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老子是世界最早的環保人士

(2021-01-21 10:36:03) 下一個

老子是世界最早的環保人士

 

 

中國古代一向沒有沒有環保的名詞,但是相同於環保一詞可能就是不要破壞風水。譬如當滿清政府建造中國第一條鐵路時,當時百姓抗議的原因就是鐵路破壞風水,而在滿清末年時代、許多西方人士與中國的海歸留學生都認為破壞風水是迷信,並不認同建造鐵路是一項破壞風水問題。但是事過境遷、而近年來、當青藏鐵路首次通車時,許多環保人士抗議此鉄路是破壞環境,而很多中外人士也同意是一件很大的問題,因為促使當地的羚羊不能歸鄉生育下一代。當然.後來就挖出一條通道讓羚羊可以返鄉就解決此問題了。其實,破壞環境就是破壞風水,因為風與水就是環境的最重要的部分。老子在二千七百年前就知道大自然對百姓的重要性,就主張道法自然德者守柔樸,與無為而治,因此我建議我們應該稱老子是世界最早的環保人士。

 

 

老子是周朝的史官,覌察天象是他的聀責,故他是由覌察自然而領悟到效法自然柔與樸為我們人生的準則,進一步而形成保護自然的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老子《道德經》著於2700年前,後人將此書分為八十一章,而全書都是以道法自然為精神與宗旨。《道德經》可以分為三部分去研究與閱讀:第一部分是讚美道的微妙深遠,而又感嘆道的不幹涉萬物的正常生長。第二部分是述說柔弱、無欲與無為之益處,而有德的人應該以此為自己的生活準則。第三部分論述為政之道應該維護萬物的自然發展與尊守無為的原則。

 

因此、他對大自然的愛護可以分為三部分,理論部分,人生部分、與國策部分。在《道德經》中,老子敍述:

 

(一)理論部分(道法自然部分):宇宙的真理是不可能以人類的言語描述岀來的。此真理是看不見、聼不著、也摸不到的。而此道理在偉大的上帝旦生之前就已經存在,大道的對待宇宙間的萬物都是一視同仁,不偏不倚。大道是依據那些規律而運作呢?很簡單、道隻是依據大道自身的規律運作而已。這就是老子的名言:道法自然

 

(二)人生部分(德者柔樸部分):為了維護此宇宙的寧靜與不被破壞,所以老子眼中:人的生活應該清靜與知足(即柔弱與樸素),自己生活應該維持虛靜以修養自己的心性,對事物不強求不霸道,對一切奢侈品無享受的欲望。在社會生活中、應該以敦厚的態度與人相處,不與人相爭。如此的生活態度就不會奢侈浪費,不會到處喧耀任何物質的享受,也不會浪費世界的有限物資。假如全世界的人們都過著如此清靜不浪費的生活的話,就不會導致現在的全球暖化與海水上升的問題,而且現在世界上的其他動物也不會因此而滅種。老子對人生的名言多如牛毛,最令人深思的一句話:柔弱勝剛強。

 

(三)國策部分無為而治部分):《道德経》書中所說的“聖人”是不同於儒家的“聖人”,此書中的聖人就是國家領導人兼品德高尚的人。因為以品德高尚者作為整個國家的領導人的話、他的言行與一舉一動都是為全國各地人民的榜樣,各處的人民都以他的思想與行為成為自己日常生活的準則。在春秋時期、沒有今日的電腦網絡、沒有電視與手機,一切信息靠人民的耳語傳播,也沒有今日的綜藝節目,所以可以模仿的對象僅僅是集中在很少數的人而已。聖人的日常生活是恬靜樸素,與人和睦相處。此種生活方式簡單不求奢華,不浪費自然資源,全國人民都如此生活,天下萬物自然受到保護,不會受到傷害,也可以說是萬物欣欣向榮。所以《道德經》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筆者在此引用老子在《道德經》中的詞句以證明他在二千七百年前就擁有今日環保的意識的詞句,他的美麗的詞句流傳到今天仍為全世界愛讀《道德經》者朗朗高聲的背誦。而且、在這些美麗的詞句者、我們也可以了解他的柔弱無為的高深哲理。筆者於此將《道德經》中的言論分為三部分列舉幹下:

