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2014-03-10 13:17:15)
在三千多年前,我國最古的三本書是尚書、詩經、與易經,在這幾本書中有共同之處,就是都有“上帝”一詞的出現與記載。即使在春秋的孔子與老子的書中也有“上帝”一詞的出現,而且在戰國時期的孟子與荀子之書中也常常引用尚書或詩経中的內容,其中也有很多包括“上帝”的詞句。可見上帝一詞乃中國之固有名詞,可惜無版權,不然也可以向羅馬教皇收取版權費。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4-03-08 15:34:14)
國學中之天理
從古代國學史中,我們可以看出三千多年前的古書中是有”上帝”一詞的,而且在春秋時期的老子與孔子也提過上帝一詞多次,在戰國時期的孟子與荀子也有上帝一詞的出現,但是在戰國之後、“天”字取代了有神威而主宰的上帝。而天字可以有五個意義:或是物質的天,或是自然環境的天,或是主宰的天,或是運命的天,或是義理的天。一直到五代之後北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朱子名熹,字元晦,安徽徽州人,生於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死於寧宗慶元六年(1200),享年七十有一.朱子仕途艱困,從十九歲考上進士後,其間敘任官聀達二十餘次,正因如此,故朱子可專心於註作與講學,而成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理學家.他的註作極多,主要的有四書集註,周易本義,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正蒙解,程氏遺書,周易參同契考異等等,不勝枚舉,在他此註作中,最偉大的貢獻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4-02-25 20:02:39)
注:在錢穆所作的“朱子語錄”韋中,全書超過百萬言,多如牛毛。此處摘其大眾常用的句子而討論於下:
朱子哲學乃繼承孔孟與老莊思想的哲學,並參攷唐朝禪宗思想,揉和而成,故它是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它以無形無體的太極作為形上的代表,此太極或天理一直下貫到天下萬物,包括億萬各色各族的人類,此乃朱子所謂的”人人有一太極”。但是不幸人心中的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4-02-21 21:31:32)
提起朱子或朱熹,後人隻知道他集大成而已,但是他如何集大成,又是集什麽學說成為大學問呢?卻很少人知道,而在中國曆史中也不太詳細說明,一位偉大的哲學家與他的偉大的哲學理論卻因戰亂而墨墨無名,令人心酸。在此筆者將他的集大成之事略述於此。
在北宋之諸理學先驅各有各的學說,但有時亦有些小矛盾,是眾人缺乏深入瞭解,故偶有爭執,而朱子卻將他們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4-02-21 21:25:53)
以西方今日哲學觀點而論,朱子的理學乃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哲學,因為此理學包括形上學、人生論與方法論,理學的完整性因此可見一斑。此套哲學的精華是它的形上部分沒有任何的神話故事或神秘主義,而它的形下部分也簡單易行.朱子在八百年前的南宋時代就有此觀念,實在難能可貴.可惜在南宋,元朝,明朝與清朝,因為人民教育低,工作忙碌,衣食不足與外族統治之種種原因,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假如可以用一字代表中庸全書的意義的話,此字就是“誠”。我們知道每天都有晝夜,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又讓萬物自動生成與凋謝,而且都是那麽準確地,那麽自然地,亳不隠藏、毫不自私。這都正如孔子所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這些都是天的誠心誠意的表現而且,而中庸所說的誠就是天道的自然表象。而中國的天就是古書易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玄學、又名清談。它的特色是:它是以“無”為本,意境甚高的學說,國學大師馮友蘭先生在他的中國哲學史書中p、634說玄學是"零”的哲學,是對玄學最好的詮釋。玄學在國學中也立了汗馬功勞,如王弼的注老,使道德經離開了煉長生不老之術,並強調他的自然主義與無為思想,使後人有正確的觀念以評價老子。又如向秀與郭象兩人之注莊學中之獨化論竟然和達爾文的進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王弼,西元226-249年,為曹操之女婿何晏賞識,為何晏的門客,生長在當時的一個易學世家中,自幼飽讀各種經書,而且見解獨特,為眾人賞識,可惜命短。王弼最大的貢獻就是他的老子注,因為自戰國以來老子一書為法家所利用,當作權術的運用。而後來到東漢時期又淪為煉丹術的理論,如魏伯陽之參同契,王弼之注老卻使老子一書回復到形上境界,而且發揮了老子性與自然的精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向秀與郭象,晉人,生辰不詳.兩人皆作莊子注釋,後人將之混淆,故統稱為向郭注或郭向注。馮友蘭在他的中國哲學史中極力稱讚向郭之莊子注,謂:“為一極有價值之著作,此注不但能引申莊子書中之思想,且亦有若幹新見解,故此注實乃一獨立的著作,道家哲學中一重要典籍也.”此注有非常特殊之處,故為後世研讀莊學所必修讀。莊學中含有自然主義與神秘主義,它和西洋哲學史中十[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26]
[27]
[28]
[29]
[30]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