六識】;【具缺】也不審也不恒的,就是【前五識】,總共【八識】。翻過來24頁,
24頁,【“法性如是”——解性】,法性如是【世說】,這個世說就是說我們因為法性不容易了解,那麽我們就世間人所能了解的,來大概的認識這個本性一下,所以叫做解性世說,按照世間人的【周易】跟【列子】,周易這個是談四象八卦的,我們所謂的《易經》,《列子》也是一本書,專門講這個太陰、太陽、少陰、少陽,比較容易形容這個微細的東西,但是他把它改成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其實這個就是跟陰陽兩極的這個粗細是差不多的,差不多的,所以《周易》跟《列子》,雖然名相上不一樣,但是大致上是相同,那麽我們對本性沒有辦法了解,我們大致上從我們中國的思想來認識一下本性,所以叫做解性世說,世說就是按照我們世間人所能認識的來做一個客觀的襯托跟了解,《周易》那麽就是《易經》所講的【無極】,無極那麽就是沒有辦法講,這跟《列子》的太易是一樣的無所見的,無所見的。但是佛教講的這個無所見很容易讓世間人誤會,這裏的無所見,他一定會說不能用眼睛去看,不能用耳朵去聽,也不能用鼻子去嗅,其實悟道的人也可以用眼睛去看,耳朵去聽,鼻子去嗅,卻沒有分別,本性就在眼睛裏麵,見聞覺知無非是本性,所以他這樣解,很容易產生誤會,所以我在這裏補這一句話,是說悟道者見聞覺知,見即是見性,聞即得聞性,覺得覺性,知得知性,見聞覺知六根得六根性,圓通無礙,不離六根即是見性,所以這裏說無所見,簡單講是對凡夫來講的,凡夫雖然有具足六根卻不見性,其實就在他的眼前,清清楚楚,如果換一句最簡單的名詞,當你眼睛看外表不起分別心,不起執著念,這個就是你本來的麵目,但息妄念,別無聖解,你隻要停止這種妄想跟分別的心,你不必另外的找本性,這個就是見性,明心見性。
《周易》的無極跟《太易》的無所見就是性,就是類似我們佛家講的【性:空無所見】,但是不是,【太極:尚未分開。兩儀:陰陽。四象: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太易——無所見。太初——氣之初:太初—氣之始。】意思就是【比太始還微細,隻是一種氣。太始——形之始:每一個原料有一定的形狀。】就像我們現在所講的質子、電子、中子,那麽太初,那隻有氣而已,就像我們的身體,咦!我們身體不健康,就是這個氣體有這個質礙,如果用一個肉體來分析的話,我們肉體就是【太素—】我們的細胞幾乎接近太始,充滿著全身的氣,那就是太初,氣的發源那就太易,簡單來分析一個肉體上的建立,大致上就是這樣子,太始是形之始,是每一個原料有一定的形狀,太素是【質之始:】是質礙的開始,【一切物質的開始,構成物質的原料。】那麽因此這個是比較容易了解的,容易了解的。
好!再來,【注二】這是注一,那我們來看注二,【不動唯性】就是本性是如如不動的,這個本性是站在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的角度來講,這個叫做不動唯性。【集起唯心】,就是說收集了各種的種子,那麽就是我們講心,所以這個心大部分都是指第八意識,集起簡單講就是收集的意思,收集了無量無邊的種子,就像倉庫一樣儲存起來,這個叫做集起唯心。(本講座第四集到此結束,視頻地址: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941449i65203007.html)【了別唯識】,什麽叫做了別唯識呢?分別,有分別的能力,那麽就是意識。【計實唯境】就是凡夫大部分都計度這個境界是實在的。所以這個【(清辯)】論師,就簡單地來對這個凡夫來破除他的觀念,【真諦立心境共為真空】,真諦是站在空性講的,心也空,境也空,【俗諦立唯境無識。】清辯論師這個是很了不起的人,他方便來立這個真諦,就真實性來講,心跟境是空的,就世間人來講的話,確實有境界,確實隻有境界,那麽識是看不到的嘛!