 

 

(一)理論部分-在《道德經》的開始、老子就很清楚地告訴大家:在追求擁有之時、自己以為自己是萬物的母親,自己在不知不覺中破壞大自然。舉例說明:

 

  • CH1:宇宙的本始,原本沒有任何名字的。而有了人類以後、為了人類的私慾與發展,就如人類是萬物的母親一般,為萬物都取一個名字。所以當人澄澈清新、毫無私慾之時,就可以領悟出宇宙本體的奧妙,就會擁有愛護大自然的心境。當人一直追求擁有的私慾之時、就會沒有限製地追求科學研究的邊緣,在迷迷茫茫中破壞大自然而不知。[原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筆者注:徼=邊緣。

 

  • CH5:整個宇宙之間,萬物的生長與滅亡,一切人間事情的成功與失敗,如同一座風箱一樣,是一開一合,一收一放才能運作,是不偏於任何一方的。正同宇宙是大公無私,順從萬事萬物之自然而然去發展。這一個天理、可以包容太虛而無窮無盡的。一旦運行後、則是生生不已。[原文: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筆者注:橐籥=風箱。

 

(二)人生部分-為了維護大自然的不被人類破壞,從長期觀察天象與記錄周朝曆史的史官老子就體悟出一套特有人生哲學。此套哲學含蓋範圍非常廣,包括:甲)自己獨處時的虛靜修心。乙)對於物質的享受、應該養成清靜知足的心態、與保持自己外型的柔弱樸素。丙)社交方麵是無爭的與人敦厚相處。舉例說明:

 

甲)虛靜修心-維護大自然不受汙染要從個人作起,第一步就是要培養自己的心情、不受外界的物質誘惑。而不受誘惑的最有效辦法就是修心、努力的使自己心境虛靜,也就是俗話的修心養性。

 

  • Ch16 :老子的哲學是希望大家修練到心中極度的清靜,如此才可體驗天理的包容與大公無私,如此才可以使萬物寧靜的生活與延續下去。[原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覌其複。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全,全乃公,公乃天,天乃久,沒身不殆.

 

乙)柔弱與樸素(與內心清靜與知足)-在愛護大自然的前提下、以不破壞自然環境為優先考量。既然我們要常常培養自心的清靜、最簡易的方法就是切斷自己奢侈的欲望,隻是保持著最低的生活水平,換句話就是隻求自己的生活、以樸素的外表與人相處,心中保持清靜與知足。

 

  • CH12 –人間的一切色香味、與其他物質的誘惑,都可以使人心發狂。所以人應該捨棄一切的享受,僅僅安飽就足夠。[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CH19 -人間的日常生活應該穿著簡單、生活樸素。並且盡量真誠與滅絕人間的慾望。[原文:見素抱樸,少思寡欲。]

 

  • CH46 -人不知足的話,就永遠不會覺得滿足,人的慾望也就無窮無盡了。如此大的欲望則會消耗地球有限的資源,並且造成空氣汙染與水源汙染,造成人類不可衡量的災難。[原文:禍莫大於不知足,禍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丙)與世無爭-既然生活的一切僅求簡單樸素,對於一切人間的繁華視為天上的浮雲而已,毫不羨慕。如此的心態對待現在社會的人事關係,就是一切不爭、不與人計較,老子在CH28CH56告訴我們:

 

  • CH28-自己寧願處於劣勢,與人無爭,讓他人得利。如此的純樸,久而久之、自己積蓄足夠的德行,世人則以樸素為榮。[原文: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穀。為天下穀,常德乃足,複歸於樸。]總之、周圍的人效法,都以樸素為榮,大家不浪費世界的有限資源,都以保持周圍的環境為第一優先,所以老子是古今中外鼓吹環保的第一人。

