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和博

改革宗神學博客。分享神學研究心得,結交誌同道合朋友。座右銘:仁教,心學,法治,德政。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基督徒的生命學問

(2023-12-25 16:45:33) 下一個

基督徒的生命學問

——選自王誌勇《福音、國度與文化:三化異象與基督徒侍奉的天國戰略》

生命學問就是“學而成聖”之學。在《王陽明年譜》記載了王陽明與婁一齋見麵的情形,“語宋儒格物之學,謂聖人必可學而至。遂深契之。”學做聖人,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學做聖徒,乃是基督徒生活的精義。人人心中都有分別為聖的追求,隻不過人本主義的文化是靠個人的修養,而神本主義的文化則是靠上帝的恩典。但是,即使靠上帝的恩典,也絕不排除個人的努力。

基督教神學強調罪人得救稱義完全是靠上帝的恩典,但在其成聖過程中則有個人的參與和努力。雅和博經學為今日教會所重新開啟的就是從不信者到信徒、從信徒到門徒、從門徒到使徒的生命與學問並重的成聖之路,我們在最大程度地強調上帝的主權和恩典的同時,也在最大程度上強調個人的責任和努力。對真理的學習和研究乃是一種神聖的使命,我們必須按照聖經的啟示把這種使命變成具體的可以實行的出路,使得基督徒個人與教會走出今日麵對的困境,重新成為基督的精兵。對於今天的基督徒而言,我們必須把敬虔的學問上升到生命的地位上來。真正的基督徒必然是基督的門徒,基督的門徒必然是以追求真正的學問為目的,而不是隨隨便便地用一些假冒偽劣的宗教贗品來滿足自己空虛的心靈,用不斷重複的祈禱和儀式來消耗我們自己寶貴的生命,用各種形式的花言巧語勾引人信主。

基督徒研究學問的過程是對自我進行反思,向上帝和真理開放,從而使生命不斷被轉化的過程,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格物致知”是一致的。“格物致知”也是一種自我生命轉化的過程,目的不是為研究而研究,而是要提升自己的道德生命。經典文本是作者生命體驗的客觀化,作者將自己的心靈經曆以文字形式固定下來,予以符號化、客體化,再經曆世曆代傳承,得到眾人的認可,就成為經典之作。因此,我們研讀文本時也要將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再次體驗作者本身經曆的生命體驗,使我們的生命本身也得到影響和轉化。

歐洲中世紀經院主義大師安瑟倫強調:誰不信仰,就不能夠遇到真理;誰不遇到真理,就不能夠把握真理。我們首先應當用信仰淨化自己的靈魂,通過遵行上帝的誡命來擦亮我們的眼睛。他的名言就是:“我們必須信仰,以便深入到對最高真理的理解。我們不可以首先要求洞識,以便達到真理,達到信仰真理的確定性。因為信仰比理性豐富得多。因此,我們可以從信仰的可靠性下降到洞識,但要想從洞識上升到信仰,卻會是一種徒勞的努力。‘因為我們不是尋求理解以便我信仰,相反,我是信仰以便我理解。’但是,就連這個條件也已經是一個在信仰中賜予我的真理:‘因為我深信,除非我信仰了,否則,我無法理解。’”[1] 這種的信仰首先是來自聖靈的光照,最後成為人的心靈的直覺,使得人能夠情不自禁、甘心樂意地歸向耶穌基督,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

中國儒家文化更多的是強調個人的沉思與直觀,但我們在沉思與直觀中強調聖靈的光照。宋儒程伊川強調:“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與聖人所以至聖,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見矣。”[2] 讀聖賢之書,絕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字表麵上,而應仔細揣摩文字本身所不能言盡的生命體驗,竭力追求與讀者通過文字而對話,產生共鳴。這就是伽達默爾所強調的文本詮釋過程中的“視域融攝”(fusion of horizons)。[3]

其實,耶穌基督也有類似的強調:“在先知書上寫著說,他們都要蒙上帝的教訓。凡聽見父之教訓又學習的,就到我這裏來”(約6:45)。此處耶穌基督強調教訓與學習的重要性,主張學習不是機械性的背誦記憶,乃是經過文本研讀和心靈體驗而不斷認識上帝,認識耶穌基督,進而認識自身和周遭世界。因此,使徒約翰也強調:“耶穌在門徒麵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跡,沒有記在這書上。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約20:30-31)。這種深刻而活潑的研究與靈修範式乃是今日眾多教會常常忽略的,雅和博研修院致力於重新恢複的就是這種研究與靈修並重的學習模式,目的在於裝備基督徒重新成為基督的精兵。

無論是儒道釋,還是基督教,皆強調對生命的重視和追求,其中的關鍵是如何界定“生命”本身,這就涉及何謂真正的學問,因為任何真正的人生學問都是某種形式的“生命之道”。福音的精義就是讓人成為真正的人,在基督裏活出豐盛的生命。在本書中,我們從心靈境界的角度來界定生命,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和宗教境界之別。[4] 耶儒道釋所提倡的都是宗教境界。人人都有宗教之心,人對宗教及宗教境界的追求來自生命本身的渴求,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聖經上說:各人哀求自己的上帝(拿1:5)。

但是,隻有在基督裏,我們才能達成最真最高程度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上帝成為我們的上帝,我們成為上帝的子民,我們在基督裏達成與上帝生命的合一,這種生命的合一就是宗教境界的極致。在雅和博經學中,我們突破文字的壁障,直接強調人性的相同、人心的相通,更是強調上帝在基督裏賜下的救贖的大能,使得中國人能夠在基督裏與上帝和好,也在基督裏與全世界上帝的子民和好,正如保羅所強調的那樣:“你們從前遠離上帝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裏,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弗2:13-14)。

 

[1] 安瑟倫,《宣講》,227c,引自博內、吉爾鬆《基督教哲學》,217頁。

[2] 《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載《二程集》,322頁。

[3] See Hans-Georg Gadamer, Truth and Method (New York: Crossroad, 1989), pp. 269-274.

[4] 關於“境界”之具體界定和分析,請參照筆者《本體、境界與功夫:三路靈修與基督徒正常的生活》一書,正在出版階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