好!諸位看!【⑴心:雲何名心,心者集起義,】什麽叫做心?心就是有集起,就是收集了一切資料,【謂能集諸種子起諸現行者,】孕育在這個種子八識田中碰到外緣會起這個現行,叫做心。【特(此處的“特”字,在慧律法師視頻講座中為“持”字幕,本人認為“持”字有誤,在此說明。)名之曰心。若但就能緣慮之義言,】能緣慮就是能夠攀緣思慮的角度來講,【則八識皆可名心,】眼識、耳識、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識,都有緣慮的這個能力,【若就集起言,則唯第八識可名為心。何以故?唯第八識能集諸種子起現行故。如府庫儲藏一切物品。】
【⑵了別唯識:若但就明了分別境界之義言,則八識皆可名識,】但就明了分別境界來講,八識都有分別境界的能力,【若就了別粗顯境界言,則唯前六可名為識,何以故?以前六能了別】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等】這個比較【粗境故,詳言之,即前五識僅能了別自境意識,】什麽叫自境意識?就是眼睛隻能了別色塵、耳朵隻能了別聲塵,但是第六意識就不是這種能力了,【第六識則能了別前五識所了及未了之境。】為什麽?前五所了,前五識,眼睛看色塵,它,第六意識也產生分別,可是前五識所未能了的,比如說自我意識,或者夢中意識,那麽前五識就沒有辦法了,所以前五識所能了別的那是粗顯的境界,前五識沒有辦法的,就留給第六意識。【但所了別者其境皆粗,】第六意識的境界也是粗顯的,【如眼觀色、耳聞聲,乃至意識緣一切法皆粗顯易知,】比如說我現在想像什麽,我的觀念是怎麽樣,我感覺很幸福,或者覺得你很好,你很壞,這一朵花很漂亮,這唯識研讀班很好,這個都是粗顯的第六意識的自我分別。但是我們晚上睡覺了,在夢境裏麵執著自己的我,沒有發覺,我們晚上睡覺了,這個細胞在變化了,我們沒有發覺,指甲在長大了,成長沒有發覺,我們的頭發變長了,我們也沒有辦法發覺,這個是微細意識,就非凡夫所能覺察,粗顯的前六識我們有辦法,所以,【不似第八第七所了別之境,皆是微細難知者也。】
【⑶計實唯境:言凡夫計度境界為實在的。】
【⑷清辯論師:】我們必須要對他了解一下,【乃佛滅度一千一百年與護法論師同時之佛教大德,】就是跟護法論師,護法論師那麽就是唯識學的貢獻非常、非常大的一個論師,我們現在所講的大部分都是根據護法論師的唯識的觀點來講的,這個清辯論師【他為破除順世外道之邪說謬論,】順世外道後麵有講到,【遂作真俗二諦說法。俗諦者,順於凡夫迷情所見之世間道理也;】你說世間是真的,好了!世間就講真的,境界是實在的,他就跟你講是實在的,【真諦者,聖智所見,離於虛妄】的分別跟執著【,其理決定真實者也。清辯論師,於真諦中,立“心境共為真空”;於俗諦中,立“唯境無識”之義。】附和你世間人嘛!【吾人】我們眾生【就其俗諦看來,確與唯識學所的“唯識無境”之義相對立,】唯識是講隻有心在作用,境界是你自己無始劫以來業力所變化出來的,其實你攀緣境界就是攀緣你的心,你享受外境也是你的心在享受,並沒有真正的外境,所以跟唯識學“唯識無境”這道理是互相對立的,【由是遂在印度興起空有二宗之諍論。其實,清辯論師:“唯境無識”說隻是暫時隨凡俗迷情之見解,隻是為了破除邪說度化眾生之權方便耳,】就像一個工人來問我:師父!皈依可不可以喝酒?我跟他講:可以。方便!你跟他講皈依以後不能夠喝酒,他才不幹呢,他才不來,他怎麽會來皈依呢?所以有時候法師的……,這個度眾生,凡夫俗子不知道,不能隨便攻擊,不能隨便錯覺,法師有法師的用心良苦,【故唐之義淨三藏在《南海寄歸傳》上述及印度之大乘曰:“所雲大乘不過二種:一則中觀(即般若空宗),二乃瑜伽(即唯識有宗),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內有,】外麵的境界是沒有,而裏麵的識是有,【事皆唯識、其並鹹遵聖教,】這個統統是遵守佛陀的聖教,【孰是孰非?】都是不要爭論,【同契涅槃,何真何偽?】沒有所謂的真,也沒有所謂的偽,【意】思最重要的統統是【在斷除】眾生的【煩惱,拔濟眾生,豈欲應致紛紜,重境沉結!”】