 

  • CH56-老子的理論是:真正的道是不能由言語述說岀來,而多言者往往是不了解純真的道理。所以老子教我們培養心境的方法是:清心寡欲、誠信善良、與世無爭。也就是:不為世俗的商品所誘惑,不求名利、不與他人鬥爭,如此就可以心中清靜,進而可以悟出真諦。保持心中清靜進一步就可以保持世界的潔淨,沒有空氣汙染與水源汙染,可以達到真正的環保。[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筆者注:玄同=了解玄妙的真理。

 

(三)國策部分-《道德經》中的國策部分含蓋廣泛,所以筆者將此部分為七節如下:甲)天下自定論,乙)聖人的修身與養身,丙)無為而治之道,丁)用兵之道,戊)宗教覌,已)聖人慈儉不爭,庚)老子的烏托邦。說明如下:

 

甲)天下自定論-依照《道德經》宗旨的道法自然的理論,就是:天下萬物都是自生自滅,背後並無任何主人控製一切的生滅。因此、萬物自己就決定自己的命運,特別稱此為天下自定論。雖然它是由道法自然的理論延申出來,但是、在此天下自定論則是老子的道法自然與政治的無為而治的哲學中的橋樑,故筆者特別提出此理論。

 

  • CH34-萬物都依靠大道的自然規律而生長,而不任意幹預。萬物都靠大道的滋養而生長、但是、大道並不以為是萬物的主宰。[原文: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 CH37-道的本質就是順應自然而不用任何機智,所以道是無為。但是萬物也可以自行演化與成長,所以道也是無不為。治理國家的侯王、如果能夠遵循這個原則,萬物就會各自變化。在萬物自行發展的過程中、假如有人欲的私心幹擾萬物的發展的話,我就用純樸的真理來鎮壓這個私欲,如此、私欲就會壓製。假如可以用平靜的心壓製私欲的話,天下就會自己安定了。[原文: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乙)聖人修心與養身-雖然天下萬物都會自己尋求安定,但是、聖人(國家領導人與品德高尚者)是為百姓所效法的模樣,所以先要修練自己的心性。而且聖人的身體是日理萬機,不能疲勞過度、使身體受損,所以也要懂得養身。老子建議的修心與養身方法如下:

 

  • CH48修道的人、每天減少私欲。努力減少私慾,當私欲完全沒有時、就不會破壞自然了。領導者以無為治國的話,萬物就會依隨大道而自然成長了。一個領導者得到人民的擁護、就是因為他不擾亂萬物的自然成長。[原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筆者注:所以很明顯的、聖人修道的目的就是可以保持自然的不被破壞,而在春秋時期的老子將此環保的不作為叫作無為

 

  • CH50國家領導人日理萬機,要修道,更重要的是保持自己身體健康。而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代,如何保持自己的健康呢?是一門大學問。在此章中、老子提出一門簡易的方法。以今天的術語解釋此簡易的方法就是不怕死。[原文: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兵甲。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丙)無為而治之道-無為而治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環境不被破壞,因此、國家的領導人要以身作則,自己的每日的生活方式、包括所有的食衣住行育樂都要盡量節省不浪費,以保持地球上的有限資源,這些有限的物資一旦耗盡就無法挽回。當一個領導人以節儉的生活方式展現於全國人民之前,全國人民都會效法這種節儉的生活方式。再進一步、如果全世界所有的人民都效法的話,生活的細節都效法聖人的節儉不僅可以保持地球上有限的資源,還能保護其他生物的生長,大家都生活於一個美麗的地球上。

 

