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和博

改革宗神學博客。分享神學研究心得,結交誌同道合朋友。座右銘:仁教,心學,法治,德政。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2007-09-04 21:14:24)
贈範亞峰君-王誌勇-磨劍十年心彷徨,未能除魔心已傷。淒風苦雨獨向晚,鴉鳴一聲淚沾裳。蝴蝶難圓人間夢,腐儒不可論短長。釋迦牟尼今何在?惟有孤鷲泣大荒。迷夢醒來是早晨,如今應知鬼打牆。驅除魔鬼靠真道,耶穌基督是大光。神愛世人遣獨子,道成肉身人間降。聖哉聖哉真聖哉,馬糟之中放光芒。十字架上屈辱死,罪人因此得釋放。死後三天主複活,腳踏撒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與張守東弟兄同遊蟒山有感王誌勇二零零三年九月二十八日於昌平政法大學團契講解基督教神學世界觀。二十九日,與故友守東弟兄同遊蟒山。古人雲:智者愛山,仁者愛水。信主之前,雖不甘自稱智者,但一直喜歡登山望遠,開闊胸襟。如今悔改信主,蒙召傳道,深感上帝恩典。若非蒙主眷顧,我輩或是憤世妒俗,或是隨波逐流,或是隱逸山林,都無非是自義而已,其實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範泰爾論基督教行為哲學--選自範泰爾《為真理辯護》(TheDefenseoftheFaith)第四章王誌勇牧師譯譯者注:本文選自範泰爾《為真理辯護》一書,此書是範泰爾的經典之作。當然,此處範泰爾所說的“基督教行為哲學”就是“基督教倫理學”。其實,要考察一個哲學家的思想,最關鍵的是看他在倫理方麵的主張。對於神學家而言,也同樣如此。如果哲學家或神學家並沒有倫理方麵[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二十一世紀中國基督徒的獨特使命--選自王誌勇《基督教聖約世界觀神學原理傳習錄》當今基督教在歐洲已經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在非洲和拉美地區,基督教雖然在數字上來看有很大的複興,但是因為不重視牧者神學教育和會眾的品格塑造,眾多表麵上已經歸信耶穌的人,在生活上和不信的人沒有任何差別。在這種情況下,多數教會並沒有成為當地社會道德重建的支柱,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7-09-01 14:32:28)

增進美德五大注意美德既包括認知性的美德,也包括倫理性的美德。(1)美德的培養需要一生一世的過程;(2)美德的成長並不是自動就達成的;(3)美德的培養需要在群體性出境中;(4)美德的長進有退化喪失的可能性;(5)認知性美德與倫理性美德互相促進。[1][1]W.JayWood,Epistemology:BecomingIntellectuallyVirtuous(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8),pp.20-21.[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淺析亞裏士多德十大範疇
王誌勇
中國人的思維注重主觀性的感受和神秘性的直覺,但在思維的形式和標準上一直缺乏希臘哲學所具有慎密性和基督教神學所強調的權威性。希臘哲學的慎密性首先落實在範疇論上,二基督教神學的權威性則是基於上帝的絕對啟示。
任何思維都包括兩個方麵:一是推衍形式,二是範疇基礎。推衍是由判斷、命題構成的,命題又是由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7-08-31 15:23:48)

獻給二十一世紀中國一切為敬畏上帝,愛人如己,為真理和自由而鬥爭的仁人誌士。
“聖約本”聖經《馬太福音》試譯
王誌勇牧師
“第五十年你們要當作聖年,在遍地給一切的居民宣告自有”(利25:10)。“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8:32)。“主的靈在哪裏,那裏就得以自由”(林後3:17)。
“登山寶訓”試譯
此譯本特色:1.以“公認經文”(Textus[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7-08-31 11:03:51)
雷默恩典本·《詩篇》第9篇大衛的詩歌,交於詩班指揮,調用“慕拉賓”。1.我要一心誠謝耶和華!我要訴說你一切奇妙的作為!2.我要因你歡喜!我要以你為樂!至高者啊!我要歌頌你的聖名!3.我的仇敵轉身退後,就在你麵前跌倒滅亡。4.因為你已經維護了我的權利,伸張了我的公義,你始終坐在寶座上,施行公義的審判。5.你斥責外邦,滅絕惡人,塗抹他們的名,直[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雷默時政評論:中國走向自由與民主的標記和保障:一人一杆槍!讀有關報告:“美國是當今個人武器擁有比例最高的國家。如果將美國的武器數量與人口對比,幾乎到了人手一份,每100個美國公民中,有90人擁有一件武器。”但是,問題的關鍵是:美國公民私人手中真正擁有的槍支應當是全世界最高的。在美國這個以基督教為曆史背景的國家中,私人擁有槍支是上帝賜給的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7-08-29 17:33:59)

(1)聖經—教義神學當始終以聖經為主要資源,不斷地從聖經領受新的亮光;如此就能保證教義神學的創造性;(2)傳統—教義神學當以教會信條和權威神學家的作品為輔助資源;如此就能保證教義神學的穩定性;(3)經曆—教義神學當以個人、教會和社會內外的主客觀經曆為印證;如此就能使使教義神學不斷具有更廣泛、深刻的相關性和實用性。教義神學三大資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
[56]
[57]
[58]
[59]
[6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