(清辯:梵名Bha^vaviveka ,或Bhavya。音譯婆毗吠伽、婆毗薛迦。又作清辯、明辯、分別明。為六世紀南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之論師。或以師為南方末利耶那國(梵Malyara )之王族,或為摩伽陀國種姓大士。曾至中印度,師事僧護(梵Sam!gharaks!ita ),勤習大乘經典與龍樹(梵Na^ga^rjuna )之教說。後返南印度,宣揚空義,與磨羯陀國護法(梵Dharmapa^la )之瑜伽宗展開“空有之諍”。護法承繼無著、世親,說盡空之有;清辨祖述龍樹,主張盡有之空,彼此相破相成。或傳說師返南印度,主持五十餘所伽藍,宣說教法,造中論釋,破斥同為中觀學派的佛護(梵Buddhapa^lita )之說,如師所著之《般若燈論釋》,即可見與佛護之意見相左。晚年隱於馱那羯磔迦國南方山中,口誦真言示寂。主要著作為《大乘掌珍論》二卷、《般若燈論釋》十五卷及傳入西藏之《中觀心論頌》等。[《辯正論》卷四、《華嚴五教章》卷四、《大唐西域記》卷十馱那羯磔迦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法華經玄讚要集》卷五、《印度哲學研究》第五、Th. Stcherbatsky:The 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a^na]——《佛光大辭典》)
護法論師:梵名Dharmapa^la 。唯識十大論師之一。六世紀頃之人,為南印度達羅毗荼國(梵Dra^vid!a )大臣之子。本與王女有婚約,然於婚日落發出家。精通大小乘教學,於摩揭陀國那爛陀寺廣布教化,學徒數千人。二十九歲退隱大菩提寺(梵Maha^bodhi ),專事著述。三十二歲示寂。著有大乘廣百論釋論、成唯識寶生論、觀所緣論釋等。又玄奘所編譯之《成唯識論》十卷,係以護法之釋論為中心,另再合糅其他九論師之著作而成。[《大唐西域記》卷五、卷九、《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佛光大辭典》)
我們學佛也是這樣子,各人弘揚各人的,弘揚禪宗的,我們讚歎,弘揚密宗的,我們讚歎,弘揚律宗的,我們也讚歎,弘揚淨土宗的,我們也讚歎,我們不要因為我們學淨土宗的就誹謗人家,密宗的不好,禪宗不好,不可以這樣子,哪一宗都是佛講的,都是好的。【由此可知:空有二宗,本是一家,同為破除眾生之執著,同為接引眾生之方便法門,後輩學者,實不必筆墨諍論,以免自惱惱他,徒增困惑! 】
【●順世外道:佛在世時,有順世外道,】什麽叫順世外道呢?【執著地、水、火、風之四大極微常實】意思就是說有一個【(極微者,】意思就是在這個世間有一個極微,極微的構成一定有,不能講沒有,而佛教講是空的,是唯識所造,那麽這個順世外道:極微的東西一定存在,就是我們分割到不能分,【色法分割至最微之極度者。)其主張以否定聖教,拒絕道德,徒滿肉體之欲望為目的,倡極端物質之快樂主義,故稱為順世外道,即今所謂之唯物論者是。(此處的“倡”字,在慧律法師視頻講座中為“唱”字幕,本人認為“唱”字有誤,在此說明。)】
【⑸真俗二諦:真諦言空,俗諦言有,真諦言性,俗諦言相。】所以二諦融通三昧印,就是說一個悟道的人,他的真諦也好,俗諦也好,都是空性的,都是進入三昧的,所以因此我們修行人不離相,不排斥相,不要拒絕這個相的存在,也不要追逐這個相,著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見性;拒相而求性,那簡直是樹上求魚,了不可得,樹上沒有魚,所以不即不離才是真、俗二諦的究竟本來麵目,要見性而不惡六塵,不能討厭這個六塵,你想要見性,不能離開這個相,也不能拒絕這個相,但是也不能追求這個相,追求這個相就變成執著,離開這個相也是執著。唉呀!這個外麵不好的,我拚命地排斥。這個境界不好的,我拚命地排斥。那也不能見性。見性就是說來者不拒,去者不留,隨緣能得自在,就是這種功夫。研究唯識你的幸福才有辦法建立,不認識佛法的人,所謂的幸福都是空談的,不能究竟解決人生。翻開27頁,26頁剩下一點點,
26頁【注三 五俱起識】五俱起識就是前五識要起現行,要有所作用,必須具足條件,就是外緣,那麽還有就是內在必須根據【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
【⑴五俱起識:謂前五識要起作用必須具備多種條件。】那麽它必須根據有:
【⑵分別依:指第六識】的分別
【⑶染淨依:指第七識。】執著,就是染淨嘛!
