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老子一直鼓吹聖人應該以三寶為治理國事的原則。不敢為天下先,是心中的想法,而在外的表象是以“柔弱”的姿態展現。而且在道德經書中,老子一直勸人以柔弱的姿態養生與處世,例如:在CH10中,老子教我們練氣的基礎在於:“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又在CH42中說:“強梁者不得其死”,用周朝的古訓以警告剛強。在CH30和CH55中都說:“物壯則老,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老子要求當政者應該以慈、儉、不先的原則治理國家(CH67),如此才可以保護此大自然,如此人民才能有安逸與健康的生活。當然,慈的含義中可以包括儉和不先,有慈存在心中,外麵的表現自然就會儉和不先。在CH68-74中,老子都在強調以慈治國和以慈用兵的可行性與重要性。而在CH75中,老子在此章說明以儉治國的主要原因。一個國家領導人以儉樸治國的話,國家的賦稅就大[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國學包括儒道佛三家的哲學,此三家的哲學即將成為卄一世紀的主流哲學,而且可以拯救此已經被資本主義所毒化的世界。自從北宋的理學三先驅的努力,他們已經把老莊的思想滲入儒家思想,並且推薦“中庸”一書,而且在南宋時期,朱熹把中庸加入“大學、論語、孟子”三書之中,構成一部偉大的四書。儒道佛三家的哲學思想如何可以拯救此已經被資本主義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大自然的“天”,是永遠損有餘而補不足,如:高壓的空氣永遠是流向低氣壓處,在高處的水永遠流向低處,這就是自然的天。並且在老子的眼中,主持正義的大道,正如大自然的“天”一樣,就是減少“多”的一處,而去補加“少”的一處。而凡人處理世事的辦法卻是相反,他們往往是減少“少”的一方,而去補加“多”的一方,因此[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在老子哲學中,他一貫的原則是警戒大家:任何事物過分強大後都會遭到淘汰。他說:“物壯則老”,又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又說:“堅強者死之徒”。反之,柔弱的一方反而會生存,而且最後應會成功或者勝利。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說:“柔弱勝剛強”,也說:“守柔曰強‘,又說:“柔弱者生之徒”,又說:“曲則全,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老子主張一切順其自然,萬物的生死存亡,都是由其自然而然的發生。即使是治國平天下,也是建議“無為而治”。所以他強調聖人在治理國家時,心中要懷有慈、儉、不先三寶。有慈在心中時,就不用嚴刑竣法去管理百姓。在道德經CH74、是繼續前一章(CH73)的“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用今日的言語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他人不必去幹涉人民的生死大權。老[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老子之治國、堅持慈儉與不先的三寶,而且效法大道的無為,不用嚴刑竣法管束人民。但是,一個國家中,有不同性格的百姓,有的人心有勇氣而且敢作敢為,會在社會中為非作歹,引起他人的不安。如何處理這些勇於敢會鬧事的人,在一個無為而治的領導者統治,老子的答案是:
在道德經CH73中,老子用不同的語言告訴我們:“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道德經CH72,老子在此章的開始就告訴我們:“民不畏威,則大威至。”意思就是假如一個國家的人民不怕嚴刑峻法的威迫的話,國家統治者就會遇到人民群起反抗的威脅。這句話老子在春秋時期就說出來的,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當時的宰相李斯並不知道這句話,他采用法家思想的嚴刑峻法,不但建築了萬裏長城,而且焚書坑儒,引起極大的民怨,所以一個農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道德經中,尊道貴德的國家領導人,老子稱為聖人,也是三軍的統帥。聖人遵守老子的三寶而治軍。所以在道德經CH69中,老子就述說聖人治軍的方法。在慈愛的原則下,老子的治軍就推出他的“四無”原則:1、行無行,2、攘無臂,3、執無兵,4、扔無敵。意思就是不排陣形,不舉起臂膀,不執兵器,也不殺敵人。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要輕敵,遵守以慈用兵的原則。如此[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論語為政篇有一段名言,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同樣的,在老子道德経CH71,也有一段幾乎相同的話,老子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就是說:“知道而不以為自己知道,高上。不知道而以為自已知道,有毛病。”孔子的教育是要求學生誠實為最重要的修養,而老子是要求學生以謙讓為修養境界。雖然說出稍不同的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