  • CH57-在上位的聖人、順應自然而無為的話、人民就自動受到教化。聖人內心清靜與生活平靜的話、人民就會自動純正。聖人不多管閑事的話、人民就會漸漸富足。聖人心中沒有慾望的話、人民效法就過著簡樸的生活。[原文: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筆者注:這是老子的無為而治的重要理論。

 

  • CH64-所以聖人心中沒有慾望,也不重視任何人間的寶物。聖人隻是努力修道而不追求人間的知識、如此就可以挽救眾人離開大道所犯的錯誤,如此的作法、可以輔助萬物的自然發展,故聖人不敢有所作為。[原文: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注:複=挽救。}

 

丁)用兵之道-戰爭會破壞現狀,引起排水問題與垃圾問題,所以老子痛恨用兵與戰爭。他認為可以避免戰爭的話,則一定要避免。因為戰爭的兵荒馬亂,破壞了農田、也擾亂農人的正常作農事時間,所以農田變成荒草一堆。而且任何戰爭一定會殺人與死人,兩國人民產生仇恨後,就會產生報仇之心,永遠不得安寧。而且戰亂之後、一定造成糧食不足,人民到處都尋找可吃的食物,也造成嚴重的衛生問題。

 

  • CH30-尊守大道的國君、不會用武力去稱霸。因為聖人治天下時希望天下可以歸於平靜,在軍隊所到之處,正常的農作物都不能耕種,隻剩一堆野草。兩軍作戰之後,一定會有飢荒之年。[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

 

  • CH31-作仗的武器、是一件不吉祥的工具。所以武器不是有道的君王的工具,隻是在沒有其他辦法的情況時才用,他的一切政策以和平與安靜為上策。即使是戰勝了敵人後也不要去吹噓(注:美=吹噓),假如得意忘形而到處去吹噓的人、隻不過是一名嗜愛殺人的屠夫而已。一位嗜愛殺人的屠夫,就不會為天下人民所擁護。[原文-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誌於天下矣。]

 

戊)宗教觀-老子的宗教觀很簡單,隻是不求死後可以免除人間所作的罪孽。因為人們的浪費世間的有限的資源,造成無可彌補的水源汙染與空氣汙染,這種行為應當被環保人士認定是一種極大的罪孽。而老子在CH62告訴我們:大道是不能容忍這樣的汙染的罪孽。

 

    •        •        •        •        •        •        •    CH62-古人為什麽尊重這個大道呢?並不是為了:有求必有得,有罪就可以免了吧!因為大道不允許人們有求必應,大道也不允許人們犯了錯誤可以免罪。因此大道就是天下最貴重的道。[原文: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為天下貴。]

 

已)聖人慈儉不爭以平天下-國家領導人要擁有三個重要條件:一要慈愛人民與萬物,第二要生活節儉不浪費,第三是不爭權奪利。有慈悲之心才能將世間的財富平均分配,將多餘的東西分配給窮人分享。在CH70中、他更以聖人隻是穿著簡單的衣服,但是心中高尚的有如懷一塊玉在心中一樣。

 