【⑷根本依:指第八識】的根本。
那麽為什麽講分別依呢?為什麽講染淨依呢?為什麽講根本依呢?這個“依”就是一種靠著分別的力量,如果前五識沒有靠著分別的力量,那麽孔老夫子講,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那麽這個沒有分別就幾乎停頓作用了,染淨依這個染就是所謂的惡業,惡業。淨就是所謂的善業,簡單講就是說你不管是造惡或者是造善,除了第六意識的分別以外,它還必須加上一個執著。噢!我在做善事,或者是說自己控製不住這個情欲而去造惡業,這個叫做染,所以這個分別依要倒回來看,倒回來讀就是依著分別,依靠著分別這個作用,染淨依就是依靠著染淨,因為第七意識是一種執著的,這簡單講第七意識是用一個最簡單、最直接,而且你永遠會記住的,簡單講就是永恒的對立,第七識就是永恒的對立,它把善跟惡分成兩邊不能進入平等,所以轉第七意識就變成平等智性,這個第七意識是很麻煩的,最主要是淵源於我慢,這我慢就是我不甩你,那麽就強烈地高、低、貧、富、善、惡、空、有,這個永恒的對立就是第七意識的特質,為什麽?因為它有一個我執,這種我執一直存在在深入的潛意識意識形態裏麵,一直不是我們凡夫所能斷除的,要斷除這個第七意識的我、法二執,這必須到金剛地、必須到十地菩薩,那麽第七意識消失了,那也就沒有第八意識,所以七、八意識,第七意識消失了執著,第八意識就隻有剩下大圓鏡智這個名詞,因為第七意識是一種強烈的我、法二執,又是非常微細的,有情都一直昏迷在這個執著裏麵,所以《金剛經》裏麵講: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為什麽有這些相?簡單講就是第七意識的強烈存在,這種第七意識的強烈對立,會造成我們無量無邊的痛苦,無量無邊的痛苦。修行應該在第七意識好好地下一番解脫。
為什麽會無量無邊的痛苦?先生不能包容太太,男、女朋友的爭吵,師徒之間的不睦,國家:國王、大臣之間彼此的衝突,都是什麽?都是第七意識染有我的強烈自我意識的觀念,這個第七意識(自我觀念),會隨著個人的教育增強,一個人沒有受過佛法薰習的人,書讀得愈多這個第七意識的作用就愈強烈,他學習世間的學問自己認為有才、有能,他認為不須要靠別人,他秉著過人的才幹,傲視群雄,所以第七意識……,自古以來敗在第七意識的全部都是在這個地方,比如說你當一個國王就目空一切,比如說你一個月的收入幾萬塊,你是這個地方的經理或老板就瞧不起員工。再來,我一切的享受都以我個人為主,一切的員工都不管他,不要照顧他,那也是我執,這到哪裏就是第七意識強烈的這個對立,所以要降伏這個心,講實在的降伏第七意識比降伏第六意識更重要,更重要。第七意識就是執,這個執你放不下,你的苦就不斷的,一切的痛苦就是一個執,執,你不肯放下,一切的痛苦你是不是……,你慢慢地回光返照看看,一切的痛苦是不是就是這個字:“執”字。
所以我們要學習包容、寬恕,跟我們意見不同的,我們一定要包容他。再來,尤其講話要特別的謙虛,還有我現在要告訴你一個最重要的,那麽就是誠懇。佛陀曾經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家裏請客,而待客不誠,那麽你所擺在那個地方的東西都是虛設的,他要來到你家,除了東西的享用,最重要的還是你的誠懇,誠懇是有生命的,誠懇運用在任何一個人都會被你感動的,那一種力量,哪怕說你早上問他:你吃過早餐了嗎?(日語)什麽※,日語都是這樣,都加一個※,……這種禮貌,真的,所以我們這個誠意,赤誠會感動一個人,大部分因為我們染有我、法二執,比如說男孩子他待人也會很虔誠的,為什麽會虔誠?