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67)
在老子哲學中,他一貫的原則是警戒大家:任何事物過分強大後都會遭到淘汰。他說:“物壯則老”,又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又說:“堅強者死之徒”。反之,柔弱的一方反而會生存,而且最後應會成功或者勝利。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說:“柔弱勝剛強”,也說:“守柔曰強‘,又說:“柔弱者生之徒”,又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深讀全書後,我們可見,廣義“柔弱”的定義應該包括虛、靜、卑、下、曲、少、雌、牝、嗇等的意思。我們可以從全書中的各章的描述以上“柔弱”的應用時,可以見到“柔弱”的威力。總之,老子在第四十二章曾說:“弱者道之用”,這句話可以算是全書的骨幹,也可以說是老子人生哲學的基礎。
在道德經CH78中,老子告訴我們柔弱的奇妙功用,可謂是柔弱的終極效用。在此章中,老子先舉水為例:以水的恒心,水可以克服任何堅強的東西。譬如水可以衝擊與腐溶堅固的任何頑石。因此老子告訴我們:柔弱可以勝過剛強,而應用之妙,是存乎一心。在此章的最後,老子將柔弱的本性發揚到極致,不僅可以勝過任何的剛強,甚至可以成為社禝主,或者可以為天下之王了。
先將道德經CH78原文和白話譯文登上,再討論:
〖道德經CH78原文〗
1、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2、以其無以易之。3、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4、是以聖人雲:5、“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6、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7、正言若反。
〖道德經CH78白話譯文〗
1、世界上的東西,沒有比水更柔弱了,但是任何攻克堅強的,都不能勝過水。
2、這是因為無法改變水的柔弱的本性。[易=改變。]
3、弱可以勝過強、柔可以勝過剛。這個道理,天下沒有人不知道,卻沒有能實行。
4、所以聖人說:
5、“能夠承受全國的汙辱,才配作為社稷之主。
6、能夠承受全國的災難,才配作為天下之王。”
7、這種合乎正道的言論,是與世俗的見解相反的。
〖討論〗
1、“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這句話不易了解。以今日的人類社會的哲學來看,此道理並不是顯易的可以讓人明白。今舉曆史上有名的漢高祖劉邦的如何成功的推翻了最霸氣的秦朝為例,也許就比較容易看到這句話的真義了。劉邦在起義推翻秦朝時,隻是一個鄉下的農民而已。是一位無學識又不懂武功與作戰的草民而已,以莊子的口氣來形容他,他僅是一位“無用”的人,但是他發揮了“無用之用”的功效。成功的讓蕭何、張良和韓信為他效力。他自己也說:“論對戰後的軍需物資的儲備,我是不如?何。在策劃戰略和用兵方麵,我是不如張良。而在真正作戰殺敵的方麵,我是不如韓信。” 我們也都知道張良曾經忍受杞下老人的使喚,為老人去 撿鞋穿鞋,因此才得到一卷兵法。而韓信也忍受一時之辱,竟然 爬過一位屠夫的跨下。張良與韓信受到的恥辱,其實也可以代表是劉邦的恥辱。由此例可見:“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這句話,是很有其中的玄理。
2、再舉一例也許可以解釋“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的意義。在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之後,宋朝的武力一 蹶不振。受到當時的遼國和金人的進攻與欺負,屢屢要求宋朝每年貢俸銀元和綢布。從“清明上河圖”的圖畫記載,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當時的宋朝的文化是已經非常進步的。而宋朝竟然可以忍受如此的恥辱,可以說是非常不祥。但是,在経過數百年的中國文化薰陶後,當時遊牧且好勇善戰的遼人與金人,竟然被中華的儒道佛思想完全同化,採用漢字和文化,並與漢族通婚,到了今日,現在的遼人和金人,竟然比中原地帶的有些中國人更愛中國。的確是“王天下”的結果,由此可見,“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可以稱為是柔弱的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