  • CH67-聖人有慈悲心、所以可以勇敢行事。生活節儉、所以可以廣泛地利用再生物、很少廢物。不與他人爭奪名利,所以可以成為領導。[原文: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        •        •    CH70-老子的大道是非常簡易的,但是、眾人隻是不願意去了解而已。雖然了解大道的人很少,所以效法我的人就寶貴了。聖人心中懷有大道、所以心中就如懷有寶玉一樣,但是他仍然很節儉、而且穿著很簡單。[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 CH77-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譬如颱風,是由高氣壓的空氣向低氣壓流動而形成,是自然現象。但是、今日的殖民主義則是剝奪窮苦地區的物質或勞力、以供富人使用。譬如阿拉伯國家的石油運輸到富有的國家使用,東南亞國家的橡膠運到富有國家作為汽車的輪胎。這些行為都是損不足以奉有餘,不隻如此、還造成當地的嚴重汙染問題。所以在2700年前、老子就說聖人要具備三項寶貴的條件:慈、儉、不爭。[原文: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庾)烏托邦-因為老子著重在保持自然環境不受破壞,所以在老子的烏托邦中就具有環保與無為的好處。環保的好處就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人民衣食無憂,安居樂俗,每天無憂無慮的生活。聖人又效法天道的大公無私、不偏不倚的對待百姓與萬物,所以在《道德經》的最後一章的結論,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 CH80-在此烏托邦中,全國人民安居樂俗,而且與隣國和平相處,即使有警察軍隊武器裝備、也無需使用,人民愛護自己的生活的土地、雖然有舟船與車輿,也不去乘用而離開他們的家鄉。[原文: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 CH81-在《荘子》書中、發揚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哲學,稱之為天人合一,就是人道與天道完全契合。此章的結論就是:人效法天的利於萬物而不居功的心態,因此聖人治理國家就是為而不爭。《道德經》中、真正的意思是:聖人不僅不與他人爭利,也不要與天相爭。東方哲學是勸教所有的學者與科學家不要征服萬物最後成為世界的主人,而西方哲學卻是全力發展科學達到人定勝天的願望最後人類成為宇宙的主人。[原文: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討論〗

 

《道德經》的宗旨是希望我們要去欣賞大自然的美麗,莊子悟出這一點,故在《荘子·知北遊》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也就是說:悟道者都隨時可以覺得天地的大美。當我們的心中懷念大自然的美麗、我們就要隨時注意不要去汙染這個世界,自然就隨時都擁有環保的觀念。當然、在2700年前、並沒有任何的環保觀念,老子僅在《道德經·CH64》說: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所以、很明顯的,老子的無為而治是完全維護此大自然的萬物、讓萬物不受傷害。

 

在書中CH1、老子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白話文:當人的心態清澈、即不追求物質的享受、常常心存的大道、就可以領悟宇宙本體的奧秘。而當我們的心態貪婪、追求物質的享受、常常心存的人道,就會沒有限製地追求物質享受與科學研究的辺涯。兩者都是出於一處,僅是名字不同而已,而且都稱為玄。有無相互運作,就可以得到道的奧妙了。]

 

但是、人類並沒有利用人的智慧去追求而到達玄之又玄與眾妙之門的目標。又在西方的人文主義與資本主義結合下,盡性地追求物質享受、追求科技創新與發展。老子預計人不可能永遠處於不追求物質享受狀況,雖然我國一直追隨著老子哲學的指導,一直不全力的發展科學,但是不幸的、在鴉片戰爭時,就敗於英國的艦隊。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後、全球各國都盡力去發展科學,其結果是使得大家都盡性地追求物質享受,導致此世界走近科學研究的邊緣,這正是今日全球科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果。現在科學家所處的困境就是:是否要繼續Al的發展、如此繼續發展的話、人類將大量的失業。但是、Al今日的發展、已經達到煞不住的地步,已經是不歸路,一年或兩年內、完全自動的電動車已經完全商業化。

 

DrHarari 在他的三本書中、預測在Al時代、所有學生的教科書將完全改變,將不會再讀現在教科書的物理、化學、與生物等,將來人類的生活會完全改觀。而且、人類的食衣住行與育樂都是由國家供給,人類工作的定義會完全改變,工作的定義不再是朝九晚五。筆者在此深信:杜維明先生在《儒家思想》書中的學習做人將會重新調整成為在Al時代的人生目標。請參考我的博文〈儒家的做人之學〉: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013/202011/3864.html

 

做人之學也含有《中庸》所謂之成己成物,此成物也是含有環保的意義。故筆者預期在未來的Al時代,老子的不破壞大自然觀念將會成為全世界的人民所共識。因此、他的《道德經》也會為世界的環保人士的聖經。而當時的人們也會天天感到老子烏托邦的美麗,老子地下有知,一定也會欣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