因為他喜歡上那個漂亮的女孩子,他就對她非常地好,很虔誠,遇到比較醜的,你該死,連看都不看你一眼,像我們以前那個逢甲大學的時候,一到晚上,當、當……,女生宿舍外麵全部站崗,都是那些色狼站整排在那裏等,站整排,在等,有時候……,因為我為了佛學社的事情,我去過一次,佛學社的事情,去聯絡這些女眾,我看他們在等,我不要,我跑到比較偏僻的地方去,因為他們都叫我“林老師”,我教他們佛法。我看,坐在隔壁的,唉呀!那個男孩子就拚命地吹噓:我是對你多麽好。唉呀!我對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子,我對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子。我看那女孩子,噢!長得滿漂亮的。這男孩子的通病就是好色,沒有辦法,一碰到漂亮的,什麽話都講得出來,為什麽亂吹噓、胡扯?就是我們這個我執——他就想占有她、想打動她,想盡一切辦法,對不對?所以說這個好鬥不要命,好色不顧病,你懂嗎?好鬥不要命,不顧命,好鬥不顧命,好色不顧病,這個人好色,你什麽都是亂吹噓,吹噓得一大套,這個還是一種我執,所以我們最難斷的也就是這個地方,這個地方。
有一次……,因為我待人家都很誠懇嘛!有一個女孩子她誤會了,誤會,結果她另外有男朋友,她怕傷害到我的自尊,結果畢業的時候送我一把扇子,說:我們兩個要散了。神經病!我根本沒有這種意思,你拿那把扇子給我幹什麽?自作多情,你散什麽?笑死人,我若沒有老婆也不會娶你,笑死人,自以為那麽大牌,以為我們對她好……,以為我們是愛她。我說:喂!女孩子也不能對她太好。有時候你對她太好了,她會誤會。這個也是一種我執,這個女孩子也是一種我執,這個女孩子,真的,走過去人家那個男孩子就“呼!呼!(師父學男孩子吹口哨聲)”,然後她就會說:喂!我昨天過去他對我吹口哨呢!我說:你怎麽樣?我罵他:死鬼。其實她高興得不得了,回家照鏡子看看,我真的有這麽美嗎?值得人家吹口哨。以後我都不要用吹口哨的,我用放屁的,走過去,“撲……(師父學放屁聲)”唉呀!不值得一提,當然這是開玩笑的話,意思就是說我們不要有我執的存在,男孩子你不要一直感覺你的生命觀裏麵有多了不起,女孩子你也不要以為你的美貌天仙,你是怎麽樣子,這都是虛妄的東西,所以印光大師很喝斥,印光大師很喝斥,一個將軍跑去寺廟裏麵吃飯,那麽他吃、吃……,吃得剩下那幾粒米不給它吃完,有的人有一種毛病,反正吃飯都是留一點點飯粒在這個碗裏麵,印光大師就喝斥他,對不對?你這個將軍你有多大的福報。這樣喝斥他,這個將軍很慚愧,很慚愧,他有知恥心,趕快就改過,趕快就改過。所以狂妄,同學們你要記住!我現在告訴你一句話:用謙虛的態度也可以讓人家了解你,用狂妄的態度也可以讓人家了解你,但是兩種的了解會完全不同,我們為什麽不謙衝、不自牧,對不對?縱然你真的有那一種了不起的地方,你不也須要這樣狂,透過謙虛可以讓人家更讚歎你,所以第七意識隻有用一個字破除,那就是謙虛,你什麽都謙虛,什麽都……,人家講你很大的功勞,你統統不要接受這個功勞,謙虛可以破除第七意識。
再來就是根本依,根本依這是前七識,七轉識必須要依靠的,誰都必須要依靠第八意識的根本,那就是根本,所以前五識要起來,它必須要分別依、染淨依跟根本依,根本依是根身、器界、種子,(文稿第94頁)
(注:【《唯識簡介》慧律法師講】全部由蓮友sjmnfdz 提供,在此末學表示感恩感謝!阿彌陀佛!蘭草2011年8月27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